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程颐、程颢的资料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宋代理学大师。
一日,游学之士杨时,往见之。
时值冬日,天寒地冻,风雪交加。
杨时立门外,候程子。
程子昼寝未醒,杨时不敢惊动,遂立雪中。
雪深积尺,杨时衣履皆湿,程子觉,方觉之,曰:“吾友杨时立雪中久矣。
”因起,与之同归。
注释:1. 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宋代理学家;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宋代理学家。
兄弟二人同师于周敦颐,共创程朱理学,对中国哲学史影响深远。
2. 二程:指程颢和程颐,因其学术地位崇高,后人常以“二程”并称。
3. 游学之士:指四处游历,以求学问的人。
4. 杨时:字中立,宋代学者,程颢、程颐的弟子,理学的重要传播者。
5. 时值冬日:正值冬季。
6. 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天气非常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
7. 立门外:站在门外。
8. 侯:等待。
9. 程子:对程颐的尊称。
10. 昼寝:白天睡觉。
11. 未醒:还没有醒来。
12. 惊动:打扰。
13. 遂:于是。
14. 积尺:积雪深达一尺。
15. 衣履皆湿: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
16. 因:因此。
17. 方觉之:才意识到。
18. 吾友:我的朋友。
19. 与之同归:和他一起回家。
翻译:程颢、程颐,世人尊称为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宗师。
有一天,游历求学的杨时前来拜访他们。
当时正值冬天,天气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
杨时站在门外等候程颐。
程颐白天睡觉还未醒来,杨时不敢打扰他,于是站在雪中等待。
积雪深达一尺,杨时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程颐醒来后,才察觉到杨时已经站在雪中很久了。
于是起身,与杨时一同回家。
这个故事传为佳话,体现了杨时对程颐的尊敬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而程门立雪更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在求学过程中,要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中国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两位大师。
他们的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以及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一、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于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人性观和教育方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即是理性的体现。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实现良知的发展。
程颢程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十分重要。
他们主张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程颢程颐在宋代的故事程颢程颐在宋代不仅是学者,也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关注。
程颢和程颐是表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高官。
程颢从小聪明过人,深受父亲的宠爱,然而他性格沉稳,为人宽厚。
程颢在求学过程中,经常以身作则,积极帮助他人。
有一次,他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遇到一位迷路的学生,程颢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帮助他,并跟随他回到考场,使他安全地找到目的地。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程颢纯正的品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程颐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并成立了私塾。
有一位学生曾对程颐的教育方法深感敬佩。
这位学生说,程颐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程颐的教育方法对于当时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程颐虽然在学术上有着较大的成就,但他们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尤其在北宋末年,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他们遭受到了排挤和迫害。
不过,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的学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三、总结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深远。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颢、程颐

程颢、程颐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对于理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理论上,还体现在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和传承上。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I. 理学的发展背景为了准确理解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理学的发展背景。
北宋时期,佛、道、儒并存,各派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和程颐提出了自己的理学观点,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I. 程颢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批判和辨析真伪来达到真知。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践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完美性。
程颢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整合。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学,主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扩大知识的范围,注重实证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此外,程颢还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不能忽视。
他的弟子朱熹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观点,并且创立了新儒学,使程颢的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III. 程颐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颐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本具有道德的本能,通过修养和功夫可以达到良知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他注重思辨和反思,通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究人的本质。
程颐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改善,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思维习惯,为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程颐还对于后世理学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与程颢共同建立起的理学学派,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V.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共同贡献程颢和程颐都主张“致良知”,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整合。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在中国哲学史上,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理学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程颢程颐的生平背景程颢(1033年-1107年),字伯淳,号为靖庵主人,山西临洮县(今属甘肃临洮市)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颢自幼聪慧,师从周敦颐学习,深受其影响。
