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1.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的变化: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2.“以德配天”:指君主的权利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引入了“德”的思想,尽管仍然注重天意,但其着眼点已不是天命而是人事,以周公为主的周统治者已经人事到自己的统治并非依赖天帝的恩赐,而是要依靠个人的德行和努力,必须既“敬天”又“保民”。

3.“敬德保民”: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作用,人殉与人牲的现象大大减少,把民意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给中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的自主性和内在性。

4.“和”是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原理的原因:差异性、多样性、多元性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在对自然界、社会政事和人自身的经验中,已有了差异统一、生态平衡的认识,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那样万物不可能繁荣滋长,因此人世间需要各种力量的并存共处,以他平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5.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1)天与命: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2)鬼神: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6.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及其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孔子提出仁学思想意在恢复周礼,广义的仁泛指儒家的一切道德,而狭义的仁则指一种与义礼智信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但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直的。主要内容是:①爱人。这是仁的本质和基本要求,体现为主体对于他人的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真实的爱的情感,在其中没有任何功利和被迫的成分。②忠恕之道。这是实践推行仁的方法原则,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主体以内心的真诚自然为前提,将心比心,从切己的意愿出发而推及他人。③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内容,礼是仁的外化和形式,他要求人们应自觉主动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规定。④爱有差等。孔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的爱在先后、程度、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这一差别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辐射圈,其起点就是爱亲,即从“孝悌”开始。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7.孔子哲学的方法论:人性修养方法上,肯定人的品质差异在习而不在性,人文后天文化教育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差别;教育方法上,主张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思想方法上,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一般方法论上,主张中庸,即:平常,不易,用。

8.老子的“道”: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9.比较墨子“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是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讲“泛爱众”,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的爱、对自己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的痕迹。

10.“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就是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11.《中庸》如何论“诚”:诚是自己实现完成成就自己,是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没有诚就没有万物,诚一

旦在自己心中呈现,就从形躯利欲计较中超脱出来,要求向外通,推己及物,成就他物他人。

12.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当时流行的“生之谓性”之说,其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3.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前提的。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首要解决民生问题,提出要为民制产,认为人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仁政应从划分田界开始。反对不顾人民的死活,趋民耕战来满足人君的私欲。反对暴政,反对滥杀无辜,主张轻刑薄税。提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思想。看重民心向背,认为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14.孟子的修养功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浩然之气、仁义之首、宏大刚毅、坚定不移。价值:士不可以不弘毅。知识分子的重要性,选择人生道路,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15.庄子哲学的“道论”: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道具有普遍性;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是通;道是自本自根的;道是不可感知与言说的,但是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的。

16.惠施“历物十事”的特点: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反应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又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尤其重视空间、时间概念的相对性、流动性和转化。从关系逻辑的视域来把握,是辩证的关系逻辑。

17.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通过对“马”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说明而得出了“白马非马”的结论,指出了概念间的差异性,而割裂了事物间的联系。

1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区别: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9.荀子“礼论”的意义:性恶论是礼论的基础。

20.韩非论法、术、势的关系:法术势三者各有其特殊的职能。法用以载抑社会群体的全体成员,术则专用以控制驾驭群臣,势则保证法术二者的正常运作与君国公利的不被侵害。三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法的规范社会群体的功能,有赖于君势的力量强制与治术方法的运用。势之禁众抑下功能,亦必须以法之命问规定为最高准则,以治术的操持运用,作为其流行发用的推动方法。权术之参验监督功能,一方面固然要以法为最高规范,另一方面又要以君主之威势作为其坚强后盾。法势术三者间,法是中心。

21.汉初黄老道家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的,战乱周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是对秦王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正的的反动;与汉代初期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大力推动分不开。影响:“文景之治”的繁荣。

22.董仲舒“人副天数”思想:人类是模仿、类比他的“曾祖父”天,而生育长养的。“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个部分上的数量指标。“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人对天的模仿是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在内的全方位的。“为人者天”、“天人相与”。

23.董仲舒从“中民之性”出发来探讨人性论的方法论价值:主张人性是受自于天的,有善有恶、不一而足。“中民之性”是在受孔子的“唯上智而下愚不移”思想的影响,把人性分为三类,中民之性是为数最多,初在其中,是可上可下、能善能恶的,是董仲舒人性论关注的核心。认为人性是需要外在王道教化的,特别之处这种教化是“王教”,并且不是先王之教,而就是现实统治者的教化。

24.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疾虚妄”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批评“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是“实诚”。

