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宇宙等问题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荀子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荀子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并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先秦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老子提出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墨子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家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墨子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学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也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家思想家,如列子和庄子。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通论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史的分期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明时期4.近现代时期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2.道家1.老子2.庄子3.墨家1.墨子4.法家1.韩非子5.名家1.公孙龙6.阴阳家1.邹衍四、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1.道德伦理思想2.政治哲学思想3.宇宙观与自然哲学思想4.人生哲学与心性修养思想五、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中国哲学史通论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对我国几千年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哲学思想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思想启蒙,中国哲学史见证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二、中国哲学史的分期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极为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强调仁爱、礼制和忠诚;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天道、清静无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公平正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格的法律和秩序;名家注重名实之辨,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哲学。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兼哲学家,提倡儒家道统,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3.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的成熟阶段,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北宋的程朱理学和南宋的陆九渊心学,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分支。

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强调通过研究事物规律来认识世界;陆九渊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修炼。

此外,道教全真派和王重阳创立了道教的新兴流派,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4.近现代时期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哲学家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哲学,寻求改革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中国哲学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深感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博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争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他们的思想思想触及到伦理道德、政治治理、宇宙万物等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除了介绍中国哲学的起源外,这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秦汉时期的儒道合一、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明清时期的术法争鸣等。

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流派,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这一章节,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唐宋时期,中国哲学逐渐从儒道合一发展为以理学为主的学派。

理学强调实践,注重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支撑。

唐宋理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唐宋理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在思想上的成熟和深化。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对其他学科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国内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

此外,中国哲学也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世界上的其他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哲学传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道德的建设、心性修养的重要性等,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

中国哲学主要是以“仁”和“道”为核心范畴、 围绕天人之间关系和古今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展 开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

具体而言,中国哲学主要研究天人关系、名实 关系、有无关系、形神关系、理气关系、心物 关系等。
中国哲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立期,指先秦哲学; 第二阶段是扩大期,指汉至唐代的哲学;


第三阶段是融会期,指宋至清代的哲学;
第四阶段是潜藏期,指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

第一阶段是中华人文价值理性的奠基时期,是 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与周边不同族群的文化 大融合时期,初步形成了中华多民族及其文化 的融合体。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主体性强)与西 方哲学强调物我二分(知识论发达)。

四、中国哲学的背景

大陆文明(相对于海洋文明)
稳定、保守(相对于开拓、冒险精神)

农业文明(相对于商业文明)
重农轻商(土地是财富的基础) 家族制度(伦理、权威、等级)

中国哲学就是为中华文明的合理性做论证
五、中国哲学的流派

守主义思潮。
思考题



1.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2.中西哲学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先秦之际中国哲学主要有哪些流派?
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什么是哲学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哲学有什么用


二、中国哲学的界定

中国有无哲学?
西方中心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范式
概念、范畴、逻辑、体系

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等根本问题的体 验和探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反思。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文简而义丰,一语而多义

哲学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就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 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冯友兰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做人、如何做圣人,探究 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一种现世哲学,是一 种现实哲学,是一种入世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史

开课院系:思政教研部 主讲教师:刘宏元 办公电话:64493707 办公地点:诚信楼626室 电子信箱: lhywbh@
参考教材
1.《中国哲学史》,郭齐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2.《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年版。
冯友兰对各家源流的分析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士。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六、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学习哲学必须学习哲学史
黑格尔:哲学史就是哲学 恩格斯:一个人要想学习哲学,除了学习哲学史,别 无他途。 学习哲学史就是重走一遍人类发展的路,重走一遍人 生成长的路。

第三阶段:宋至清代哲学

第三阶段是士庶二元社会结构解体,文明在全 社会下移、扩展的时期,也是文明世俗化的时 期,也是进一步消化印度佛教并重振中国哲学 主体性的时期。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这一阶段的思想主流。

第四阶段: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

第四阶段是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 时期,也是两种文化及哲学开始碰撞、交融的时期, 是中国文化及哲学在总体上出于劣势并蛰伏的时期, 是消化西方文化及哲学,再建中国文化及哲学之主 体性的准备或过渡时期。 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毛泽东思想,以及文化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保

司马谈:先秦六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刘歆:先秦十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对各家源流的分析

“礼失而求诸野”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汉书· 艺文志》)
3.《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 哲学史教研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一讲 绪




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中国哲学的界定 三、中国哲学的精神 四、中国哲学的背景 五、中国哲学的流派 六、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相互感通、整 体和谐和动态圆融,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或和合 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和合精神、人本 精神、笃行精神、忧患精神和乐道精神。


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

中国哲学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 强调学以致用;西方哲学注重超越性的哲学思 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诸子 百家和“五经”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 思潮和代表典籍。

第二阶段:汉至唐代哲学

第二阶段是中华多民族及其文化融合体的确立 期,中华制度文明的建构已相当成熟,与周边 各民族和外域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正是在这一 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董仲舒的儒家神学、魏晋玄学和儒释道开始合 流是这一阶段思想发展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