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用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解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主要介绍了古代的四首诗歌,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春晓》。
本课程在教学上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知识。
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古代诗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主要教学重点为了解古代诗歌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熟悉古代诗歌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前预习、讲解、课堂互动、任务挑战等,使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第一步:课前预习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课本中的问答题,并预习本课课文。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找出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并尝试自己模仿写作。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课堂讲解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课堂讲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本课四首诗歌,并加以解析。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了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同时,老师还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寻找周围环境中与诗歌相似的景物和事件,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课堂互动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开展了一系列课堂互动环节,如文本分析、语言翻译、修辞运用和诗歌鉴赏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互相评价和检验。
这种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加深了对诗歌文化的认识。
第四步:任务挑战作为课程的收官之作,老师安排了一项任务挑战环节。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创作和表达。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与反思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理解和记忆本课四首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应用到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去。
课堂用-古代诗歌鉴赏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以文解文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以旧解新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碧绿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 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可怜”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 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 析。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
知 否 ? 知 否 ?
却 道 海 棠 依 旧 。
试 问 卷 帘 人 ,
李 清 浓 照 昨
睡 不 消 残 酒 。
夜 雨 疏 风 骤 ,
如 梦 令
李 清 照
“绿肥红瘦”的妙处:
暮春时节
景物特点
枝叶繁茂 百花凋零
拟人
鉴赏角度 表达技巧
借代
对比 主观感受
瘦依残 。旧酒 。, 昨 知试 夜 否问 雨 卷疏 知帘 否人 风 骤 应, , 是却 浓 绿道 睡 肥海 不 红棠 消
诗人炼字有什么好处?
1、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 2、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 3、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 盍西村
闹 万家灯火__ 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__ 涌 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 上玉楼腰。
注:蓬莱岛,暗指灯船。
请在横线上各加一个词,使之符合诗 歌意趣。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 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 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古诗歌语言特点及其语言理解

古诗歌语言特点及其语言理解古诗歌语言特点及其语言理解古诗歌鉴赏,现在各地教学多直奔鉴赏之目的,多总结鉴赏之法,而多忽略诗歌语言特点,不能从诗歌鉴赏语言理解角度入手,故有舍本逐末之嫌。
殊不知,此种做法犹如未筑基础而欲先建楼厦,一心想着到达终点却忽略了要到达终点必需的途径一般,常常会导致诗歌理解片面化、表面化、零散化,甚至出现理解错误。
其结果必然是诗歌鉴赏消化不良,囫囵吞枣,不知诗歌言外之意、作者用意,不能理解诗歌鉴赏三昧。
所做诗歌鉴赏之答,或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或黄鹂鸣翠,不知所云;或张冠李戴,乱点鸳鸯,等等。
总之,古诗歌鉴赏,应依据诗歌语言特点,有的放矢,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那么,古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呢?下面,就主要以2011年高考古诗歌试题为例,谈谈诗歌语言特点及其理解诗歌语言的方法。
古代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描写画面景象,第一句是三个意象的叠加,"惠崇+烟雨+归雁",后两句是第二种形式的变式:坐(动词)+我潇湘洞庭(意象),欲唤(动词)+扁舟(意象)+归去(动词)。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是这种语言特点的代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的叠加,为诗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塑造了如梦如幻的意境。
这是诗歌景物描写时的语言特点之一。
2.语意的跳跃性。
由于意象叠加,其间语意连接常被省略,这就出现了跳跃性,有时语意跳跃性很大,意象间跨度愈大,理解难度就愈大。
例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其中"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两句,省略了如下内容:(诗人)伫(立于庭院,耳)听寒声,(抬眼望)云深(处却)无雁影(飞来)。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上课

参考
“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 即呜咽之意, “冷”即阴冷之意。(第一 步)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 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步)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 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第三步) 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第四步)
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 紧扣该词分层次叙述诗句内容:
(1)每个层次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 索、呼应、铺垫等)。 (3)该词在对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表 达了… … 情感)。
迁移训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三、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 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 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 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
夜归
(宋·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qiónɡ)行,
