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10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10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宗教改革也并不能突破神学的藩篱。
在哲学层面上,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仍然处在精神蒙昧的暗夜中,是科学的启明星为其拉开了黎明的大幕,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莱布尼茨,不同领域,他们在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带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那几百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
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科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天文与物理为科学奠基,对中世纪哲学观的冲击,始于天文学的领域。
哥白尼明确提出日心学说的可能性假设而被教会烧死,他最伟大之处,可能正在于不以权威教条和直观感觉,而以事实依据做判断,并且大胆明确提出假设的精神,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所在。
新天文学的。
冲击是必然的,西方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文学家,泰寇·布剌、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等,他们有的支持旧天文学,有的支持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身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开普勒的一些推论假设。
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最大,明确提出了惯性定律。
但异端思想的泛滥当然让天主教会倍感威胁,于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审判,并被迫表示了悔改。
在那个年代,科学之路可谓荆棘重生,险象重生,科学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科研。
终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在英国的牛顿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明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行星理论中所有事实。
这四位科学的先驱,将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向了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
科学的昌明刺激了哲学的进步,十七世纪的哲学仍然带着神学的桎梏,同样需要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道路。
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详,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强调信仰的胜利,对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嗤之以鼻,对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一无所知。
托马斯·霍布斯则在政治哲学形成了自身的见解。
他主张极端的王政政见,在《利维坦》和《公民论》中明确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都希望自身自由,又希望能控制他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5篇)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5篇)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篇1)记得小时候看西方哲学史就对伊壁鸠鲁情有独钟,走近有点时间就重读更加喜欢。
虽然他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和猜测错误百出,但是有些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竟能穿透两千年的时光,照亮今人的心灵,真是够强大,够深邃。
试举几例:——在所有的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的是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有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而是由于虚幻的意见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和必要的”指的是不得满足就会痛苦的欲望,比如饥饿、渴、冷。
要满足这些欲望只需些微的努力。
所谓“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指的是能带来快乐,但是没有也不会痛苦的,比如奢侈的宴饮。
他似乎把性交放在了这个档次。
所谓“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指的是对名利权力的过度追求,比如“戴上王冠,被竖立雕像”。
——能带来宁静的最佳办法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它不要人忙忙碌碌,它不要求我们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它不会硬要我们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很多人不甘心过简单的生活,因为它挣钱太少,或者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
其实对人身心最有益的是去做一份从从容容的工作,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份自己能够胜任愉快的工作。
——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
将生活的目标确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这就是伊壁鸠鲁所主张的。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生活中,各种诱惑太多了。
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去追求那些不自然也不必要的目标,名呀、利呀、权呀。
让我们以伊壁鸠鲁的这段话共勉:——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篇2)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
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五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五篇《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来参阅。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哲学似乎高于生活,甚至与实际相距甚远。
但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哲学对历史轨迹的沿革,社会进步的推动和阻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时代哲学的发展,往往引导着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变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
罗素将哲学解释为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事物。
但哲学,同样是诉诸于理性,而不应盲从于权威。
因此,罗素在解读哲学史、我们在解读罗素与他的《哲学史》的时候,不应只认知客观的事实论述,更应加之我们独立的思考与理解。
智者也许不可寻,但若能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维的人,让哲学为我们明智,从而指导实践、用于生活。
那么读一本哲学史,我将收获的一定会更多。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本源的问题,亦是意识能否正确认知存在的问题。
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学思考,是对世界本质的探寻。
罗素便是从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展开一篇篇相承或相对的哲学巨章。
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马史诗亦辉耀着智慧与哲思,毕达哥拉斯以数学几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圆,从而开辟了影响深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随着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发展,伯利克里的黄金时代伴随着智者学派的崛起,从而开始将哲学问题从自然带进到人类自身。
纵然存在唯心主义的流弊,纵然过分的自我让道德趋于流散,但无疑是哲学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
伯罗奔尼撒战争极大地摧残了古希腊文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雅典的繁华摧残开始陨落,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不再夺目,苏格拉底的学说备受限制。
但哲学总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时代中找寻到生存的夹缝,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普罗泰戈拉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代表。
不曾停滞的哲思影响着一代代人,从而有了柏拉图时代的辉煌。
柏拉图,代表着古代哲学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国》、《申辩篇》、《蒂迈欧斯》等名篇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论、不朽论、乌托邦式的民族国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

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西⽅哲学史读后感篇1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的收获了,正如⽼师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法的练习与毅⼒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代之的是⼀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左右的⼀段时间⾥,⼗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也喜欢思考,包括⼈⽣、科学、⾃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喻成了⼀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些精彩之处,谈⼀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样诉之与理性,⽽不是像神学⼀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度⽽⾔,罗素的《西⽅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同时也⽤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活过程,从个⼈的出⽣地、出⽣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活⽅式和个⼈⼼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5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5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
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
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
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
()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
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
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
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
他有如下看法: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
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
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
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
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
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
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
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
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
(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
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
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当然给偏科且优异的学生以进身之道,是务必的)。
四、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理智争论,总会有个结果),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属于态度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
(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是我生造的词)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
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
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
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
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
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
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
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
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
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
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
由于之前的偏见,使我迟迟未读此书,写这几句,算是对罗素的一点歉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
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状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1。
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
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2。
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3。
透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潜质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决意志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怀疑和反叛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之因此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加务实的思考方法。
总的来看,近代哲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即知识论上,人类综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又补充了培根、穆勒的归纳法,还加上了更为现代的新方法(当代数理逻辑家对传统逻辑的背离),从而使得人类有了飞快的进步;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规律大胆地进行推测,在未来,哲学的下一次大发展就应会把研究的问题再次关注信仰和意志,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最终将着力点回归到人的问题上,从而促进整个世界再来一次更为惊喜的发展过程。
思及至此,突然有了一种想法: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向将人的问题放在思考的首要位置,如此看来,未来世界哲学发展的起始点很有可能就在我们中华大地哟,很有可能伴随一次中华礼貌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户外后,使中华大地成为未来世界思想的爆发点和引领地,就像近代哲学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户外一样虽然觉得这个思想复兴和启蒙的户外有可能并非在我们此刻这一时代进行,甚至我们这一代人都有可能看不到这个过程,但这样一想还是不免有一些小兴奋,真心但愿如此中华儿女们,加油吧西方哲学史读后感(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