25.王弼“得意忘象”认识方法的内容与意义:是其在摈斥象数之学的传统解《易》方法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解《易》方法,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他认为,作为万物之本的“无”是无言、无形、无名、无象的,如果人们只停留在言辞概念的层面上去追索本体之“无”,结果是不可能达到对“无”的体认和把握的。要想真正把握“无”的意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才能实现。从方法论上讲,就必须“寻象以观意”、进而“忘象以求意”。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觉体认的合理因素,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上,重在体会意,即透过言而明象,透过象而观意。

26.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继承了老庄的“绝仁弃义”的思想,认为名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自然是合乎大道之本性的,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也是最真实的存在。“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使人的自然真心得以彰显。27.郭象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思想:“独化”就是“无待”之化,事物不仅各自“独化”,而且互相之间也不存在转化的关系,“玄冥之境”则是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是一种抹杀差别、取消是非、不分彼此、自满自足的境界。世间万物的生成变化是对立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

28.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用一如、立处即真(不变动的本体是宇宙万法的得以成立的依据,不是离开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动静不异观(绝对的本体不可与响度id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在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般若无知而又不所不知(圣人抛却了世俗知见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大道无所不知的境地)。

29.道生顿悟说的理论依据及内容:道生的顿悟是建立在渐修的基础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认为渐修是大道顿悟的必要准备,认为通过读经、修行坚定佛教信仰,抑制贪欲,才能进入顿悟。顿悟就是一次性的全部领悟诸法实相,使觉悟的内容与理相融无间,做到悟理与体征不相分离。

30.天台宗的止观说与“一心三观”论:止观说: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生起正智慧贯注于特定之对象,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认为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一心三观说”又称圆融三观,是园顿止观的观法,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即称一心三观。

31.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与“六相圆融”说:法界缘起论:整个世界都是互为因缘,任何一法都能产生和含摄无穷无尽的万法,整个世界诸法之间相互缘起、互为因果、相互含摄,重重无尽。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无穷的因缘网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圆融无碍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六相圆融”说:是事物之间的全体与部分、统一性与差别性、肯定与否定等几对范畴,表现了较高的思辨性。总相与别相概念是相对成立的,同相与异相是从部分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成相与坏相是对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而言的。

32.慧能学说及其禅学革命的意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主张顿悟成佛,本性即佛,自性清净。禅学革命意义:是对印度传统和小乘禅定之学的扬弃,赋予了“禅定”,“定慧”,“坐禅”这些词语新的意义,其根本观点的转变导致了禅宗的教育方法的飞跃,使大乘佛法超越了文字的束缚,灵活地展现在华夏大地。

33.韩愈的“道统说”的理论贡献:在形式上借鉴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法统”一说,但在精神实质上乃是对孟子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所谓“道统”,是指儒家的先王之教在各个历史时期薪火相传的统绪,是韩愈以孟子之说为基础,讲儒家的禅城统绪进一步明晰化和完整化,正式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即:先王之教是由儒家所传承的;儒家在传承先王之教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序列。

34.张载气论的基本思想:即“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太虚即气:太虚本指虚空,即广阔的宇宙,它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而是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无形无状的太虚实质上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这本然状态即为“本体”,而气不过是这种清稀微细的太虚之气凝聚而成并可以看到象状的暂时形态。太虚即气:①主要用来说明空与形的相互关联,它体现的是有无混一的关系。②也涉及了象与气的关系。凡有状态可以形容,凡有动静可以分别。即一切可感知的现象都是气。这样,气这个概念已接近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存在的含义。此说将天道观落实于唯物主义基础,但尚有将世界本体归于具体物质之不足。“一物两体”:没有对立面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故“一”中涵“两”,“两”在“一”中。气就是这样一个包含阴阳对立两端的统一体。

35.对张载的“天地之性”的看法:张载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以其“天地之性”来论性善之“性”,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直接继承阐发和发扬光大。其“天地之性”不仅“无不善”,而且与超越的天道本体相通,乃人之普遍本质和人之为人的根据。人之为人在于其仁义之德,而此仁义之德原本为人性所内含,乃其人性所出,故人性善之“性”即仁义之性。并且,由于天道本体乃超越的、普遍的、永恒的,故此与天道本体相贯通的性善之“性”也即超越的、普遍的、永恒的,而此性善之“性”即儒家的仁义道德之性,故儒家的仁义道德亦即超越的、普遍的、永恒的。

36.对二程“天理”的理解:天理之所以为天理,在其大行不加、穷局不损、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无存亡加减,

