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儒家传统五行的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试卷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分)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思想体系,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B.神学体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呼唤思想变革D.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2.(3分)清初的思想家反对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论说,他们把“理”和“欲”统一起来,认为“有欲斯有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

这些主张()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B.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地位C.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加速了社会转型的步伐3.(3分)如图所示为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1266﹣1337)的代表作﹣﹣《逃亡埃及》,描绘的是玛利亚生下基督后,因受迫害由巴勒斯坦逃亡埃及。

在这个传统的宗教题材中,乔托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将有关人物和故事场面表现得生动、活泼。

可见,该画作()A.突出了作者主观情感B.揭露了教会统治腐败C.彰显了主流价值判断D.呈现了人性自我觉醒4.(3分)宋代民间艺术家元俊,文唯一等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且具有士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

经变故事造像中,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段与劳动生产的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

据此可知,宋代雕塑艺术()A.以佛文化为主要创作题材B.兼具人文情怀和世俗化特征C.回归自然追求艺术的本真D.主要代表集中在乡村艺人间5.(3分)牛顿认为存在着一种时间的时间,它是与任何事物及其运动无关的独立存在,人们普遍通常所感知到的时间只是对它的各种度量。

这一看法()A.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B.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时空观念C.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D.对宇宙起源进行了初步阐释6.(3分)15世纪以来,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与主要岛屿的海岸线,已被大致准确地描绘在欧洲人的世界航海图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真题

2012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阅读以下两段话,回答下述问题: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老子》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孟之反、伐、奔、殿”。

(2)试结合《老子》说明孔子想表达什么样的精神。

2、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3、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4、论述张载的“横渠四句”及其现代意义。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试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为什么说笛卡尔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思想基础。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

”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较,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黑格尔说:“在时间上最后的哲学是所有以前的哲学发展的结果,因而必定包含着所有以前的哲学的各个原则;所以,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必定是最发达、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

”请就哲学的性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讨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并作出相应论证。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科学技术哲学(四选三)汉森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2、有人指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使用者,与技术本身无关。

请针对此观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

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

”这一观点的内涵是什么?是否有局限性?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家

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家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 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击败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 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正是董仲舒对传统儒家学说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调整,备受打击冷落的儒学才能 紧随时代的发展,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最终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得以在中国流传长达两千 年。 但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过于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将很多落后的神学观念引进了儒家学说, 学说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调整备受打击冷落的儒学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最终成为封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思想得以在中国流传长达两千年
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家
2019-07-13 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君权神授,伦理上三纲五常,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使儒学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 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 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试讲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题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2.内容: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人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案】(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通过问题“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理出汉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由此导入本节课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新课讲授1.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1)教师播放关于董仲舒改造儒学背景的介绍视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

学生回答:①经济上,文景之治后,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②政治上,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想要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统治;③汉初的“无为”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情况。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

“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儒家传统五行的思想
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

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

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火胜木,土胜火,金胜土,水胜金,金胜木。

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

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

如木性主生故为春,火性主长故为夏,土性主养故为季夏,金性主收故为秋,水性主藏故为冬。

用五行来解释天时,天时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

在董子看来,不仅天时依五行构成,人事也依五行构成。

如木为春生之性宜以农为本劝农事无夺农时,火为夏长之性宜选贤举能赏有功封有德,土为养成之性宜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金为秋收拢宜刑有罪伐无道安集天下,水为冬藏之性宜敬四时之祭与谛袷昭穆之序。

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

按照董子的宇宙构成说,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运行生成,故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应有灾异存在,因人世间之灾与自然界之异
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运行所致。

但是,从现实上来看,合理地构成宇宙的五行关系往往会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胜的合理宇宙会因为五行失序处于一种不合理的荒谬状态,这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运行就会失序,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的生成就会变态,即就会出现灾异现象。

也就是说,灾异是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关系所致。

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

董子曰: “火干木,蛮虫早出,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革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

金干土,则伤五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倮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

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土干金,五谷不成。

木干水,冬蛰不藏;土干水,则虫蛰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董子虽然用五行学说说明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但要说明天人感应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
说明为什么人的行为会破坏五行(天)的秩序而导致灾异。

鉴于此,董仲舒再进一步从阴阳
的角度提出了类应学说。

为了进一步说明天人感应的原因,董子还提出了气化学说。

董子认为,天地宇宙唯气化而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包融中,就像鱼生活在水的包涵中一样,只是水有实物可见,而气化之宇宙浩浩然难见而已。

因此,天地之间,宇宙之中,虽虚而实(实即谓充满着气,由气化而成)。

在这一由气化成的宇宙中,人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互流通,相互渗入,因而人之气会影响到整个天地宇宙之气。

如果人之气调和顺适,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现;如果人之气邪乱乖谬,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

由此可见,董子是以气化之宇宙来作为天人感应的基础,以人天之气相数来说明灾异的产生。

天人类应之迹虽无形而不可见,但气化宇宙中人天之气相肴实有因果关系可寻。

董子是以气化说证明类应说并非虚构,实有理据可依。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是其神学目的论体系的核心。

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

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②“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

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

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

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两种说法是相互结合交替发生的。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

《史记·天官书》、《汉书·五行志》有大量灾异变怪的记载。

谶纬之学泛滥时,天人感应说更为盛行。

中国国际易经风水研究和规划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