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班級座號姓名: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百分之六十。
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
請問歷代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
其意義為何?(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
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
」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中国文化要略文化练习题(答案)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时间:120分钟)古代文学一、填空(每空0.4分,共8分)(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大致始于__________初年,止于_____中期,时间长达五百年之久。
(二)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早的集子是_________,采用的是__________体。
(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见于________的________中。
(四)屈原《九章》共有九章,《九歌》共_________篇。
(五)汉乐府《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
(六)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收录在宋朝郭茂倩编的____________。
(七)________是继曹丕《典论·论文》后的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八)主张“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的是杰出散文家__________。
(九)宋代号称“三苏”的文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元代“水浒戏”写得最多的作家是__________。
(十一)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三言》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十二)清代诗人________强调诗是“心之声也,性情之所流露者也”,诗人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倡导_______说。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填入空处(每空0.4分,共4.8分)(一)《国语》和_________的编写体例相同,都是国别史。
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汉书》(二)《国殇》是_________中的一篇。
A、屈原《九章》B、屈原《九歌》C、宋玉《九辩》D、刘向《九叹》(三)曹操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
A、清峻通脱B、豪放不羁C、雄浑恣肆D、犀利深刻(四)南朝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
A、五言四句B、七言四句C、长短自由D、五、七言交错(五)__________是杜甫诗歌最突出的艺术风格。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名词讲解:1、郡望:(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本质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侧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宽泛的社会心理。
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好多,但以封禅最为浩大,是封建社会鹤立鸡群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周边的小山上祭地,较为出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册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获取天下今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吻合天意,吻合正统。
3、禅宗:禅宗的本意是思想修养,静虑放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今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系统和修行系统,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所以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谱系以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相同侧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朴实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研究成就高出祖先,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灿烂,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1)在版本鉴其余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看法。
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出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订和说明;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吻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所有的二十四节气。
其详细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相同的地址,因其地址不相同,其所反响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相同。
祖先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
如立春、小满等。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_______的典礼。
2.西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战国时期,逐渐实行_______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
3.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_______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4.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_.5.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6.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_____.7.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_______两大类。
8.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
9.印章字体,一般采用_______.10.古代通称棋艺为“博奕”。
“奕”是_______.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姨诀称姨夫,自己与姨夫关系为妯娌。
()2.江西庐山的岳麓书院是北宋著名书院。
()3.自秦始皇以后,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式,直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
()4.韩愈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开创了诗坛的新局面。
()5.王实甫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70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18种。
()6.农民是民间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它的主人公。
()7.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题中有“判”,即判决书。
()8.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9.明末清初一些杰出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科举制的强烈批判者。
()10.敦煌文书大致可分为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两大类,其中世俗文书数量较多。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礼记》。
文化要略练习题

文化要略练习题一、选择题1.文化要略是指()。
A.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B.拥抱自己的文化传统C.忽略文化差异D.歧视其他文化2.文化要略的重要性在于()。
A.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B.维护自己的文化优势C.排斥其他文化影响D.加深文化隔阂3.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以自我为中心B.尊重对方文化C.忽视文化差异D.传播自己文化价值观4.以下哪种行为属于文化冲突?()A.理解并接受他人的观点B.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他人C.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D.开展跨文化学习5.文化要略的核心价值是()。
A.互相尊重B.文化优越感C.文化同化D.文化争斗二、填空题1.文化要略强调的是()。
2.文化要略意味着()。
3.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保持()。
4.当遇到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
5.通过文化要略的实践,我们可以()。
三、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要略?为什么它在如今的社会中至关重要?2.请举例说明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出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行为。
3.你认为文化冲突对于跨文化交流有何影响?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冲突?4.通过文化要略的实践,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好处?举例说明。
四、判断题1.文化要略指的是忽视其他文化差异。
()2.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传播自己的文化观念。
()3.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4.通过文化要略的实践,我们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5.文化要略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争斗。
()五、小综合题假设你是一名跨文化交流爱好者,请结合文化要略的理念,描述你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进行交流,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六、大综合题根据你自己对文化要略的理解,结合你的实际经历或观察,写一篇文章,阐述文化要略的重要性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或实际事例,阐述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最后,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你在实践文化要略的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和感悟。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选修课期末考试范围

一、填空(T30):1、按照文献,它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
从比较狭义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3、文化内在和外在的特点: 它的外在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二是它的连续性;三是它的包容性;四是它的多样性。
4、相传皇帝时代已“画野分州”至尧时分为“十二州”,《尚书•禹贡》则分为九州: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幽﹑并、营).5、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
到了东汉末年,部州最终居于郡县之上,成为州、郡、县三级政区。
(3)6、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zhuanxu)、帝喾、尧、舜为五帝。
“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意是“王的称号”。
(8)7、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
