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精编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精编版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第1章道学初创一、北宋三先生1.北宋三先生宋仁宗庆历前后,胡瑗(公元993~1059年)、孙复(公元992~1057年)、石介(公元1005~1045年)被称为北宋三先生。

他们教书授徒、著述立说,提倡廓清政治、重整纲常,明显具有为庆历新政制造舆论的学术思想倾向。

2.北宋三生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特征(1)在经学方面,特别注重《春秋》和《周易》;(2)对韩愈的道统说大加推崇,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董仲舒、扬雄、韩愈等的治国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为儒学道统前后相续的深刻教理;(3)提出重整伦理纲常,弘扬道德名教。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1.周敦颐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等。

他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

由于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2.“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1)第一图一个圆圈。

周敦颐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只绘了一个圆圈,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2)第二图坎离互含之象。

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生出阴气。

因而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3)第三图五行交错之象。

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由五行引申出“万”与“一”的关系,即“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圣才出品】

第5章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一、《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过程1.道家思想的走向(1)一个是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内在精神生命追求,以杨朱、庄周为代表。

(2)一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最终落实而为君人南面之术,属外在事功建构,主要指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

2.“太一生水”说对老子宇宙论的展开(1)宇宙生成过程①“太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一”最先产生出水。

②水生成后又反过来辅助“太一”,产生了天。

③天生成后反过来辅助太一,从而产生了地。

④天地形成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被辅助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

结果由天地的相互辅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最后完成了一个岁时的周期。

(2)“太一”的内涵①“太一”是万物的本源(“母”)。

②“太一”也是万物运动变化所依据的准则或规律(“经”)。

(3)《太一生水》对本源与万物关系的看法深受老子的影响①《太一生水》认为“太一”生成水和万物之后,就内在于水和万物之中(“藏”),这正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所表达的意思。

②《太一生水》说“太一”“周而又始”,老子同样认为,“道”“周行不殆”。

③《太一生水》把“太一”称作“万物之母”,老子则说“道”“可以为天下母”。

④《太一生水》还沿袭了老子的“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功成而身不伤”“道亦其字也”等观念。

3.“太一生水”说与老子宇宙论的差别(1)《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更具体、更系统老子曾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太一生水》对“太一”到万物之间各个生成环节有了细致的说明。

(2)《太一生水》提出“尚水”说老子讲“水”只是为了比喻道,《太一生水》则把“水”当成了宇宙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3)《太一生水》的宇宙论有一个术数的背景《太一生水》描述的是一种宇宙生成图式,但又和当时的一些技术性知识有关。

“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即是后来术数中“太一行九宫”的雏形。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4章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这些“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开始致力于为“仁学”建构形上学。

一、“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的“情性”说1.“情生于性”与“性自命出”(1)“情生于性”“好恶,性也。

所好所恶,物也。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好恶,喜怒哀悲,均为情,在这里都被指为“性”,即“情生于性”。

①“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

②“情”作为人生而有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

③“情”是主体的,“物”是外在的。

(2)性自命出《性自命出》把“情”看作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无疑也就是说“情”是天然如此的。

因而它又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①把主体“性情”归于“天命”禀赋,“天命”与“性情”不再分立。

②“天命”既指自然气化,“性情”则为喜怒哀悲,亦为自然生发的。

(3)对“情生于性”与“性自命出”的看法以“情”指“性”,归“性”于“天”,走向自然主义,是孔子思想的引申。

2.“道始于情”与“长性者道”(1)孔子的“情”与《性自命出》中“情”的比较①孔子的“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

这种“情”是善的。

②《性自命出》中“情”已广涉于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下逮于“物”。

“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

(2)“道始于情”①含义“道始于情”是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②对“道”的理解a.“长性者,道也。

”b.“道四术也,惟人道为可道也。

”(3)对早期儒家“情性”说的评价早期儒家指“情”为“性”,把“性”与“道”“情”与“理”的关系看作为一种相融性的关系。

3.“其性一也”与“其心各异”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1)人的天然本性是一样的,都禀赋有喜怒哀悲之情。

