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程颢】程颢、程颐兄弟的故事

合集下载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宋朝时,有一对兄弟程颢、程颐,二人都是著名的大学者。

他们开了一间书院,前来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求学的人中有个叫杨时的年轻人。

这天,他和同学游酢遇到一个难题,两人争论不休,决定共同向老师请教。

二人来到老师家,正要进门,突然看到老师程颐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于是,二人站在门外等候。

我们在外面等等,
让老师休息一会儿吧。

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纷纷扬扬,不一会儿,杨时和游酢就成了“雪人”。

但两人还是站在门口,一动不动。

程颐醒过来,推开大门,看到在外面恭恭敬敬站着的两个人,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大家用“程门立雪”指学生恭敬求教,也比喻尊师重教,诚心求学。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和他们在宋代的故事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中国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两位大师。

他们的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以及他们在宋代的故事。

一、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于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人性观和教育方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即是理性的体现。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实现良知的发展。

程颢程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十分重要。

他们主张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索事物背后的道理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程颢程颐在宋代的故事程颢程颐在宋代不仅是学者,也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术成果都值得我们关注。

程颢和程颐是表兄弟,他们的父亲都是高官。

程颢从小聪明过人,深受父亲的宠爱,然而他性格沉稳,为人宽厚。

程颢在求学过程中,经常以身作则,积极帮助他人。

有一次,他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遇到一位迷路的学生,程颢毫不犹豫地停下来帮助他,并跟随他回到考场,使他安全地找到目的地。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程颢纯正的品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程颐则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学生,并成立了私塾。

有一位学生曾对程颐的教育方法深感敬佩。

这位学生说,程颐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他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程颐的教育方法对于当时的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程颐虽然在学术上有着较大的成就,但他们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尤其在北宋末年,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他们遭受到了排挤和迫害。

不过,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的学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三、总结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对于宋代乃至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深远。

他们强调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宋史·程颢传》。

这个成语的典故背后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的故事。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兄弟,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故事发生在程颐担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

有一天,下起了大雪,程颐在讲学时,门外有一位学生名叫杨时,他是程颐的学生,也是后来的理学家。

杨时因为大雪无法离开,但又不想错过程颐的讲学,于是他就站在门外,在大雪中聆听程颐的教诲。

等到讲学结束后,杨时的身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雪,但他仍然恭敬地站在那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程颐看到杨时的情景,非常感动,于是就说:“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程门立雪”的成语,用来形容学生恭敬师长,不畏艰难,求学心切。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杨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尊敬,也体现了程颐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诲。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

1。

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

主人公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他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才华的学者。

有一天,李冶的儿子李神枢在程门外站了一整天,等待程颢和程颐的出现。

他完全不知道两位兄弟仍在家里沉思苦思,不舍得抛下书本和思考,除非必须外出,否则很难拜见他们。

他们的学生都在门口向李神枢解释道:“程先生今天不出门,恕不
见客。


但是李神枢仍然站在门口,坚定地等待。

渐渐地,太阳落山了,小雪飘下来了,地上积了一层积雪,程门上也有了一层雪。

李神枢仍然在门口站了整整一个晚上。

他冷得直打哆嗦,这是因为他觉得程颢和程颐是自己的老师,他非常敬爱他们,也希望能学到他们的知识。

第二天早上,程颢和程颐听到外面有人在咳嗽,大声喊叫。

他们问门外的人是谁,才知道是李冶的儿子在门外。

听到这个消息,两兄弟终于决定出门迎接李神枢。

他们从门前经过,看到李神枢站在一旁,直到他们到来时才敢站起来。

两兄弟非常感动,他们觉得这位年轻的李神枢对知识有着深刻的渴望和热情。

他们决定把他作为他们的学生,教他学术,并亲自向他讲解许多重要的思想。

从此,他们的理学派别得到了更多的追随者,李神枢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不论何时何地,真正的知识求取者都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里,哪怕站在大雪中,也应该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它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故事的主人公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他们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学生。

程门立雪的故事源自《史记·孔子世家》,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相传有一天,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在家中讲学,突然下起了大雪。

有一位学生来拜访他们,但程颢和程颐并没有因为下雪而停止讲学,而是继续坚守自己的职责。

雪越来越大,学生们纷纷离开,只有一个学生仍然站在门外,不愿离去。

程颢和程颐见状,十分感动,于是一起走到门口,为这位学生挡住了风雪。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

程颢和程颐不畏严寒,继续讲学,表现出了儒家学派强调的“不畏艰难,坚守正义”的精神。

而他们为学生挡雪的举动,则体现了仁爱之心,表现出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当坚守自己的职责,不畏艰难,同时也要心怀仁爱,关爱他人。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不畏艰难,做到有始有终。

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懂得仁爱之心。

这样的精神,不仅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品质。

程门立雪的故事,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也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

