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程颐、程颢的“义理之学”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完全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洛阳人也。
年十七,游太学,闻程颐讲《易》,心向往之。
一日,程颐出,颢从其后,雪深一尺,足不得前。
颐觉之,回视颢,颢立雪中,不稍避。
颐异之,曰:“贤哉,程生!”遂与同游,遂定交。
明日,颢访颐于家,颐待以宾礼。
颐问:“子来何为?”颢对曰:“欲求吾师之教。
”颐曰:“善矣。
然吾教非一日之工,子宜深思而慎行之。
”颢再拜,受教而退。
自是,颢益自励志,朝夕勤学,未尝废业。
颐亦深知颢之志,常曰:“程生之才,吾未尝见有如彼者。
”遂以心传之,尽授以《易》之奥义。
岁余,颢学成,还乡里,以道自任。
居数年,颜回卒,颢往吊,哭之恸。
既而问曰:“颜子之学,何如孔子?”有对曰:“颜子之学,以德行为本,孔子之学,以仁义为宗。
”颢曰:“然,吾之学,亦以仁义为本,然吾未若颜子之纯也。
”颢之学,既深且博,而尤以《易》著称。
尝与友人论《易》,友曰:“子之《易》,何如孔子?”颢曰:“吾之《易》,未尝不欲以孔子之意解之,然孔子之意,深矣,吾未能尽通也。
”友曰:“然则子之《易》,自何而来?”颢曰:“吾之《易》,得诸吾师程颐也。
”颢年四十,致仕归乡。
颐亦老,颢往省之。
颐见颢,喜曰:“吾道不孤,吾之学传矣。
”颢拜谢,曰:“师恩如山,终身不忘。
”颐笑曰:“吾老矣,子可自爱。
”颢再拜,遂辞归。
及颐卒,颢哀痛欲绝。
既而曰:“吾师程颐,道德之宗也,吾之学,由之而成。
”遂立庙祀之,以报师恩。
译文:程颢,字伯淳,号明道,是洛阳人。
十七岁时,在太学游学,听说程颐讲解《易经》,心中十分向往。
一天,程颐外出,程颢跟随其后,雪深一尺,脚无法前行。
程颐察觉到,回头一看,程颢正站在雪中,没有稍微避让的意思。
程颐感到惊讶,说:“贤哉,程生!”于是与他同行,遂结为朋友。
第二天,程颢到程颐家中拜访,程颐以宾客之礼待他。
程颐问:“你来此有何事?”程颢回答说:“我想寻求您的教诲。
”程颐说:“好。
然而我的教诲非一日之功,你应该深思熟虑,谨慎行事。
”程颢再次行礼,接受教诲后离去。
简述程颢程颐的主张

简述程颢程颐的主张程颢程颐是中国宋代儒学大家,他们的主张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程颢程颐的主张,介绍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一、程颢的主张程颢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儒学家,他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之道程颢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主张,要实践德行,与人为善,追求至善。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 思想独立程颢主张,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要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他认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儒学的精髓,发挥儒家思想的价值。
3. 诚实守信程颢强调,要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不做虚伪的事情。
他认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4. 君子之道程颢认为,君子应该以诚信、正义、仁爱为准则,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他主张,要以身作则,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二、程颐的主张程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儒学家,他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合一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的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要通过修身养性,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致良知程颐主张,要发挥人的良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发挥良知的作用。
3. 知行合一程颐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统一。
他主张,要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掌握儒家思想,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儒家思想的价值。
4. 学以致用程颐主张,学习不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三、程颢程颐的贡献程颢程颐的主张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主张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而且对于后世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程颢程颐的主张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强调“大学之道”、“君子之道”、“天人合一”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
程颢与程颐的理学传承与北宋文化

程颢与程颐的理学传承与北宋文化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和学者,他们被誉为理学的奠基人,对于北宋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观点、学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程颢与程颐的理学传承与北宋文化。
程颢与程颐都是北宋时期的儒学家,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主张“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程颐则注重“致良知”,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对道德的认识和追求。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主张人应当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升华。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观点相辅相成,形成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程颢与程颐的学术成就也是他们对北宋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程颢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程颐则在经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对《周礼》和《尚书》等经典的研究使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经学家之一。
