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五篇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五篇《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
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
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
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
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书评2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两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06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4.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

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西⽅哲学史读后感篇1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的收获了,正如⽼师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法的练习与毅⼒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代之的是⼀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左右的⼀段时间⾥,⼗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也喜欢思考,包括⼈⽣、科学、⾃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喻成了⼀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些精彩之处,谈⼀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样诉之与理性,⽽不是像神学⼀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度⽽⾔,罗素的《西⽅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同时也⽤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活过程,从个⼈的出⽣地、出⽣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活⽅式和个⼈⼼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心得体会哲学,起源于人类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作的对世界的思考。
那西方哲学史读了之后,读者都写了什么读后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西方哲学史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你有所收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
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
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
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更多请你搜索)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
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
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
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
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
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
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
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
()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
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
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