(2)“用心各异”是由于所受的“教育”的不同导致的。

不同的“教”可以使人获得不同的知识、涵养,从而影响于人的情性。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1.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1)“正名”的发展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颜元、李塨与实学学派)【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颜元、李塨与实学学派)【圣才】

第4章颜元、李塨与实学学派.一、颜元对理学的批判1.颜元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自号习斋,河北博野人。

其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和《习斋记余》。

2.对理学的批判(1)颜元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实学”来批评宋明理学的“虚文”;(2)在理气关系上,颜元认为理气相融;(3)在心性论问题上,颜元认为真正的儒家应该是体用一致,而不能割裂体用关系。

二、“格物”新解与重“习行”的认识论1.朱熹的认识论朱熹从他的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出发,将认识的任务规定为“穷天理”。

故他将“格”训为“至”字,“格物致知”意即“即物而穷理”。

2.王守仁的认识论王守仁从心学体系出发,认为心外无物,人先天地具有“良知”,人们只要发明本心,去恶归善,就能合乎“天理”,所以他又将“格”训为“正”,“格物”即是以“正念头”为入手的道德实践活动。

3.颜元的认识论(1)颜元从实践的角度解释“格物”,认为“格物”即是“犯手实做其事”。

他反对宋元以来儒者“皆习静”的通习,要求儒者皆能亲身投入到实际的、具体的活动之中,使知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

(2)他肯定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肯定“物”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感官之外的;又肯定了实践是人的理性得以展开的条件。

(3)他认为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方能了解其中的奥妙。

(4)相对于朱熹和王守仁来说,他的认识论更强调感性认识在“致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学的经世指向1.以“实”代“虚”颜元认为明亡的根源在于空谈心性的腐朽学风,因而他提倡“实学”,主张以“实”代“虚”。

他主张以学、习、行、能代替道学家的讲、读、著、述。

2.经世致用颜元倡导经世致用的新学风,他认为博学即无所不学。

颜元的“实学”重视“能”的重要性。

3.思想特点他的哲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实”反“虚”,重实行而反空谈,重经验而反先验的普遍之理;表现在知行观方面,则具有比较鲜明的唯物论和经验论的色彩。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第3章王充的自然哲学一、“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1.王充(1)简介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年轻时到京师洛阳上大学,师事扶风班彪,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有《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书,除《论衡》一书外,余均不存。

(2)思想王充发展了传统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神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的宇宙观以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黄老道家的“自然”主要指主体顺适外界的一种行为意识与价值观念,王充的“自然”,则拓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直接肯定。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1)对宇宙的认识①殷周时期流行“天生万物”的神学解释。

②春秋战国时期a.老子:“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本源,阴阳二气“冲和”生成万物。

b.《管子》:“道”“气”同一,用以加强本源的“实在性”,混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③西汉时期a.《淮南鸿烈》: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未能跳出老子的窠臼。

b.董仲舒:天意主宰一切,元气、阴、阳、五行都存在于他的神学体系之中。

④东汉时期王充提出元气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继承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摒弃以往的先验立场而回到经验事实本身。

(2)元气观①主要观点a.元气是细微的物质元素,它是万物的统一本源,万物由它产生。

b.万物由于它们“禀性受气”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c.“气”是自足自为和永恒的,它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②主要特点a.排斥神的创造和主宰作用。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之气而生。

c.宇宙世界具有自然本性。

3.“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1)破除“天”的神秘性①王充称道:“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他依据的是经验类比的方法,从地没有感觉器官来推天也没有感觉器官,又从天没有感觉器官来断定它没有观念欲望。

②王充的批判锋芒便亦及于“天地故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1.封建社会后期到末期特征(1)从王朝的更替来看,它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2)从政治体制上看,它从加强中央集权起始,守内虚外以至于积贫积弱,最后败于金、亡于元;从明代开始,又由废除宰相制度,导致普遍的腐败与宦官专权,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终于败亡于清。

