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1.封建社会后期到末期特征(1)从王朝的更替来看,它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2)从政治体制上看,它从加强中央集权起始,守内虚外以至于积贫积弱,最后败于金、亡于元;从明代开始,又由废除宰相制度,导致普遍的腐败与宦官专权,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终于败亡于清。

(3)从经济上看,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新的经济成分不但给社会以巨大影响,而且给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

2.市民阶层的崛起(1)明中叶以后,社会的最大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市民阶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2)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工商业城市,又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泰州学派(1)泰州学派对阴阳乃至整个理学作出了新的解读,成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其虽以阳明的后继者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对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2)泰州学派冲决了理学的理欲之防,表达了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呼声,其“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认欲为理的自然人性论,表达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3)泰州学派与平民阶层并无直接关系,但泰州学派在对阳明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作了新的解读,使天理成为“天然自有之理”,良知成为“现成的知觉”。

这样一来,存天理、致良知便是顺自然之理、依本能之觉,正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他们求生存、争平等的呼声。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1.心学的“日用常行”王阳明为了落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任务,重视“愚夫愚妇”,强调“日用常行”,使其存理灭欲的任务落实于愚夫愚妇心头,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

2.王艮(1)简介王艮(原名银,后阳明为其更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

作为王阳明的门人,一度使王学风行天下。

(2)思想王艮将安身的问题提到了修齐治平之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第1章道学初创一、北宋三先生1.北宋三先生宋仁宗庆历前后,胡瑗(公元993~1059年)、孙复(公元992~1057年)、石介(公元1005~1045年)被称为北宋三先生。

他们教书授徒、著述立说,提倡廓清政治、重整纲常,明显具有为庆历新政制造舆论的学术思想倾向。

2.北宋三生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特征(1)在经学方面,特别注重《春秋》和《周易》;(2)对韩愈的道统说大加推崇,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董仲舒、扬雄、韩愈等的治国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为儒学道统前后相续的深刻教理;(3)提出重整伦理纲常,弘扬道德名教。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1.周敦颐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等。

他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

由于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2.“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1)第一图一个圆圈。

周敦颐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只绘了一个圆圈,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2)第二图坎离互含之象。

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生出阴气。

因而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3)第三图五行交错之象。

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由五行引申出“万”与“一”的关系,即“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是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聚集而来。

由浩然之气体现的理想高尚人格主要靠内心的培养,但同时也不排除外界的磨练。

五.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1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由民惟邦本发展到民贵君轻这一思想传统,实质上仍表现着氏族贵族政权构架的基本特色,在这种权力架构下,君与臣、民的关系,还保持着一种互相依存的亲和性。

2.“得民得心”的王道学说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获取民心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把天意和民意看作是同一的,甚至把一个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民意民心。

3.“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义与利涉及到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价值观问题。

孟子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要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则须先利后义。

孟子把精神价值置于人生追求的首位,成为此后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

4.“劳心劳力”的分工主张一方面指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

功能的区分中还隐含着教养的区分。

由此孟子过分强调了精神追求的意义而鄙视平民的地位及其实利追求的社会历史价值。

5.孟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当时的暴政和暴君。

同时又指向各诸侯争霸而发动的战争。

还指向一批失去道德操守、专为暴君发动战争出谋划策的士人。

试题:名词解释1.四德:P2022.仁内义外3.万物皆备与我:P44《孟子.尽心上》4.先知先觉:P2725.《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6.绝地天通: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通过这种宗教,结束了人人都有权和神相通的局面,原始宗教中民主平等意识逐步消亡,与此同时,形成王权。

冯达文版中国哲学史笔记最新版

冯达文版中国哲学史笔记最新版

1、蓝田人2、北京人3、元谋人—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夏朝----“有夏服(受)天命”◎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提出“道”与“无为”学说—提出“兼爱”“非命”—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反映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对转化又厌恶无能----相对主义,怀疑论政治思维水平提高-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如老子的“道”,企图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孟子唯心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面庄子---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取消认识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和无神论的原则,在认识论上则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对理性认识以恰当的地位苟况 ----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后期墨家、苟况等在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论中,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逻辑理论辩证法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惠施、公孙龙的学说中有一定辩证法的因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第3章王充的自然哲学一、“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1.王充(1)简介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年轻时到京师洛阳上大学,师事扶风班彪,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有《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书,除《论衡》一书外,余均不存。

