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2

合集下载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周敦颐和二程)【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周敦颐和二程)【圣才出品】

第2章周敦颐和二程一、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1.道学的产生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的专制。

为调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新思想体系逐步建立,这即“道学”,也称“理学”。

2.道学的理论特点道学是以反对佛老的姿态出现的,它一方面指责佛老的虚无主义,认为它破坏了封建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从佛教与道家思想那里吸取许多哲学观点,作为丰富自己哲学体系的养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学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一种融合。

道学也是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一派学说的新发展,不断发展成为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二、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1.太极图说周敦颐代表著作是他的《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最大的统一体。

“太极”动起来,就生出“阳”来,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来;静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就生成五行和万物。

这是周敦颐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理论。

2.“诚”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作“诚”,“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他认为“诚”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仁、义、礼、智、信只是诚的表现而已。

3.“主静”说周敦颐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

他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

”“静”就是安定、安宁。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的干扰。

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4.评价周敦颐用其自然观的观点来论证当时的价值体系是合理的,必然的,他把仁义说看作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体现,认为“圣人”以“仁义”教化万民,是符合“天道”。

周敦颐还利用了他的阴阳学说论证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合理性,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是依据阴阳二气的关系安排的,所以这些秩序是自然的,必然的。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圣才出品】

第2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书《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

一、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均围绕着“道”而展开。

1.“道”作为概念的变迁(1)“道”的含义“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规律或规范。

与天相应的称为“天道”,与人相关的称为“人道”。

(2)天道观的变革过程①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天道”含有占星术的成分,它影响甚至决定人世的吉凶祸福。

②随着人智的开启,天人交感说受到批评和怀疑,日月星辰的运行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天道”基本丧失了神秘的色彩,成为自然规律或价值信念的代名词。

(3)老子在天道观的变革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老子首次把“道”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哲学形上学范畴予以系统化的论证。

他所建立的以“道”为最高本源的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宇宙论。

2.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1)道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

②“道”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③“道”有自己的实存性,即“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确信道真实存在着。

(2)“道”生万物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是由有名的天地所化生,天地又是由“道”所化生。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

③“道”创生万物的历程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既无意志,亦无目的,一切自然而然。

(3)老子宇宙论的评价老子为了凸显“道”的本始性,把“道”设置于混沌未分的气之前。

“道”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还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因此,老子的宇宙论并没有彻底摆脱神秘主义的影迹。

二、“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1.“反者道之动”揭示的生化规则(1)“道”运动的特征: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是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聚集而来。

由浩然之气体现的理想高尚人格主要靠内心的培养,但同时也不排除外界的磨练。

五.孟子以仁心行仁政的治国理想1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由民惟邦本发展到民贵君轻这一思想传统,实质上仍表现着氏族贵族政权构架的基本特色,在这种权力架构下,君与臣、民的关系,还保持着一种互相依存的亲和性。

2.“得民得心”的王道学说民心的向背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获取民心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把天意和民意看作是同一的,甚至把一个国家政权的正当性诉诸民意民心。

3.“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义与利涉及到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价值观问题。

孟子一方面强调统治者要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则须先利后义。

孟子把精神价值置于人生追求的首位,成为此后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信念。

4.“劳心劳力”的分工主张一方面指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

功能的区分中还隐含着教养的区分。

由此孟子过分强调了精神追求的意义而鄙视平民的地位及其实利追求的社会历史价值。

5.孟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当时的暴政和暴君。

同时又指向各诸侯争霸而发动的战争。

还指向一批失去道德操守、专为暴君发动战争出谋划策的士人。

试题:名词解释1.四德:P2022.仁内义外3.万物皆备与我:P44《孟子.尽心上》4.先知先觉:P2725.《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6.绝地天通:描述上古时所出现的一种神权垄断现象,通过这种宗教,结束了人人都有权和神相通的局面,原始宗教中民主平等意识逐步消亡,与此同时,形成王权。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圣才出品】

第5章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一、《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过程1.道家思想的走向(1)一个是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内在精神生命追求,以杨朱、庄周为代表。

