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历史一轮复习:第10课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教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2016·新课标Ⅰ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新儒学“新”
??
新儒学“新”: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 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 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五王夫 王夏春阴阳地天 者者仁 道为为为为为为 修所谊 之子父妇夫臣君 饬当礼 三而而而而而而 ,修知 纲养生助生持覆 可 之 之 之 之 载 露 信 故 饬 董仲舒 受也五 求;,;,之之 ;, 天;常 于 之 之《天 祐 道春。 ,秋 《 汉 繁 “三纲五常” 露 书 》 》 —— …… ——
从“无为” 到“有为”
▲缓和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 人民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 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 外朝制度);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征重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 价管理、重农抑商。 课外补充:军事:成功反击匈奴; 对外: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习新人教版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9·四川南充三模)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做出了调整,故D项正确,B项错误;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思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C项错误。
答案:D2.(2019·山东济南一模)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
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解析:“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表明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诗》”和“《公羊春秋》”说明是经学不是品行, B 项错误;根据所学,汉初文帝景帝时推行黄老之学, C项错误;儒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是汉武帝时期, D项错误。
答案:A3.(2019·江苏南京二模)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他认为汉代(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解析:“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表明汉朝在学术上对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思想采取包容的态度,故C项正确,A项错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表明中央的权威没有受到削弱,B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堂思考:秦、汉治国思想的变化? 秦----法家 汉初—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
【课堂练习案】 《三维设计》P31酷练3
【课堂探究案】二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 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 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 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 (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 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 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 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仁、仁政的思想。
新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
统”“三纲五常”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 期的政治需要;
课堂思考: 汉代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1)思想方面: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
儒学思想,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
政,巩固了统治基础;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 都学儒家经典。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和愚民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法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膑
问题思考: 法、道、儒家政治思想适用于王朝 统治的什么时期? 乱世—— 法家 王朝建立之初—— 道家
王朝稳定时—— 儒家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根本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六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D。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
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
高考历史考点35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21云南昆明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朝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
这种变化()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2.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
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3.(2021北京西城一模)下面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
其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未有改变B.察举制注重人才的出身C.“推恩令”的效果显著D.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4.(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董仲舒说道:“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希望君主实行“仁政”D.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5.下面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据该图可推知()A.法家思想的消亡B.儒学地位的提升C.地方教育的完善D.武帝对儒学抵制6.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的位置,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委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
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
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B.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C.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D.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2.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A.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践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C.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3.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新道家”推崇为最高明的学派,理由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人与自我),动合无形(人与道),赡足万物(人与自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这体现了当时()A.道家逐渐被推崇为正统B.兼容进取整合的时代特色C.士人无法实现思想创新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4.下表是汉代董仲舒的部分言论。
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董仲舒()C.恪守了儒家传统D.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5.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
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6.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
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
这表明当时()A.黄老之学趋向消亡B.治国方略选择纯守儒术C.儒学受到高度重视D.儒学主流地位得以强化7.汉朝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特点是“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 .“春秋决狱”与“引经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
“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
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
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
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核心研析核心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史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①……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②。
――摘编自《春秋繁露》史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③。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⑤O---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并概括其特点。
[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史料1体现了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分层。
第①层信息体现了“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主张;第② 层信息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史料2研读:充分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第③层信息反映了董仲舒强调“大一统”的特点;第④⑤层信息中的“道”“教化” “法” 等词充分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是糅合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史堆知轴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思想内涵: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具有“杂家”色彩。
2.继承发展先秦儒学: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同时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3.服务专制集权: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具有神学色彩:强调“君权神授”,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核心二董仲舒的治国思想史料1:董仲舒把自然界的“ 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①。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②。
他提出的“性三品” 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③。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史料探究] 根据史料1 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
[史料研读]史料1直接信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第①层信息反映的是“天人合一”思想;第②层信息反映的是“三纲五常”思想;第③层信息反映的是人性具有等级之分的主张。
综合史料可总结其目的是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史料2: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④。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⑤。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⑥。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⑦。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2 分析儒学的影响。
[史料研读]史料从学官的设置、儒学的推广等方面阐释了汉武帝在崇儒中的措施及影响。
第④层信息可知儒学地位高;第⑤层信息可知新儒学强调以礼教化天下;第⑥层信息可知提高了儒家弟子的政治地位,激励了读书人;第⑦层信息可知允许博士招收弟子,学习儒家的人数不断扩大。
综合前面信息可知儒学思想的发扬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史冷归轴董仲舒新儒学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 “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 .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
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
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虑趣側析I(2019全国卷H )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①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②;后来董仲舒①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③是LLLirr ^i~H£rmrm—mrv^Arw^r^L rn-rn—iri it ■“」a』i ■』n i u ・■ wu ・』*. i i ■ w a ・・vU II■■・ i a ・va ・』“i ■』i・・・ u'i・ia ・"a・叩I・II ・"■、•■■» ・・・1U ・uii uU ・・・*■ ■』E-iriT^VB-arflrvi—rTnimrm^irrmLirirv^j-irBrTTrrnri-riTrvmr- u ・ i()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明素养]本题以西汉初年道家思想和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切入,凸显唯物史观②、时空观念①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素养。
[研题干]西汉初期;董仲舒-时间;“兼采”“吸收”-开放包容;这些特征-注意共性;主要因素-分析原因。
[定答案]C[深发掘]先秦儒学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箕题集训1. (2019全国卷皿)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 .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材料的主旨是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说明佛像趋向崇尚礼制规范,而礼制规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故选D项。
答案:D2. (2019北京卷)《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根据“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 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A 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B 项错误;《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D 项错误。
答案:C3.(2017浙江卷)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
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 项正确;中央官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B 项错误;中央官学的建立不能体现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故C 项错误;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 项错误。
答案:A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尚书》等“五经”大多成书于春秋儒家思想阐释之前,A 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论证儒学根植于历史传统文化,故C 项正确;D 项与史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