具绝对性、普遍性、恒常性。并且同具此理的人与万物不同是物不能推而人能推之,即尽管人与万物皆禀此理而具性,但万物无法自觉其理其性,而人则不仅自觉其理其性,而起能尽其理其性。表明此具有绝对性、普遍性、恒常性的天理实际是通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体现的。

37.简述二程思想中的主要差异:大程:有关“仁”的论说,天之理即人之性,人之心,仁也即人之性、人之心,人之仁心、人性承自天地造化之生机,人之仁心、仁性的呈现乃天之生生之理的流行。须以“诚敬”的功夫来存习此良知良能之心或仁心。“仁”乃众德之源,其中具义礼知信,故“与物同体”的“仁者”的那种对天地万物的关爱及其行为也无疑同样具此义礼知信,现实出“仁者”的“浑然与物同体”的“儒家”性格。小程:“格物致知”是指理学中的一种道德修养功夫,“理”是指伦理道德意义的“理”。在程颐看来,著象分明的具体事物乃无形无象、微妙不可见的理的显现或表现。事理是同一的,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相即而不相离。对程颐来说,“敬”的修养工夫不仅包括人内在的修养,同时还包括人外在的修养。这种“敬”的修养工夫体现出一种有规可循、有阶可历、平实具体、循序渐进、严肃笃实的特点。

38.朱熹“理气论”思想:①无极而太极②“理”与“气”不离不杂:从具体而真实的事物来看,理气浑沦一体不可分开,“理”与“气”不离,但从事物的本原根据上看,理是理,气是气,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理气不同类,理与气“绝是二物”,并且,较之气,理则更为根本,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③先有理后有气:理气先后是指逻辑上的先后,而不是指时间上的先后。④理一分殊:朱熹提出。从性理关系而言,此命题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太极,而每个事物中也都包含着与本体的太极相同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体。从物理意义上说,事物的具体规律、性质各有差别,人的时间必须依从不同对象固有的特定之理。万物一理,指的是万物的具体规律都是同一普遍原理的表现,具有统一性。

39.朱熹局敬穷理论:①居敬涵养:居敬指:收敛,敬畏,惺惺,主一,整齐严肃。其主张的居敬工夫要求人身心并重、内外交修,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但又并非断念息虑而入寂的“枯木禅”。②格物穷理:实际上是要求人在人伦实践与性命本原地上落实和求索。“格物”即“格”与伦理有关的事物,“穷理”即“穷”与伦理有关的理。反映在知行观上,就是在内圣外王之道中识理践理,以理作为知行的依据,作为二者合一的所以然。

40.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朱熹在儒学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总结了宋朝建立以来的道学,乃至孔孟以来的整个儒学,建立了一套思想精深、系统庞大的儒学系统。朱熹成就了程朱理学系统,其理学是两宋理学的总结和发展的最高峰。其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理学家,同时也成为一个伟大的经学家,是集学者与哲人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并且其于政事治道、教育师道、经史博古与文章子集的各方面,都有全方面的开拓创新。

41.陆九渊“本心”:“本心”是陆九渊学说中的核心观念,其以四端之心来说明本心。本心是“天之所与我者”之“心”,是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之心。其“本心”观念承自孟子,是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的统一体,且并非人的一种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心,而是为每个人所本有、具有普遍性与恒久性的“同心”或“大心”。

42.陆九渊“发明本心”的修养论:①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所谓的“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立乎其“心即理”之“心”。他之教人先立乎其“本心”也就是“发明本心”,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之学有本不致为末所累。“先立乎其大者”作为陆九渊心学宗旨,实际上是要人在人品上立根基,首先确立道德践履的根本立足点。“先立乎其大者”也是陆九渊心学的“为学工夫”,要求人对自身所固有的“本心”直下承当而无疑,当下认定而不动摇。②发明本心。首先,强调“志”在“发明本心”工夫中的作用,人要有大志。其次,认为“发明本心”须经历一番“剥落”的工夫。。再次,“发明工夫”作为“为学工夫,还需人“存养本心”和真正依“本心”践履实行。

43.王守仁“心即理”思想的理解:心即理,无须求理于外,孝忠信仁之理实际上是仁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与行为和事物的。他所谓“物”是与“心即理”之“心”相关联的“物”,而“物”之“理”也是随此“心”之所发赋与“物”的,“物”即意义结构、实践行为中的“事”,而“物”之“理”实际上也只是指“善”之“理”,亦即道德原理与道德法则,而非指客观知识性的理。由此得到了“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44.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王守仁主要立足于作为“知行本体”的“性体”或“心之本体”的基础上来论知行合一的,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做到“知行合一”,在于人自身本具作为“知行本体”的“良知良能”或“心即理”之心。而从工夫层面来讨论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必须表现为行,能知必能行,也就是说在道德实践中知的工夫与行的工夫相即不离,是合一道德。且道德实践中的知与行还是同一工夫过程的不同方面,相互包含相互促

