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一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刘宗周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刘宗周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圣才】

第10章刘宗周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一、意、念之辨1.刘宗周(1)刘宗周(公元1578~1604年),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因讲学山阴县城北蕺山,学者称为蕺山先生,自署蕺山长、克念子等。

(2)刘宗周汲取了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罗钦顺等人的思想精华,加以融会锻造,成一家之言。

他致力于矫治王学末流之弊,转阳明良知之学为慎独、诚意之论,将儒家的内圣之学、成德之教发展到极致;他本人则成为心学一系的殿军。

其著作有《刘子全书》。

2.“意”为心之本(1)“意”的内涵与功能意作为一种心理定向,具有向善的必然性,它是主体之心先验的善良意志。

意若为心之所发,则它乃是心之外在表现;意若为心之所存,则它就是心之内在规定,这样便获得了本体之义。

(2)“念”的涵义“念”是“意”的对立范畴,指的是超出人的正当欲望的东西,因而刘宗周又将之规定为“心祟”。

意属未发的先验理性,念是基于情欲而生的偶发性念虑活动。

3.化念归思(1)“念”乃心之余气,其因物而感,即非正常运作之气。

刘宗周希望立“意”之主宰以化除心之余气、浮气,培养浩然之气,以获得天理之正。

而要将不善之念归于善,要通过“化念归心”或“化念归思”来实现。

(2)对于个体而言,化念归思是唯一合理的精神活动,化念的实质是归心、归思或归于善,化念与归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二、慎独与诚意1.以“独”为本体,以“慎独”为工夫(1)慎独①刘宗周的慎独论不仅是一种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且可融摄心性学诸义,如天人性命说、本体工夫说、性情理欲说等都可在慎独学说中加以体现。

②刘宗周将“独”与“心”相联系,把独说成是“大本达道从此出”处,心之真凑泊处在“独”,慎独就是要“明人心本然之善”。

这表明刘宗周正式提出了“慎独”学说。

(2)独知“独知”意味着主体人格能于此隐微之地无容瞒昧,无容假作,无容自欺。

这样一来,“独知”便具有了本体论意义。

(3)独体“独体”是心体与性体的统一,是超越意义上的自我或主体,它既能泛应曲当,物来顺应,又丝毫不违背“天道”“天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8章王守仁的心学体系一、“心即理”说1.王阳明(1)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他一生的语录、书札及其他论学诗文,被后人收集编为《王文成公全书》(现名为《王阳明全集》)四十一卷流传于世。

(2)王守仁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

他之所以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主要是因为他的为学路向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而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主要是以其凡事“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的。

2.“心即理”的提出王守仁从格竹致理失败至数次被贬,在生死煎熬的经历中解决了埋藏多年的格物疑团,找到了心与理的“凑泊吻合处”。

贬谪期满回到越中老家时,对其弟子将“龙场大悟”的内容作出理论表述,即是“心即理”命题的首次表述,也标志着其“心即理”思想的首次确立。

3.“心即理”的论证(1)“心”的内涵①“心”是指心之本体,这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说心;②“心”是指个体的发用流行之心,这是修养论上的心。

(2)对“天理”涵义的认定与把握①从本体论的角度王守仁始终把“天理”概念运用在伦理道德一义上,在这一条件下,天理不仅直接就是人的至善之性,而且舍性就无所谓天理,从而将“心即理”的观点确立在了宋明理学公认的“性即理”的基础之上。

②从修养论的角度从理与性及心之本体的区别来看,理一如孔子“非道弘人”的道,而性所代表的恰好是“人能弘道”的人,这样,性与心之本体就必然有其发用流行的一面。

当心无私欲之蔽时,理就成为其自然的发用表现了。

(3)本体论与修养论的关系①本体论是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修养论是本体论的现实和表现;②从本体论上看,心、性、理三者同一;从修养论上看,理又是心之发用流行的产物。

二、“知行合一”说1.“知行合一”提出的角度(1)从道德的角度由于王守仁已将天理做了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履践天理的“知行合一”便不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修养问题。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圣才出品】

第1章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一、汉初的“无为”之治与《黄帝四经》的流播1.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活跃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的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实为战国后期一些思想家为适应社会需要,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体,以托名于黄帝的刑名法术为用,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熔铸而成的一种新的道家学派。

这一学派大致初萌于稷下学宫,体现于《黄帝四经》,集成于《淮南鸿烈》。

2.“无为”之说与“文景之治”(1)“无为”之说①背景暴秦覆灭,经历了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凋敝,因此,为安定社会、恢复生产,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之治。

②提出过程汉高祖刘邦命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

陆贾乃著《新语》一书,其《无为》篇即以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剖析秦亡的原因与治国的要领。

高祖一方面要求官员务以节俭为尚,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对内“与民休息”、对外“和亲”保境的治国方针。

(2)“文景之治”经过六七十年休养生息,汉帝国进入了天下太平,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时期。

3.合“无为”与“法治”为一的《黄帝四经》(1)概况《黄帝四经》在汉初流行,内容包括《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