(3)从经济上看,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新的经济成分不但给社会以巨大影响,而且给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

2.市民阶层的崛起(1)明中叶以后,社会的最大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市民阶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2)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工商业城市,又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泰州学派(1)泰州学派对阴阳乃至整个理学作出了新的解读,成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其虽以阳明的后继者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对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2)泰州学派冲决了理学的理欲之防,表达了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呼声,其“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认欲为理的自然人性论,表达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3)泰州学派与平民阶层并无直接关系,但泰州学派在对阳明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作了新的解读,使天理成为“天然自有之理”,良知成为“现成的知觉”。

这样一来,存天理、致良知便是顺自然之理、依本能之觉,正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他们求生存、争平等的呼声。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1.心学的“日用常行”王阳明为了落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任务,重视“愚夫愚妇”,强调“日用常行”,使其存理灭欲的任务落实于愚夫愚妇心头,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

2.王艮(1)简介王艮(原名银,后阳明为其更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

作为王阳明的门人,一度使王学风行天下。

(2)思想王艮将安身的问题提到了修齐治平之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

所有的道德实践活动全然被王艮作了自然本能式的诠释,这就迈出了改变王学内涵的最关键的一步。

3.罗汝芳罗汝芳(公元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

罗汝芳进一步将天理良知自然明觉化,主张“解缆放船,顺风张棹,无之非是”。

在王门后学中,他以“微谈剧论”最有影响。

三、理欲之防的松动1.初创阶段从创始人王心斋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王阳明的天理良知一概作自然明觉式的诠释,使理学的本体与功夫一并自然化,迈出了改变理学的第一步。

2.发展阶段到了颜山农、何心隐一辈,就以“制欲非体仁”张起了个性与欲望的风帆,他们已经走出“名教”的疆界了。

3.成熟阶段到罗汝芳,泰州学派便激扬成一种“无之是非”的“率性”精神。

这种率性精神一方面使理学的理欲之防成为迂腐的说教;另一方面,儒家传统基于道德善性的扩充精神,也被他张扬为一种基于自然人性的扩张精神。

至此,宋明以来的理欲之防,终于被自然人性所完全冲破了。

四、李贽的“童心说”与异端思想1.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李贽将天理人欲的界限彻底打破,坚持除了穿衣吃饭的人欲,即是人伦物理。

肯定人欲、肯定私心,将人欲与私心看做是天理与公德存在的基础,站到了宋明理学的对立面上。

2.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李贽认为,人之是非不仅“无定质”“无定论”,而且在是非面前,无论贵贱、男女,人们的权力与资格都是平等的。

3.童心即真心从表层看,李贽将人的是非归结为“无定论”“无实质”,但实际上,他是将是非的标准归结为人的“童心”。

童心为“一念之本心”,代表了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

李贽思想之反封建的性质,最主要表现在对这种个体私心的承认上。

五、晚明的世俗之风与东林党的议政活动1.晚明的世俗之风(1)政治上层封建统治者更加腐败、昏庸。

(2)经济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又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致使民怨沸腾。

(3)思想①自泰州学派崛起,猖狂而肆,伤侠之风盛行,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呼声。

张居正毁书院、废讲学后,泰州学派受到了很大的遏制,使思想界极为混乱。

②泰州学派的代表了市民阶层的愿望,但它的精神又不为封建土地阶级和封建政权所容忍;封建地主阶级上层不理朝政,而作为封建政权主体的官吏又陷入惟利是图、惟官爵自保是望。

这种背景下,东林党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便应运而生。

2.东林党的议政活动(1)东林党由在野的知识分子组成,议政以讲学为形式,以“濂关洛闽之清议”为口号,特点是“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

这是在野分子对已经走上绝路的地主阶级腐朽统治的一种批评与挽救。

(2)东林党举行了包括“国本”之争、支持李三才、反对“阉党”在内的议政活动,激起了腐朽官僚的激烈反抗,各地的保守官僚纷纷组成各种党派。

受到迫害后,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城市居民普遍的同情和支持。

(3)东林党的议政活动是社会公义的体现,也是当时在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权的一种自我挽救运动。

