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词(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3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三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不归杜甫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

从弟人皆有,终身恨不平。

数金①怜俊迈,总角爱聪明。

面上②三年土,春风草又生。

【注】①数金,指年幼时就会数钱。

②面上,坟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空城”一词寄寓着诗人感伤时事、痛惜亲人之情,蕴含着家国之悲。

B.颔联写从弟在战乱之中不幸去世,给诗人心中留下终生难以平复的遗憾。

C.颈联追忆从弟幼年时的聪明表现,他数钱时敏捷利索的样子尤其让人怜爱。

D.这首诗叙中有议、议中含情,忧思深广,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一贯风格。

16.请结合全诗,分析概括尾联的作用。

(6分)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陈人杰予弱冠之年,随牒江东漕闱①,尝与友人暇日命酒层楼。

不惟钟阜、石城之胜班班在目,而平淮如席,亦横陈樽俎间。

既而北历淮山,自齐安溯江泛湖,薄游巴陵,又得登岳阳楼,以尽荆州之伟观。

孙、刘虎视遗迹依然;山川草木,差强人意。

泊回京师,日诣丰乐楼以观西湖。

因诵友为“东南妩媚,雌了男儿”之句,叹息者久之。

酒酣,大书东壁,以写胸中之勃郁。

记上层楼,与岳阳楼,酬酒赋诗。

望长山远水,荆州形胜;夕阳枯木,六代兴衰。

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

归来也,对西湖叹息,是梦耶非?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

恨孤山霜重,梅凋老叶;平堤雨急,柳泣残丝。

玉垒腾烟,珠淮飞浪,万里腥风送鼓辇。

原夫辈②,算事今如此,安用毛锥③![注释] ①随牒江东漕闱:指参加江东路漕司举办的牒试。

②原夫辈:文墨之士,多用于蔑称。

③毛锥:毛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序叙述诗人自参加膜试到游历江淮山川和历史古迹的经过,并交代了写作本词的原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华颠:白头。

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

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⑤此词作于公元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15.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C.《南乡子》开篇写诸将谈论立功封侯,意气风发;而词人却悄然独立,突出了其孤独无依的形象。

D.环境险峻,词人“催醉”;万事皆休,词人“催酒”。

二词于细致人微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16.文人墨客常借古事古迹抒发情怀,这两首词的创作时间相隔九年,作者均写到了“戏马台”,其中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词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写水,“”写山,境界辽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2)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

(3)古典诗词在描写景物时,常常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比如“,”就是声色兼备的佳句。

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古诗阅读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1.破阵子:词牌名。

又名十拍子。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3.空花:佛教语。

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4.浮名:虚名。

5.蜡屐:以蜡涂木屐。

指涂蜡的木屐。

6.筇杖:q ión g筇竹杖。

7.太平:恬淡,怡悦。

8.料峭:形容微寒。

9.力:作动词,有力。

10.廉纤:l ián x iān细小,细微。

多用以形容微雨。

借指细雨。

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

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3.遥闻:远远地听到。

【词意】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

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

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

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

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

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

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猛虎行高启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

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

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

16.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6分)安徽省宿州市2023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赵子①(节选)韩愈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

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

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②贤愚。

【注】①赵子即赵德,潮州人,揭阳,唐属潮州管辖,今属广东。

韩愈因谏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授袁州(即诗中说的宜春,今属江西)刺史,欲邀赵德同往,赵德拒之,韩愈作此诗以别。

②相:选择,区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为官之地远离长安,但他觉得幸运的是能够与赵德这样的朋友交往。

B.赵德拒绝同韩愈一起前往袁州,韩愈摆头笑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C.赵德自言早已和隐士相约去观海涛,不能因为随诗人去袁州而改变约定。

D.这首诗别具一格,既不表关心劝慰,也不抒不舍伤感,而是写人生见解。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附答案新课标I 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案:15A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 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

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辛弃疾洗尽机心随法喜②。

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

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

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

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

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心”指机谋之心。

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

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错,这里是设问。

“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

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

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

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纯答案版)

参考答案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7 古代诗歌阅读——词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3】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

【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芗:同“香”。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3.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

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1.C2.B2.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范仲淹之“忧”:①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同道难觅,知音难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分析错误。

“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近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氛围。

作者以“喷薄”写菊花香气,生新脆硬,足见豪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分析错误。

借用前人诗句,写他对一位曾经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

这位他的想象中像屈原那样身配芳香饰物的佳人,即使真有所指,也更像作者所创造出的自我精神的化身,而非“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辛弃疾之“乐”:①依据“一丘。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喷薄”等内容可知,词人面对眼前的一山一水,有幸占断这里的山水风流。

茅屋檐上,松树和桂树间都有云月相伴,山泉静静的流淌,在山脚间逗留玩耍。

面对此景,词人自己饮酒大声放歌。

看天空广阔,鸢鹰翱翔,深渊宁静,鱼儿跳跃。

西风中黄菊和香草的香味四处飘逸。

此时,词人独自享受这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

②依据“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等内容可知,词人认为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穿着色彩斑斓的锦绣坐在丞相府之上。

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日将暮,佳人不知道在何处,令人惆怅。

在入江河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约定。

此处的“佳人”正是词人理想抱负的化身,足见词人对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

③依据“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等内容可知,此时词人已经彻悟,仰天大笑冠簪脱落。

说起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不需要怀疑迷茫,可见此时的词人已经不再以穷达为怀,同时也不看重仕进。

