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点
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摘要:
1.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2.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3.哲学的分类和主要思想流派
4.中国哲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流派
5.西方哲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流派
6.哲学与文化的交互影响
正文:
哲学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文化的理论基础,文化是哲学的实践体现。
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哲学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多种思想流派,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主要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儒家强调仁爱、礼教和孝道,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墨家强调兼爱和非攻,法家强调法制和权威。
西方哲学的特点是注重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主要思想流派有古希
腊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现代哲学等。
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和科学,现代哲学则更加注重语言和逻辑的分析。
哲学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哲学为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文化则将哲学的理念具体化为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同时,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哲学,使哲学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实用版)目录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2.中国哲学的特点与贡献3.《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的内容概述4.两书的学术价值及对现代哲学研究的影响正文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撰写了《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大纲》两部著作,它们概括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概括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经典之作,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先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等。
此外,冯友兰先生还对各家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中国哲学大纲》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哲学著作,书中冯友兰先生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哲学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这部书不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试图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这种尝试为后来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两部著作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哲学的途径。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激烈,深入研究中国哲学,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大纲》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它们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中国哲学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期,后期哲学发展再无出其右者.先秦哲学不仅对群体有着鲜明的阐释,更对个体生命有着深入的探讨;
第二阶段:封建哲学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到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陷入五百年一大乱,三百年一乱当中.哲学的横向发展停滞,停留在对儒学框架内的探讨与研究.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生活中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与历法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第四个阶段:混沌哲学从五四运动至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彻底摧毁.
第五个阶段:唯物哲学十年文革后至今,由于五四运动及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原本已经饱受质疑的中国传统哲学渐趋颓势,而十年文革更是进一步摧毁了传统哲学世界观.中国哲学发展成以借用西方社会、经济、科学、制度为内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包装的唯物哲学阶段.
第三个阶段:中西哲学从洋务运始思考中国哲学的缺陷,并试图通过“器物引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体制改革”(以戊戌变法试图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的代表)、“文化引进”(以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代表)来改写中国哲学.
中西方哲学的特点

中西方哲学的特点中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而著称。
它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哲学中,道德伦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哲学家都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此外,中国哲学还具有强烈的整体性思维,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西方哲学则以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为其显著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们最早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先河,他们热衷于探索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真理。
理性思维在西方哲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方法来探究世界的奥秘。
这种思维方式重视证据和推理,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精神,西方哲学在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中西方哲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共同点。
例如,中西方哲学都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究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哲学家们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试图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哲学注重人文精神和整体性思维,强调天人合一和道德伦理;而西方哲学则以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为核心,重视科学性和客观性。
尽管两者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哲学更应加强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思想的进步与繁荣。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论从其思想内容还是从其思想形式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
一、关注现实政治伦理而忽略自然宗教美国的德克·布德(Derk Bodde)在1944年出版的《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62卷4号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的论文,文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确实揭示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大多数人都关心现实的政治伦理,都渴望从政做官,目的就是治理社会和教化人心。
内圣外王之道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理想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奋斗的目的。
中国哲学中,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最为发达,内容也最为丰富。
中国的教育史上,也始终都以这种政治伦理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中的自然哲学内容就显得贫乏,诸子百家中很少有人把治学的重点放在自然研究上。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才科学成分不足。
虽然在实用技术上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发明创造,但是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很少被清晰揭示出来。
同样地,中国哲学也不关心宗教,对远离现实的宗教没有热情。
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不虔诚,一个人可以同时敬奉很多宗教的神灵,但是不论敬奉什么神灵,都是为了让神灵保佑自己的现实利益。
因此中国人没有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印度教徒那样虔诚狂热的宗教感情,宗教生活是可有可无的。
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中国历史上才既没有发生西方式的科学革命,也没有陷入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而一直以道德礼仪之邦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主张天人合一而反对天人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本就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生存的一切需要都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人必然无法脱离自然界,必然要依赖自然界,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三、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四、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感悟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中国哲学的学者,我有幸阅读了《中国哲学十九讲》这本书。
