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1. 中国哲学发端于()A. 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B.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 秦汉大一统思想整合D. 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答案:A。
解析:原始宗教蕴含古人对天地神灵、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思考,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投射出先民对世界起源、人类诞生的想象与追问,奠定哲学思辨雏形,是中国哲学思想源头。
2. 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在于()A. 统治者以身作则,凭借道德感召力治理国家B. 用严苛刑法约束百姓,维持社会秩序C. 倡导百姓自我修养,忽视官方引导D. 以物质赏赐换取百姓的忠诚与顺从答案:A。
解析: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要修身正己,做道德楷模,以仁德风范引领百姓,使民众心悦诚服,自发遵循政令,摒弃严刑峻法,契合“德治”本意。
3. 老子“柔弱胜刚强”理念体现的哲理是()A. 力量弱小者总能战胜强大对手B. 以柔为表象,暗藏韧性与持久力,伺机而动C. 否定刚强的价值,一味追求柔弱D. 柔弱只是暂时妥协,目的是积蓄力量发动强攻答案:B。
解析:老子洞察自然与社会规律,深知柔能克刚,如水滴石穿。
柔弱并非真弱,而是蕴含内敛韧性、持久耐力,遇强不硬拼,顺势迂回、隐忍蓄力,待时机成熟再破局反击。
4. 孟子“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依据是()A. 人生来就有完备的道德观念B. 人在后天教育中逐渐养成善良品性C. 人天生具备“四端”之心,可发展为美德D. 社会环境促使人性向善,摒弃恶念答案:C。
解析:孟子提出人天生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见孺子将入于井,人下意识生恻隐欲施救,是“仁之端”;借此扩充、涵养,能转化为仁义礼智等完备美德,为“性善论”关键证据。
5. 庄子倡导“齐物论”,目的是()A. 抹杀万物差异,追求绝对统一B. 让人们摒弃主观偏见,平等看待万物C. 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陷入虚无主义D. 建立统一标准,衡量世间万物价值答案:B。
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

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
以下是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的一些问题和答案,其中文中没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问题一: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哪些学派?
答案: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问题二: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仁义礼智信五常,强调人伦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问题三: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他们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
问题四:墨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公平正义,主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问题五: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案: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
他们注重政治实践,主张法治、重视统治者的才能和治理的效果。
问题六:法家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主张以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社会,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力强化。
问题七: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道德伦理观念、教育体系、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以上是对中国哲学史北大版考研真题的一些简单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大哲学考研历年真题

北大哲学系历年考研真题20005年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一、关于名解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
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
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
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
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
注意西铭(即订顽)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4、2004年的新动向。
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
列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可考范围: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北大哲学史复习题

习题思考:第一讲: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2.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3.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第三讲: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第五讲:1. 什么是“四端”?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第六讲:1.庄子与隐士有什么关系?2.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4.谈谈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第七讲:1.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那些方面?2.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3. 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第八讲:1. 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2. 《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3.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九讲:1.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2. 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3. 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第十讲: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第十一讲:1. 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2. 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3. 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4.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1.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2.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第十三讲:1.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 王充的效验思想。
3.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1. 玄学是如何产生的?2. 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3.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第十五讲:1.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2.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第十六讲:1. 比较贵无与崇有思想?2. 谈谈欧阳建的“言尽意”思想。
第十七讲:1. 谈谈郭象的独化论思想?2. 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理论?3. 性与命在郭象哲学中有什么不同?第十八讲:1. 谈谈慧远的因果学说。
北大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

北大哲学系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下列哪项不是庄子对“道”的描述?A. 无形无象B. 无为而治C. 无始无终D. 有形有象答案:D2. 亚里士多德认为,以下哪项是“四因说”中的形式因?A. 物质B. 动力C. 目的D. 形式答案:D3.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以下哪项不是他的道德律?A. 普遍性原则B. 人是目的原则C. 快乐原则D. 自由意志原则答案:C4. 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哪一项不是其核心环节?A. 否定B. 否定之否定C. 肯定D. 静态平衡5.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以下哪项不是理念的特点?A. 永恒不变B. 完美无缺C. 可感知D. 独立存在答案:C6. 以下哪项不是笛卡尔怀疑论的起点?A. 梦境的怀疑B. 恶魔的假设C. 感官的不可靠D. 知识的确定性答案:D7. 尼采的“超人”概念中,以下哪项不是其特征?A. 权力意志B. 道德的超越者C. 传统道德的维护者D. 创造新价值的人答案:C8. 斯宾诺莎的哲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对神的定义?A. 自因B. 无限属性C. 有限属性D. 单一实体答案:C9. 以下哪项不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的关键概念?B. 时间C. 意识D. 此在答案:C10. 以下哪项不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两个原则?A. 最大平等自由原则B. 差异原则C. 平等原则D. 功利原则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 简述庄子的“齐物论”。
答案:庄子的“齐物论”主张万物齐一,认为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是非、美丑、大小、长短之分,一切对立的概念都是相对的。
庄子通过“梦蝶”的寓言,表达了对现实与梦境、主体与客体界限的模糊,进而引申出对世界多样性和相对性的深刻认识。
2. 描述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
答案: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是指那些既非纯粹分析的(即不增加新知识的),也非完全经验的(即不依赖于特定经验的)判断。
这类判断在经验之前就为真,并且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
北大哲学考研历年真题

北大哲学系历年考研真题20005年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一、关于名解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
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
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
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
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
注意西铭(即订顽)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4、2004年的新动向。
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
列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可考范围: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黄老之学答: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
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
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虽然黄老之学依托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2.《论六家要旨》答:《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编写的一部概括三代秦汉之际的思想学派的重要论文,其要旨是“尚简恶繁,贵卑忌深”。
司马谈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把几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一一加以论述,反映出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兼用阴阳家、法家和道家“黄老”的学说。
3.天人感应答:“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它主张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存在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可以感应上天。
西汉董仲舒将此系统化、哲理化后,创立了谶纬神学。
他认为天是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的原则是同类相感,即善事会感应出好现象,恶事能感应出坏现象。
人的阴气会与天的阴气发生感应;同样地,人的阳气能感应天的阳气。
4.《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2.如何理解惠能的“顿悟成佛”思想。
3.如何理解惠能的“自性真空”思想。
4.如何理解惠能的“无念为宗”思想。
5.如何理解惠能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第十九讲:张载
1. 如何理解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
2. 如何理解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3. 如何理解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思想。
第二十讲:二程
1. 如何理解程颢的“天理”思想。
2. 如何理解程颐的理气论思想。
3. 如何了解程颐的两种人性:“天命之谓性”与“生之为性”。
第二十一讲:朱熹
1. 如何理解朱熹的理气观。
2. 如何理解朱熹的辩证法思想。
3. 如何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4. 如何理解朱熹的知行观。
5. 如何理解朱熹的人性学说。
第二十二讲:陆九渊与王阳明
1.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3.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4.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格物”说。
第二十三讲:颜元
1. 如何理解颜元的“理气融为一片”。
2. 如何理解颜元的“非气质无以见性”。
3. 如何理解颜元的“格物”观。
第二十四讲:戴震
1. 如何理解戴震“气化即道”的思想。
2. 如何理解戴震的“生生而条理”思想。
3. 如何理解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
4. 如何理解戴震的“理存于欲”思想。
第二十五讲:康有为
1.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以元为体”的形而上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
3.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大同”学说。
4.如何理解可以外的“仁爱”学说。
第二十六讲:章太炎
1.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凡物之初,只有阿屯”的形而上学思想。
2.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
3.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思想。
第二十七讲:孙中山
1.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3.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民生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