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合集下载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第一部分:导论1. 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简介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历史作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将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清晰有序。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法家的统治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笔记和典型题3. 儒家思想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君子之道。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典型题目: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4.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我超越和修炼。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题目: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分别指代什么?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爱人和利物。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题目:墨家思想中“兼爱”和“非攻”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6.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统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也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典型题目: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7.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第13章朱子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理学集大成者。

宁宗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一、理、太极1.形上学朱子的形上学以周濂溪《太极图说》为骨干,以邵雍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弟兄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相融合。

故朱子之学,可谓集道学家之大成。

2.理(1)无理则无物。

(2)天然之物各有其理,人为之物也各有其理。

(3)理在物先。

3.太极(1)事物之理就是事物最完全的形式,就是事物最高的标准。

(2)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3)太极之中,万理毕具。

(4)太极永久是有,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动静。

(5)一切事物,除其自然之理外,都具有太极。

太极在一切物中。

二、气1.气形而上世界中只有理,形而下世界的构成有赖于气。

2.理与气(1)世界是“无形迹”的“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形而下世界为气所创造,气的创造依据于理。

(2)理在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由气所创造。

(3)依事实言,有理即有气;依逻辑言,理在气先。

理是超时空不变者,气在时空中可以变化。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1.阴阳二气太极中有动静之理。

气之动者,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凝聚而为阴气。

2.天地人物之生成(1)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是气,生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为先。

(2)阴阳为气,五行为质。

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3)天地生物,先轻清,后重浊。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土在最后。

(4)形而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都先“气化”后“形生”。

四、人物之性1.人物之性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个人。

气中之理就是性,人与物都有性。

一物之性,即一物之理。

2.理无不善、气有清浊(1)理至善,因为被气所累而不能完全。

(2)人有得气之清者,有得气之浊者。

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

(3)性不是具体事物,性无不善。

情是具体的世界中的事物,须从心上发出。

性是气中之理,心统性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圣才出品】

第3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一、纬与谶1.纬(1)概念“纬”是相对于“经”来讲的。

“纬”是“经”的支流,衍及到“经”的旁义。

(2)出现时间西汉中叶以后,就有纬书开始出现。

2.谶“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神秘的隐语,古人借此用以预决吉凶祸福。

3.谶与纬的异同(1)相同点①纬书中一些荒诞的部分,实际和“谶”很类似。

②两者都是在相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2)不同点①“纬”是经的支流,它是从经里面产生出来的。

经学家以阴阳家的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所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称为“纬”。

②“谶”是隐语,用来预判吉凶祸福,具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

二、象数之学1.象数(1)概念象数之学是指纬书如《易》纬中的《易》理的学问,注重于对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出有系统的解释。

尤其注重“数”“象”。

宋代儒者称之为象数之学。

(2)发展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3)争论①先秦两汉:认为先有物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②宋代以后:以为先有数,后有象,最后有物。

2.毕达哥拉斯学派(1)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又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

(2)各派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识①亚里士多德的认识a.以数目为第一原理,为生存的物之质因,且为其改变与永久形状之形式。

b.数目之原质即奇偶:奇为有限,偶为无限。

他们以为“一”自此二者出,从一生出一切数目,全宇宙都是数目。

②亚历山大的认识a.一为一切物之始。

自一生不定的二,二属于一。

b.一为二之原因。

自一及不定的二生数。

c.自数生象。

自象生构成面积之线。

自线生立体。

自立体生可见之物。

d.可见之物中有四原质:水、火、风、地。

e.认为毕达哥拉斯派学者常以小石排为各种形式的程序,与以数入象者同。

3.象数之学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相通之处(1)《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毕氏学派,亦以为一生二。

(2)毕氏学派所说有限无限等之十项分对,则可见有限即中国《易》学所谓之阳,无限即中国《易》学所谓之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方法[南开大学2015研]答:涵养须用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修养方法,意为修养心性须以敬为首要之功。

(1)“识仁”尽心首先必须“识仁”。

仁只有在诚敬中体认,使道与物、仁与事浑然无对,这才是真正的识仁。

诚是主体在识仁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妄,纯以天理为“默识”根据的修养工夫或心灵状态。

在这种工夫或心灵状态中,天人一贯,内外相合,没有人我、道器、理事的区别,而纯任仁的流行、仁的朗现。

诚道,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

主一之谓敬,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已之心。

“诚为统体,敬为用”,敬的作用指向诚自身。

能诚敬则能识仁,“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

(2)“定性”仁是天理,仁是性本,识仁还必须“定性”。

程颢认为,定性的根本原则是“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其实是根据天理、天性的特点,认为定性之定,不是在死静不流之中的定,也不是有造作、有分别、有心计之定,定性必须不论事物之动静,不分人物之内外,不作有心的亲疏之分。

只有在这种自然而超越的定中,天性才呈现出其一般性来。

由此程颢主张去除自私用智和喜怒于心的有意求定,而主张以自然明觉、澄然无事的忘心人定,洞见心性之本然。

(3)“涵养须用敬”程颐在工夫论上与程颢基本相同,主张诚敬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不过他对“敬”的一面尤为强调,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常说“主一之谓敬”,这种内恭其心、外肃其容的专心刻意之敬,似与程颢自然而为的诚敬工夫论不同。

