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考点: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

高考历史考点: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

高考历史考点: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背景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新儒学1.内容2.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儒学政治化(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考点】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

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考点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汉代儒学概况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相互感应的,天能干预人事, 人能感应上天。不仁不义就降灾谴责,政通人和就祥瑞鼓励,即是 天人感应又是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维系专制,压抑 了人的自然需求。 (4)主张限田、薄赋、省役。进一步发挥民本思想。 3、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统治;对中国的人伦观 念有深远影响。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社会原因: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黄老学说: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皇帝学说,老指老子学说。主张休养生 息、无为而治(政治上中央集权被削弱、经济上自由放任,土地兼并严重、甚社 会生活,社会秩序差)。
2、直接原因: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和大一统的需要。 3、个人原因:汉武帝的重视和推崇。 表现: 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 ②重视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创办学校。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建立 地方教育系统。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0:汉பைடு நூலக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6年9月11日
一、汉代儒学概况
1、汉代儒学概念: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揉合 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阴阳五行家:邹衍的五德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长,说明天 道的演变和人事的兴衰。 2、汉代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必须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提出,凡不在儒家经典范围内的各 家学术都应该罢黜。 (2)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但是天子必须按照天意行事,如果违背天意,上天就会警告和惩罚。 (维护专制和限制君权)

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②儒学独尊,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课堂思考:秦、汉治国思想的变化? 秦----法家 汉初—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
【课堂练习案】 《三维设计》P31酷练3
【课堂探究案】二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 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 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 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 (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 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 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 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仁、仁政的思想。
新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
统”“三纲五常”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 期的政治需要;
课堂思考: 汉代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1)思想方面: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
儒学思想,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
政,巩固了统治基础;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 都学儒家经典。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和愚民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法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膑
问题思考: 法、道、儒家政治思想适用于王朝 统治的什么时期? 乱世—— 法家 王朝建立之初—— 道家
王朝稳定时—— 儒家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根本

湖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湖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湖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8高二下·黄陵开学考) 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A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 . “大一统论”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 “性三品论”2. (2分) (2016高二上·怀仁月考) 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

对其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 . 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B . 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C . 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行仁政顺天道”D . 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3. (2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 .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 正统的孔孟学说C .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 . 儒家学说与权术4. (2分) (2016高二上·长春期末)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A . ①②B . ②③C . ②④D . ③④5. (2分) (2017高二上·林州开学考)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 .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 .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 .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 .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6. (2分)(2012·海南)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四川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四川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四川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A . 儒家思想B . 道家思想C . 法家思想D . 墨家思想2. (2分)《明史》载:“丁末,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皇帝的政治观是()A . 民贵君轻B . 君权至上C . 天人感应D . 天下为公3. (2分) (2017高二上·中牟月考)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 . 皇权至上B . 君权神授C . 天赋人权D . 天人合一4. (2分)《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上述记载: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具有科学精神A . ①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③D . ③④5. (2分)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A . “天人感应”学说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 . “大一统”的主张D . “三纲五常”学说6. (2分) (2018高二下·四川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A . 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 . 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 . 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 . 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7. (2分)(2019·河北模拟)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变化:
1
(2)原因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秦朝:焚书坑儒。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2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02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03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02
2、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03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焚书坑儒)
儒家本身的特点: 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社会背景: 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想一想,新儒学是怎样形成的?
黄帝 《春秋繁露》书影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

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 . 政府的提倡B . 儒学的思辩化C . 佛教的传入D . 庄园经济发展2. (2分)赵轶峰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①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③君臣平等有“新见”④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A . ①③B . ①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3. (2分)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B .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 . 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D .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4. (2分)(2016·中原模拟) 汉初成转的《孝经》提出了“移孝作忠”,将孝的亲代关系转移到君臣关系上。

这说明()A . 血缘宗法关系受到削弱B . 汉代的君臣关系日益融洽C . 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提高D . 家国一体的观念得到强化5. (2分)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 法家思想的衰微B . 黄老之学被推崇C .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 程朱理学的盛行6. (2分) (2015高二上·余江期中)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6.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向预测:从汉代儒学与先秦诸子思想关联的角度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这些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解析:选D孟子的观点无法体现浓厚的尊卑意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已成趋势,但“先秦”儒学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用法家思想加强了集权,故B项错误;“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可见先秦的儒学没有构建伦理纲常的社会,故C项错误;从孔子到孟子再到汉代的“三纲”均把君臣父子关系作为必然的关系,即家庭国家关系结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汉代儒学与先秦诸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所以汉代儒学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者说“儒表法里”。

汉武帝所用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

近几年全国卷高考也从儒学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考查,今后仍然可以从“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从汉儒与法家及道家的关系、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角度进行考查。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究。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

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主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一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1)结合史料,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启示?提示:①主要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②启示: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在于其是否适用时代发展的潮流。

(2)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一中,说明了经过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再加上汉武帝的大力倡导,学习儒学风气的兴起。

史料二中“置《五经》博士”“令礼官劝学”“崇乡党之化”“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体现了在教育、社会教化、风尚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咸荐诸朝”体现了在选官方面对儒学的重视。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新儒学形成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统一。

(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4)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汉代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五经”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之前,由孔子整编而成,如果A项正确,那《论语》更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而《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故A项错误。

“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

B、D两项明显错误。

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选B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材料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 项错误;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1.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选A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生人数的剧增,反映人们对儒学的重视,说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是官立学校,不是私人讲学,故B项错误;官立学校在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不是地方教育系统,故D项错误。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 项错误。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B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 项正确;题中的话题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