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1.柏拉图①相论⑴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和可感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因此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动不变的(如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普遍性定义(将柏拉图的理念等同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定义是复旦版哲学史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种普遍性定义不单单局限于伦理道德,也不只是内在于心灵之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

柏拉图把这种普遍性定义称为“相”(希腊文idea和eidos,有“理念”和“型相”等译法,赵认为“理念”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两种译名是互补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和分离性,复旦认为这里的“相”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这与柏拉图的原意不符,故用“相”)。

因此,在柏拉图这里,相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的领域或者说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相是一,具体事物是多,相无生灭,是单一、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无常、变动不居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相是不可感知的,只能凭借思想(理性)去把握,而具体的事物则是可感知的。

柏拉图的上述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相关。

⑵两种认识与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知识与意见、理智与感觉与两个世界相对应,柏拉图也区分了两种认识:知识和意见,以及两种认识能力:理智和感觉。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且真实的,所谓确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表达;所谓真实的,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按照此标准:感觉对人人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如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感觉并不符合柏拉图知识的标准,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而只能产生意见——意见的对象介于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是与非是)之间,如果是非存在的话,那么就是无知,而不是意见了。

超·极简西方哲学史梳理

超·极简西方哲学史梳理

超·极简西方哲学史梳理几千年了,西方有那么多哲学家,每一个似乎都非常晦涩难懂。

有没有办法简化下,勾勒下哲学史呢?看完《苏菲的世界》,再结合我之前的一些思考和理解,我终于感觉有了点眉目。

试着以最简单精要的文字梳理下哲学史的框架。

或许你看完了,能迅速智慧+1。

哲学史三段论及代表人物首先,拎出三个人,通过他们可以把哲学史分成三阶段,分别是苏格拉底,笛卡尔,康德。

哲学史三阶段就可以这样分:①、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之前,哲学核心问题是“世界究竟是什么?”显然这是人最古老最直觉要问的问题。

一个古人看天之高远,星空无穷,日月轮转,男女生死,总是想知道“它为啥是这样的呢?为啥不是另外一个样儿呢?为啥会存在呢?来自哪里呢?”,总之都是探究世界的真相或起源的问题。

讨论这类问题的哲学都叫做“本体论”,你可能听说过。

②、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哲学核心问题变为了“人是怎么认知世界的?”因为笛卡尔开始怀疑人的认知能力。

想想,如果认知都有问题,搞不清楚,何谈解答上一个问题呢,对吧?事实上他怀疑一切,最终想到“我思故我在”,这是唯一不用怀疑的,由这一点出发重新确定我们能知道什么。

讨论这类问题的哲学都叫做“认知论”,你可能也听说过。

③、从康德之后,核心问题再次变化,变为“人应该做什么?”因为康德解决(注意,不是解答,后面会有具体说明)了以上俩问题,人终于回想起来,我问那俩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喽。

从这以后,慢慢的,本体论的问题都交给科学(主要是物理、生物和系统科学)去逼近,近来认知论的问题随着信息论、脑神经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逐步交由科学去探索。

剩下的哲学问题主要就是研究道德,道德就是指导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东西嘛,所以也可以称为“道德哲学”。

好了,三个人,对应三个问题,对应三个时代,对应三类哲学。

苏格拉底,笛卡尔,康德。

世界是什么?人怎么认知的?人该做什么?本体论,认知论,道德哲学。

哲学史就以超极简的方式说完了。

西方哲学史 system学习知识

西方哲学史 system学习知识

西方哲学史 system学习知识西方哲学史系统学习知识西方哲学史是一门研究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涉及到从古代希腊哲学开始一直到现代哲学的众多思想流派和重要哲学家。

它帮助我们了解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探究不同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内涵,从而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哲学的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古希腊哲学:智慧的起源古希腊哲学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

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智慧的重视,他通过对理念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了哲学中的本体论和形上学基础。

相较之下,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对自然和世界的观察和归纳,他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哲学:信仰与理性之争中世纪哲学主要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成为当时哲学的核心问题。

圣奥古斯丁提出了“信仰先于理性”的观点,强调对神学权威的尊重。

而托马斯·阿奎纳斯则致力于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入基督教思想,试图建立起信仰和理性的统一体系。