进,不可分割。

45.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46.王夫之的“气”论及其“理气观”、“道器观”述评:主张“气”为“实有”,统贯天人。“理与气互相为体,而气外无理”:理以气为根据,理就在气之重,不在气之外,不仅理是气之理,同时,气是理之气,遵循理可以成就其气,所以理与气互为其体。主张“天下惟器”,“道在器中”。就存在论而言,“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体性及其价值。就哲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性的关系而言,“道者器之道”即肯定道与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器为核心的统一。“无其器则无其道”是说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形而下的现象与事物是本源、是前提,有此才又此中的道理、律则,后者即形而上的道是对前者的抽象,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就真理观、知识论与道德论而言,强调“尽器”、“据德”、“治器”的工夫,即肯定真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充分认真的研究个案,认识个别、特殊、具体,是认识普遍并按内在法则创立、改造、治理事业的基础,具体的道德实践比道德理论更为重要。

47.王夫之的“能所观”与“知行观”探讨:王夫之认为“因所发能,能必副所”,“所”是实有其体,“能”指实有其用。批评了陆王心学“消所以入能”,把“吾心之能起”当作“天下之所起”,认为“天下固无有所,而惟吾心之能作者为所”的看法,但不降低“能”的作用。知行关系上,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合一观。坚持重实行的主张。

48.王夫之的人性论与理欲观:在人性论上,王夫之认为人性“日生日成”,即人性不是初生时就完全确定了的,人是随着生命成长而不断接受天的禀赋,不断有新的内涵。其从“习”的角度讨论了人性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星辰个的问题,肯定“习与性成”,认为后天习成对于善化人性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伦理学方面,主张“天理寓于人欲”,强调“欲中见理”,突出了欲与理的统一性,而且他还肯定了人的感性欲求的合理性,肯定人在礼的秩序与节度下,对美食美色追求的正当性。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观《正蒙》有感

中国哲学史作业哲学基地班周嘉诚 2014300010012

观《正蒙》有感 余慕张子厚久矣。初识其人,盖因张子“奋一朝之辩”,尤闻“横渠四句”,钦佩不已。其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短短四言,儒者济世平天下的责任意识表露淋漓,读来实大快人心。适乙未年始,将习张子厚之理念,故急拜读其专著,愿有所获。期月,虽德薄能鲜亦有所得,乃姑妄言之。若有纰漏,望斧正。 欲言张子之系统见地,阙其太虚、太和之论不能尔。《正蒙》序篇乃《太和》,因其必为己之言论寻一安身立命之基础,故宇宙观念的建构实是头等之大事。此篇所叙一也,尽言“太虚即气”之核心论点。要言宇宙不过天地之气尔,品物流形,亦即气之聚散幽明。道者,即太和之气变化流行之规程。一言蔽之“太和所谓道”,夫道者,不过天地中充盈之和气。 依吾所见,此“太和”不过老子“冲气以为和”之发衍。何者?船山先生注曰:太和,和之至也……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由此观之,子厚所谓之太和,实乃阴阳二气混同而成之精气。张子虽极力批驳老子之宇宙论,但数百年的三教合流令儒家体系难免混杂佛道理论,因而太和于理解则无过多难处。太和作为阴阳之气的氤氲,若“阴与阳和,气与神和,是谓太和”,其特点即是清通。和气分阴阳,用子厚所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足以看出,太和之气非贯通阴阳而不能存,阴阳无太和沟通牵连亦无法独存。此观点确有极大进步意义,用之今日即名曰辩证法。推而广之,万物皆互联互通,无一不以气为构型之本、流行之要。 至若“太虚”,张子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此句要言太虚为气之本体,乃气本来的、原始之存在状态。太虚聚则为气,气散则为太虚。而反观聚散之变化,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太虚即清稀细微之气,其阴阳具理,理气浑然,是为气之本体。余之浅见,此言论至少有益处二也。其一,儒家本就不言有无,一切皆是实在的存有,因而关乎世界的起源,必非生于无。故而只能以幽明来论述生灭聚散。太虚之性恰好相符,故而能有效弥合张子观点与传统儒学之间隙,浑然一体。其二,太虚和气之聚散过程昭示:生死不过气的消散,死而不亡。即”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于张子而言,欲深入了解人之本性,对于生死之变数必须有清醒之认识,继而有言性之资格。 毋庸讳言,张子宇宙生成论的建构超越汉儒的理论,是较为成功之努力,其理论的缜密和牢固对而后对佛道的抨击产生巨大作用。张子以太虚作为太和之气的来源,万物的初始,高扬了天的主体地位。然则,太虚不能单独存有,其与气之联系万万不能忽视,此举意在提醒众儒,作为本体之太虚定无法离开作为发用

