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第四讲 二程兄弟之程颢

合集下载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注释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宋代理学大师。

一日,游学之士杨时,往见之。

时值冬日,天寒地冻,风雪交加。

杨时立门外,候程子。

程子昼寝未醒,杨时不敢惊动,遂立雪中。

雪深积尺,杨时衣履皆湿,程子觉,方觉之,曰:“吾友杨时立雪中久矣。

”因起,与之同归。

注释:1. 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宋代理学家;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宋代理学家。

兄弟二人同师于周敦颐,共创程朱理学,对中国哲学史影响深远。

2. 二程:指程颢和程颐,因其学术地位崇高,后人常以“二程”并称。

3. 游学之士:指四处游历,以求学问的人。

4. 杨时:字中立,宋代学者,程颢、程颐的弟子,理学的重要传播者。

5. 时值冬日:正值冬季。

6. 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天气非常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

7. 立门外:站在门外。

8. 侯:等待。

9. 程子:对程颐的尊称。

10. 昼寝:白天睡觉。

11. 未醒:还没有醒来。

12. 惊动:打扰。

13. 遂:于是。

14. 积尺:积雪深达一尺。

15. 衣履皆湿: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

16. 因:因此。

17. 方觉之:才意识到。

18. 吾友:我的朋友。

19. 与之同归:和他一起回家。

翻译:程颢、程颐,世人尊称为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宗师。

有一天,游历求学的杨时前来拜访他们。

当时正值冬天,天气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

杨时站在门外等候程颐。

程颐白天睡觉还未醒来,杨时不敢打扰他,于是站在雪中等待。

积雪深达一尺,杨时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程颐醒来后,才察觉到杨时已经站在雪中很久了。

于是起身,与杨时一同回家。

这个故事传为佳话,体现了杨时对程颐的尊敬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而程门立雪更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在求学过程中,要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3、存天理去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 欲。”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 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 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 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 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程颢(公元1032-1085),北宋人。 程颐(公元1033-1107),程颢之弟。 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思想 体系,为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程的 主要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天理观
理,又称“天理”,二程说;“吾学虽有 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理的含义 (1)理是天地万物的普遍原则 “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 以热,水之所以凉。”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三)认识论
1、格物致知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 面的发挥,他说: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 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 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 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 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 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 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 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洛学的主要内容

二程洛学的主要内容

二程洛学的主要内容
二程洛学,也被称为北宋理学,是以程颢和程颐兄弟为中心的学派。

这个学派强调“理”作为绝对本体和宇宙万物的起源。

二程提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

他们认为“理”是“天理”,是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将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二程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同时将佛、道思想渗透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

他们还提出了“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的观点,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

在心理范畴上,二程提出“心”作为“理”的等同物,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受到世俗欲望的干扰,人们可能会失去这种善良的本性。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修养工夫来恢复和保持这种本性。

此外,二程在学风上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

他们还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而且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总的来说,二程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消极面也不容忽视,理学后来被定为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史(下)第四讲 二程兄弟之程颢

中国哲学史(下)第四讲 二程兄弟之程颢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不 可以入尧舜之道。 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程颐《 此。(程颐《明道先生行状》)
身世与学说二程对张载的批评程颢定性书叁程颢定性书叁壹贰程颢识仁篇程颢论生之谓性肆伍补上一讲张载补上一讲张载为天地立志近思录宋元学案作心为生民立道宋元学案作命为去圣继绝学宋元学案作往为万世开太平引文以张载集语录为准
二 程 兄 弟 之 程 颢
中 国 哲 学 史 下 第 四 讲
程颢: 壹 程颢:身世与学说 贰 二程对张载的批评 程颢《定性书》 叁 程颢《定性书》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是指哪两个人

二程是指哪两个人

二程指的是程颢和程颐,儒学大家,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第五章 理学的奠基者:程氏兄弟

第五章 理学的奠基者:程氏兄弟

一代儒宗绍孔孟 影响后世七百年
首先, 首先,他们最后确立了自韩愈开始 所标榜的“道统” 所标榜的“道统”说,使儒家的学说在 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文彦博在为程颢所写的《墓志铭》 文彦博在为程颢所写的《墓志铭》 中说: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中说:“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 世无善治;学不传, 行,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 ……先生于千四百年之后 先生于千四百年之后, 儒。……先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 之学于遗经,……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 之学于遗经,……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 于世。 宋史·程颢传》 于世。”(《宋史·程颢传》)
程颢: 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程颢:“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 “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之 每进见, 未尝及功利” 本,未尝及功利” 程颢自诩: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 程颢自诩:“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 斯文为己任。 斯文为己任。” 程颐: 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程颐:“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 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 人得所欲。 归,人得所欲。”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修养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论
第一,什么是“格物致知”? 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 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 至其理,乃格物也
第二、为何要格物致知? 第二、为何要格物致知? 程颐说: 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程颐说:“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 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 所谓末也,终也。 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 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 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 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治 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最终 的目的。 的目的。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二程的天理论程颢,程颐两个亲兄弟被称作“二程”,二程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式经说》、《二程粹言》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天理”。