(2)一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最终落实而为君人南面之术,属外在事功建构,主要指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

2.“太一生水”说对老子宇宙论的展开(1)宇宙生成过程①“太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一”最先产生出水。

②水生成后又反过来辅助“太一”,产生了天。

③天生成后反过来辅助太一,从而产生了地。

④天地形成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被辅助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

结果由天地的相互辅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最后完成了一个岁时的周期。

(2)“太一”的内涵①“太一”是万物的本源(“母”)。

②“太一”也是万物运动变化所依据的准则或规律(“经”)。

(3)《太一生水》对本源与万物关系的看法深受老子的影响①《太一生水》认为“太一”生成水和万物之后,就内在于水和万物之中(“藏”),这正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所表达的意思。

②《太一生水》说“太一”“周而又始”,老子同样认为,“道”“周行不殆”。

③《太一生水》把“太一”称作“万物之母”,老子则说“道”“可以为天下母”。

④《太一生水》还沿袭了老子的“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功成而身不伤”“道亦其字也”等观念。

3.“太一生水”说与老子宇宙论的差别(1)《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更具体、更系统老子曾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太一生水》对“太一”到万物之间各个生成环节有了细致的说明。

(2)《太一生水》提出“尚水”说老子讲“水”只是为了比喻道,《太一生水》则把“水”当成了宇宙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3)《太一生水》的宇宙论有一个术数的背景《太一生水》描述的是一种宇宙生成图式,但又和当时的一些技术性知识有关。

“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即是后来术数中“太一行九宫”的雏形。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

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

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

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1.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1)“正名”的发展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张立文主编第二章哲学的原创:先秦百家哲学二:天道自然老子1:道之为物1、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本根,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此并非物质的有,而是天地开辟之始的起点,只是一种纯粹的在,存有。

2、道是一种有与无的统一。

不是任何具体存在,不可名不可道——无二者同出而异名,是同一事物但道并不是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两个方面。

3、道为万物之宗,同行而不殆,常动而不息。

道之生成论:(生化万物):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和合状态),三生万物。

4、道乃事物存在的本原,事物存在的根据(是无以名言的),万事万物的本体。

2:道法自然1、“自然”并不是道之外另有一实体自然,而是对道的状态的形容,道虽生万物,但是自然而然的,完全自然无为的。

自然——道体,无为——道用2、“无为而无不为”,是支配天地万物最根本的规律,道本性无为,但正是无为成就了有为。

3、“曲则全”,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唯有委曲以求全方可避免灾祸,不应抗争。

4、治乱之方的差异: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道家:无为而治“圣人”概念之差异:儒家:不学而能创制法范,有德之人。

道家:虚以为怀,无为,无以为名的得道之士。

3:辩证思想辩证思想:1、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运动之必然法则)3、贵柔守弱,不争,万物莫能与之争(做人基本原则)庄子1:自然之性1、人性之本真——自然,人作为天地间一物,本性与万物相通,自由自在是动物本性。

2、不为仁义而仁义自在人心中,人德性本纯正完满,所以圣人制礼乐教化人之性情。

这必然是残害人之本有的道德,也扭曲了人自然而然的本性(人的理想状态)。

丧失本性的途径:五声、五色、五臭、五味、好恶之心。

3、人之行为善与不善的划分标准:是否为“自得”之行(是否有益于人自由自在的本性)所以庄子强调正其性,正其行以修治本性。

2:生死为昼夜庄子对生死的解释:1、对个人而言,个体生命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关键要有一种放得下的情怀,不特别在意,生死乃人之命。

2、批判“乐生恶死”,有违于自然之道,世人只以生来理解死,而死后无忧患痛苦,美妙。

3、追求精神自在,所以庄子反对用利害观念看待生死,世俗哀乐,追求宁静淡泊。

3:齐物论庄子齐物论:1、世上本无是非大小之分,因这些都出于人的“成心”(主观上的偏见)这些都只具有相对性质,而不具有绝对意义。

所以对一切都应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即齐物。

2、以道观之,天下万物莫不同,皆归于一。

(事物根本)3、并非为齐物而齐,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因外物不会为此发生任何变化。

