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大纲导读:本教案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核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备课程。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1.2 学分:31.3 前置课程:无1.4 课程时间:每周2学时,共16周1.5 授课方式:面授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 理解哲学的定义、历史和研究范围-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思考方法- 熟悉哲学思想家和他们的重要著作- 探索哲学核心问题和争议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培养以下能力:- 批判性思维:辨别逻辑错误、分析论证、评估论点- 文字阅读与解读:理解哲学文本和著作,提取关键信息- 口头表达与辩论:清晰陈述观点,进行哲学讨论- 论证写作: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三、教学内容3.1 哲学的定义和历史- 哲学的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 古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中世纪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近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3.2 哲学的基本概念- 存在与本体论- 知识与认识论- 道德与伦理学- 美学与审美观念3.3 哲学的核心问题与争议- 自由意志与命运- 现实与虚幻- 真理与相对主义- 上帝与宗教3.4 哲学与现实生活- 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社会- 哲学与个人成长四、教学方法4.1 面授讲授教师通过演讲、讲义和PPT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哲学导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互动。
4.3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相关哲学文本和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
4.4 论文写作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mroduction l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題(“哲学”的含狡,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箱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 61-65,68-71 (苏),83-90 (哲学家):119-120 (亚); 361-365 (笛)。
(2)《资料》423—425 (泰利士),399-402 (普罗塔哥拉),426-428 (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 7 (述而):9 (子罕):5.28(好学),11.26 (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 86-3-86-5; 82 左.缺11.26](4)《老子》10, 15, 20o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 《庄子》6 (大宗师)。
[《资料》197左一202左]6 《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 — 382]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 (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大学哲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哲学导论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等基本问题。
4. 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提高哲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定义和基本问题。
2. 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 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哲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的区分。
3. 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哲学?2. 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1. 哲学的定义和基本问题-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本质、存在和知识的学问。
- 哲学的基本问题:宇宙的本原、人的本质、真理和价值观等。
2. 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
- 现代西方哲学: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
3. 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
- 哲学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指导人生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
三、课堂讨论1. 举例说明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哲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哲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儒家、道家、法家等。
- 佛教哲学: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哲学思想。
2. 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关怀。
- 哲学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培养健全人格、推动社会和谐。
三、课堂讨论1. 分析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
2. 讨论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哲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一)9.20.2002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大学哲学导论课教学教案:探索哲学思想与核心问题

大学哲学导论课教学教案:探索哲学思想与核心问题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教学教案针对大学哲学导论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哲学思想的起源、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哲学以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分析和讨论关于知识、自我、伦理等核心问题。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1.主教材:《大学哲学导引》(作者:柏拉图)2.参考资料:•"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Edward Craig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er Philosophers" by Will Durant•"Classics of Western Philosophy" by Steven M. Cahn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讲:哲学的定义与起源(1小时)•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及其贡献•思辨哲学与批判哲学的区别第二讲:形而上学与认识论(2小时)•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第三讲:伦理学与道德哲学(2小时)•伦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利益伦理与道德行为的决策制定•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相对主义第四讲:政治哲学与社会思想(2小时)•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比较分析•社会正义与平等的争议第五讲:科学哲学与人类自然(2小时)•科学方法及其局限性•科学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科技发展对人类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授课讲解:通过具体案例和故事来引入复杂抽象的哲学概念,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2023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案

2023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20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的《导论》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批判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贡献-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论原理-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教学方法- 前瞻式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逐步展开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实践应用导向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评估- 课堂互动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2023版)- 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讲课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属于文科基础理论课程,讲述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问题领域及研究旨趣,阐明哲学与其他学问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与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性质与领域;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为在其他哲学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与学理基础。