(其反映了母系氏族)(2)8、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至于女子,他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女子无氏)(2)9、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10、《说文解字》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造字之本“。
(6)1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班級座號姓名: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百分之六十。
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
請問歷代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
其意義為何?(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
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
」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郡望:(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
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很多,但以封禅最为隆重,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3、禅宗:禅宗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谱系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研究成就超过古人,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1)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概念。
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符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其具体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
如立春、小满等。
7、颜肥柳瘦:这是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人不同书法风格的形象说明。
颜体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柳体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如同刀切一般,独创“柳体”。
世称二者为“颜肥柳瘦”颜柳两人书风不同,个性突出,都代表着楷书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8、京剧:清代形成“京剧”。
即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
京剧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京、海两大流派。
9、避讳:避讳,就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
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
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1)一是它的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2)二是它的连继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继发展的。
(3)三是它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兼收并蓄。
如对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
(4)四是它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举例说明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
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
主要来讲有以下几种:(1)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如姜姓、姬姓、嬴姓、姚姓、姒姓等(2)以国邑为氏。
如鲁、卫、晋等属姬姓国;齐、宋、陈等属异姓国。
其中还有诸候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如韩、赵、魏。
(3)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司空、史、理、宗、帅。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宗法制的明显特点。
如:周景公—王子朝—儿子—其子以朝为氏(晁);宋桓公—公子夷(字子鱼)—公孙友—以鱼为氏。
此类姓有:牛、关、柯、丰、仇、廖等(5)以排行次第为氏。
也是宗法制的体现。
如孟、仲、叔、季、伍、陆、万等(6)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
如:文、武、穆、宣、闵、简等(7)以居住地为氏。
如: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等(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
如:屠、陶、甄、卜、巫、百工等(9)以事为氏。
如:李氏(皋陶,本姓嬴任理官)、如林氏、车氏等(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如:周、于、赵等(11)同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宇文、鲜于、长孙、慕容等3、举例说明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关系。
答:名与字的关系有大约有如下几种:(1)名与字意义相同。
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2)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如鲁国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3)名与字意义相反。
如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楚国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
(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如汉商祖刘邦字季,排行第四。
4、简述中国的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道教某些活动包含了一些科学精神,因而对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某种贡献。
如炼丹,实开中国冶炼工业与化学工业的先河。
(2)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的气功、武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其养生理论仍是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3)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产义色彩。
(4)民间习俗方面,不少传统节日都渗入道教内容,许多道教神仙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在民间有普遍信仰,给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深刻的影响。
5、分别列举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及其所供奉的四大菩萨,四大禅林及三大石窟艺术。
(1)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分别供奉的四大菩萨为:文殊、普贤、地藏、观音。
(2)佛教四大禅林: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南京市栖霞寺(3)三大石窟艺术山西云岗、甘肃敦煌、洛阳龙门6、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科学、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比如说中国的天文学、农学、乃至四大发明都与国家的实用目的有关。
(2)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4)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
7、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2)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8、简述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有三点: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第二,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第三,是在造园手法上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儒直、单调、一览无余。
9、简述中国楹联的概念和楹联的特点并指出其具体的对仗的方法。
(1) “楹联”又叫“对联”,春节贴于门上叫“春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
它主要将文学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有时也将雕刻融合进来。
(2) 对联从古典诗歌发展而来,它的艺术特点也就跟古典诗歌一样,要讲求工整、对仗、平仄。
它所显示的是一种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和阴阳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还要有意境美,抒情吟志还要有哲理美。
(3) 一般来说,对联首先要上下联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至于字数多少可以不限。
其次是词性要相同。
第三是结构要相应,即上下联的句法结构要互相照应。
第四是平仄要相对,即上联用仄声字,下联就应当用平声字。
(4) 在具体的对仗方面,可以有很多方法,主要有“拆字对”、“嵌字对”、“迭字对”、“回文对”、“谐音对”、“异字同音对”、“同字异读对”。
论述题:1、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佛教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对汉代以后的哲学影响很大,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的唯心主义者几乎都从佛教哲学里吸取营养,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唯物主义也在与佛教的碰撞中得到发展。
(2)佛教与中国文学A: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B: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谈悠远的艺术派别。
C: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像超然”、“意境空蒙”。
D: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3)佛教与中国艺术A:突出表现在绘画与雕塑上。
B: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C:丝绸之路,反映了佛教的巨大影响,现存壁画中有大量佛教的内容。
(4)佛教与中国语言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习惯用语。
如“五体投地”、“心心相印”、“想入非非”、“恍然大悟”。
2、论述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
大抵说来,先秦两汉时的画论比较简略,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理论,隋唐五代构成系统,宋代进一步精深,元以后是继承和发展。
(1)形与神的问题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抒发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则在其次。
即在艺术上常讲的“形神兼备”。
“神似”即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2)诗情与画意情指情趣,意指意境,都是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人生韵致,是他们与自然相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都是艺术家们表现这一感受的信托。
所以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
(3)心师造化和迁想妙得“心师造化”就是以造化为师。
造化本指自然界,后来泛指一切客观事物。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这是关于画家如何体验生活以获得艺术构思的理论。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这是关于画家如何体验生活以获得艺术构思的理论。
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观察、研究描绘的对象,深入揣摩、体会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这叫“迁想”;在迁想的基础上画家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对象的精神气质,经过分析、提炼,获得了艺术构思,这就是“妙得”。
(4)六法与四格“六法”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