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伦理道德普遍化永恒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制造理论依据。

一、“理”一元论1、程颢的“天即时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这理的一个是重要含义是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里“理”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

程颢的“天即是理”的学说的意义之一是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道德法则看成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是世界的唯一来源。

2、程颐“理一分殊”“理”是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但根本上,万物之理就是一个“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提出“理一分殊”,认为万物之理是一个,而没一物又彼此不同,互有分别,特别强调万物一理。

这个统一的理就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认为阴阳之气也有其所以然,这就是最高的“理”,就是世界的最高根源。

认为世界是以“理”为依据,“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3、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1)释义形而下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对张载的气一元论说,程颢认为,“太虚”是物质性的事物,不足为根本。

2)上是形而下的根本认为理是气的根本,理士第一性的,气从属于理4、反对气一元论1)程颢的理一元论程颢认为气有生有灭,而理则是永恒的,气被产生出来时出于理的作用,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把封建的伦理观念绝对化永恒化了,认为万物的普遍的理士世界的最高实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荆公寖行其说,先生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 荆公寖行其说,先生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数 月之间,章数十上。尤极论者:辅臣不同心, 月之间,章数十上。尤极论者:辅臣不同心,小 臣与大计,公论不行,青苖取息,卖祠部牒, 臣与大计,公论不行,青苖取息,卖祠部牒,差 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 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 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徳之风浸衰, 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徳之风浸衰,等 十余事。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 十余事。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 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荆公多为之动。 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荆公多为之动。而言 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由是与言者为敌矣。 路好直者必欲力攻取胜,由是与言者为敌矣。先 生言既不行,恳求外补,神宗犹重其去。 生言既不行,恳求外补,神宗犹重其去。上章及 面请至十数,不许。遂阖门待罪。 面请至十数,不许。遂阖门待罪。神宗将黜诸言 命执政除先生监司差权发遣京西路提㸃刑 者,命执政除先生监司差权发遣京西路提 刑 累请得罢。( 狱。……累请得罢。(《行状》) 累请得罢。(《行状》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二程家族,世代官宦。 二程家族,世代官宦。高祖程羽是太祖赵匡 胤的将领,太宗为晋王时的腹心幕僚, 胤的将领,太宗为晋王时的腹心幕僚,宋真 宗的老师。父珦以荫庇得官,历黄州黄陂、 宗的老师。父珦以荫庇得官,历黄州黄陂、 吉州庐陵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 吉州庐陵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后改大理 寺丞,知虔州兴国县,龚州,徐州沛县。 寺丞,知虔州兴国县,龚州,徐州沛县。后 又监在京西染院,知凤、 汉三州事。 又监在京西染院,知凤、磁、汉三州事。 熙宁中,议行新法” 及法出, “熙宁中,议行新法”,“及法出,为守令 者奉行惟恐后。成都一道, 者奉行惟恐后。成都一道,抗议指其有不便 独公(程珦)一人。 者,独公(程珦)一人。”(《先公太中家 》《二程集 二程集》 传》《二程集》) 程颢( ),明道先生。(文 程颢(1032-1085),明道先生。(文 - ),明道先生。( 彦博题“明道先生墓表”) 彦博题“明道先生墓表” 程颐( ),伊川先生 程颐(1033-1107),伊川先生。 - ),伊川先生。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程颢与张载、载戬 程颢与张载、 程颢与张载
熙寧初, 张载之胞弟 张戬]為監察御史裏行 张载之胞弟, 為監察御史裏行。 熙寧初,[张载之胞弟,张戬 為監察御史裏行。累 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 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 劾曾公亮。陳升之、趙抃依違不能救正。韓絳左右 徇縱,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謟竊臺諌,且安石擅國, 徇縱,與為死黨。李定以邪謟竊臺諌,且安石擅國, 輔以絳之詭隨。臺臣又用定軰,繼續而來, 輔以絳之詭隨。臺臣又用定軰,繼續而來,芽蘖漸 吕恵卿刻薄辨給,假經術以文姦言, 盛。吕恵卿刻薄辨給,假經術以文姦言,豈宜勸講 君側。書數十上,又詣中書爭之。 君側。書數十上,又詣中書爭之。安石舉扇掩面而 戩曰:戩之狂直宜為公笑, 笑,戩曰:戩之狂直宜為公笑,然天下之笑公者不 少矣。趙抃從旁解 戩曰:公亦不得為無罪, 少矣。趙抃從旁解之,戩曰:公亦不得為無罪,抃 有愧色。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 有愧色。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 舉家不食筍。( 宋史》 。(《 至,舉家不食筍。(《宋史》) 是年(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张载被召入对, 是年(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张载被召入对,除崇 文院校书,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 文院校书,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神宗令往勘苗振 程颢上《乞留张载状》 狱。程颢上《乞留张载状》。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昔王荆公排明道曰: 伯淳之学善矣, 昔王荆公排明道曰:“伯淳之学善矣,其如入 壁何? 明道曰: 拙状如壁,不可入也。 壁何?”明道曰:“拙状如壁,不可入也。公 则如捕风矣。 一日荆公又戏明道曰: 则如捕风矣。”一日荆公又戏明道曰:“伯淳 纵高,不过级级至十三级而止耳。 纵高,不过级级至十三级而止耳。”明道谢之 公自十三级而出焉,上据相轮, 曰:“公自十三级而出焉,上据相轮,恐难久 以安也。 晁说之《答袁季皋先辈书》 以安也。”(晁说之《答袁季皋先辈书》, 景迂生集》 《景迂生集》) 元丰二年( 元丰二年(1079)吕大临记二先生语云:今 )吕大临记二先生语云: 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没可辟, 异教之害,道家之说则更没可辟,唯释氏之说 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 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方 其盛时,天下之士往往自从其学, 其盛时,天下之士往往自从其学,自难与之力 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争。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然在释氏却未消理会, 然在释氏却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介甫之 如今日, 学。……如今日,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坏了 如今日 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 后生学者。( 二程遗书》 。(《 后生学者。(《二程遗书》)