中国哲学史简介

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或与我的十分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有气魄,有力量。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是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刻可以爬起。 沈从文:《篱下集》题记 用这段话来形容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应该是最合适的。 看前几卷的时候,我觉得克利斯朵夫——除去他的优点来说——固执,敏感,自尊心过强,做事不够理智,情商不够。今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听着老师讲着一些很肤浅的东西,突然明白了克利斯朵夫之所以为他自己。克利斯朵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向世俗屈服的啊!多么伟大!克利斯朵夫!我懂你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读过克利斯朵夫故事的人和没有读过的人。 从十二月7号开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到23号星期二在杨星星的新闻史课上读完最后一卷,十六天里克利斯朵夫与我紧紧相伴。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坚强而倔强的孩子长成一个伟大而孤独的音乐家。年轻的时候,他敢于反抗一切陈规旧俗,俗世权威。成年以后,他又敢于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伟大的音乐,直到亲人好友都离去,最后孤独的死去。 他的一生是那么曲折,说不上快乐的童年,过早的就要承担家庭的重任,最初的两个爱人都相继离开他。萨皮纳也离去。与阿达交往,与城里人反目。流落巴黎,最初无比穷困,走投无路。后来终于遇到奥里维,却是以安多纳德的离去为代价。终于有了朋友了!奥里维!第七卷是最为意外的一段,突然插入耶南的家族史,与前文相对应,引出后面更加精彩的内容,让人直呼过瘾!然而巴黎动乱,奥里维离去了,葛拉齐亚出现了,带给他新的慰藉,却也没能陪他走到最后。他孤身一人了,最后死去了。克利斯朵夫! 其实在中间每读到一些地方,都有一些感想的,只是我急着尽快要读完,就没有记下来。当多年以后,克利斯朵夫重回那个故乡的时候,遇到童年的爱人弥娜,那一段可真有趣!克利斯朵夫在外流浪多年,有些名气,更多的是曲折。而弥娜此时已经嫁为人妇,看到克利斯朵夫,热情的介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克利斯朵夫心里则是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克利斯朵夫,我也好想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可以写啊!写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他所经历的一生。要太早一点的话,如80年代,70年代,就不行,因为我没有那些经历就写我所在的时代好了,90年代出生,经历初高中应试教育。进入大学,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C 一、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天人合一D、注重辩证逻辑 B.天人相分E、本体论与伦理学高度一致 C.注重形式逻辑 2.墨子哲学中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是() A.学思结合D、效验 B.格物致知F、是非无定质 C.三表法 3.魏晋时期的“三玄”是() A.《鬼谷子》D、《庄子》 B.《列子》E、《周易》 C.《老子》 4.佛教哲学的“四谛”是() A.真假空中D、贪嗔痴忍 B.真假空幻E、地水火风 C.苦集灭道 5.华严宗的四法界是指() A.事法界D、事事无碍法界 B.理法界E、理事无碍法界 C.心法界 6.提出“无情有性”观点的是() A.法藏D、玄奘 B.湛然E、窥基 C.惠能 7.张载的主要著作是() A.《张子正蒙注》D、《太极图说》 B.《四书集注》E、《正蒙》 C.《大学解》 8.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 A.天即理D、心即理

B.理先气后E、理依于气 C.理本气末 9.陆九渊对“格物”的理解是() A.到那般所在D、实际接触物 B.正物E、减担 C.穷理尽性 10.戴震对理的规定有() A.真理D、分理 B.条理E、整理 C.情理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每题2分,共20分) 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学说。() 2、墨提出了性恶论的思想。() 3、孟子的哲学思想是相对主义。() 4、王充提出了重效验的理论。() 5、郭象著有《崇有论》。() 6、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玄奘。() 7、八识说是法相宗的主要思想。() 8、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王守仁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 10.王夫之坚持心外无理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克己复礼 2、天人感应 3、明心见性 4、心外无物 5、以理杀人 四、简单问答(每题8分,共24分) 1、荀子天人相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述佛教的主要修持方法。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91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学分:3 学时:51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 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中国哲学史作业