这样的精神,不仅在古代有价值,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应该坚守职责,不畏艰难,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愿我们都能像程颢和程颐一样,不畏艰难,坚守初心,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谈虎色变的故事

谈虎色变的故事

谈虎色变(程颐)程颢和程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二程”。

他俩是同胞兄弟,两人在细微之处观点有所不同,但在重大问题上却高度一致。

二程在洛阳聚徒讲学,不少人慕名投到他们门下。

一次,学生问他们:“先生学问广博,天下事千千万万,你们都知道吗。

”程颐虽然以圣人自居,但也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很多,就说:“人从生下来,只有吃奶是天生就知道的,每个人都有所知,有所不知,有所能,有所不能。

但各位只要努力学习,都可以获得知识。

”“各位要注意,不但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从实践中积累知识。

前者的学问是常识,后者的学问才是真知。

”程颢在一旁补充道。

“先生能否具体讲讲什么是常识,什么是真知呢?”学生又问。

“比如说‘金’,穷人和富人一样,知道金有黄金和白金之分,还可以说出金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

但是,只有富人对金的认识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

因为他们家里就有金,穷人没有金,根本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金,穷人对金的认识不过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

”“再比如‘脍炙’,人人都知道‘脍炙’鲜美无比。

但贵族家里山珍海味,享受不尽。

他们能亲口尝尝‘脍炙’的滋味,这是‘真知’。

而普通百姓见都没见过‘脍炙’,仅仅知道‘脍炙’鲜美无比,这点知识也只是道听途说的常识而已。

”“再说一件我亲眼见过的事。

从前,有一个田夫在山间劳动时,遇上一只老虎,差点送了命,到现在伤口还隐隐作痛。

他每想起来,都特别害怕,心有余悸。

有一次田间休息时,大家说到老虎伤人,都变了脸色,只有田夫的脸色与众不同,他感到特别紧张。

因为他亲身体验过老虎的厉害,仿佛只要闭眼,就浮现出老虎那凶猛的样子,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老虎的厉害啊。

”【读史明理】“谈虎色变”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被老虎抓伤了,此后就留下了心理阴影。

有一次大家在谈论老虎伤人的事情,其他人都很淡定,就他突然变了脸色。

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来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情绪就紧张,甚至心生恐惧。

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

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

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典故,它讲述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两个道学家的故事。

称兄道友的程颢与弟子程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二人都非常尊重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道德、伦理、宇宙的道理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宋代文化精神的体现。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时代。

据载,梁武帝一次想要去拜访著名的道士庐山况法师,于是他派了一位大臣去通知况法师,此时正值大雪天气。

但是况法师却让大臣告诉梁武帝,道家弟子不必奉献礼节,不必来迎接他。

从此以后,程颢、程颐二人就把门各自钉上了,立起了旗帜,以避免受到尊敬的人们的打扰。

后来,当范仲淹闻名于世,成为了宋代官场的最高权威人物,他曾向程颢、程颐请教思想问题。

这时,程颢、程颐二人很善意地为范仲淹讲解了儒家的理论。

范仲淹心感感激,提出要拜访程颢、程颐二人求取教诲,但是他们却特意钉上门匙,以避免被打扰。

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后人传颂至今,就是因为这个细节所表示的高尚道德追求。

程门立雪的故事所表达的,是道家的逍遥思想,以及无私无欲的乐道心态。

它的精髓在于道家源于一种自得自由的心态,而不在于世俗的功名和利益。

当时的世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但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却是一种互相尊重和平衡,以及对内心自由和平的追求。

这种思想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心灵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程门立雪的故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和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职场、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处理,需要有一种和谐、尊重、坦诚的态度。

程颢、程颐二人的示范,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如何做到心态清净,欲望自纯,以自由自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它表达了道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内心安宁、人际和谐的追求。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影响重大,现在仍然有它存在的弥足珍贵的价值。

名人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

名人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程颢和程颐两位著名学者在寒冷的冬天里为求学而坚守门前,以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和对学问的敬仰,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程颢(1032-1085),字伯淳,汉族,河南商丘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与他的弟弟程颐共同创立了理学派,被尊称为“二程”。

程颢曾任太子中允、监汝州酒税、判太学等职务,他在学术上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来达到真理的认识。

程颐(1033-1107),字正叔,汉族,河南商丘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与他的哥哥程颢共同创立了理学派,被尊称为“二程”。

程颐曾任太子中允、判太学等职务,他在学术上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来达到真理的认识。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北宋时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学说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学术成就,而是致力于推广儒学,培养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不惜辗转各地,传播自己的学术理念。

有一次,程颢、程颐兄弟来到了当时的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他们听说这里有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于是决定在这里设立学堂,招收弟子。

然而,由于当时朝廷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许多学子因为战乱而无法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教育,决定在学堂门口等候那些因为战乱而中断学业的学子,希望能够将他们的学业继续下去。