4、“心斋”:保持心物虚静空灵,得此才能接纳外物,才能涤荡物欲之心;保守虚静,才能“游心”,自由自在。

5、“坐忘”坐,指对于形体我的消解(吾丧我),对偏执的自我之摒弃。

忘,相忘,由自给自足的自我充盈状态通达自由。

稷下道家1:精气说:1、认为道就是气或精气。

2、道虚无形,它并非是一种显像存在,而是一种隐性存在。

3、精气怀藏于胸,即为圣人。

4、世间一切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但气在这些变化中其本身不变。

5、作为气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静因之道:1、物是客观存在(实),应名实相符。

2、人之认识得以成立的因素: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

3、心灵的修养:在认识中排除主观色彩、保持心清净灵虚,涤除物欲观念。

第三节人道有为孔子1:仁学思想仁学体系: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之根本,此源于宗法制以保证不犯上作乱。

2、差等之爱,由血缘关系变化决定,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由自身推出哎,把对方与自己相比喻。

3、克己复礼为仁:法只能是一种外在制约作用,而要做到仁必须主观修养,包括克制自己私欲和提高自身理性思维能力,此为克己,主要靠人独立的自由意志完成。

复礼,即从血缘情感显现出的爱必须符合礼教,必须自觉抵制其违背宗法制而无边扩散。

4、精神境界:一种美与善的合一,靠高尚完美的人格来达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之乐”。

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起点: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

展开:爱人准则:礼最终结果:对自我人格的体知,达到知天命等境地。

2:天命论:孔子认为,命与人是分离的,人只能受它左右而无法改变它,虽然人无法左右命运,但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尽自己本分)(对周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改造)知天命:认知自己的特殊方式,积极对待命运的一种理性自觉方式。

知为孔子人生修养上的重要步骤,可统一主体自觉与命运支配的关系。

3:中庸思想:合乎中道的核心:用其中。

具体体现:子绝四。

时中(随时以处中):变通趋时,标准为礼——“以礼制中”。

以礼制中:把礼作为中的规范法则。

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逻辑起点:传统的尚中概念。

结合“时”“中”,思想由静态单一的结构变为动态变易的系统。

孟子1: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话题世硕:人既有向善可能性,也有向恶可能性,关键在于政治环境和君王教化。

宓子贱:人性善恶天生固有,但并不出于血缘。

告子:生之谓性,无所谓善恶,强调客观引导作用;仁内义外,义强调自然天生之性。

2:孟子辩“生之谓性”与性本善孟子对告子“仁内义外”的批判:1、形容词指不同事物共有现象,而“性”讲各自本质,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当然不能与禽兽相提并论。

2、告子认为,仁义为本质矫揉而成,二者并不是自然而然地构成连结的。

但孟子认为本性可被扩充展现为仁义是必要的本性,是顺应人天生资质的表现。

3、告子以水为喻的“生之谓性”,本无善恶,人性如何是天生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恶是因其未顺应人的本质而行事,即把人之不善归结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4、告子认为,仁出于本心是内在的,义由于对象年长,是外在的。

(长辈与同乡人之故事)孟子认为,义不是在长者身上,而在长之者心上,即把义当做主观自生的东西。

3:孟子性善说的思维秘密两个方面:1、继承孔子仁学基础上,内化衰落的道德之天2、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把心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和所要进行的认识活动等同。

天的观念的分化:1、天文学的发达,使天开始淡化意志天的作用,还原为一种规律性必然性的概念。

2、人们发现天与人的道德行为之间无规律可循,道德天威信扫地。

孟子的天:1、天可根据人们的行为来体现它的命令,与人内在善端相连结。

2、仁义礼智(天爵)被当作天赋品质而受到重视(对道德天的内化)。

心:理性认识的器官,人性善端的总根,通天的桥梁。

3、“物交物”,即感官同外物接触,这种感觉常被误导,必须反省才能有所收获。

此即夸大了理性的认识作用,割裂了二者的关系。

人之为人最本质的根据:“四端说”,恻隐、善恶、恭敬、是非之心。

对孟子四端说评价:1、此乃陷入道德先验论,把人的认知活动等同于人的认识能力。

2、把人赋予天的道德,意志又重新内化到人的心中。

孟子的“心”:修养官能——“求其放心”——保根本练不动心工夫。

认知官能——尽心知善端——知人性之善。

价值判断官能——道德行为,体知天意(以行与事示之)4:性与命尽人事而待天命:1、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是人为因素无法干预的力量,我们只能去顺应它服从命运的安排,而内在于我的是我能把握的,如道德、四端。