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ɡ)。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 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 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清代学者李渔曾说: “‘闹’字极俗,且听不 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 不当见之于诗词。”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 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 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点三 关键语句的赏析 知识梳理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 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 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产生赏 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 的挖掘和评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答案】 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 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 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 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方法归纳 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 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 五个字。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 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 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典例剖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 ①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永州一中唐检民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必答)
3.答题模式: 这个字意思是_______(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 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______形象(或景色), 烘托了_______意境,表达了________情感。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 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 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可怜:
值得怜悯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爱
——《孔雀东南飞》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 “可怜”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觉得“九 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 分前析面。还是江面晚景,转眼间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不仅比喻恰当
主观感受
诗人:惜春伤春 读者:给象读空者间留,下耐广人阔咀的嚼想。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名目 内容 作用
绿肥,指 枝叶茂盛 。红瘦, 花朵稀少 。
这里的“肥 ”和“瘦 ”,使用了 比拟 的手法。
词中把用来写人的“肥”、“瘦”,二如字今却用来
技巧点拨
一、炼字题 1.设问方式: ①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分析。 ②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说说某字的表达效果。 ③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④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⑤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思路点拨: ①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有不写。) 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 概括说一下。(必答)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画面具体展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以文解文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以旧解新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碧绿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 有什么表达效果?。 3. “可怜”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 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 析。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语言
考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试
表达技巧;
说 明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苏轼
学习要点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语言的角度。 3、表述要清晰规范。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以文解文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 有什么表达效果 ?
2.作者写这首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历遍穷通”:这里指“伊吕”二人学识广博 精深,阅历丰富成熟老到。
❖ 汤武偶相逢:伊尹、吕尚幸遇明主, 商汤、周 武慧眼识贤人之故事
❖ 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 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 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 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 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 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 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周武 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正推行变法。
1.指出下面诗句的含义
以文解文
历遍穷通——
汤武偶相逢—— 知人论世
暮江吟 白居易
铺 的 妙 处
诚信 1. 客观景物的特诚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2.词语的修辞技实巧 半江瑟瑟半江红何。
———
: ,
43..读诗者人《 现 代 汉的的主主观观感感守信用受受
语 词
。
典
可怜九月初三夜为, 露似真珠月似弓诚。
信 ?
》
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 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 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 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 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 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 字特别巧妙,历来倍受好评。请你 谈谈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
解题思路: ①“闹”字用拟人和通感手法具体生动形象传神地刻 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 ②花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手法描摹的有了声音, 生动地描绘出春意盎然,杏花闹春蝶缠蜂绕的景象,使人在 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美好感受,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③通过该字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理解语言的方法 鉴赏语言的角度
以文解文 以旧解新 知人论世
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的修辞技巧
作者的主观感受
读者的主观感受
表述要清晰规范
思路清晰:叙——析——评
三层次
名目(运用什么表达技巧)
内容(结合具体的句子作答)
作用(评价妙处及对表达思 想内容有什么用处)
李
如
清
梦
应知 是否
却 道
试 问
浓照昨
睡夜
写 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
,
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之情。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
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总结
以文解文
理解语言的方法 鉴赏语言的角度
以旧解新
知人论世
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的修辞技巧 作者的主观感受 读者的主观感受
表达要清晰规范
叙—— 析—— 评 名目—— 内容—— 作用
贴切,同时也暗含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 , 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在这一时刻悬在 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 ,时间上是 由傍晚到初夜,足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 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 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过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 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 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令
绿? 肥知
海 棠
卷不 帘消
雨 疏
李 清
酒 骤
。
。
。,
“绿肥红瘦”的妙处:
景物特点
暮春时节 枝叶繁茂
百花凋零
拟人
鉴赏角度 表达技巧 借代
对比
瘦依残
。旧酒
如
。,昨 梦
知试夜 令
否问 雨
??
知 否
卷 帘 人
疏 风 骤
应, ,
李 清 照
是却 浓
绿道 睡
肥海 不
红棠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