他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致力于恢复和传承古代经典的精神和思想。
程颢和程颐的学术成就对于北宋时期的儒学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不仅在北宋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的理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观点,对于后世思想家和学者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的学术成就也为后世的经学研究和儒学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程颢和程颐的理学传承为后世儒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中国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两位大师。
他们的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以及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一、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于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人性观和教育方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即是理性的体现。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实现良知的发展。
程颢程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十分重要。
他们主张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程颢程颐在宋代的故事程颢程颐在宋代不仅是学者,也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关注。
程颢和程颐是表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高官。
程颢从小聪明过人,深受父亲的宠爱,然而他性格沉稳,为人宽厚。
程颢在求学过程中,经常以身作则,积极帮助他人。
有一次,他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遇到一位迷路的学生,程颢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帮助他,并跟随他回到考场,使他安全地找到目的地。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程颢纯正的品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程颐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并成立了私塾。
有一位学生曾对程颐的教育方法深感敬佩。
这位学生说,程颐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程颐的教育方法对于当时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程颐虽然在学术上有着较大的成就,但他们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尤其在北宋末年,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他们遭受到了排挤和迫害。
不过,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的学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三、总结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深远。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对于理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理论上,还体现在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和传承上。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I. 理学的发展背景为了准确理解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理学的发展背景。
北宋时期,佛、道、儒并存,各派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和程颐提出了自己的理学观点,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I. 程颢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批判和辨析真伪来达到真知。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践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完美性。
程颢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整合。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学,主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扩大知识的范围,注重实证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此外,程颢还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不能忽视。
他的弟子朱熹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观点,并且创立了新儒学,使程颢的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III. 程颐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颐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本具有道德的本能,通过修养和功夫可以达到良知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他注重思辨和反思,通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究人的本质。