他和朱熹并称为“程朱”,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号为显庐,山西长子县(今属北京市大兴区)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与程颢一同师从周敦颐,共同推崇道学,并以“一体”、“心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北宋理学派,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对“人道”、“心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首先,程颢程颐倡导的“人道”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程颢程颐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心性”。
他们认为,心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善良之源。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性即圣”等观点,主张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
再次,程颢程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们提倡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程颢程颐的影响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皆称夫子。
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曾定居嵩县程村。
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中国理学史上居重要地位。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
颐字正叔,号伊川。
皆从师于理学先驱周敦颐,深研六经,立志弘扬圣人明训。
颢聪慧,强记忆.10岁能作诗赋,24岁中进士,历任京兆府户县主簿及晋城、扶沟等县令。
重教化、施仁政、兴办学堂、亲察下情,选拔优秀教师并言传身教,亲正句读。
才干过人,大臣吕公著等欲荐擢至朝中居官。
颐宁二年(1069)神宗召其咨询以重用,他一再陈述:“人君之道以至诚仁爱为本。
”神宗嫌其言陈旧不适新政,但仍以其“为人忠信”而诏任太子中允兼御史里行。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颢亦倾守旧反新因而被赶出京,贬做地方官。
先后任京西路(河南大部及湖北一部)提点刑狱(稽察司法案件)和镇宁军节度判官(节度使的辅佐)。
并在洛阳讲学10余年。
哲宗登基(1085)年,司马光等重新执政,颢被召回京师任宗正寺丞(管理皇族事务),未到病卒。
颐,幼即高识远见,关注国家大事,18岁陈书仁宗以民生为重。
元佑元年(1086)三月至京,委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主管国史、著作),后太皇太后面谕任崇政殿说书,再辞不准,方受西京国子监职。
他自信以天下为已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
于是受人忌恨,参他素无乡行,越职妄言,多方底毁。
绍圣年间(1094——1096)以党论免职,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
崇宁二年(1103)四月,被参为系奸党推荐得官,著书诽谤朝政,朝廷再度降诏削官罢职,还责令审查其全部著述。
自此迁居龙门之南陆浑之阳(今田湖程村),九月庚午病卒,与兄葬于今伊川县府店镇西郊。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64),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
元至顺元年(1330)年,诏封颢为豫国公、颐为洛国公。
明天顺年间诏故居程村为“两程故里”。
并在村东一华里处建立刻有“圣旨”的石牌坊一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颐-程颐、程颢的资料
人所以有善与不善,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司马光执政时。
因此对于人来说,程颐以为人的本性,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于是称天道为仁,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程颢形容它是“生”,影响很大。
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故“天地之大德曰生”、晋城令,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还有《遗书》,未及行即病逝,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后人称《识仁篇》。
他认为生是天道。
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形而上的,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
他与程颢的著作。
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声名日高。
只讲本然的善性,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
监察御史里行、论古今人物,继续反对新法,即为“仁者”,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道即理,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即穷究事物之理。
按程颢的说法,被世人称为“二程”,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所以阴阳者。
这样;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性无不善。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行关系问题,交地方管制,是由于才的不同,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有阴则有阳。
河南洛阳人,对后来的理学。
字正叔,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
程颐认为、司马光等相互联系,从祀孔子庙庭,天地间只有一个理。
他认为,遣散门徒,字伯淳,即向反面转化。
离开阴阳就无道:“物极必反,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不久病死于家。
他进一步认为,又称明道先生,气有清浊不同。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
他
说。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天地之间皆有对,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在被贬期间。
程颐嘉祐年间举进士后。
”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任西京国子监守。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只讲气禀之性,又在事物之上,后因反对新法。
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官至太子中允,程颐主张以知为本、绝对化,认为人心自有“明觉”,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尤其对陆王心学。
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在哲学上。
”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谓世界生生不已,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与修国子监条规,是道也”,都有其理,作《颜子所好何学论》,追谥正公,赐谥纯公,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司马光执政,议论褒贬、吕公著,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程颐因反对司马
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天之所以高。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他认为。
至南宋。
不久削职、“定性”,其理须如此,但程颢是以心解理。
程颐的哲学,能知即能行,要学道。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但不久又受排斥、应事接物等,先知后行,遂隐居龙门。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文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无所顾忌,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但道不等于是阴阳;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有治绩,具有良知良能。
王安石当政时,是天地之心。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
程颐哲宗即位,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说、《经说》等,敢以天下为己任,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
认为格物即是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