此外,程颐还认为学问贵在自得,须“默识心通,诚意烛理”,以心识性,以意明理。

程颐突出了心作为思体而格物穷理的一面。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武汉大学2015研]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第14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一、陆象山1.简介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

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心学创始人,代表性思想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思想(1)“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就是道。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2)人心本是宇宙全体,普通人常有所蔽。

(3)吾人为学,要去心之蔽、复其本体。

(4)以任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心,心就能应物不穷。

二、杨慈湖1.简介杨慈湖,字敬仲,慈溪人,宋理宗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

南宋心学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著有《象山行状》《己易》。

2.思想(1)宇宙万物都是心中之物,都与我为一体。

(2)只任本心之自然,无不得当而合宜。

三、朱陆异同1.异(1)名称朱子之学称为理学,象山之学称为心学。

(2)理①朱子言性即理,朱子认为心是理与气合而生的具体物,与抽象之理不在同一世界。

心中之理,就是性。

②象山言心即理,反对朱子的心与性的区别。

(3)实在①朱子认为的实在,有二个世界,一个不在时空,一个在时空。

②象山认为的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其在时空。

只有一世界,与心为一体。

2.同象山认为的心与朱子认为的心相同,心就是理。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1.官方思想(1)儒学衰微的趋势在两宋时期有明显转变,儒士们借助佛、道思想来建构儒学的宇宙观。

朱熹理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融汇的产物。

(2)南宋理宗朝,朱熹被列入孔庙配享。

(3)宋末开始,朱熹的著作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参考教材。

朱熹的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2.道学一脉(1)陆王心学虽与朱子理学形成对峙之势,但势力远不及朱子理学。

(2)朱子理学,又称道学,有胡居仁、陈献章等后学。

(3)宋元是理学最盛时代,明代是心学最盛时代。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1.陈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之白沙理人,世称白沙先生,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其学初宗朱学,后宗陆学。

2.湛甘泉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同时,周子将“乾元”规定为“诚”之“源”,而“乾元”也就是太极,就是宇宙本体。

因为“太极”是就天地自然说的,它必须转化为性,于是就有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斯诚立焉”,于是“诚”便得以确立。

P16-17 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孔颜之乐?首先,从心而言。

“孔颜乐处”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便是虚。

心中没有欲望,所以能虚。

没有欲望,就更不至于悲、怨、淫、伤,只是“淡且和”,平淡而中和。

第二个特征是直。

这里的“直”周敦颐实际是指心里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达到了率性而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程度,一切都是符合“正道”,都与仁义礼智信相符。

第三个特征是公。

《公第三十七》说:圣人之道,至公而矣。

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其次,从境而言,则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明。

由于没有了私欲的遮蔽,内在一切的本质都可以清楚看到。

“万物各得其理”,天理昭然,什么是大者、高者、尊者,什么是小者、低者、卑者也都泾渭分明;第二是通。

“纯粹至善”的“诚”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真实无妄的,无不顺应天道,自然无为的。

但是当人也达到这样的修养时,人与万物便相通了。

不仅如此,这种自然无为,真实无妄也正是天道,所以人的修养达到这样的层次时,人不仅是和万物相通,而且还与天地相通;第三是溥。

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不仅个人自己要得其所,人类也要得其生,而且万物都要得其长。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情形。

因此,周敦颐实际是把“孔颜乐处”分成心与境两个方面和虚明、通直与公溥三个特征。

第三讲邵雍的数学第一节了解:邵雍的人格、问题与方法邵子的人格安而乐,其哲学问题是外在的道德内在化,其方法是客观观察与象数方法。

第二节掌握:邵雍的观念体系邵子以数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先天心学系统,将外在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邵雍的哲学贡献邵子是一个重视象数之学的理学人物,具有强烈的知识兴趣。

思考题1、如何理解邵雍的以物观物之法?邵雍提出的以物观物其实与庄子的以道观物差不多,两者都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排除自身对于该事物的情感认知,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全然将该事物的本然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即所谓以物观物是指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不要有任何基于“我”的情感、要求、意见掺杂其中。

邵雍的“以物观物”的核心要求就是“无我”。

2、先、后天之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内涵:先天意谓自然的本然的原则,后天意谓人为的规定。

伏羲《易》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即“先天图”,由此引出先天之学,先天之学是心法;汉《易》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只是文王对伏羲《易》的推演,即“后天图”,由此引出后天之学,后天之学是效法。

相互关系:3、如何理解二分法与二进制的相似性?第四讲张载的气学第一节了解:张载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张子的人格厚而重,其哲学问题是世俗社会如何转化为道德社会,其方法是批判与体悟。

第二节掌握:张载的观念体系张子以气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变化气质的工夫系统,将世俗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张载的哲学贡献张子是开启了以性观念作为价值判断基础的思路,具有强烈的道德救世理想。