(2)主要观点①在哲学体系上基本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②“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形质是虚无,其化生天地万物有一定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即是这种法则与规律的体现。

③认识并遵循规律,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必然招致灾祸。

④《黄帝四经》的方法论,是从对“道”的认识中引申出来的。

只有掌握与运用“相与相成”的方法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⑤在强调尊重规律的前提下,也承认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⑥提出了在确立“刑名”“法治”的前提下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

(3)思想体系①在哲学体系上基本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②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在确立“刑名”“法治”的前提下的“无为而治”。

(4)《黄帝四经》与《老子》的异同①相同点都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的本质是虚无,“道”有自己的法则与规律,天地万物的存在于发展即是这种法则与规律的体现。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第1章道学初创一、北宋三先生1.北宋三先生宋仁宗庆历前后,胡瑗(公元993~1059年)、孙复(公元992~1057年)、石介(公元1005~1045年)被称为北宋三先生。

他们教书授徒、著述立说,提倡廓清政治、重整纲常,明显具有为庆历新政制造舆论的学术思想倾向。

2.北宋三生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特征(1)在经学方面,特别注重《春秋》和《周易》;(2)对韩愈的道统说大加推崇,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董仲舒、扬雄、韩愈等的治国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为儒学道统前后相续的深刻教理;(3)提出重整伦理纲常,弘扬道德名教。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1.周敦颐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等。

他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

由于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2.“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1)第一图一个圆圈。

周敦颐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只绘了一个圆圈,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2)第二图坎离互含之象。

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生出阴气。

因而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3)第三图五行交错之象。

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由五行引申出“万”与“一”的关系,即“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圣才】

第3章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一、“惟理为实”的本体论1.二程(1)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两兄弟为河南洛阳人,二程融会诸家,贯以“天理”二字,在北宋道学的开创中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2)在思想观点上,二程所传之学被后人称为“洛学”。

“洛学”与汉唐以来注重词章、训诂的学风不同,而重视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弘扬“四书”,确立以《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与天理人欲之辨为正统。

(3)二程的言论与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

2.“理”与“天理”(1)二程以“理”或“天理”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是无迹而所以迹的形而上者;(2)“理”自身是真实不妄的。

“太虚”以“理”为体,且只有“理”才是最真实充满的;(3)理因为真实无妄,所以可以立本;正因为充实自足,所以可以独立流行;(4)“天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所以“天理”必为终极意义上的一般。

3.“理”与“阴阳”“动静”(1)“理”与“阴阳”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理气相即,形而上者在形而下者之中。

阴阳是气,是形而下者,理是一阴一阳之道、所以阴阳之道。

(2)“阴阳”与“动静”动静的根源在于阴阳对待之理,在于“所以运动变化”的神妙作用。

在此基础上,二程概括出了一套描述事物必变的原理;另一方面,二程也维护和重新解释了“中庸之道”。

(3)“理”的范畴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仁即此理此心此性,忠恕之道近乎仁。

以仁为天理,为学问之本,这是儒家与佛老的分界线。

(4)二程在天理与心性的联结上的区别①程颢的天理是一个具有活活泼泼生命形态的能动的天理,心性就是天理;②程颐的天理则近于一个静态的对象化的客观之理,性即是理,但心却是一个涵养、认知的主体,因此心与理呈二分对峙状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圣才】

第1章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一、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史观1.黄宗羲(1)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一生著作宏富,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2)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算术、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

他受学于刘宗周,承心学之绪,而明清巨变的反思也使其心学形成重大的转向,从而表现出由明向清、由心学向气学过渡的迹象。

最后,他由对宋明学术的系统梳理所形成重史学风气也深深地影响了清代史学,而他本人则成为浙东史学学派的开创者。

2.对封建专制的批判(1)黄宗羲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

指出君主是适应天下人之需要而产生的,也应当以服务于天下人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2)黄宗羲分析现实的君民关系,认为君主之家天下,正是社会动乱、天下不治的总根源。

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就集中体现在对封建君主家天下的批判上。

(3)黄宗羲认为,天下与君主是主客关系,那么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服务天下这一大事。

从天下之忧乐出发规定君臣义务是他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3.对未来社会的设计(1)法治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认为好的制度和法律超出个人的作用,说明他已经看到了人治社会的弊端,认为只有实行法制才能克服弊端。

(2)限制君权黄宗羲认为只有剥夺君主无条件的是非权,将其交给集中公议的学校才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

学校的学官不能由政府委任,而必须由各级公众公议,才能使学校集中公议。

(3)改进科举制黄宗羲认为既要拓宽取士途径,尽可能吸取有用之才;同时还要增加荐举的比重,因为专门人才往往要从实际工作中选拔出来。

(4)社会改革①黄宗羲针对明末土地剧烈兼并的现实提出恢复井田,以缓解当时的现状;②黄宗羲针对明中叶以来工商阶层崛起的事实,主张“工商皆本”。

二、“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1.“盈天地皆心”黄宗羲对心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其“盈天地皆心”一说中,他不仅明确肯定“心即理”,而且认为仁义内在、与生俱来,求理即求所谓本心之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圣才】