这三者,正是辛弃疾的“乐”之所在。

其次,范仲淹之“忧”:①依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可知,作者认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也就是说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依据“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处江湖之远”即指“不在朝廷做官”,作者认为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也就是说,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依据“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这里所说的“一路”即指“同道中人”,在这里,作者感到同道难觅,知音难寻。

这三者,正是范仲淹的“忧”之所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陆游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②。

老惯人间齐得丧③。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

②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

③齐得丧:齐同得失。

④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作者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化。

B.“凌烟像”等用典,写了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的逍遥之心。

C.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与自己归隐生活作比,暗含了作者的无奈与郁闷。

D.词以场景描写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聚会,未分别已怀恋。

2.作者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老”,这两处“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B2.①第一处“老”:经历曲折,迭遭打击,理想落空,竟有了见惯得失后,超然的老人心境。

②第二处“老”:人生前路,在主和派掌权下,自己将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了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的逍遥之心”错误。

“千岩高卧”三句,意思是,我要用拜访崇山峻岭,泛舟五湖四海来代替追求画像凌烟阁,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这是作者想象自己归隐生活情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老惯人间齐得丧”这句诗的意思是,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壮年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可是他却历尽人间万事,屡遭打击,早早地生出白发,经历的多了,不如意多了,人的内心慢慢就会把得失荣辱看得一样了,内心平静,如同老人一样超然平淡了。

“我老渔樵君将相”这句诗的意思是,而我,不思功名,渔樵老去,你千万要记着你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

结合背景“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可知,设想两人的未来,陆游是主战派,现在朝廷是主和派当权,自己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南宋]蒋捷①梦冷黄金屋②。

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

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

正过雨,荆桃如菽。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

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妆束。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③。

空掩袖,倚寒竹。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南宋覆灭,隐居不仕。

②黄金屋:汉武帝年少时,长公主想把女儿阿娇许给他,汉武帝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③开元曲:唐开元盛世的歌曲。

1.按字数划分,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主要抒发了___________(情感)。

2.从风格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请具体说明其婉曲处。

【答案】1.长调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意近均可得分)2.①虚实结合,借“梦”的形式描写故宫离黍,显得境界迷离惝恍;②运用比兴,美人有时是自己灵魂的化身,有时是故国的形象;③除“此恨难平君知否”属于直抒胸臆,其他词句抒写情怀皆用曲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把握诗词情感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字数划分的,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本词一百四十多个字,属于长调。

第二空:是隐喻象征手法抒情之词。

富贵的黄金屋隐喻往日繁华,如今只“冷梦”能到,暗示家国的败亡。

“弹棋局”,表面为追忆与佳人弈棋情事,实则追杯南宋灭亡前的国势。

伊人用过的诸般物品还在,睹物恋人,实是对故国的悠悠情思。

所以可以填: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风格的能力。

这是一首抒发亡国之痛的词,词用笔极为婉曲,意境幽深,极尽吞吐之妙。

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

“梦冷黄金屋”,“黄金屋”用陈阿娇事。

汉武帝年少时,长公主想把女儿阿娇许给他,汉武帝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在这里作者借阿娇来写一位美人。

词人自己朝思暮想的人不仅是美人,还有故国。

起句意谓美人梦魂牵绕的黄金屋已变得凄冷,实际上含有故宫凄凉之意。

作者借“梦”的形式描写故宫离黍,显得境界迷离惝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形式。

运用比兴,词里美人有时是自己灵魂的化身,有时是故国的形象。

“消瘦影,嫌明烛”,借写消瘦的形象,表达一种悲凉的心境。

借说“瘦影”,从而通过照出的反常心理曲折加以表露。

“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

怕不是、新来装束。

”说自己准备把那容颜描绘在生绡画幅上,想来还是宫人旧时的装束吧。

生绡,未经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以作画。

眉横云样,指双眉如同纤云横于额前。

旧时的装束代指故国的形象。

与美人分离,希重会而又渺茫,只好托之丹青。

通过这几层描绘,把故国之思写得力透纸背。

除“此恨难平君知否”属于直抒胸臆,其他词句抒写情怀皆用曲笔。

如以“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的词语表达,曲笔抒怀也。

开元曲,借唐开元盛世的歌曲,此处指宋朝盛时的音乐。

“空掩袖,倚寒竹”,借竹的高风亮节表现自己坚贞不渝的品德等。

总之,这是一首具有典型婉约风格的作品。

在“梦冷黄金屋”起笔,以幽独伤情作结。

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和不同凡俗的高尚志节。

词中借梦抒怀,使境界迷离。

以美人为灵魂化身,写故国之思。

词人曲笔道出心中郁积很久的块垒,虽用词较为清丽婉约,但表情却仍显酣畅淋漓。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宋·洪迈院落深沉,池塘寂静。

帘钩卷上梨花影。

宝筝拈得雁难寻①,篆香消尽山②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

残红立褪慵看镜。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宝孥拈得雁难子:“雁”字连”记,说指等而上永弦的柱,参差斜列如雁行,称“雁柱”,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

②山,指画屏上的山。

1.本词上阕重在写景,写景顺序是_______:下阕重在写人,描摹人物的_____2.赏析本词的划线句。

【答案】1.从外到内形态/神态2.①表现手法上,运用杜鹃啼归的典故,以景结情,既是渲染冷清的环境,又用催归的杜鹃声表现思妇对行人的期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