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冯友兰
作文写作素材之人物言论100则+事件100则+民国文化名人篇

人物事件篇(100则)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
“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
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
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
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
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
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
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
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
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
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
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
但在国人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饮食也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世纪哲人冯友兰(石柱山转)

世纪哲人冯友兰陈战国吕琦近代以来,许多青年学子求学西方;学成归来,立志要用学到的先进知识、先进思想振兴日益衰落的中国。
他们的工作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首创的性质。
冯友兰先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领域是哲学。
30年代,冯先生写出了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由于他的工作,才使许多中国人懂得了老祖宗的书原来还可以这样读,才懂得了中国不仅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还有同样悠久灿烂的哲学。
由于他的工作,才使许多外国人系统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哲学。
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具有开山之功,此可纪念者一也。
抗战期间,冯先生为了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人民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念,于颠沛流离之中写下了“贞元六书”,创建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
他的哲学主张中西对话,中西互释,中西互补,中西互通,具有客观论、理性主义、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学态度、对西方哲学的全方位开放等鲜明特征。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人创建过自己的哲学体系,但那只是一种传统儒学与传统佛学的互释,还没有脱出旧哲学的窠臼。
冯友兰的“新理学”才使中国哲学进入了现代,此可纪念者二也。
1923年,冯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他的志向之一就是要在中国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大学。
1928年,他协助罗家伦使清华大学由隶属外交部改为隶属教育部,实现了清华大学教育独立,并在清华设立研究院,确立了教授治校制度。
他又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8年,在众多教授共同努力下,倡导并形成了古今融汇,中西贯通,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微观与宏观结合的清华学派,在全国高校文科中独树一帜。
冯先生在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中做出过重要贡献,此可纪念者三也。
自20年代至90年代,冯先生在哲学讲坛上辛勤耕耘了七十余年,他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许多人已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哲学家、教育家,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界栋梁。
冯先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之才,此可纪念者四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人为一件大事来,做完一件大事去。
最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人生,是需要我们去经历的。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希望你们喜欢!谢谢!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第一篇】:《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程明道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的。
因为它是廓然大公的,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
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此即所谓发而皆中节,此即谓之和。
朱子说:“喜怒哀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及其发而皆得其当,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此所谓中的意义,是无所偏倚,不是无过不及。
已发的喜怒哀乐,可有过或不及,而此所谓中,是“未发”,所以不但无过不及,且亦无无过不及可说。
未发已发,后亦成为宋明道学家所常用的名词。
他们又常引《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
圣人的心,未发时如明镜止水,是“寂然不动”;已发时,喜怒哀乐,各得其当,是“感而遂通”。
冯友兰是哲学大师、思想家,然而,他的哲学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想的人生,即好的人生是他最为关注的。
他的人生观一度风靡中国。
冯友兰的随笔,已被称为“冯氏哲理随笔”,质朴的文笔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为大众读者所喜爱。
冯友兰一生坎坷,他的精神极其乐观,适应能力极强,活出了人生的“境界”,他的随笔正是这种“境界”的凝聚。
这本随笔集是第一部“冯氏哲理随笔”的结集,讲人生、讲哲理、讲精神、讲境界,讲的是大众关心的,形式也是大众喜闻乐见。
冯先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在以白话与哲理文章方面,其才能可以说是冠绝一时。
冯先生的书特别好读,已是学者的公论。
因此,读冯先生的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华,而且可以学会做文章。
高考作文素材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生平简介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县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
下面店铺整理了国学大师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国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物简介国学大师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哲学贡献1923年夏,国学大师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3]》,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国学大师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国学大师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4]》(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国学大师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学大师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国学大师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李小文在馆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于7月下旬联系到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的亲属冯宗璞和蔡仲德老师,他们同意将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早期的手稿无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
由于他们近来身体不太好,宗璞老师还在医院住院,原来想举办一个小型捐赠仪式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了。
8月16日,善本部副主任陈红彦和我如约来到北京大学著名的燕南园。
这里古树参天,清凉幽静,灰旧高大的平房小院,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冯家已经在此居住半个世纪了。
冯老师和蔡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两位老师虽然面带病容,但仍温和而亲切,那种平易让人感动。
他们捐赠的是冯友兰先生40年代创作的两部著作手稿:新世训 1940年2月序于昆明2册(162+147页) 毛笔手书原稿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216页1944年6月写于昆明 毛笔手书原稿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六部书:《新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在北京的著名大学,被迫迁移到了大西南。
条件异常艰苦,生活、写作都不稳定。
冯友兰先生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著书立说,接连不断地写出六部哲学著作。
那一代学人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丰富学养,真是让人佩服得没话说。
冯先生后来回顾说,“颠沛流离并没有防碍我写作。
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倒是给我许多启示和激发。
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书是写不出来的。
”这六部书被称作“贞元六书”。
冯先生自己称之为“贞元之际所著书”,“以志艰危,且鸣盛世。
”冯先生在自传中写到: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
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
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高考作文训练要积累许多的素材,在写作时才能有理有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04冯友兰.pdf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4.冯友兰■人物简介 (3)■人生的作业 (4)■学术自由和精神自由 (5)■适用话题···················5目录04. 冯友兰■人物简介1939 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 20 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 多万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抗辩函的执笔者即冯友兰先生,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冯友兰的这篇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彰显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
碑文有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在当今学术界却日渐消逝了。
然而,20世纪的学者中,受到见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冯友兰,谈起20世纪的中国哲学,唯一绕不过去的人还是冯友兰。
一个事实是,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
李慎之曾经评价说,冯友兰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
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就如坎坷动荡的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样,冯友兰的一生,坎坷与矛盾并生,苦难与责任共存。
冯友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耳目丧其聪明,为书几不成字”,150多万
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笔录而成。
他的最后15年,
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
写作中间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
等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冯友兰是拼着性命在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
书成后4个月,他安然而去。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的作业
古代先哲庄子曾经发出过“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叹,形容人生短暂。
但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业至关重要。
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拼着性命写这本他人生最后的大书,实现了人生价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作业,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