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06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4.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

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西⽅哲学史读后感篇1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的收获了,正如⽼师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法的练习与毅⼒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代之的是⼀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左右的⼀段时间⾥,⼗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也喜欢思考,包括⼈⽣、科学、⾃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喻成了⼀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些精彩之处,谈⼀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样诉之与理性,⽽不是像神学⼀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度⽽⾔,罗素的《西⽅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同时也⽤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活过程,从个⼈的出⽣地、出⽣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活⽅式和个⼈⼼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读西方哲学史有感(精选1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西方哲学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篇1《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
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3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1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
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
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2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
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是我今天看完《西方哲学史》之后的第一感觉。
这是我最艰难看完的一本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所幸现在将它看完了。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你看懂了这书吗?
我的回答恐怕将很让你失望。
因为以我目前的底蕴来看这书是不可能看懂的。
可以这么说这书我看得一塌糊涂。
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几乎它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么些字所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看的《西方哲学史》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部,作者是英国的罗素。
这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是讲这同类问题的书中最经典的。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个版本。
即使是这个罗素这个版本的也有是选译的。
而我是照全文来看的。
我一直很疑问,甚至直到现在将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是一样疑问。
这疑问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难道哲学就真是像我们在高中政治课上所学到那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
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吗?如果真是,我还是无法理解。
坦率的说,就是连咋们中国自己的哲学我也不太清楚。
更何况本书的内容是西方的呢。
所以我自己的底蕴是不足以使我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
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认为我能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
但是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
原因,一就是我之前已经说过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是哲学;二是关于之前的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涉及多门科学的,我自己本身对于数理方面的一直是不大感兴趣的。
这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西方的历史文化等背景,这不是我们只在中学时学世界历史认识了西方的一些重大人物就能理解的;四,本书从卷一古代哲学的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写到卷三近代哲学的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的最后一章逻辑分析哲学。
时间上穿插几千年,地点上写遍整个西方。
确实是作为对西方历史文化没有一定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读懂这本书的。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一下本书的作者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伯爵了。
不读这本书,
我不会对这位伯爵有多大的了解与敬佩。
他确实称得上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关于这个,我只想说一点的就是,看完他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学术什么叫做严谨。
在他这本书里,除了正文的九百八十七页外,他的这本书有足足九十多页的索引写明了他的那些特定词语及其他的一些来源。
说到这,我觉得又应该说一下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
要是每个搞科研及学术的人都有罗素伯爵的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想我们的国家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可惜呀。
虽然这本书我没有怎么读懂。
但是,也并不是这本书我白读了。
我想说的是,通过读这本书我还是得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学术,什么叫做经典。
其次,我了解到了很多西方的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或者各类的很多东西,真正的开拓了自己的眼界。
自己所知道的所认识的人物与流派也不仅仅只是以前在历史教科书和政治书上所知道的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智者学派,赫拉克利特,黑格尔。
而是还有斯多葛学派,洛克,休谟等等。
再次,读这本书提醒我以后读一本书一定要对那本书所在的时代有一定得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书中的内容。
我想待到自己对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更深层次了解的时候,一定还要抽空再次将这本经典细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