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第四讲_673103220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主讲人:潘畅和绪论一哲学简介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的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的学者黄遵宪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1.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
爱: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
智慧: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
把存在当作对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3.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的回答: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慧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四、哲学的价值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至少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经形成了东临海,西及沙漠的庞大帝国。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其中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无论是兴起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还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都难以与之相比。
这块内陆基地,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
所以尽管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不仅有上千条巨川大河,也有绵延的崇山峻岭,有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
详细描述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开始关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通 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提供借鉴。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结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详细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对中国哲 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转型和发展。
商鞅与法家哲学
总结词
商鞅是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 主张强化法律制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 。
详细描述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必须强化法律的 权威和执行力度,推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商鞅 也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
中国哲学史课件(新)
目录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儒家哲学思想 • 道家哲学思想 • 法家哲学思想 • 佛教哲学思想 • 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 展
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初创期,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
商汤、周公旦等
详细描述
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开始初创 ,逐渐形成了对天人关系、道法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05
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左 右开始传入中国。初期主要通过商人 和僧侣的传播,逐渐在中国社会中产 生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 化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概述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明时期4.近现代时期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名家6.阴阳家四、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1.道德伦理2.人生哲学3.政治哲学4.宇宙观五、中国哲学的影响及现代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2.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教程旨在梳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解析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并展望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概述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诸子百家纷纷涌现。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在此时期形成。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名家以公孙龙、荀子为代表,主张名实之辨;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张阴阳五行学说。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董仲舒、朱熹等学者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整理和发展。
同时,道教、佛教等宗教哲学也在此时期传入中国,与本土哲学相互影响。
3.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儒家学说出现理学和心学两大分支。
理学以朱熹、程颢为代表,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此外,道教、佛教的发展也进入全盛阶段。
4.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如严复、康有为、梁漱溟等。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是孔子,主张仁爱、礼治。
孟子继承孔子学说,提出性善论。
后世儒学不断发展,至南宋朱熹,形成理学体系。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2.道家道家学说的创立者是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4章 王 充[视频讲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f318a32561252d381eb6e35.png)
第4章王充[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王充,字仲任,生于公元27年,卒年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王充一共写过四本书,分别是《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
一、“疾虚妄”1.“疾虚妄”而“归实诚”(1)“疾虚妄”的含义①“疾虚妄”就是指跳出世俗的成见,对古往今来的重要学说重新考其真伪、铨其轻重。
即要洗汰掉其中的不真不诚之处。
②“疾”字可以作“病”字解;“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疾虚妄”就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
③“疾虚妄”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
(2)“九虚”王充将当世的虚妄现象归纳为所谓“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和道虚,并一一加以分析辩驳。
(3)“三增”“三增”,分别指的是“语增”“儒增”和“艺增”。
“增”在这里是“增加”的意思,也就是夸张、附会。
“三增”所针对的是当时一些言论和书籍所普遍存在的吹嘘、浮夸的弊端。
(4)“实诚”“实诚”是王充用来批判“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实诚”观念本身包含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
①“实”与“虚”相对,是真实、客观的意思,也就是能够经受得起经验检验、能够被证实。
②“诚”与“妄”相对,是诚实、忠诚的意思,也就是诚于己、诚于人、诚于灭。
只有做到了“实诚”,人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消除虚妄之说。
2.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1)驳斥“圣人生而知之”之说王充对这种将圣人神异化的现象颇为不屑。
为了正视听、明真相,他写了《实知》、《知实》两篇文章驳斥“圣人生而知之”的妄论,并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给予了客观的说明。
王充指出,天地之间凡是含血气而生的,根本没有一出生就知道一切的所谓“生而知之”者。
圣人虽然聪明睿智远胜于常人,但圣人也是含血气而生的,所以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原因:①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稿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
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
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的全部内容。
这是北大某位老师的中哲课堂笔记,因为太多,不便全贴,请需要的同学加我,可以qq传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第一章孔子一、以孔子开篇的理由--汉语文明的伟大先知辨别孔老先后的问题在当今学界仍有争议,本课程的先后安排以其思想的重要性为标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存在,有无数伟大的人。