中国哲学史作业中国早期的佛教道教哲学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实验班 姚国荐 2013351017

第一部分:讲个故事 天上一轮紫月亮 一 这个似真似幻的故事,要从2014年一月份的某一天说起。那天傍晚,我在成都双流机场等待着去往四川青城山的客车,恍惚之间却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抱着一柄琵琶蜷缩在机场的角落里。她穿着一袭黑色的日本僧袍,虽蓬头垢面,却颇有几分洗尽铅华的大气之感,让人不禁唏嘘。她抬头看见了我,惊异的眼神中泛起了期待已久的光芒,然而我却猛然间看到她的脸已经被毁容,甚至难以辨别她的面庞。正在我惊诧之际,她从容的抚着琵琶掩着脸,开始慢慢的弹唱: ?钟声响,已报丑时夜半; 感怀手中青竹翠美,竹桶之水何以安。 无奈桶底一时尽破,好教水一地安眠; 骤然桶无水,明月何见? 水邪?月邪?此刻天下空邪。? 一曲唱罢,她转身看向我,问道:?这时代,爱听禅理的人不多了,请问你从哪里来,去何处高就?? (——哦,我是山西大学的学生,一直以来笃信老庄之道,正准备去青城

山上求得真知。) ?呜呼!求道之人,我倒是见多了,我在这里苦行,也已经不知是多少个年头了,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十二个世纪一转眼就过去了,连佛祖都忘记了把我打入六道轮回之中。? (——老人家,您说的这些话真有禅意。请问您是哪里的大德高僧,恕我肉眼凡胎,不经意间怠慢了您。) 老人家从容的正了正衣襟,开始慢慢讲起她的故事: ?我是过去日本的大族,安达家的幼女,俗名千代野。不知是福是祸,我的父母给了我一副姣好的容颜,使我遗世而独立,却也为我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烦恼与忧愁。我看厌了世家大族的肆意杀戮,也看厌了公子哥儿们的纸醉金迷,立下决心了却烦恼,出家苦行。? ?哪想到各寺庙的住持们,只看了我一眼便严词将我赶走,直到最后,我来到了常乐寺。寺院的住持是从中国来日本传法的大觉禅师,大觉禅师对我说:?你求道的心是好的,但我也必须这样要求我门下的其他弟子,你在这里,会使他们忘记自己的追求,所以,你还是走吧。? ?从此我便意识到了我的美貌是我修行之中最大的障碍,我决心要消除这一切,只为了我的理想与追求!那天晚上我把烧红的木炭覆盖在我的脸上,无法承受的疼痛让我猛然间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醒来以后,我发现我正躺在常乐寺的僧房之中,大觉禅师微微颔首,向我点了点头。于是,我便留在了这里,开始慢慢参悟佛法。? (——老人家,您求道的赤诚之心怎能不让人敬佩啊!) ?在大觉禅师圆寂之后,我乘船渡海,来到了东晋时的中国。那时的中国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和: 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 -- 解释:出处: 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 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 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心斋”的境界是虚以 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 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名教: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 自然: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中心观点1 名教本于自然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王弼从道家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强调名教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中心观点2 越名教而任自然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阮籍的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真致。他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值得一提的是,阮籍并不像嵇康一样真正反对名教,他反对的只是虚假做作的名教,由此,他更多的是名教与自然的折中思想。 嵇康是第一个明确的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主题的思想家,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他同样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名教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因此,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尤其是司马氏,嵇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情性,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是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正是这样,嵇康才遭到司马氏的迫害。 中心观点3 名教即自然 代表人物郭象 郭象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的。他的独化论从各安其分、各适其性的观点出发,主张调和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 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殷墟书契前编》)。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则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在这一时期就是“礼崩乐坏”。由是渐生出“礼法之争”,同时又与“古今之争”相联系(后又从中发展出“王霸”“德力”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即绕此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而其它如“形神”关系,“言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明德慎罚这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5、律学即法律注释学。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理学产生于宋,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术。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先天地而生,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千古不变。理学弥补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理论形式上粗浅直观的缺欠。 7、铸刑书这是春秋失去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8、《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0、神权法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1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13、《竹刑》邓析私自编定的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左传》曾记载“郑四喘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14、为国以礼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礼是“五伦”原则的条文化、制度化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题: 儒家部分: 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