思考题1、如何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张载提出“太虚即气”,这是他宇宙本体论思想的一个核心命题。

气与太虚的关系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原,“太虚”是气的自然状态,其聚而为有形为万物,散而为无形即为“太虚”。

P33太虚与气并不是有无相生的关系,不能像道家那样将太虚与气理解为“虚能生气”,更不能像佛教那样将宇宙万象理解为凭空起见的产物。

2、性与知的关系是什么?3、如何理解张载建构的儒者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讲二程的义理之学第一节了解:二程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大程的人格和乐,小程的人格庄严,其哲学问题是理情成性,其方法是积学与体悟。

第二节掌握:二程的观念体系二程以天理为核心建构了一个灭欲存理的心性系统,将情欲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二程的哲学贡献二程融会诸家,贯以天理二字,在北宋道学的开创中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思考题1、程颢与程颐思想的根本差别是什么?根本区别:程颢有我,程颐无己。

自宇宙论言之,大程主一元论,小程主二元论;自人生论言之,大程近惟理派之说,小程近经验派之说;自心性论言之,大程专论气质,小程于气质之性外又立义理之性;自方法论言之,大程强调认识本体,注重综合,小程强调积累,注重分析。

2、二程所说的天理是什么意思?“天理”是反映二程学术独创性的核心观念.是奠定二程理本论哲学体系的基石。

二程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理”,有其所以为一物的根据、准则,即“凡物皆有理”,f1卜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说:“天者理也。

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同时天理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

3、为什么要灭欲存理?宋程颢认为,人欲是恶而有害的,“蔽于人欲,则亡天德”,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

(《二程语录》十一)程颐也指出:“甚矣,欲之害人也。

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因此,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

第六讲朱熹的理学第一节了解:朱熹的人格、问题与方法朱熹的人格端而正,其哲学问题是安顿人心,其方法是静坐理会。

第二节掌握:朱熹的观念体系朱熹以理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存天理、去人欲的中和系统,强调人心听命于道心。

第三节理解:朱熹的哲学贡献朱熹不唯在理论整理方面有独特之表现,且在编注经籍及北宋资料方面,作全盘性之工作。

所谓道统之面目,在朱熹手中方确定显现。

思考题1、如何理解理一分殊?“理一分殊”原是程颐概括张载《西铭》伦理思想时提出的命题,在朱熹已成为一般的理论构造之方。

“理一”即本原之一理,“分殊”则指现实之万理。

“理一分殊”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又不得不受同一的宇宙本体支配。

这一理论在维护社会“等级之别”方面有特定的价值,不同学派的学者后来事实上都接受了这一主张。

该思想解释了天理的唯一性与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德目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它也是程朱格物穷理观的本体论基础。

2、如何理解人心听命于道心?如果将人心比喻为船,道心就像像舵,如果船无舵,任其自由航行,那么就有时进入波涛,有时进入平流,没有定向,但是有了舵,就算进入波涛,也可以从容操纵,不至于有害。

3、如何理解知先行重?朱熹基本上承接了程颐的“知先行后”的主张,认为: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朱熹这里的“先后”,与其论理气关系的先后一样,并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先后,而是指理论逻辑上的先后。

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朱熹则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

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

”第七讲陆九渊的心学第一节了解:陆九渊的人格、问题与方法陆子的人格信而实,其哲学问题是执守本心,其方法是心念落实。

第二节掌握:陆九渊的观念体系陆子以心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尊德性的大人之学,强调知了就行。

第三节理解:陆九渊的哲学贡献象山立说,重要处在透露一确定方向,而此方向又正是宋明儒学运动中应肯定之方向,即归于孟子是也。

思考题1、心即理的内涵是什么?所谓的“心即理也”,并不是说理由心产生的,而是说心与理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心即理”命题中的“心”是指“本心”,“理”则兼具二义,一是指道德法则,二是指普遍规律。

因此,“心即理”的内涵是指人心之理与宇宙之理具有本质的同一性。

2、易简工夫如何践履?所谓简易工夫就是发明本心,他认为本心就是理,本心的认识就是理自己的表现。

首先通过存心、养心等反省内求,使此心之理彰明。

还要剥落物欲,即克服人的欲望,解除人心之蔽。

“剥落”是陆九渊发现人心有蔽后而提出来的一种修养方法。

“剥落”实际上是一种去恶存善的个体道德修养方法。

他说:“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

”他把解除心蔽的方法称为“剥落”。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

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

又剥落,又清明,颈是剁落得净尽方是。

”3、朱陆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朱熹把独立于人的知觉之外的“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本源。

陆九渊把人的知觉(心)作为世界本源。

朱主张“道学问”“即物穷理”,通过向外的“格物”去启发天赋的“在心之理”。

陆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的向内路线,并否认认识有个过程,“顷刻而知之”。

两派对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进行反复辩论。

朱认为“无极而太极”即“无形而有理”;陆则怀疑“尤极”为周本人的思想,并认为《太极图说》未必是周敦顾所作。

朱强调“分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以圣贤著作为“理”的完备体现。

陆则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