三、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人文主义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重视人类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呼唤人文主义。

伽利略·伽利莱通过实验和观测提出了“观察是真理之母”的观点,成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奠基人。

此外,培根、蒙田等思想家也推崇人类自由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蒙运动:理性的时代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强调理性的力量,鼓励人们摆脱迷信和权威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

伏尔泰、洛克等思想家提倡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他们的观点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康德则试图进一步探究人类理性的限度和道德规范,提出了“皈依理性”的理念。

五、现代哲学:新思潮的探索现代哲学涵盖了众多思潮和学派,如唯心论、实在论、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新的哲学思考方式,尼采的超人哲学强调个体的自我超越,赫胥黎和拉塞尔则注重逻辑和语言的分析研究。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第二讲西方哲学史梳理

第二讲西方哲学史梳理
推荐书目
一、学术著作: 1、梯利:《西方哲学史》 2、罗素:《西方哲学史》 3、黑格尔:《西方哲学史》 二、通俗著作: 1、[挪威]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2、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 3、[英]马丁•奥利弗:《哲学的历史》 4、[德]药尔格•齐特劳:《自从有了哲学家》 5、启良:《西方文化概论》
水是万物之本原-科学故事
有一天他通过观天象发现,当年的橄 榄可望大丰收,于是就买下了周边的所有榨 油机,以便到时高价出租获取暴利。这个明 智的举动,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 质基础。
泰勒斯死在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时,体育 有时也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对哲学家。
泰勒斯深受他的希腊同胞的爱戴,但 由于研究像哲学那样的无用东西,也经常遭 到嘲笑。有一天,他掉进了一口井里,一个 使女嘲笑说:“泰勒斯想知道天上有什么,
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 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 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 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 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 “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
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 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 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 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 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 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 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 助我们忍受痛苦。
1、犬儒学派 第欧根尼:古希腊最著名的犬儒 主义者,拒绝一切传统,包括衣 食住行,只能像狗一样活着。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主要关心 的是人类幸福。与其他哲学家适成对照。他 认为:伟大哲学教条认为人类幸福所需要的 一切文明结果,并非人类一概都需要。

山东省考研哲学西方哲学史重点知识梳理

山东省考研哲学西方哲学史重点知识梳理

山东省考研哲学西方哲学史重点知识梳理一、希腊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希腊哲学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它的兴起与发展对于西方哲学史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希腊哲学的特点是追求智慧和真理,提倡理性思考和探索自然。

1. 前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的行为方式,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强调理念的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区别,其学说以理想国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关注实际经验和具体事物,提出了形式和物质的学说。

2. 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涌现出众多不同的学派,包括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

斯多葛学派强调心灵的控制和自制力的重要性,主张安于自然、顺应命运。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的追求和身心的放松。

二、中世纪哲学的崛起与传承中世纪哲学是指希腊哲学传统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下的发展与传承,它是欧洲文明中一个重要的时期。

中世纪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信仰中心主义与神学探索的结合。

1. 神学哲学与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哲学家之一,他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奥古斯丁主张相信信仰,但同时也鼓励人们通过理性来探索和理解上帝的存在与本质。

2. 理性主义哲学与阿奎那中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

阿奎那提出了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包括第一动因、本质与存在的关系等。

三、近代哲学的兴起与多元思潮近代哲学是指17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其特点是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两大主要流派。

1. 理性主义哲学与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强调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理性的重要性。

2. 经验主义哲学与洛克洛克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论人类理解》强调人的知识来自于感观经验,批判了先验主义的观点。

四、现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现代性现代哲学是指18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它与科学、现代性等因素互相交织,共同推动了哲学的进步与发展。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Ionia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Ephesus,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

●一、希腊哲学●1.希腊哲学概述:在西哲史,古代哲学也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

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2.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①“惊异”和“闲暇”是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

●(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①政治层面的原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思维方式的原因: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得比感性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3)哲学含义:哲学=爱智慧●①广义上,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共同具有的。

●②狭义上,只有探寻事物一般原理、追问自然万物本原根据的知识,才能是“智慧”,亚里士多德:“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希腊民族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注: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哲学的划分为:●①“第一哲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or“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实体哲学or形而上学;●②“第二哲学”指广义的物理学or自然哲学。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经历了众多的思潮和流派,产生了无数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哲学家。

