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最有名的十首诗

程颐最有名的十首诗1.《陆浑乐游》原文: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
舟萦野渡时,水乐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逸谐心赏。
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山上。
译文:东郊逐渐有了些微的绿色,我骑着马欣然独自前往。
小船在野外的渡口边萦绕时,水流声与春山的声响相和。
自身安闲喜爱世俗之外的事物,情趣超逸与内心的赏玩相契合。
回去的路上追逐着樵夫的歌声,在落日余晖下的寒山上行走。
2.《游嵩山》原文:鞭羸百里远来游,岩谷阴云暝不收。
遮断好山教不见,如何天意异人谋。
译文:骑着瘦弱的马走了百里路远道而来游览嵩山,山谷中阴云密布到天黑都没有消散。
云雾遮住了美好的山景让人看不见,为何上天的意旨与人的谋划不同呢?3.《谢王佺期寄药》原文: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
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
译文:极其诚恳能使药物通于神圣,从远方寄来给我这衰弱的老人以救济病体。
我也有丹药你相信吗,用的时候还能使百姓长寿。
4.《睢阳五老图》原文:天朝罢命锡归闲,富寿康宁老税冠。
国史标名知骨鲠,邦人图像胜楹桓。
龙飞天上时还暖,鱼跃波心气未寒。
惟我潜心于易理,备知先哲应时看。
译文:在朝廷停止任命后被赐予闲暇归乡,富裕、长寿、健康、安宁,年老时仍戴着士大夫的帽子。
在国史中留名可知其刚正不阿,乡人立像比在屋前柱子上刻字纪念更好。
龙飞到天上的时候天气尚且温暖,鱼在水波中跳跃心气还未冷却。
只有我潜心研究《易》的道理,完全知晓先哲们顺应时势的看法。
5.《闻侯舅应辟南征诗》原文:辞华奔竞至道离,茫茫学者争驱驰。
先生独奋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阴生阙西。
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
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冠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
圣皇赫怒捷书缓,虎侯秉钺驱熊罴。
译文:追求华丽的辞藻、竞相奔走就会远离最高的道,众多的学者争相奔走。
先生独自奋起像孟子一样辩论,扶持圣人的教诲增添光辉。
志向是期望用周礼来治理华夏,人们称赞他像孔子的弟子子夏一样出生在西边(阙西代指西方)。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宋史·程颐传》原文:程颐,字正叔。
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
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
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
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
”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
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
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
”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
”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
”皆从之。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
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
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宋史·程颐传》译文:程颐,字正叔。
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两位重要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对于理学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理论上,还体现在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和传承上。
本文将详细阐述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
I. 理学的发展背景为了准确理解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贡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理学的发展背景。
北宋时期,佛、道、儒并存,各派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和程颐提出了自己的理学观点,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I. 程颢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批判和辨析真伪来达到真知。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践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完美性。
程颢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整合。
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学,主张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扩大知识的范围,注重实证和实践。
同时,他也强调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认为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所在。
此外,程颢还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不能忽视。
他的弟子朱熹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观点,并且创立了新儒学,使程颢的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III. 程颐的理学观点及贡献程颐主张“致良知”,认为人的内心本具有道德的本能,通过修养和功夫可以达到良知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人。
他注重思辨和反思,通过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探究人的本质。
程颐的贡献之一是他对于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改善,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思维习惯,为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程颐还对于后世理学发展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与程颢共同建立起的理学学派,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对于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IV. 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共同贡献程颢和程颐都主张“致良知”,都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整合。
程颐修养论核心

程颐修养论核心概述程颐(1033年-1107年),字伯仁,号仁山,北宋理学家,儒家思想家。
他是朱熹的老师,也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程颐的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身程颐认为,修身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成长。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诚实、正直、谦虚、宽容、勤奋等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在修身方面,程颐强调了对于自身欲望的控制。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他主张要“去私欲”,即要追求无私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无私欲,才能真正做到无求于人、无私欲、无私利。
齐家程颐认为,齐家是个人修养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和传承道德价值观的地方,家庭成员应该以正直、诚实、宽容、尊重为准则,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齐家方面,程颐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他主张父母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子女,倾心倾力地关心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他认为,父母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智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治国程颐认为,治国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力和暴力。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臣民,推行仁政,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和繁荣。
在治国方面,程颐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益,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君主要善于倾听和接纳各种声音,善于咨询和决策,使国家的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和合理。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物简介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河南洛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以教之”。
元丰五年,⽂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乃⾃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达20年。
同程颢⼀样,主张教育⽬的在于培养圣⼈,“圣⼈之志,只欲⽼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以天地为⼼,“⼀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学》、《论语》、《孟⼦》、《中庸》为指南,⽽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
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也”,“格”是内感于物⽽识其理。
“⽿⽬能视听⽽不能远者,⽓有限⽿,⼼则⽆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
⼼“与天地合其德,与⽇⽉合其明,⾮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不重外⾯事物。
在学习⽅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字,先须晓其⽂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义不晓⽽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学者亦有⽆思⽽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
后⼈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辑录为《程颐⽂集》、《易传》和《经说》。
他们的故⾥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被称为⼆程故⾥。
[1]⼈物学说程颢与程颐⼀起,创⽴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程哲学的核⼼,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程颐是湖北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程颐简介程颐(1033-1107)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杨时见程颐于洛杨时见程颐于洛阳讲得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程颐是北宋的大教育家,自幼非常聪明,还当过帝师,慕名来求教的人很多。
杨时是剑南人,小的时候据非常善于写文章,后来他考中进士当官了。
那时,程颐讲授儒家的学术精要,洛阳的学生都过去拜他为师。
杨时正好调去做官错过了这个机会。
后来杨时拜程颐哥哥为师,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就这样过了四年,程颐哥哥去世了,杨时还专门为他设立灵堂。
杨时为了再学习,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
他拉了个朋友一起去拜访,但程颐正好在睡午觉,两人不便打扰他。
大雪不期而至,为了能在程颐醒后第一时间见到他,他们二人就没有离去。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不说一句话,就这样等了大半天程颐才睡醒。
程颐看着这两人吃了一惊,原来雪已经下了很久,门口的雪已经积了到了人的膝盖,两人完全变成了雪人。
可是两人冒着雪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还是没有半点不耐烦。
后人把杨时见程颐于洛阳的故事总结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心志坚定地向老师虚心求教。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有些人认为当时杨时与朋友不是立在门外而是在屋檐下等待程颐苏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颐程颐(1033~1107),教育家。
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佑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程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
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
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
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
“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
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音zuò)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
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
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
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
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
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
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
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
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其天理论上。
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张载以物质状态的“气”为宇宙本原的本体论就被否定了,精神性的“天理”就在理学体系中被确立了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
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
“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
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
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
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
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
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
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其中三吕与苏昺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珣的墓地。
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
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
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
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
河南洛阳人。
学者称伊川先生。
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
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
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
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
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
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
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
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
至南宋,追谥正公。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
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
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
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
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
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
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
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
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
”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
”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
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
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
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
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
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
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
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
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