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合集下载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内容本质作用特点一统二独权神授,三纲五常为文化专制主流、正统外儒内法美德(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与民休养生息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 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3)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和认识主张评价认识大一统,罢黜百家,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①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独尊儒术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高中历史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高中历史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

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表现在:(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

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
二、董氏儒学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也是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中的重要学派,它的创立者是春秋末年的老子,道家学派强调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中国古代最早探究宇宙本原的学派。另外,道家还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还认为事物是变化的,正反两面是会相互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那么董仲舒到底吸收了道家的哪些内涵呢?笔者探究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其二,强调“贵神”,实现君道无为。
道家认为,最高统治者应当处于神而不可测的地位,所谓“太上,不知有之”,神应处于“虚无”的状态。道家还认为道唯集虚,主张以“虚心”来实现养神的目的,这也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董仲舒为了充实儒家修身方面的理论缺失,为了使人君达到“无”的境界,提出了“贵神”的主张。他在《春秋繁露・离合根》中曰:“故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内深藏,所以为神;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他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曰:“故为人君者,……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神养精,寂寞无为。……为人君者,其要贵神,神者不可得而视也,不可得而听也,是故视而不见其形,听而不闻其声。……所谓不见其形者,非不见其进止之形也,言其所以进止不可得而见也。所谓不闻其声者,非不闻其号令之声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闻也。不见不闻是谓冥昏,能冥则明,能昏则彰。能冥能昏,是谓神人。”董仲舒强调:“人臣居阳而为阴,人君居阴而为阳”。他认为人君虽为主宰,却要居于“虚无”之位,内心不能有亲疏好恶,身体礼贤下士,但是无论怎样人臣都要受制于君主的统治。董仲舒通过吸收道家的“贵神”和“虚无”的理论,让君主变成了“虚无”的神,极大地提高了君主的权威,为“君权神授”建立了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也非常符合汉武帝统治的需要,从而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认同。 三、董氏儒学与阴阳五行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考试总分:24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A.“大一统”的主张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天人感应”学说D.“三纲五常”学说2、(4分)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的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民族自治的需要3、(4分)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4、(4分)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A.汉武帝B.荀子C.董仲舒D.朱熹5、(4分)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A.以德治民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实行仁政6、(4分)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7、(4分)在董仲舒看来,君主受命于天,但天却不是为君主个人而立,并认为灾异谴告理论作为“天人感应”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天对人间政治得失与治乱兴衰的回应。

可见“天人感应”思想A.从理论上论证了君权合法性B.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C.对君主权力滥用有一定约束D.有利于维护政治的大一统8、(4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术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C.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D.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9、(4分)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9
4.易错警示
[易错点1]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不准确
【典例】(2013•福建文综 •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 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 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 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4.选项分析: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对于君与民的关系,“屈民以
【答题思路示范】
伸君” 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
1.提取信息:
部宗旨,A项错误;题中的话
关联信息:民贵君轻与屈民以 伸君的比较
题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C 项错误;董仲舒对于德治并没 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
14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
1.董仲舒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 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 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 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4.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 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 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 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论述董仲舒的新儒学

论述董仲舒的新儒学

论述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是强调天人合一,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思想有助于维护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董仲舒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规律性和秩序性,这种规律性和秩
序性是天命之所在。

人必须基于天命来治理自己的身世,使之与大自
然的规律相符合。

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能够带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巩固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新儒学将个人与社会,以及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董仲舒认为,伦理道德的实践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认为,积极有效地践行伦理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这绝
不是一个人或家庭可以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全体群众来
共同建设。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维稳和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汉代新儒学是汉代后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充、扬雄和董仲舒等。

新儒家认为《论语》与儒家经典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世间的事物变化多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质问为本,强调“真”的重要性。

他们尤其注重人性本恶的观念,并强调知行合一,即人必须把知识付诸实践,以达到改善社会的目的。

此外,新儒家还提出了“性即是命,命即是性”的观点,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扬光大。

汉代新儒学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儒家扩展了儒家经典的内涵和外延,以适应变革多端的历史发展;其次,新儒学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儒家的立场,强调了“心”与行为的关系,使儒家思想更具实践意义;最后,新儒家思想对日后的道家、佛教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