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
《中国哲学史》专题教学探索

一
-
一
-
-
-
一
一
-
-
-
-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
-
-
一
一
-
-
-
一
目 t
翟
堂 窒
教材 的更 新 和发展 。
第 四 ,有 利 于 促 进 教 学 方 式 和 方 法 的 更 新, 提高教 师 的教和 学生学 的兴 趣 。俗话 说 , 兴 趣是 最好 的老 师 。教师 的教 如果一 直都 是沿 用 传 统 的教学 方 式和 方 法 , 而久 之 就 觉得 教 得 久 无味, 学生 的学也 会 因此而 无趣 , 听不 进去 。而 进行 专题 教 学 , 改长 期 以来 传 统 的教 学 方 式 一 和 方法 , 教 师 和 学 生来 说 都 新 鲜 , 而激 发 对 从 了教 师 和学 生 的活力 。 同时 , 题 教学 有 利 于 专
于 获 取 知识 , “ 什 么 ” 而 更 重要 的是 “ 即 学 , 怎样 学” “ ,为什么是这样学” ,能够 明白具有一定理 论 深度 的 问题 ,为今 后 在 实践 中创 造性 开 展工
作奠定基础 , 即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新时 期 本科 教学 也 越来 越提 倡研 究 型方 式 ,其 实质 就是 培养 学 生 的 自学 研 究 能力 。采 取专 题教 学 对 于学 生研 究 能力 的培 养是 极 为有 利 的。专 题 教 学 , 生 可 以从 《 国哲 学 史 》 学 中 中哲学 家 们 怎 样 继 承 又发 展 前 人 的思想 成 果 而 得 到 启 发 ; 从 教师的专题教学过程 中,学生可以获得进行科 研 工 作 的意识 、 法 和动 力 。对 于教 师来 说 , 方 要 上好专题教学课 , 必然会遇到许多难点 , 而其 中 有 些难 点 教 师是必 须 下苦 功才 能解 决 的 ,这 就 唤 起 了教 师 的科研 意 识 。 际上 , 师在整 理 专 实 教 题 教 学 内容 的 同时 ,也就 是在 提 高科 研能 力 和 科研水平 , 因为对专题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 , 实际上就是做科研工作。 第 三 , 利于 教学 内容 的融会 贯通 与 完善 , 有 进 而促 进教 材 的完 善 和更 新 。在进 行 专题 教 学 的过程 中 ,需要 教 师 和学 生对 教学 内容 进 行分 析 和综 合 。这 种分 析 和综合 促 进 了教学 内容之 间的融会贯通 , 并在分析和综合过程中, 补缺与 修正错误 , 进而完善 了教学 内容 , 而教学 内容的 深化 完 善又 促进 了学 科 的发 展 ,从 而也 促 进 了
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启示_1

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启示尽管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问题自黑格尔至德里达被反复提起,但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切身感到:中国传统哲学已被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得到东西各国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相对西方学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学者对于这种研究具有双重的动力,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研究外国文化的问题,而且与认识本国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
”[1]因而,日本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学者众多、成果丰硕,乃可谓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镇。
通过与日本学者的密切接触和阅读其论着,我认为,日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破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注重中国哲学思想的特殊价值。
日本学者注释、解说中国哲学经典的着作历来很多,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研究性的着作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
如内田周平的《支那哲学史》、松平文三郎的《支那哲学史》、远藤隆吉的《支那哲学史》、《支那思想发达史》、宇野哲人的《支那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狩野直喜的《中国哲学史》等等,这些着作凝聚了日本学者的多年心血,呈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成果,但它们大多是以西方文化中心论为基础来梳理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
况且,这种研究模式一直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学术界。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日本学者对上述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
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学者的思考,如日本研究宋明理学的大家冈田武彦先生指出:“随着西欧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盛行,中国哲学同传统的东方研究方法即以体认为宗旨的实践性的研究方法一样也衰落了。
结果,虽然优秀的学者辈出,可是优秀的思想家却寥寥无几。
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下述三方面的课题。
这三方面的课题,我想是没有古今东西之别的。
对于个人不用说了,即使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它们也有着必须予以注意的原理;它们被认为是向世界人类提供创造新哲学和思想必要而不可或缺的资料。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趋势

[ 围 分 类 号 1 6 中 B2 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l 0 文 0 3—7 8 ( 0 2) 一0 0 4 9 2 0 0l 0 9—0 4
自2 0世 纪 8 O年 代 以来 , 随着 中国现 代 化 进程 的展开 , 如何 看待 传统 文化 在这 一进 程 中的价 值 , 成 了学术 界普遍 关 注的 问题 。 正是 在这 样 的关 注下 , 中 国哲 学史 的研究 取 得 了丰 富 多 采 的成 果 。 一 领域 这 学术 研 究 的总趋 向 . 以概括 为 : “ 可 从 认识 史” 到形 上 智 慧 ; 认 识史 ” 生活世 界 。 从“ 到
世 纪 之 交 的 中 国 哲 学 史 研 究 趋 势
陈 卫 平
华 东 师 范大 学 哲 学 系 , 海 2 0 6 上 002
[ 摘
要]
2 世纪 8 0 0年 代 初 , 中 国 哲 学 史 研 究 中 , 弃 丁 把 哲 学 史 简 单 化 为 唯 物 和 唯 心 、辩 证 法 和 形 而 上 在 摈
列 宁 的提 法 . 即哲 学 史 “ 略 地说 , 是 整个 认 识 的 简 就
历 史 ” 。
整个 8 O年代 的 中 国哲 学史 研 究 , 大体上 是 以列
宁 的 这 一 提 法 为 指 导 的 。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三 个 方 这
面: 在通 史研 究 方 面 , 调哲 学 史 是人 类 的认 识史 , 强 因而都 力 图勾勒 出中 国哲 学史 所体 现的认 识发 展规
侧 重 于 范畴 、 念 的研 究 , 是 8 概 这 0年代 中 国哲 学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课程表

光华楼西主楼2617
(9-14周授课)
基督教哲学(全英文)PHIL620038
Miikka Ruokanen(6-8)五教216
下午
当代天主教神学 PHIL630051
朱晓红(9-10) H2113B(本研合 上)
印度佛教原典选读 PHIL630066
(主讲《金刚经》注疏)
晚上 程群(11-12)
光华楼西主楼2504
哲学学院教务办公室 2015.3
第 5 页,共 5 页
三教304
光华楼西主楼2604
梵语IV PHIL830043
德国观念论专题研究(主讲康德的政
Eberhard Guhe(11-12)
治哲学)
晚上 光华楼西辅楼201(本研合上课) 梵语II PHIL830042
PHIL630064 Günter Zöller(11-12)
刘震(11-12)
光华楼西主楼2509(14-16周授课)
星期一 马哲(2409)