续 上一讲 张载
牟宗三先生评张载——诚关河之雄杰,儒 诚关河之雄杰, 牟宗三先生评张载 诚关河之雄杰 家之法匠。( 心体与性体》 。(《 家之法匠。(《心体与性体》)
橫渠昔在京師,坐虎皮,説周易。聴從甚衆。一夕, 橫渠昔在京師,坐虎皮,説周易。聴從甚衆。一夕, 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橫渠撤去虎皮, 二程先生至,論易。次日,橫渠撤去虎皮,曰:吾平 日為諸公説者,皆亂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 日為諸公説者,皆亂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 所弗及,汝輩可師之。( 。(注 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注:逐日虎皮出是日更不出 虎皮也)橫渠乃歸陜西。( 二程外书》 。(《 宋史》 虎皮也)橫渠乃歸陜西。(《二程外书》,《宋史》: 撤坐輟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 撤坐輟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 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第(与张载同 年 中进士第( )。熙宁二年 公元1059年)二月,王安石议行新法。 熙宁二年( 年)。熙宁二年(公元 年 二月,王安石议行新法。 四月,遣使往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程颢为家田水利使。 四月,遣使往诸路察农田水利赋役,程颢为家田水利使。 八月, 授太子中允, 八月,因御史中丞吕公著荐 ,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 行。 時王荆公安石日益信用。先生每進見,必為神宗陳君道。 時王荆公安石日益信用。先生每進見,必為神宗陳君道。 以至誠仁愛為本,未嘗及功利。神宗始疑其迂, 以至誠仁愛為本,未嘗及功利。神宗始疑其迂,而礼貌不 尝极陈治道。神宗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 衰。尝极陈治道。神宗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先生 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也。( 明道先生行状》 。(《 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也。(《明道先生行状》) 程颢《论王霸札子》 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 程颢《论王霸札子》:“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 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程颢: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 程颢: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 颜子仲尼乐处 所乐何事?( 二程遗书》 ?(《 所乐何事?(《二程遗书》) 程颢: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 程颢:某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 吾与点也“之意。( 二程遗书》 。(《 吾与点也“之意。(《二程遗书》) 学说大略—— 学说大略 定性书》 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 《定性书》: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 外。 《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 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 同体。 同体。 道器相即与性气相即
续上一讲 张载 程颐《二程外书》 程颐《二程外书》—— 吕与叔作《横渠行状》 吕与叔作《横渠行状》,有“见二程尽弃 其学”之话。尹子言之,先生曰: 其学”之话。尹子言之,先生曰:“表 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 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 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 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顷年嘱与叔删 不谓尚存斯言,几于无忌惮。 去,不谓尚存斯言,几于无忌惮。” 朱熹注: 行状》今有两本。一本云: (朱熹注:按《行状》今有两本。一本云: 尽弃其学而学焉。 一本云: “尽弃其学而学焉。”一本云:“于是 尽弃异学,淳如也。 恐是后来所改。) 尽弃异学,淳如也。”恐是后来所改。)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 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已任。其言曰: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 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因其髙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 言为无不周徧,实则外于伦理;穷神极微而,不 可以入尧舜之道。 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程颐《 此。(程颐《明道先生行状》)
一、程颢:身世与学说——程颢与王安石 程颢:身世与学说 程颢与王安石
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 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 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 上相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 如某则戅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 明。如某则戅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 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 轮,辛勤登攀,逦迤而上,直至十三级时,虽犹 未见相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 未见相轮,能如公之言。然某却实在塔中,去相 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 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依 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介甫只是说道, 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介甫只是说道, 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佗说道时, 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佗说道时,已与道离 不知道只说道时,便不是道也。 佗。不知道只说道时,便不是道也。有道者亦 一作言)自分明,只作寻常本分事说了, (一作言)自分明,只作寻常本分事说了,孟子 尧舜性之” 舜由仁义行” 言“尧舜性之”、“舜由仁义行”,岂不是寻常 说话?至于易,只道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说话?至于易,只道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则和性字由字也不消道,自己分明, 则和性字由字也不消道,自己分明,阴阳刚柔仁 义只是此一个道理。( 二程遗书》 。(《 义只是此一个道理。(《二程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