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中国哲学史自个儿整理,全靠编,挑选背,请给我点赞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全然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讲,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讲,在社会日子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恩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别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算是约束自个儿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算是“忠恕”之道。

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的,也算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个儿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脚,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脚;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讲,算是“己所别欲,勿施于人”,即自个儿别情愿的事,也别要强迫他人同意。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1.孟子以仁进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别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日子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非常大的妨碍,很多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进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算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明白仁,即惟独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干叫做仁。

周礼是建造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因此他很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别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个儿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何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说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讲仁是一具人的日子的最高准则,是一具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作者:————————————————————————————————日期:中国哲学史教程名词解释 (1)简答 (4)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 (4)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4)四、试述庄子的道论。

(5)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5)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

(5)七、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5)八、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6)九、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6)十、《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6)十一、什么是“六相圆融”? (6)十二、禅宗“顿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十三、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7)十四、试述刘禹锡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7)十五、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 (7)十六、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7)十七、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7)十八、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8)十九、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8)二十、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8)二十一、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

(9)二十二、简述冯友兰新理学的本体论体系。

(9)分析说明 (9)论述 (10)一、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10)二、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 (10)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

②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

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③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B)“元气”的聚散分合,构造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由元气凝聚而成的万物和人,有生有死,而元气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人和物的生是由于气的凝聚,人和物的死是由于气的消散。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一)孔子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4.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5.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6.“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15.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人,而且提出“忠恕”来作为实行“仁”的途径。

16.人们把儒、墨并称为“显学”。

17.墨子自称“贱人”。

18.《老子》又称《道德经》,包括《道经》和《德经》。

19.《老子》书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20.为了获得真正的智慧,《老子》还提出“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

2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

22.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3.《孙膑兵法·奇正》说:“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创形,奇也。

”24.“百家争鸣”在战国中、后期达到了高潮,当时,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集中场所。

25.相传《中庸》为子思所著。

26.孟子区别了感性和理性,他把人的耳目之官(感性)叫“小体”,把心(理性)叫“大体”。

27.孟子自以为他有两个专长,一个是“知言”,一个是“养浩然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概念解释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

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

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玄:《庄子》、《老子》、《周易》。

独化:。

“独”指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个体,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状态。

“化”就是形容这种活动的变化。

“独化”就是一个绝对的个体活动变化。

崇本息末:一切有形、有名之物都是“末”,无形、无名的“无”才是“本”。

认识事物必须首先从本体着眼,不受表面现象干扰和影响。

王夫之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观物象以推道,循末以测本”。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太虚即气:没有离开气而存在的虚空,虚空只是气存在的一种状态,无形无象的太虚就是气,并无所谓的“无”。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

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理一分殊:天地万物总体而言只有一个太极或一理,此太极此理散在万物使万物各具一太极一理。

居敬穷理:"居敬",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作主宰",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谓"穷理",就是"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亦即致知明理。

因此,"居敬"、"穷理"就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

发明本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

为求胜而争论是不善与人合作,那是好高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于养心的人,是要让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着的状态。

致良知:“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二、材料分析题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

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

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生发了。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啊。

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4.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切我都具备了。

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5.兼相爱,交相利,,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6.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

7.人法地,地法天,,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

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事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攀援,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本性;按照本性直心而行叫做道;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道的规范叫做教。

12.人副天数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13.名教出于自然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名教,指儒家的纲常伦理。

14.越名教而任自然。

主张毁弃礼法,返回自然。

不尊圣贤,不按儒教,恣意而为。

15.心统性情。

这个命题确定了心、性、情三者的关系。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所谓心,指精神作用;所谓性,指普通的理性;所谓情,指普通的情操。

“心统性情”是指人的精神作用包括理性和情操。

进行精神修养既须认识本性,又须培养情操、调节情感。

16.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

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

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三、简述题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

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

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

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

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

《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

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

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

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

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

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

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

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

2.庄子知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予以评析。

书p87.3.墨子三表法P59.4.孟子民贵君轻P775.孟子性善论及其意义P736.荀子隆礼重法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

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

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