哲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表(2015.3---2015.7)
中哲(2404)
西哲(2509)
伦理(2410)
备注
上午
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PHIL620022
(全英文、主讲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下午
Mario Winnings(6-8)
光华楼西主楼2509(8-12周授课)
中国经学史
德国观念论专题研究(主讲康德的政
PHIL820044/PHIL620011 郭晓东(11-13)
PHIL830034 佘碧平(11-13)
光华楼西辅楼306
光华楼西主楼2404
光华楼西辅楼501
星期二 宗教(2504)
科哲(2403)
【2018最新】政法大学专业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政法大学专业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品德优良,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能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宣传、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的高水平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1.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严格教育和训练,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参与规范的学术研究或科研课题研究,掌握基本的科研规范与方法。
3.培养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4.依托我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优势,使本专业的研究生在法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亦有较好的素养。
5.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用外文写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办公设备。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研究2、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法制建设研究三、学习年限1、硕士研究生在校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撰写完毕业论文的,可提前一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延长至四年。
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及其他必修环节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课程学分不少于3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各学科可对学位专业课在规定的幅度内进行适当调整。
(一)学位公共课(计10学分)1、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8学时 4学分2、第一外国语 144学时 4学分3、专业外语 36学时 2学分(二)学位专业课(计12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 54学时 3学分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专题研究 54学时 3学分3、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研究 54学时 3学分4、法哲学原理(含理论前沿) 54学时 3学分(三)选修课(计10学分,其中本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范畴、体系)各方向限选 36学时 2学分2、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各方向限选 36学时 2学分3、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思想研究方向2限选 36学时 2学分4、现代西方价值思想研究方向1限选 36学时 2学分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研究选修 36学时 2学分6、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选修 36学时 2学分7、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选修 36学时 2学分。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是:1. 博士生:(1)中国佛学; (2)儒家哲学;(3)宋明理学;(4)周易哲学;(5)道家与道教哲学; (6)中国近现代哲学2. 硕士生:(1)先秦哲学;(2)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 (3)儒道与天人之学 (4)宋明理学研究 (5)中国近现代哲学。
师资力量:本学科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2名。
其中,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教授2名,四十多岁的教授4名。
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6名博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
科研水平:本专业以儒学、佛学、道家道教及三教关系研究为其特色。
其中,中国佛学以及三教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科研、教学力量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的多种专着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必读参考书。
赖永海教授的佛教研究、佛儒关系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洪修平教授的禅宗思想史研究、三教关系研究,徐小跃教授的老庄研究,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王月清教授的佛教伦理研究、先秦典籍研究,白欲晓教授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沈文化副教授的道教研究等,都在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
多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学术专着30余种,并且出版大型学术丛刊《禅学研究》一种。
近期科研项目:赖永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中国佛教史”;洪修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佛教精华”;徐小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李承贵教授主持的江苏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概念、问题、价值综合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哲学(英文)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4/每周主编姓名:张永义单位:哲学系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单位:职称: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哲学年级:2编写日期:2002年12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