即天地道德意义部分被内化为人性,天地支配部分被外化为命运。

2、心的四端是内在于我的,只要探求就有收获。

即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是人之力可达的。

3、此是孔子天命思想与为仁由己思想的统一。

正命与非正命:是否顺应命运、是否修己本性。

知天:主体自觉的根据。

俟命:主体自觉的界限。

荀子1:天道观天道观:“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自然界本身变化所致的,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和目的性。

人世治乱,与天意无关,是政客所为。

《穷以达时》中的“天人相分”:天人各有其职分、作用。

范围,二者互不相同。

1、“明于天人相分”,天地人各有规律不能混淆。

2、“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自然。

天人关系:1、天人各有职分,互不相干。

2、人不是受制于天,应该能动地人世和顺应天在天面前有能动性。

3、命运观:以时论命,“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强调事物发展的时间性)”带有极强的理性色彩。

2:人性论人性论:1、人的本性:性恶,生而具有种种欲望,任其发展会导致纷争暴乱。

2、化性起伪:道德并不出于本性,而出于圣人的化性起伪。

性:与天相通,是自然之天内化于人而形成的人本始材朴。

由认知层面而无需在本始材朴的人种寻找善端,自可通为仁义。

心:认知社会道德规范的可靠根据,但有时过分强调可靠性会犯夸大理性的错误。

孟子:向善本源,道德的基础。

伦理范畴,与性相通、相合。

荀子:思考、认知功能,与性割裂的、矛盾的。

心:人心:臧、满、动道心:虚、一、静3:礼学思想礼学:1、由于人们的欲望纷争导致必须创制礼来规范,等级制不是礼的原因。

2、礼的起源与人的分工合作有密切关系,所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

3、礼是治理国家的总纲,又是教导人民的基本原则。

4、为了丰富礼的规范性作用,荀子常礼法并举,强调法制,法度对礼仪规范起促进作用。

5、对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礼有理性的认识,认为并不存在鬼,只是人们在寄托哀思。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生生之谓易:对立面相互作用转化说明事物变化发生过程。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承认事物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

易传论天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面构成,要遵循阴柔相推法则。

“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天道之运行自然而然。

“天地以顺动”——自然界变化有规律可循。

易传天人观:天地人三才的统一。

1、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寻求内在统一性。

2、分别人道与天道的不同,强调人在自然方面的主动,调和天人关系,追求宇宙的和谐。

第四节道德利益之辩一:儒墨对待与分歧墨子用劳动或智能(力)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儒家认为人类本质是一种道德的存在。

根本分歧:儒家的人道理念与墨家的功利实用主义之间的对立分歧。

最根本分歧:儒家是对行为做一种道德评判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理性规约墨家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功利的利害权衡以功利实用为本位的理智裁制墨子的“非攻”:是建立在对人的行为利害的理智权衡上的而并不是像儒家从道义上的反对。

儒家爱民,但认为政治根本药物是实施德礼教化;墨家格外强调民生实用,节俭,用物必须要有实际利益,只要不对民有利的都是有害的。

二:墨子1:宗教观天志:1、天要求人之间相爱而不相交恶,并对违反者给予赏罚。

2、上述根据:天对天下人相爱。

3、人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建立都是天志。

4、是评判人德行,仁与不仁的绝对标准。

2:三表法(真理标准问题)三表法:1、以前人的间接经验作为根据,重视历史教训,反对一味遵古。

2、以群众直接亲身经验作为判断是非根据。

3、以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的实际功利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根本。

三表法的缺陷:1、第一表使墨子深陷“先王之说”无法自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