(2)思想王充发展了传统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神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的宇宙观以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黄老道家的“自然”主要指主体顺适外界的一种行为意识与价值观念,王充的“自然”,则拓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直接肯定。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1)对宇宙的认识①殷周时期流行“天生万物”的神学解释。

②春秋战国时期a.老子:“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本源,阴阳二气“冲和”生成万物。

b.《管子》:“道”“气”同一,用以加强本源的“实在性”,混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③西汉时期a.《淮南鸿烈》: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未能跳出老子的窠臼。

b.董仲舒:天意主宰一切,元气、阴、阳、五行都存在于他的神学体系之中。

④东汉时期王充提出元气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继承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摒弃以往的先验立场而回到经验事实本身。

(2)元气观①主要观点a.元气是细微的物质元素,它是万物的统一本源,万物由它产生。

b.万物由于它们“禀性受气”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c.“气”是自足自为和永恒的,它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②主要特点a.排斥神的创造和主宰作用。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之气而生。

c.宇宙世界具有自然本性。

3.“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1)破除“天”的神秘性①王充称道:“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他依据的是经验类比的方法,从地没有感觉器官来推天也没有感觉器官,又从天没有感觉器官来断定它没有观念欲望。

②王充的批判锋芒便亦及于“天地故生物”。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一、道教的发端与早期道教的神仙说1.上古的神仙传说与方士的寻仙活动(1)道家哲学①老子思想与被称之为“黄帝思想”相结合并发展为黄老学,是道家的政治哲学。

②老子思想与庄子思想相结合并发展为魏晋玄学,是道家的境界(精神)哲学。

③老子思想与西汉的宇宙论相渗透并发展为道教,是道家的宗教哲学。

(2)神仙传说①《庄子·逍遥游》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②《列子·汤问》称“仙圣之种”所居住的仙境叫“归墟”,有“瀛州”“蓬莱”等五座仙山,“山之中间相距七万里”,庭台楼阁为金玉所做,到处生长着珍奇的树,吃了花和果实都会“长生不老”。

(3)寻仙活动①战国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之世,派人到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大“神山”。

②秦始皇时亦派徐福、卢生出海。

③汉武帝一方面请术士炼丹,另一方面也派人外出寻不死之药。

2.道教作为宗教团体的创立(1)“太平道”①创立者张角兄弟。

②基本思想源于《太平经》。

③黄巾起义朝政腐败,秩序混乱,民怨沸腾。

张角以他的信徒为基础组成黄巾军发动起义,一度声势浩大,朝野震动。

④影响黄巾起义后被镇压,“太平道”亦为统治者所禁止。

一部分“太平道”信徒后来归入“五斗米道”,而“太平”的社会思想此后却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思想信念。

(2)“五斗米道”①创立“五斗米道”由张陵于川陕一带创立,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张陵自奉为教主,信徒称“鬼卒”。

因规定凡入道者需纳信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

②发展张陵去世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先后承袭其道。

至汉献帝时,组织更为壮大。

后流传江南改名为“天师道”,南北朝时期,传到北方,进而发展成为道教主流道派。

3.早期道经与道教哲学(1)道教与汉儒宇宙论认识道教的神仙思想,即以作为宇宙生化的本源之气的灵性化为起点。

①道教与汉儒的分别在于:汉儒只满足于借宇宙生化确认现存世界的政治人伦秩序,而道教的神仙信仰则力图揭开宇宙生化的奥秘,并盗取生化之“天机”以求得生命的还原与永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
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
1.董仲舒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
(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
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
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
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
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
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
(1)“正名”的发展
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2)董仲舒的“正名”论
①他继承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说法,提出自己的“正名”论。

②他把“名号之正”与天意挂起钩来,把名实理论纳入他所构建的神学体系之中。

2.“诘其名实,观其离合”的认识方法论
(1)“真物”就是按事物的本真来认识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名”,即“察实以为名”。

