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实验指导1、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2、试析墨子“非命”、“天老”思想的矛盾。
3、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4、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5、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论。
6、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7、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8、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9、惠施在当时果真知道地球是圆的吗?10、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11、“制天命而用”是人定胜天吗?为什么?12比较孟荀人性论。
13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14、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15、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16、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17、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18、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19、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20、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21、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22、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23、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24、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25、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6、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27、李翶是如何复性的?28、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29、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30、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31、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32、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33、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34、朱熹的“理一分殊”是我们哲学中所讲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吗?为什么?35、你如何理解朱熹的“知在先,行在后”的观点?36、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37、评陈亮的宇宙观。
38、评陈亮的功利观。
39、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40、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4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4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43、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第一部分:导论1. 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简介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历史作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将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清晰有序。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法家的统治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笔记和典型题3. 儒家思想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君子之道。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典型题目: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4.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我超越和修炼。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题目: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分别指代什么?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爱人和利物。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题目:墨家思想中“兼爱”和“非攻”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6.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统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也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典型题目: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7.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2.如何理解惠能的“顿悟成佛”思想。
3.如何理解惠能的“自性真空”思想。
4.如何理解惠能的“无念为宗”思想。
5.如何理解惠能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第十九讲:张载
1. 如何理解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
2. 如何理解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3. 如何理解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思想。
第二十讲:二程
1. 如何理解程颢的“天理”思想。
2. 如何理解程颐的理气论思想。
3. 如何了解程颐的两种人性:“天命之谓性”与“生之为性”。
第二十一讲:朱熹
1. 如何理解朱熹的理气观。
2. 如何理解朱熹的辩证法思想。
3. 如何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4. 如何理解朱熹的知行观。
5. 如何理解朱熹的人性学说。
第二十二讲:陆九渊与王阳明
1.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3.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4.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格物”说。
第二十三讲:颜元
1. 如何理解颜元的“理气融为一片”。
2. 如何理解颜元的“非气质无以见性”。
3. 如何理解颜元的“格物”观。
第二十四讲:戴震
1. 如何理解戴震“气化即道”的思想。
2. 如何理解戴震的“生生而条理”思想。
3. 如何理解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
4. 如何理解戴震的“理存于欲”思想。
第二十五讲:康有为
1.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以元为体”的形而上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
3.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大同”学说。
4.如何理解可以外的“仁爱”学说。
第二十六讲:章太炎
1.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凡物之初,只有阿屯”的形而上学思想。
2.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
3.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思想。
第二十七讲:孙中山
1.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3.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您所查看的帖子来源于k a o y an .co m考研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