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对一些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4学时)1.什么是哲学 2. 中国哲学的特征3. 分期4. 中国哲学史的沿革.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与沿革有一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儒家(8学时)1.说儒2. 孔子3. 孟子4. 荀子5.《易传》6.《大学》与《中庸》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三章道家(6学时)1.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2. 老子与《道德经》3. 杨朱学派4. 庄子 5. 黄老道家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四章墨家(4学时)1.墨家的起源2. 前期墨家3.后期墨家本章重点在了解墨家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墨学衰微的原因.第五章法家(2学时)1.法家三派2. 商君书3. 慎到、申不害与韩非4. 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制本章的重点在了解法家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六章名辩思潮(4学时)1.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2. 合同异派3. 离坚白派4.儒道墨法对名辩学的评价.本章的重点在了解名家两派学术观点的异同以及名学与逻辑学的关系.第七章两汉经学(4学时)1.什么是经学2. 董仲舒与西汉今文经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4. 古文经的兴衰.本章重点在了解汉代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两汉宇宙论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第八章魏晋玄学(6学时)1.玄学兴起的背景 2. 王弼的贵无论3. 阮籍与嵇康4. 郭象的独化论.本章的重点是了解玄学的性质、玄学独特的思想方法以及玄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哲学体系 重要组成部分
《体用论》“体用不二” 宇宙论 《明心篇》“本习之辨” 人生论
《明心篇》中“习染”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区分
关于科学与科学方法
“智识合一”论 在坚持儒学价值理性优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包容科学与 知识的地位
第三讲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凸显了对中西文化 的辩证审视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毕业于直隶法政专 门学校,曾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佛学。 1922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东西文化比较观。 1929—1931年著《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和《乡村 建设理论》。
魏晋时期的何晏、王弼,援道入儒 发挥老子的学说,开启了正始玄风。
《管子》提出了精气说,开启了中国哲学史上气本论的先 河。《管子》肯定“精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汉代 “元气”说。以王充为代表。
宋代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得 出了“理在气中”、“道在器中”的结论。
缺陷:古代的思想家们没有对形式逻辑予以高度的重视 和深入的研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在接触了解 西方文化后认识到这一点。
康有为:注意到了方法论的近代化问题。
严复:更为清楚地看到了方法论近代化的重要性 。
梁启超、王国维和胡适等人,特别是胡适对方法论问 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四讲 知行范畴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演变
天人关系的论争发展到近现代主要是围绕着人的自 由和理想问题而展开的。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主要关涉 的是必然与自由、现实与理想、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 性的关系问题。传统哲学中的天人之辩内在地隐含着这 些问题。 近代西方哲学 :意志论传统
中国传统哲学 :宿命论传统
第三讲 从“名实”、“言意”、“之辩”到对 逻辑学、方法论问题的关注
认识论问题的探究在理论渊源上与传统哲学有内在的 逻辑联系。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是围绕着名实、言 意关系而展开的。
代表人物:孔子,首倡“正名”。 墨子,“三表”。 老子,庄子 。 公孙龙,“白马非马”
严格意义上的名实之辩可以说是后期墨家在继承、发展 墨子名实观的基础上展开的。 严格意义上的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它 是从汉末辨析名理思潮演化而来的。
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
《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 科学之间的东西。” ——罗素
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冯友兰
哲学无法回避形而上学
1
2
3
崇拜形而上学
拒斥形而上学
向形而上学回归
哲学在进行形上沉思的同时,也往往关注形下之 域——经验世界,即具有具体规定性的存在者。在一定 意义上说,哲学如果仅仅高居在形上之域,往往容易陷 入空泛的玄想;然而,哲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经验的 存在形态,则又容易导向实证论或经验主义。
通过觉解
直觉
(将逻辑分析过渡到直觉)
这种建构哲学体系的思路,不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 的现代转换,而且对于中西哲学的进一步融会贯通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的三个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超理性认识 未来哲学 在冯友兰看来,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有机绾合, 是整个未来哲学发展的路向,这种路向是继胡适之后,为 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并面向世界提供的新理论范式 的方法论雏形。
主要著作另有: 《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 《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的文化观,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著作《东西文 化及其哲学》中。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一部 复杂且深刻的著作,人们往往难以 很快把握其思想内容及精神实质, 从而对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多元 性作简单或片面的理解。如果这部 著作又恰好问世于文化论争年代, 且属于非主流意识的话,那么这种 情形就更为突出。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3.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理论与哲学发展的历史之间的关系。 首先,哲学理论的创新,必须尊重哲学演进的历史。 其次,对哲学史的探讨,离不开对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
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中西哲学的相遇、碰撞、交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哲学”概念与日本学者西周 “中国哲学” 和“西学东渐”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理解和处理中西哲学关系应避免的两个极端 两方面的思考:“中西比较”与“回应西方哲学 ”
怎样安身立命