以下是对西方哲学史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泰勒斯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位哲学家,他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开创了用自然物质来解释世界的先河。

2、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的重要性,认为数是宇宙的本质。

他们发现了勾股定理,并将数学与哲学相结合。

3、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的背后存在着“逻各斯”这一普遍规律。

4、巴门尼德巴门尼德主张存在是不变的、永恒的、唯一的,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形而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柏拉图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为核心。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才是真实、永恒的。

他的著作《理想国》探讨了正义、政治等诸多问题。

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涵盖了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他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并提出了“实体”的概念。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在基督教的框架内发展,以神学为核心。

1、奥古斯丁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原罪。

2、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他的著作《神学大全》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经典之作。

三、近代哲学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的神学权威。

代表人物有皮科、蒙田等。

2、经验主义哲学以培根、洛克、休谟等为代表。

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主张通过归纳法获取知识。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

休谟则对因果关系提出了怀疑。

3、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强调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取确定性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本体论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原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原论的基本特点是:1、认为万事万物,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造就。

本原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它以自身为世界的一元绝对,规定和规范,它支配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它既是世界的起点,又是世界的归宿。

世界的存在就是本原的运行、本原的绽出、本原的建构、本原的显现和本原的回归。

2、认为本原是一种先于一切的自我绝对。

它只是“我是我所是”,它创造世界和万物,但没有自身的创造和由来,也没有自身的因果关系。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上帝那里找到自己的身世和由来,而上帝则没有自己的身世和由来。

3、认为本原在一切事物之中。

本原没有它的与殊相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本原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事物是暂时的和变易的。

在黑格尔自身直观的存在方式,而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造就和支配来显现自己。

本原与事物的关系是共相那里,永恒是本原的逻辑,变易是事物的逻辑。

本体论指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本原论指研究宇宙本性的学说,着重说明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一、米利都派:泰利斯——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阿那克西曼得——无定(无限者)。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

阿那克西美尼——气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1、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气既和水具有特定的性质,又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

2、气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化生成观。

二、赫拉克利特——火赫拉克利特认为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

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

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

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三、毕达哥拉斯——数(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而非单一、可变的。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有三类,数学比例的关系,决定事物之间的和谐;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奇和偶;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等。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而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世界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可感形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

四、爱利亚派——巴门尼德——是者(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五、元素派: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土、气、水)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原子不生不灭,数量上无限,性质相同)原子和虚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

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六、柏拉图:理智的对象——善的理念七、亚里士多德认为:三本原:事物运动的本原是三个——形式、缺乏、质料八、伊壁鸠鲁派:坚持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坚决维护原于和虚空的真实性。

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不可辩驳的,就是说,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将被推翻。

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九、斯多亚派:坚持并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和“逻各斯”学说。

十、奥古斯丁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证明。

基督教认为上帝万能,上帝是世界的本原,十一、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莱布尼兹提出了“单子论”。

十二、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面粉团子说”宇宙生成论狄德罗“物质异质性”学说等宇宙生成论。

指研究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学说。

着重说明宇宙万物如何生成和演变。

一、米利都派阿那克西曼得:万物生成于“无定”的分化,归复于“无定”的消亡。

阿那克西美尼:气的冷热两种性质,对应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生成世界万物。

二、元素派恩培多克勒: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动力是“爱”和“恨”阿那克萨戈拉: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原因是元素之外的“心灵”德谟克利特:万物因原子在漩涡运动中的结合而产生,分离而灭亡。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

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

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

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

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

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

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三、柏拉图:理念在先,个别事物在后。

理念世界和个别事物是“分有”和“模仿”的关系。

四、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事物运动的原因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五、基督教哲学坚持“上帝创世”和“上帝造人”的理论。

六、牛顿的“第一推力”(上帝)宇宙大爆炸理论由于受客观现实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对世界本原和宇宙生成的观点都带着形而上的色彩,不一定是万物的本真,却引来了哲学家们无尽的思索。

同时,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思索会越来越接近万物的本真。

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根据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流派。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根据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流派。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包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客观"精神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体现或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维或者天赋观念到存在的认识路线,认为思维具有第一性,强调理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包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客观"精神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体现或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

分类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