我们只要去读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伟大十倍,甚至百倍,哪怕是那里面最大奸大恶之人.那是何等坚定何等光明的存在,那是一个何等光明的世界.那么孔子是这群伟大灵魂之中最伟大的灵魂。
孔子对礼坏乐崩时代的拯救(一)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基本思想文化处境--礼坏乐崩孔子生于西周创辟以来的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在这个时候他想要有所拯救。
孔子所面对的情况叫“礼坏乐崩”.其实礼坏乐崩几乎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处境。
几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文化处境,就是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是错误读法,因为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故用“崩"字,以强调其弹性)。
在当时礼坏乐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
周礼,曾经被伟大的精神,曾经被伟大的真实性所充实和照亮的周礼,曾经在人的具体生活中有着那么鲜活显现的周礼,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突然,或者说逐渐地变得不再鲜活,不再真实,不再真诚.有两种人,一种人人欲横流,活得很真实,但很没有道德;另一种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实。
中国哲学史4

我们上一节课孔子没有讲完,上节课我们引入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孔子的“礼”和“仁”。
很多西方哲学家,和很多受西方哲学观念或西方某一类哲学形态影响比较深的哲学史家,认为孔子的思想中没有哲学,那这里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只有在提到“道”、“天”、“敬命”或者“自然”这样的东西,或者说“气”、“精神”、“灵魂”这样的东西才叫哲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荒谬。
因为即使在西方世界里面,西方精神史和知识史的展开中,哲学的形态也一直是不同的。
那为什么我们在理解孔子的时候,不能把“礼”这个东西作为根本的哲学概念?“礼乐”可不可以作为一个根本的哲学概念?这是我请大家思考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个系统的中国哲学,有一个视角独特的中国哲学的话,那“礼乐”这样的概念就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概念。
而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概念,将带来一个根本生活可能性和正确性。
这是我要在这里展开说一点的。
我们在讲到“礼”的时候给过一个概念,我说,“礼”是作为共在的、整体的生活节奏。
这是我个人给的一个概念。
我上节课又讲到了“仁”,讲到了《论语》中“仁”这个字的不同含义,其中讲了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质实无妄”之意,也有“自求圆满,不假外求”之意,也有“率直无伪”之意,同时呢,仁含诸德。
“仁”这个字里又包含了儒家价值的共同展开,也就是说,单提一个“仁”的时候,“义”、“礼”全部在里头。
我们注意到孔子不大讲“义”,这个字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被强调。
我们常常在讲到中国古代思想时说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那么这个侧重点意味着什么?这个我们讲到孟子的时候还会再讲。
“仁”的这样一种含义里面,可不可以把它贯穿起来?用一个唯一的观念把这个“仁”的观念贯穿起来,这是我们下面要做的一件事情。
在孔子的思想里面,“仁”跟“智”相对。
我们常常说“智及之,而仁不能守”。
我能够想到,但我无法在生活中,在身体上体现出来。
因此在“仁智”这个对比中,我们注意到“智”就是一个对自己所不是的东西的了解,或者是一个对他者的了解,或者是对自己身上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的东西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顏淵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 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 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 訒乎。顏淵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必偃。顔淵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顔淵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 。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憲 問
子曰、人而不仁、 如禮何。人而不仁、 如樂何。 八佾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 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堯曰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 宰。51 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 而不肆,光而不燿。 58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 。爲而不爭。 81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 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 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 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 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 忍也,孰不可忍也?」 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 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 也。」夫子曰、「嘻。其甚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禮記』檀 弓上第三)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 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 禮,有恥且格。爲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既 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 之。」 子路
北大版《中国哲学史》 第一節 正名思想 其實内容和胡適已有很大不同 是 其政治思想 第二節 仁學思想 第三節 認識論思想 生而知之 第四節 中庸之道 第五節 天命論
郭齊勇《中国哲学史》 第一節 天命論 強調其哲学思想的根本依據 第二節 仁學 第三節 方法論
葛瑞漢《論道者》 天命秩序的崩潰 保守的回應:孔子 激進的回應:墨子 返歸隠居生活:楊朱學派 小社会的理想化:神農烏託邦 理論論辯的加劇:詭辯論者 主体性的發現:宋钘
與胡、馮相反,鐘泰倡導中國 化研究模式。該模式的基本特 點是不以西方哲學爲參照系統。 而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 特點確定研究方法,採用中國 特有的話語方式和問題領域整 理中國哲學的内容。
狩野直喜《中国哲学史》 第二章 孔子 第一節 孔子傳 第二節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 第三節 孔子的仁 第四節 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孔子的宗教思想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 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 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 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 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 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20世紀20年代,胡適以半部《中国 哲学史》暴得大名,起而批評者有 陸懋德與鐘泰。陸著《周秦哲学 史》,反對胡以西式知識論與邏輯 法肢解先秦哲学,鐘則著《中国哲 学史》,反對胡以西方哲学術術語 “強爲比附”中国哲学。
第四章 孔子 一 仁 二 忠恕 三 孝弟 四 五倫 五 成己成物 六 富教 七 小康大同 八 知命之學
馮友蘭《中国哲学簡史》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和六經 孔子作爲教育家 正名 仁義 忠恕 知命 孔子的精神修養發展過程 孔子在中国歷史上的地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繼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冊 第五章 孔子的唯心主義哲学思想 第一節 孔子的生平和階級立場 第二節 禮和正名思想 第三節 「克己復禮」的仁的学説 第四節 唯心主義的天命觀 第五節 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 第六節 孔子的歷史地位
復旦版《中国古代哲学史》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孔子與其創立的儒家學派 原始之儒與孔子創立的儒家 「吾爲東周」的禮的思想 「克己復禮爲仁」的仁的思想 「以禮制中」的中庸思想
馬驌《繹史》巻八十六《孔子類記 一》中有《哀公問》一節,從中可 知,其材料分布於《論語》、《墨 子》、《莊子》、《荀子》、《韓 非子》、《呂氏春秋》、《禮記》、 《大戴禮記》、《韓詩外傳》、 《史記》、《孔叢子》、《孔子家 語》、《説苑》、《新序》等多種 書籍中、這其中雖有眞實的成分, 但不乏編造的故事。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里仁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述而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天生德于予”(《论 语·述而》),
《中國哲學史》第四講 孔子及其儒家
第一章 孔子略傳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 易 「孔子學説的根本,依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經。」 説孔子找出了易、象、辞三種觀念。 第四章 正名主義 「我們簡直可以說孔子的正名主義,實是中国名学的始祖,正 如希蠟蘇格拉底的「概念説」,是希蠟名學的始祖。」 這有比附之嫌 但影響極大,後来大部分哲学史都專設一節,講孔子的正名。 第五章 一以貫之 「孔子的哲学方法」 其實是知識論,説孔子重視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