程颐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改善,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思维习惯,为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程颐还对于后世理学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与程颢共同建立起的理学学派,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V.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共同贡献程颢和程颐都主张“致良知”,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整合。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故事

是日,程颐至程颢府前,见门前积雪深厚,难以行走。
程颐心中忧虑,恐迟到误了讲学之期。
于是,程颐命随从扫雪开路,自己则缓缓而行。
时程颢已率弟子们在厅堂中恭候。
见程颐迟到,程颢心中疑惑,遂起身至门前,欲探视其故。
未料,程颐已在门前,身披厚雪,状若神仙。
程颢见状,不禁心生敬意,忙问:“颐兄,何以至此?”程颐答曰:“颢弟,吾心系讲学,不畏严寒,冒雪而来。
此乃吾之诚意也。
”程颢闻言,感动不已,遂命弟子们速速打扫门前积雪,以便程颐进府。
弟子们见程颐如此,亦敬佩不已,齐心协力,不一时便将门前雪扫尽。
程颐进府后,程颢亲自为其拂去身上的雪花,邀请入座。
于是,程颐开始讲学,弟子们洗耳恭听,获益匪浅。
讲学之际,门外风雪交加,程颐却谈笑风生,不以为意。
程颢见程颐如此精神矍铄,不禁赞叹:“颐兄年已古稀,犹能如此,真是人中之龙也!”程颐笑答:“颢弟过誉了。
吾辈学人,应以学问为重,不畏艰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今日之讲学,正是吾辈共勉之时。
”自此,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学问更加精进,名声远扬。
世人皆以程门立雪为尊师重道的典范,传颂千古。
译曰:古有程颢、程颐二兄,皆北宋大儒,以道德文章闻名于世。
一日,程颐赴程颢府讲学,适逢严冬,大雪纷飞。
程颐年已古稀,步履维艰,然其学问广博,世人敬仰。
是日,程颐至程颢府前,见门前积雪深厚,难以行走。
程颐心中忧虑,恐迟到误了讲学之期。
于是,程颐命随从扫雪开路,自己则缓缓而行。
时程颢已率弟子们在厅堂中恭候。
见程颐迟到,程颢心中疑惑,遂起身至门前,欲探视其故。
未料,程颐已在门前,身披厚雪,状若神仙。
程颢见状,不禁心生敬意,忙问:“颐兄,何以至此?”程颐答曰:“颢弟,吾心系讲学,不畏严寒,冒雪而来。
此乃吾之诚意也。
”程颢闻言,感动不已,遂命弟子们速速打扫门前积雪,以便程颐进府。
弟子们见程颐如此,亦敬佩不已,齐心协力,不一时便将门前雪扫尽。
程颐进府后,程颢亲自为其拂去身上的雪花,邀请入座。
于是,程颐开始讲学,弟子们洗耳恭听,获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颢,字伯淳,生于 公元1032年(仁宗明 道元年),死于1085 年(神宗元丰八年) 河南伊川人,做过几 任地方官吏,后到中 央政府供职,他曾表 示赞成王安石变法, 但不久又提出反对意 见,成为反对新法的 主要代表人之一,后 人,生于 公元1033年(仁宗明 道二年)死于公元 1107年,程颢之弟, 人称小程。曾任过国 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教授和崇政殿说书 (教皇帝读书)在政 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法, 后人称为程伊川。
一是说,不知不能行。 二是说,能知必能行。 三是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
四、二程的人性理论和道德学说
他们提出了“性二本论”,即强调人性有 二:一是“天命之谓性”的性,一是“生 之谓性”的性,前者是“天命之性”,后 者是“气质之性”。 二程进一步认为,禀受清凉之气的人,会 发挥善性,体现天理,而禀受污浊之气的 人,会受到外物的干扰和牵累,使性朝恶 的方面发展。为了做到避恶扬善,二程提 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第一:理是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本原,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根源于理。 第二:理既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样也 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主张理一元论。 第三:理是永恒不灭的超时空的绝对,永 恒存在。 第四:万物各有其理,但一物之理又是万 物之理,正是“理一分殊”,故才能说 “万物皆备于我”。
二、“物必有对”“物极必反”的 辩证法因素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
怎样去存天理,灭人欲呢,他们提出 了一套方法,概括为四个字。
一是“敬” 二是“孝” 三是“节” 四是“义”
总之,二程存天理,灭人欲的方法可 概括为:敬、孝、节、义,是对董仲 舒三纲五常思想的发挥,因为董虽提 出三纲五常,但未找到其贯彻的方法, 此思想对封建后期直至今天都有影响。
二程长期在洛阳讲学,他们的学派当时称 为“洛学”。从二人学术情况看,大程倾 向主观唯心主义,小程倾向客观唯心主义, 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程主要著作有,《二程遗书》、《二程 外传》、《明道文集》、《伊川文集》、 《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 言》等,后人编为《二程全书》。
一、“有理则有气”的本体 论
二程的辩证思想因素,主要体现在他 们对一与两,动与静,常与变等关系 的论述之中,但也正是从这些方面, 可以看出其更加精致的形而上学。
(一)由承认对立的普遍性走向和 谐的绝对性 (二)由承认动静到执着不动 (三)由承认“物极必反”到“顺 理守常”
三、“格物致知”的认识 论
对于“格物致知”,二程作了自己的解 释,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 其理而已矣”。他们所指的物,是理。 他们所说的“格物”就是“穷理” 。所 谓“知”,指的是人心固有的知识,只 不过这种知识靠心是无法直接去把握的, 必须通过格物穷理的功夫方能使心自我 认识,达到“理与已一”(《遗书》十 五—)“理与心一”(《遗书》五)
对于格物穷理的途径,二程认为,主 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根本 否认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不注重对自 然事物的研究,而且对内心的道德修 养,反省内求的功夫更加重视,认为 “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 切”(《遗书》十七)“君子之学, 将以反躬而已矣”(《遗书》二十五)
在认识论问题上,据二程格物致知的 认识论,必然得出知先行后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