那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大雪纷飞。

程颢、程颐兄弟两人每天都守在学堂门口,等待那些因为战乱而中断学业的学子。

他们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手捧着热水袋取暖,但仍然坚持不懈地等待着。

他们的举动感动了许多路过的百姓,纷纷称赞他们是真正的学者和师者。

就这样,程颢、程颐兄弟在风雪中坚守了整整一个月。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叫做杨时的年轻人来到了学堂门口。

他曾经因为战乱而中断了学业,现在正在寻找机会继续求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颐程颢】程颢、程颐兄弟的故事
专题:程颢程颐程颐程颢程颢、程颐两兄弟,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

(]他们的故乡在河南嵩县的程村,至今在这一带流传着关于他们的许多故事。

一、丁郎鸟与丁郎蛋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

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有一天,程颐又溜出学门,爬上一棵树去摸鸟蛋。

真奇怪,受惊而飞出的两只大鸟,羽毛艳丽,叫声如犬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儿。

这是啥呢? 他抓了几个就跑回学馆,要难难他的哥哥。

他一见程颢就拿出鸟蛋儿问:哥,你看这是啥东西?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问:你说这叫啥?程颐说:不知道。

程颢说:这就叫丁郎蛋。

弟弟眨了眨眼问:你怎么知道?程颢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

程颐程颢你看这窝是宝,树也是宝,你只抓了几个蛋回来,这有
什么用处?弟弟听了瞪大眼睛,惊疑地问: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得那么清楚? 程颢说: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关于这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

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羞得满面通红,低下了头,惭愧地说:哥,从今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再也不贪玩了。

程颐发愤读书,后来也成了名。

他收了很多弟子,在伊川书院书院就叫伊川书院二、心中有妓程颢、程颐学业有成之后,他们的名声随之而起。

文人志士慕名拜师的人很多,大家尊老大程颢为明道先生,老二程颐为伊川先生。

但是二人在品德修养、心性定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

传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这位名士不象二程那样是道学先生,他按照款待其他文人学士那样,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先生陪酒,席间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

老二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告辞而去。

老大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与主人把酒临风,尽欢而回。

第二天,老二程颐到老大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候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老大不应该同流合污。

老大程颢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

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

老二一听自叹一声,自小到大以至于今,在学业品性上,还是比不上老大啊!三、身为帝师老二程颐学业大进为世人所推崇以后,被朝廷征召进京为仁宗皇帝讲论经史,辅导读书。

但程颐专心致学以后,多少有点迂腐。

传说,有一年春天,皇宫内苑百花含苞待放,杨柳已吐出绿芽。

一天上午,程颐进宫给皇上讲经结束,还没有离开。

结束功课的皇帝起身活动,见到窗外垂柳依依,就临窗伸手拉住一柳枝,折断玩耍。

程颐一见,就劝皇帝说:春天时万物刚刚发育生长,皇上不可无故摧残折断柳枝,不然就有失天道正义。

程颐程颢皇帝一听,好心情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把手中的柳枝扔在地上,不高兴地回内宫去了。

后来,有人说,孟夫子与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

孟子说,只要与民同享,好色、好货均无妨害。

而现在在程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条也折不得一根,程夫子是不是也太迂腐了些。

四、程颢善政明道先生程颢曾在地方任官。

传说,程颢在某县任官时,县境内有两条河,即广济河和蔡河,沿河的不法之徒,专靠威胁索取来往船民的钱物来生活。

若有不从,则聚众焚烧船只以显示淫威,这样每年都有几十只船舟被他们焚毁。

程颢上任以后,立即派人将这伙人的首领捕获归案。

经过审理,又抓获50余人。

程颢看他们是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让他门在河沿分散居住,以当纤夫为业,而且令他们维护沿河的治安秩序。

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传说,程颢为官时曾巧妙地处理过一件民事纠纷。

有一次,一个人借居在他哥哥的宅院中。

他挖地窖时,挖到了很多埋葬在地下的钱,并把这些钱据为已有。

他的侄子到他家索取,叔叔说是自己近年所存。

于是他的侄子到程颗处告状说:叔叔近日在地下所挖的钱,都是我父亲早年所埋葬的。

程颢问:你父亲埋葬这笔钱财有多长时间?回答说:已经四十年了。

程颢问:你叔叔借居在这所宅院多长时间了?回答说:已经二十年了。

程颢随即派官员去取来一些在地下挖出的铜钱,查看以后,程颢就传唤此人前来官府,并对他说:现在朝廷所铸铜钱,不到五年就流通全国各地,但你挖出的这些钱都是你借居宅院之前几十年所铸,这是什么原因呢?借居的人只好承认,这些钱并非自己所藏。

程颢随即判令他将这些钱退还,并按律法将他责打十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