第1章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一、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1.龚自珍的“改革”主张与“心力”论(1)龚自珍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他先后写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壬癸之际胎观》《平均篇》《农宗》《己亥杂诗》等诗文,揭露封建制度的积弊,鞭挞地主阶级的腐朽,呼唤进行社会改革。

(2)“改革”主张①龚自珍借用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揭露了清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危机;②龚自珍分析了清王朝衰败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用人论资格的制度以及最重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龚自珍提出“更法”是清王朝唯一出路的主张,他一方面希望改革,另一方面害怕来自民众的革命。

(3)“心力”论①看到了“众人”的力量,肯定了“众人”创造世界的作用;②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把变革现实的力量归结为“心力”。

2.魏源的“变古”思想与知行观(1)魏源魏源(公元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他受林则徐之托,编写了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著——《海国图志》。

此书不仅对中国人了解西方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于19世纪50年代传入日本,对日本风气的开通颇有影响。

魏源的主要哲学著作是《默觚》。

(2)辩证的矛盾观他主张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但是对立双方不是均衡的,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魏源十分注重人的能动作用。

(3)“变古”思想魏源的“变古”思想以辩证的矛盾观为指导,“变古”并不是指推翻封建制度,他认为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是不能改变的,表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的严重局限性。

魏源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出思想。

(4)知行观魏源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映在认识论上,形成了重视实践的知行观。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知识,生而知之的圣人是不存在的。

3.对龚自珍、魏源的评价龚自珍与魏源是生活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过渡时期、具有爱国主义和近代要求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复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西周的社会结构仍以氏族制为主,但统治者氏族内部又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①区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推行封建制、世袭制。

③明确远近亲疏、上下等级,创设礼仪规范。

3.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1)“帝”是至上神
殷人凡事都要贞问“帝”,“帝”是至上神,其形成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三皇、五帝的传说透露出他们主要的面向是自然界。

②殷人的“帝”已经拥有社会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

(2)向“帝”卜问
①内容
主要是祭祀、渔猎、风雨、征伐,表明殷人还处于农耕与渔猎并重的文明阶段。

②意义
a.从卜问方式而言,领受上帝意旨的途径是占卜者的“观”与“看”,而不是“听”,说明中国文化源头开启的是一种理性走向。

b.从询问方式而言,认知水平还很低下。

c.凡事贞问上帝表现出殷人对上帝的依赖性,尚未触及“社会道义”问题。

(3)殷人并未赋予“帝”以“创世者”的原因
殷人的“帝”不以“创世者”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

①殷人把祖先神升格为至上神,其崇敬的“帝”具有祖先神的性质。

②殷人不认为自己创造出世界,“上帝”被看作是最高的支配者。

4.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1)周人对“天”“帝”的祭祀
周人承接殷人关于至上神的思想信仰,在立国之初亦敬祈“帝”。

然而后来却更多地祭祀“天”。

(2)“德”的观念使至上神摆脱祖先神的身份,实现超越
①“德”的提出,说明周人对统治权力的正当性问题有所关注。

②“德”的提出,使“天”的自然生殖色彩、人格神身份被淡化,反被赋予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5.《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仪礼》)、《乐经》和《春秋》是儒家的“六经”,为中国文化中价值理性的营造提供着思想资源。

(1)《尚书》
①简介
《尚书》是记述虞、夏、商、周君王、圣贤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收录有《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

②思想价值
a.“德”的观念提出,古代信仰由自然生殖转变为理性价值。

b.《洪范》篇中提出“五行”说及其生克关系,构成中国古典宇宙论的重要部分。

(2)《周易》
①《易经》分为经、传。

一般认为“传”是后人所作,“经”是伏羲所创、文王演绎。

②《易经》贞问吉凶的方法已经精微化、复杂化,借象数表露出人类的信仰问题。

③《易经》是古人求知的一种方式
a.采用繁杂的筮法,表明古人对宇宙、人生的复杂性感受颇多。

b.《易经》以“易”为名,体现出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c.《易经》卦象的改变,体现出古人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理解。

“变易”成为宇宙生生不息的普遍原则。

三、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1.春秋时代的社会变迁
(1)周王室的分裂与诸侯国的离心。

(2)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铁器与牛耕的使用促使大量土地被开发,土地逐渐私有化,贫富格局被打破。

(3)财产关系的变化带来阶级关系的变化,贵族阶级日益衰落,平民阶级地位上升。

2.战国年间的变法潮流
贵族阶级的衰落预示着氏族制和世袭制的解体,平民阶级的经营方式打破血缘族居的界限,提出公共管治系统乃至国家体制变更的问题。

战国七雄开始着手实施变法,主要内容有:(1)废弃氏族制,建立区域制,设置与推行郡县制。

(2)废弃世卿世袭制,选拔贤能。

(3)制定公开严明的法律,贫民获得一部分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4)推行耕战政策,按照军功授爵。

3.《诗经》的“忧患”意识与先秦思想史的理性走向
(1)《诗经》的“忧患”意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带有一种贵族性的精神气质。

《诗经》的内容表明:
①“天”的人格神意识消退,人的思想逐渐理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