[教材与参考用书]本课程已由课程负责人王德峰编撰教材----《哲学导论》,于2000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王德峰、吴晓明)(上海古籍出版社)《思想家》([英] 麦基)(三联书店)《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理想的冲突》([美]宾克莱)(商务印书馆)《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课程讲授纲要]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
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
它作为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点”。
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粗浅的反应。
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
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判性研究。
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
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
这种无法为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
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种基本的思想,常人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识到。
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
因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本思想予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广泛的后果。
哲学在这样做了之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第三节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凭藉对历史的理性考察来推进人的自我认识。
历史上的和不同民族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为其核心。
这种人的自我形象构成了该文明规定其自身价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
文明不是自然界演进的自然产物,而是人通过劳动而实现自我教化的结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基础。
人是在劳动中自我诞生的。
这个诞生过程是劳动把人教化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过程。
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教化才使劳动成为社会的生存方式,从中生发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构成特定的文明类型的精神尺度。
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学的考察对象,不管这种尺度采取何种表现形态,是原始巫术的形态,还是宗教的形态,或是艺术的形态。
文明的精神尺度总是特定的、历史的和包含内在矛盾与冲突的,这反映了人的生成的自我命运。
所以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哲学在历史的维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变的过程,从而力图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将走向何方。
人由于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将未来包括在他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他对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采取一种从理想的层面而来的批评态度。
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于将人们得自于生活意识的自发的、尚属模糊的理想通过分析使之明晰,通过批判使之符合于人性本来的发展趋向。
一句话,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
通过这种证明,哲学力图指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基本的原动力(哲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本体论研究—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
由于哲学从事对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学包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进行文化批判。
无需哲学的教导,人们也能知道通货膨胀的危险或天黑遭人抢劫的危险,但是由这些问题所组成、所表征的整个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来自哲学的诊断。
在这种诊断中哲学家并不杜撰新原则或新观念,而是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暗含的“文化基因”突现出来,使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于天下,从而有利于人们去形成正确的基本思想。
唯有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特殊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四节哲学问题的特征和研究的方法每一门学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于它所专有的问题域中,哲学也复如此。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问题域不能为其他学科的问题域所还原、所替代。
日常生活中的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处理的问题无非有两大类: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
对付这两类问题的方法也无非是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或逻辑的推论方法。
但是另有一类问题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问题(如“磁性和磁力究竟是什么,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某种实体吗?”再如,“数真实存在吗?数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或是物质实体的属性、样式,抑或仅是人心中的观念?”)。
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既无法通过经验观察来求解,也无法通过单纯的逻辑推断来求解。
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但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对哲学问题的特定的回答。
这种不自觉的回答支配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与解决。
哲学固然不能烤面包,但是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在人们回答了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被烤出来的。
在科学发生危机的时刻,科学一向所采取的对哲学问题的不自觉的回答便突现出来。
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它的超验性。
哲学问题并不直接针对经验事实本身,因此无法直接由某项或某类经验事实来解答。
它也不指向人们认识、表述、整理经验事实的逻辑形式,它不是逻辑学问题。
它的超验性在于它关涉经验的总体性质与根据。
这里所谓的“超验”并非指完全脱离经验而去玄想事物的超验本质,而是试图发现使经验事实得以可能的根本原理。
这种原理不是来自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共相概括,而是来自对人们如何获得一定领域中的经验的基本方法的考察。
我们可以把这种考察一般地称之为“思辨”。
思辨是哲学的“正宗”(但并非“思辨哲学”是哲学的唯一形式,因为思辨哲学只是一种特定的称呼,用来指专以对概念和范畴的思辨来超越地获取事物的本质的那一类哲学),不管思辨是指向感觉质料、或指向语言、或指向概念、范畴、或指向人的非理性的存在状况;思辨取向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哲学路向。
哲学问题要用思辨的方式来解决,但却并不意味着思辨的解决可以完全不顾来自经验的“证词”。
恰恰相反,任何哲学理论的证明与自我辩护正是在于它能使它所揭示的“超验之理”合适地指明人类经验的总体性质和经验所由形成的根据所在。
在这里,例如,物理学理论对待日常物理经验的思想方式与哲学对待总体经验世界的思想方式在原则上就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物理学的方式能够凭借数学的精确性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在物理经验的领域内的普适性,而哲学的方式则要通过论证使经验总体得以可能的人的生存的“隐秘判断”来证明自己对“超验之理”的演说。
第二讲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上)第一节前本体论:世界本原学说哲学的起点是探求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这就形成世界本原学说。
世界本原学说的缘起是人类对自身文化创造的最初体会。
以劳动为基础的文化存在中的合目的性与内在统一性造成人类关于世界存在的信念。
文化是诸创造物的总和。
“创造物”这一观念蕴含“创造者”的存在问题。
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用超自然的创造主体(诸神)来反映对文化的合目的性与统一性的体会。
在宗教那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超自然的人格神(造物主)。
把“造物主”驱赶出去,便产生哲学(泰勒斯),即产生最初的前本体论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本原问题把创世问题转变为万物如何从统一的根源产生出来的问题。
本原问题的提法已经肯定了本原一定能够找到,但是,承认本原存在无异于假定在经验世界的因果链上有一个绝对的起点,然而这样一种起点因其仍在经验之中,所以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必须超越相对的、有限的经验事物,才能去解决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问题。
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里所需要的“超越”,即摆脱经验事物的纠缠而去追问诸存在者的统一根基?对“超越之法”的探寻开辟了“本体论”的境界。
第二节从第一因观念到自因(实体)观念的转变:本体论之诞生本体论的主旨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经验事物,这就要求从第一因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自因”不在作为现象的经验世界中,有如“太阳本身”与“阳光”的区别:“太阳”是存在者,即自因之存在,它不是感性的对象,而“阳光”则是感性经验中的事物,太阳与阳光的因果关系中不包含时间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