它的担当意识与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实际上是王学在经历了泰州学派的狂肆表现之后的一种修正,其议政活动也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权的一种全面的自觉与自我审思。

六、明清启蒙思潮的特点1.反思思潮的指向(1)这一思潮是从反思明亡的教训开始的。

起初,人们反思的矛头直指王门后学,随后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了阳明;(2)另一种指向是从王学的精神出发,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

2.思想变革的突出表现(1)提出了个性解放的新道德;(2)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初步民主的思想;(3)提倡科学求知的态度与方法。

第1章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一、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史观1.黄宗羲(1)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一生著作宏富,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2)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算术、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

他受学于刘宗周,承心学之绪,而明清巨变的反思也使其心学形成重大的转向,从而表现出由明向清、由心学向气学过渡的迹象。

最后,他由对宋明学术的系统梳理所形成重史学风气也深深地影响了清代史学,而他本人则成为浙东史学学派的开创者。

2.对封建专制的批判(1)黄宗羲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

指出君主是适应天下人之需要而产生的,也应当以服务于天下人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2)黄宗羲分析现实的君民关系,认为君主之家天下,正是社会动乱、天下不治的总根源。

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就集中体现在对封建君主家天下的批判上。

(3)黄宗羲认为,天下与君主是主客关系,那么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服务天下这一大事。

从天下之忧乐出发规定君臣义务是他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3.对未来社会的设计(1)法治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认为好的制度和法律超出个人的作用,说明他已经看到了人治社会的弊端,认为只有实行法制才能克服弊端。

(2)限制君权黄宗羲认为只有剥夺君主无条件的是非权,将其交给集中公议的学校才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

学校的学官不能由政府委任,而必须由各级公众公议,才能使学校集中公议。

(3)改进科举制黄宗羲认为既要拓宽取士途径,尽可能吸取有用之才;同时还要增加荐举的比重,因为专门人才往往要从实际工作中选拔出来。

(4)社会改革①黄宗羲针对明末土地剧烈兼并的现实提出恢复井田,以缓解当时的现状;②黄宗羲针对明中叶以来工商阶层崛起的事实,主张“工商皆本”。

二、“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1.“盈天地皆心”黄宗羲对心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其“盈天地皆心”一说中,他不仅明确肯定“心即理”,而且认为仁义内在、与生俱来,求理即求所谓本心之理。

2.盈天地间皆气(1)对传统的理气观,黄宗羲明确提出反对朱子的理气先后之说,认为理气虽是二名,但并非是二物,气是指沉浮升降的主体,理则是沉浮升降的规则,二者是一物二名。

(2)黄宗羲认为,人真实存在的只有气质之性,而不落于气质的义理之性没有实际根据。

他不仅用气说明心的形成,而且还用一气流行说明人的喜怒哀乐与仁义礼智。

3.工夫所至,即其本体(1)黄宗羲认为,纯粹的本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工夫中的本体,离开了工夫,本体无从谈起。

这一说法是对心学流弊的纠正,也是对心学深化的表现。

(2)“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在天道观中表现为即气即理,即流行即主宰。

这既继承了气学观点,又不违背心学的原理。

所以,心学与气学在晚明表现了一种合流与统一的倾向,黄宗羲便是合流的最初代表者。

三、“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1.“一本万殊”(1)一本黄宗羲将之表达为“心体”,真实寓意是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

(2)万殊万殊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或得以“成家”之处。

(3)一本与万殊的关系重视“万殊”是为了发明“一本”,一本也因人而表现为万殊,二者相互规定与相互渗透,表达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2.尊重史实,勾勒特征(1)尊重史实,从思想家的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反对师心自用;(2)要能够准确地概括各家的思想特征,思想特征是结合时代思潮、历史兴衰,对思想家的精神特征和历史作用的一种衡定,即知人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