本原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其任务 之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为人类生 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从而使人类智慧地生活,但是至于 怎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 式和标准。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 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 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 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 学问叫做哲学。’ ——胡适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尝试系统地使用西方的逻辑分 析方法去解释、整理和改造宋明理学的现代中国学人。
在追求严密清晰的逻辑分析 的同时,“神秘主义”一以 贯之 逻辑分析
神秘主义
冯友兰哲学
所说必须是形上
冯友兰认为形精神境界 “觉解”其“觉解”
严密的逻辑分析 建立形上学体系 (将西方的理性主义引进了中国哲学) 理性认识
龚自珍、魏源:“探世变”
维新派:康有为的宇宙进化观 谭嗣同“道依存于器” 严复翻译《天演论》 梁启超创立新史学研究方法 革命派:章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
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系统地介绍了唯物史 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者在唯物 史观的指导下,找到中国何处去的答案: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够救中国。 以上分析说明,从中国古代哲学的有无、理气、道器 之辩,到中国近代哲学对道器、本末、体用等关系的考察 进而发展到对进化论的信奉、对唯物史观的接受,有着内 在的逻辑联系。
第一讲 从有无、理气、道器之辩到对 历史观问题的考察
有无、理气、道器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有无
理气 道器之辩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存在和变化的根据 本原或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用高度概括的哲学范畴 “道”去指称、论证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
第二讲 从天人之辩到对人的自由和理想 问题的探讨
自然之天 天的内涵 意志之天 义理之天
自然之天:以老子、庄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 等为代表,他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亦有区别。 意志之天: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 义理之天:以孟子和朱熹为代表。 对天的内涵理解是多元的 :以孔子为代表。
共通之处:哲学家们都主张天人合一
5、要达到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必须在“述学”上下“一番根 本工夫”。 以上关于研究中国哲学史新范式的 确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的确起了典范 作用。从此,哲学研究范式取代经学研 究范式,成为现代学者审视和研究中国 传统学术思想的一种主要方式,其影响 几乎支配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史乃至思想 史的研究。
第二讲
在中国哲学那里,对“形上之道”的追问与对“形 下之器”的关注,并非彼此扞格、排斥,而是有机的绾 合。
四、理论创新与方法革新的关系
理论创新与方法革新相辅相成。
理论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新方法的问世。
方法论问题与逻辑问题密不可分。
上篇 中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演进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在时间上是指先秦至鸦片战争之前的 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是指1840—1949(或至今)这一时 期的哲学。 1、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影响和渗 透。 2、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影响。
与知行的主体发生嬗变相联系,近现代哲学中的知行关 系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知行关系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下篇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自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受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中 西文化、中西哲学开始交流、碰撞,再加上这一时期中国 学者纷纷走出国门,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方略的同时,深受 西方哲学的濡染。就是未走出国门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西方思潮的影响,从而涌现了一批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的专 业哲学家。他们从时代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 改造和重建。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位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作 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的几位专业哲学家的思想。
绪 论
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
理论创新与方法革新的关系
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1、何谓哲学? 哲学
Philosophie
直译
原初意思 “爱智慧”
活动
学说
在人类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看来,智慧的首要 问题即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或“始基”问 题——变动世界中的绝对可靠的根基问题。
第一讲
胡适兼治中西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研究 范式发生现代转换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嗣糜,字希强(疆)、适 之。别号铁儿、胡天、藏晖室主人、冬心、蝶儿、适庵。 笔名:骍、铁、适广、天风、藏晖、笑。1891年12月17日 (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上海。原籍徽州府绩 溪县上庄村。 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先秦名学史》(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 《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三集)、 《胡适论学近著》等。
2. 何谓哲学史?
何谓哲学史的问题,其实也与何谓哲学一样也 是一个没有定论且存在诸多歧义的问题 。胡适 、 冯契先生都曾给哲学史下过定义 。
在此我们也只是暂下一个定义:哲学史是哲学 思想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学术界对何谓哲学史问题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过程。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 受到前苏联主管意识形态的日丹诺夫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 对日丹诺夫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哲学史认识过程 20世纪80年代 开始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哲学史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两个趋向 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