董子认为,如果名能察实,那么就可以通过把握名来把握事物的真理,即“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

也就是“诘其名实,观其离合”,这一点反映了董子求是的精神。

(2)董子的“正名论”的后面隐含有一个服务于国家政治的背景。

在《深察名号》一文的开头他就开宗名义地点明:“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辩大之端,在深察名号。


三、“性三品”的人性学说与王道教化的成德主张
1.“性三品”的人性学说
(1)人性与治国的关系
①战国时期:儒家最早意识到人性与治国的关系。

②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

(2)“性三品”
①与荀子的“性恶论”比较接近,但董仲舒所言之性是天,宣扬的是“天人相与”。

②没有将性有善恶论贯彻到底,把人性作了“三品”的区分,分别用到三种人身上。

实际上是对人进行了清理。

③为王道教化论提供理论依据。

2.“承天意,成民性”的王道教化主张
董子把人性比做“卵之待覆”“茧之待缫”,是有其合理性的。

他抓住了人性自然属性的
一面,所谓“质朴之谓性”也;又看到人性社会属性的一面,“覆卵”“缫丝”是指自然人需要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但是他借人性待教成善观为天赋王权说提供根据,这就使他的人性论和教化论不仅带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且成为辅翼现实国家政治的理论工具。

四、“人理副天道”的神权政治理论
董仲舒的神学哲学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系统,从“天人相与”的世界观,“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到“天生民性”“王立成性”的人性论教化说,都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人理之副天道也”。

1.“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1)天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源,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惟一来源。

(2)社会最基本的三种人伦关系最终都受命于天。

(3)社会的伦理秩序是与阴阳五行相应合的,阳居矛盾的主导方面,阴处于从属地位。

(4)用五行、四时来附会人伦关系与道德准则。

2.“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1)主要观点
①“君权至上”的核心思想。

②“君为国本”的尊君理论,君王成了贯穿天人的中心环节。

③借天意为中央一统天下服务,打击地方分离势力,实行政治“一统”。

通过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一统”。

(2)目的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即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认为惟其如此才是“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实质上是为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

3.“奉天而法古”的社会历史观
(1)“奉天法古”
董仲舒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精神是“奉天”“法古”,这也是他从《春秋》之道中引申出来,并与其“人理副天道”的理论体系相契合。

(2)“法古”“法先王”的原因
①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道之大原出于天”,圣人当然必须“法天而立道”。

②天是永恒不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

先王先圣“法天而立”的王道,也是后世之君的规矩方圆,因此,奉天又应该“法古”。

(3)“三统三正”
董仲舒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不过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凡岁之要在正月也”,三代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谓之王正月也”。

故正月有建子、建丑、建寅之别,即“三统三正”。

五、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1.谶纬
“谶”,是一种神秘的宗教预言,有符命、符谶、图书、图谶等多种名称。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西汉成、哀以来一些儒生为了迎合政治的需要,便援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神学理论对“经”进行穿凿附会的发挥,炮制了与儒家“七经”相配套的《七纬》,谶语也大量出现并渗入纬书中。

二者的思想特点相近,合称谶纬。

2.从“天人相与”到谶纬神学
(1)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学说,是谶纬神学的理论基础。

如《春秋繁露》说:“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这里所谓天降符瑞、天降灾异的说法,实已具有图谶的特色。

(2)谶纬神学在西汉末年广泛流行。

汉成帝之后,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尤其是在王莽篡汉与“光武中兴”的时代,谶纬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谶纬迷信大肆泛滥。

3.《白虎通》与儒学的法典化
(1)简介
谶纬的盛行反映了汉代经学神学化、神学经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汉章帝主持召开的白虎观会议中(公元79年)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被系统化为《白虎通》一书,作为皇帝钦定的神学法典颁行全国。

(2)思想
《白虎通》在思想体系上完全承袭董子哲学的“天人相与”的思想构架和人法天、人理法天道的思维模式,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而天子则是沟通天人的中心环节。

又借助谶纬构造了一套帝王法天、官制象天、三纲六纪拟于天的神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