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题
考点31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限时检测)(原卷版)

考点31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测)【限时检测1】时间:15分钟实际答题时间:分数:30分实际得分:一、【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稂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①星桥:星津桥。
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官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总写节日气氛。
“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铁锁开”指上元节铁锁打开,任人通行。
B.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唱。
C.尾联与李白笔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所强调的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心理相同。
D.这首诗对仗工稳,结构紧密,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我国古代上元节的风情画。
2.清代学者纪昀评此诗:“三、四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
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
”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
(6分)(★)二、【2020·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舟过荻塘沈与求①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②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到金穰④。
(注)①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
政和五年进士。
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
诗人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
②熏风:和暖的南风,多指夏风。
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
④金穰:指丰收之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传于世人。
古诗词语言类赏析题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语出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中“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13.下列可以收入本作品的诗歌集是()A.《诗余选集》B.《乐府诗选》C.《律诗集萃》D.《古诗菁华》14.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清新流畅B.含蓄委婉C.刚劲凝练D.凄清悲凉15.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案】13.C14.B15.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把握能力。
这是一首唐诗,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四联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A.“诗余”是指词,排除。
B.“乐府诗”属于古体诗,排除。
C.“律诗”符合。
D.“古诗”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体诗,二泛指古代诗歌,范畴太大,排除。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诗人在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
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语言刚劲凝练,“刚劲”指(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意思是“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然后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
“余亦谢时去”直接表示自己要追随王昌龄隐居而去,这是直接抒发情感,抒发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再结合诗题“宿王昌龄隐居”以及前面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也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希望王昌龄能和自己一起归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故事激趣:传说中,XXX有个聪明的妹妹XXX,其诗才在XXX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XXX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XXX不屑,讥之曰下品”。
XXX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XXX哑然。
XXX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XXX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XXX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当。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形。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头脑感情?答:“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平常,就更加凸起了题中“早”字。
诗人涵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XXX台上独占鳌头的头脑感情。
2、炼字佳句赏析:XXX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XXX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目:XXX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整理)

“沙鸥”在茫茫天地间飞来飞去,栖止无定,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坎坷、漂泊无依、前途渺茫的沉痛、悲愤之情。
01
02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02
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像,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你能补充出来吗?
01
02
01
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题目及答案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高考真题1、19全国卷3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de)赏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de)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de)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de)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de)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de)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de)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de)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de)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de)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de)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de)错误是意象(de)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de)解说和艺术效果(de)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de)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de)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古代诗歌语言(de)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de),有(de)清新,有(de)古朴.有(de)诗绚丽多彩,有(de)诗却质朴无华.有(de)诗语言明朗,有(de)却含蓄,言此意彼.有(de)诗平易近人,有(de)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de)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de)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de)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de)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de)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de)意志和乐观(de)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de)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de)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de)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de)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de)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de)色彩和简洁(de)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de)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de)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de)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de)听觉写出农民劳动(de)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de)人物不同(de)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de)真髓.2、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杯送绣衣行客(2).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这首词(de)赏析,不正确(de)一项是()(3分)A.词(de)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de)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de)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de)江山美景都是作诗(de)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D.词(de)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de)情景,表达对友谊(de)珍惜与赞美.(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de)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de)理解.(6分)答案:(1).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de)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2)第一点(2分):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de)词风中有温婉细腻(de)情感抒发.第二点(2分):“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de)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de)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de)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de)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de)豪放之风.第三点(2分):“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de)感受,对朋友浓浓(de)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de)温情.写作背景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稼轩罢居上饶.李正之是辛弃疾(de)好友,曾两度任江淮、荆楚、福建、广南路(de)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采铜铸钱),信州为当时主要产铜区,故李正之常驻信州.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作此词送行.翻译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de)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de)丰姿,赤壁(de)激浪,襄阳(de)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1]。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分类: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语言)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①王维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①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经黎阳,为黎阳所吸引而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定居于此。
公元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杜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①美,池②上于今有凤毛③。
【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任职。
②池:凤凰池。
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
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①席上张可久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
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
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
惊起波神,唤醒梅魂。
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
【注】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
②倚徙:流连徘徊。
③白雪阳春: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
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评测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评测练习提升练习1.(2015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2.(201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3.(20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200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评测练习1..【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2..【答案】(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风格》检测卷(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风格》检测卷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之“语言风格”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先总写荷花“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的悲哀。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D.“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并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节奏轻快,一气呵成。
故选D。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月三首(其一)杜甫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
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因为雨停,故而银河呈现出与往日不同的情态,并引出颔联中“月”,与标题相呼应。
B.本诗围绕“月”展开描写,营造出凄清寂寞、哀婉伤感的氛围,意蕴绵长,感人至深。
C.颈联“移”“动”二字,形象传神,将雨后的环境写得富有动感,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D.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开描写、议论、抒情,与杜甫沉郁顿挫的传统风格有所不同。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D.“诗歌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开描写、议论、抒情”错误。
诗歌首联“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描写的是雨后夜晚银河呈现出的新景象;颔联“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抒发的是假若今晚没有这青嶂与月,作者将会被孤独寂寞之愁所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步骤一)“雁引愁心去”好。
(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 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互相映衬。
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 高兴心情。
(步骤三)“引愁心”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 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 动活泼、情趣盎然。
(6)简洁
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沉郁顿挫
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 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如杜甫、辛 弃疾、陆游等。
典题示例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解析]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 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 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 烘托 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步骤分析】
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
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迁移训练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境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 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
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
在江面上,故用“铺”更准确、形象。同时,运用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 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步骤一) 1、点出诗眼,并释义。
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
参考
(步骤二)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 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
(步啊骤”三。)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 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第三步)
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第四步)
三、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 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 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 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 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五、语言风格
考点阐释
一、古诗(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 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
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
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
的理解。
参考
(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步骤二)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 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诗 歌
语言的锤炼
鉴
赏
1、了解锤炼语言的一般 考查方式
2、剖析诗歌语言锤炼类 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
考查方式
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 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 3.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4.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 5.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迁移训练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释词
描述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离回人望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 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别的人肝肠寸断。此 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离别的酸楚。
一、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
提 A、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问 方
请简要分析?
式 B、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
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类题目要求品味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 “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 雁的怜悯之情。
(步骤四)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迁移训练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 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随后
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 凄凉, 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 客急切归家的心境。
最后
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 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 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
(1)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 法写了什么内容。
(2)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 起的作用。
表达效果。
巩固训练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 (叙)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 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析)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 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
“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即 呜咽之意, “冷”即阴冷之意。(第一步)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 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步)
【答案】“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这一句在文中起
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
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
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
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23
四、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
【提问方式】
A、诗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 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B、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 你的看法呢?
吧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3)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如线索、呼应、铺垫等)。
迁移训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提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颔联:清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 念故友之情。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 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 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
(4)明快
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 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5)含蓄
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 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 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 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 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 托出,跃然纸上。(第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第三步)
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步骤三)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 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 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
第一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解答问分变析体::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