这是一本汇集了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智慧的书,通过对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共生等。
这些特点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它既包括了宇宙观的探讨,也包括了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哲学家中,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墨家的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但都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和谐。
四、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压力,人们更加需要从中国哲学中汲取智慧。
例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中保持平和与耐心;儒家的“仁爱”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墨家的“兼爱”思想则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五、读《中国哲学十九讲》的感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的人生智慧。
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决心。
六、结论总之,《中国哲学十九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中国哲学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去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
中国哲学史笔记

第一讲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一、立足现实的态度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三、内圣外王的追求四、不拘一格的表达一、立足现实的态度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哲学史的开端,也曾出现过天命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状况。
但与其他民族不同之点,就在于早在殷周之际,天命神权思想即开始动摇,发生了“天的人文化”过程;而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中国人文精神(包括儒家的入世的人文精神和道家的超越的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来的中国哲学家发展,都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
即使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最终所追求的也往往不是彼岸世界。
土生土长的道教讲长生久视,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中国化的禅宗讲顿悟成佛,反对追求辽远的天国。
道教讲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禅宗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反映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
正是这样,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普遍存在着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割裂开来、对置起来的情况。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间而出世间”,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即便是主张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
如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而在西方哲学中,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明确地将世界二分,认为只有本体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象界则不是真实的存在;至于“上帝”的概念,更是在从中世纪至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才真正使西方哲学出现大转向。
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不是追求决定这种关系的最终实体,而是探讨这种关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这一特点,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灵平
当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三个关系始终贯穿中国哲学的始末,即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我关系。
这三个关系式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关系的研究,中国哲学有着其独特的精神追求,简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
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哲学的这些精神追求来对中国哲学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归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的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曰天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冯友兰之观点,中国哲学中研究天道之部分,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
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中国哲学未显著地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而提倡本体与现象的统一。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哲学在宇宙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没有造物主或上帝。
是气的哲学而不是西方所谓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认为宇宙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如《周易》中所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本体又是内在的本体,强调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
以上宇宙观与身心关系、人我关系的探讨相联系的表现便是中国哲学中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沟通而求人我和洽。
因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思想家们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整合起来,把充实的生命与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与他的哲学是一致的,哲学家的生活就是在实践他自
己的哲学,甚至可以说,哲学家本人就是实行他的哲学的工具。
这句话充分概括了中国哲学追求知行合一的特点,不管是老庄出世无争的思想还是孔孟积极用世的态度,都不仅仅是流于空言而是将其付诸亲身实践,终生不渝。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即便是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志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庸》里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乐道与笃行的精神始终为中国哲学家所秉持推崇。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事实与价值联结,语言与超语言贯通的特点,主体直接渗入客体,强调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关注内心感受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说,可见中国哲学对于理论知识的格知乃是服务于诚意修身治国安邦之行为。
对知行合一的追求赋予了中国哲学着眼伦理本位,倾心现实政治,发扬主体意识的“现实主义”特点,使其避免走上与神学结合的宗教哲学之路,转而与经学结合,讲求经世致用。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现实主义态度也大大限制了中国哲学思想领域的扩展,后世思想家们流于经学态度,述而不作,因循守旧。
故综观中国哲学之历史,乃以春秋子学时代之思想为基石,后世之人不过修饰补充阐释,甚至托古伪作,难有颠覆性的突破,;而奠基于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子学时代的中国哲学又恰如冯友兰所言虽有实质上的系统性而缺乏形式上的系统性。
自古以来,“和”便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追求,《国语》里面记录西周史伯的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孔子则有著名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说法;孟子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等等诸子思想中皆渗透了对于和的精神追求。
这样的思想渗透使中国哲学披上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同时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分布的广泛性和内容的融摄性。
中国哲学具有非常鲜明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追求,同样体现在政治和伦理领域,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不可分割的情感;在伦理领域则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讲求中和之道的中国哲学重视人际关系,认为人我之间应是相依相待整体和谐,具有可贵的和合精神和人本精神。
中和之道构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至上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这种中和观念也抑制了个人的发展,导致个性共通认识模糊而缺乏
创新,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情世故的圆通中庸。
而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而轻视对自然的探求的哲学观念又无疑使中国哲学走向玄学之路,直接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问,如此,我则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来感悟中国哲学之独特魅力。
借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资料: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3.李锦全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4.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书局2008年
5.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胡伟希《天人之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团结出版社2006年
8.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
9.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胡伟希《中国哲学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