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董仲舒的儒学改革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2.董仲舒将天命观加以整理发展,宣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
的目的在于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
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
重点二: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制天命而用之。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 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这两则材料中“天 ”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观点二: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 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 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 ,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
上述材料反映了对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认识,请你选择 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 (1)对汉代政治: (2)对民族精神: (3)对学术文化: (4)对主流思想:
消极: 它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作为封建地
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 面,始终是消极方面.
综合归纳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秦朝 遭到打击
战国 蔚然大宗
春秋 应运而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2020/9/25
高考第一轮复习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夯实基础
1.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汉武帝时期社 会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而得到 了汉武帝的认可?
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改)

后果: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 繁荣,国力日盛;
2 汉朝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 的 转变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 因, 并举例说明汉武帝是怎样实行“有为而治” ( 1)原因: 的。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 奴为患等问题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 颁布推恩令 北击匈奴 独尊儒术等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 因, 并举例说明汉武帝是怎样实行“有为而治” (1)原因: 的。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 奴为患等问题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 颁布推恩令 北击匈奴 独尊儒术等
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 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 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 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积 极 评 价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 极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不 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
[HJ1.9mm]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客观: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 济 破坏严重 • 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欲图长治久安 • 2.表现:奉行休养生息政策 •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士兵归家,授予田宅等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 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1.经济恢复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边境不6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三、儒学成为正统
• 1.原因 •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 2.汉武帝采取系列崇儒措施
太学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这有何意义?
•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生平 (前179 ---前104年)
三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著作: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 立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糅合道家 、法家、 阴 阳五行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阅读以下材料,总结新儒学有哪些内容? 其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1.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和目的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资料【重点讲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这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了民力,保证了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了比较稳定的结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
从思想史来看,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且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而获得统治地位。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动探究】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 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被规定为必读教材,并有专事研究、 传播五经的教官。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 推广; ④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 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知识拓展】太学
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 议,在长安设立。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 《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 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到王莽时,太学 生增至一万多人。这些人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 录用。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 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 重要作用。
①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②教官:五经博士 ③官办最高学府:太学 ④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是 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
1.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 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 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 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 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反映董仲舒的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君权神授 D.无为而治
材料七::“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九: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 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 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回顾】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 春秋 应运而生 秦朝 遭到重创 战国 蔚然大宗 汉初 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原因: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前179-前104)
【互动探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别针对什么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互动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兼采各家思想;(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 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实质: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Hale Waihona Puke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启用儒学家参政; (3)教育方面: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 乱也”。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①积极: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文景之治) ②消极:社会潜伏危机 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土地问题:土地兼并 边境问题:匈奴为患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
(2)措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 汉武帝刘彻(公元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前156年~前87年) 内外朝制; 经济: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 小结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 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 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 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 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 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 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 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 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堂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 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 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 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 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 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 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 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 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 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②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材料二: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 以赋于民。……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影响: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 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针对土地兼并问题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材料五:宜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
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六:使富省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 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 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针对土地兼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