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完整word版)西方哲学史(个人整理版)

1.柏拉图①相论⑴两个世界的划分:相和可感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变动不居、因人而异的,因此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存在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不动不变的(如巴门尼德所主张的存在)。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普遍性定义(将柏拉图的理念等同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普遍性定义是复旦版哲学史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种普遍性定义不单单局限于伦理道德,也不只是内在于心灵之中,而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

柏拉图把这种普遍性定义称为“相”(希腊文idea和eidos,有“理念”和“型相”等译法,赵认为“理念”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两种译名是互补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普遍性和分离性,复旦认为这里的“相”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味,这与柏拉图的原意不符,故用“相”)。

因此,在柏拉图这里,相构成了一个客观的独立存在的领域或者说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

相是一,具体事物是多,相无生灭,是单一、不可分割的,同一的,而具体事物则是变化无常、变动不居的,既是这个又是那个,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相是不可感知的,只能凭借思想(理性)去把握,而具体的事物则是可感知的。

柏拉图的上述看法与他对数学和道德的研究相关。

⑵两种认识与两种认识能力的划分:知识与意见、理智与感觉与两个世界相对应,柏拉图也区分了两种认识:知识和意见,以及两种认识能力:理智和感觉。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确实可靠且真实的,所谓确实可靠,就是不容许有矛盾、有错误,能明确表达;所谓真实的,就是永恒不变的,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按照此标准:感觉对人人都是特殊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如生病的苏格拉底和健康的苏格拉底,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感觉并不符合柏拉图知识的标准,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而只能产生意见——意见的对象介于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是与非是)之间,如果是非存在的话,那么就是无知,而不是意见了。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德国古典哲学)【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德国古典哲学)【圣才出品】

第5章德国古典哲学一、填空题1.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他的哲学的意义概括为______。

【答案】哥白尼革命2.康德认为有三种形式的判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3.康德将广义的理性分为______、______、。

【答案】感性;知性;理性4.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空间;时间5.康德认为知性的纯形式是______,可以分为______组______个。

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范畴;四;十二;统一;多样;整体;实在;否定;限制;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作用与反作用;可能或不可能;存在或非存在;必然或偶然6.康德认为______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原则。

【答案】先验统觉7.康德认为范畴的合法运用只能限制在______,他说______为自然立法。

【答案】现象界;人8.康德认为与理性相对的逻辑形式是______,因此他认为理念有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推理;三;灵魂;世界;上帝9.康德把理性心理学中灵魂是一个实体的论证所犯的错误称为______。

【答案】四名词10.康德在理性宇宙论中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复合的东西构成的;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没有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个必然存在者为第一因;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11.康德的绝对命令有两条推论: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希腊罗马哲学)【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希腊罗马哲学)【圣才出品】

第1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利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它们通过______和______转化成万物。

【答案】气;凝聚;稀释4.______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答案】赫拉克利特5.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7.“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8.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9.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10.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11.______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答案】普罗泰戈拉12.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把它说出来13.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______。

【答案】认识你自己14.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______。

【答案】知识15.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______。

【答案】助产术16.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的理念组成的______。

【答案】可知领域17.柏拉图认为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______。

【答案】型相18.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1.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源,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米利都三杰:泰勒斯(泰利斯)水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用否定来表示,深入事物表面的背后)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否定之否定,通过冷热导致聚散)------火比气更稀薄,更无定形→→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2.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源流)数本原说(“1”是本原,象征与模仿,毕达哥拉斯定理).点线面体3.爱非斯学派(既延续和推进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之间建立统一性)赫拉克里特双线:火本原说火气水土万物逻各斯(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火=>意见巴门尼德逻各斯=>真理4.爱利亚学派(强调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否定多,用静止来否定运动,用本质来否定现象)克塞诺芬尼理神论巴门尼德存在:克塞诺芬尼所说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非存在: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真理和意见芝诺悖论(是为了证明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否定运动(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否定运动的连续性,肯定间断性。

否定运动的间断性,肯定连续性。

↑↑↑诡辩(克拉底鲁)否定多(大小论证)麦粒梭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真实的存在。

虚空是不存在。

巴门尼德:存在非存在麦粒梭:存在非存在虚空5. 智者派(精神商品的零售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一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柏拉图(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理论的相对性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6.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爱与恨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心灵即努斯)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运动影像说)总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非存在存在,存在不存在。

西方哲学导论(总)

西方哲学导论(总)
代表了哲学逐步成熟的三个阶段
一、哲学的概念
3、哲学与科学 (1)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特点
双向性: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 同时性:科学的获得权利和哲学的失去权利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理论表现
• • 基本观点 具体表现
(3)哲学与科学和其它人类文化形式
一、哲学的概念
二、哲学的问题
3、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对道德问题加以研究的学问,主要探讨与人的行为方 式有关的那些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 价值决定问题。
(1)‚伦理学‛的词源学含义
(2)伦理学的历史
①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②近代以晚:经验主义的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 所谓终极性是指: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是指向探寻事物终 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问题。 • 所谓体验性是指: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都是体验性的,是 与人的存在相伴相随,并且反过来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人的 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问题。 • 所谓惊异性是指:形而上学产生于人对世界的惊异的情感。
二、哲学的问题
2、形而上学
(3)理性的可靠性
数学的演绎证明就是最典型的可靠性工具之一。
二、唯理论
3、唯理论的贡献 (1)唯理论在认识论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 这无疑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推 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2)唯理论哲学对于经验论哲学相对主义立场 的反驳,对于作为经验论哲学理论基础的 ‚白板论‛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章
复习内容
一、基本概念
哲学是什么
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 历史哲学、宗教哲学、本体论、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二、思考题: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89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学分:4学时:68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2是以下课程基础: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05年第一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方哲学史

与西方爱智者对话--按西方哲学的本真精神和理论进路学习西
方哲学史
邓晓芒;赵林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中西文明源流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的基本特点.100年来中国人在吸收西方文化时由于政治实用主义和道德批判的狭隘偏见走了一些弯路.当前学习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从客观世界的哲学到主观精神的哲学再到主客观关系的哲学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西方哲学史中作为其重要一环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尝试.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邓晓芒;赵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西方哲学史》教学中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J], 汪文勇
2.《西方哲学史》(多卷本):西方哲学史研究之集大成之作 [J], 无
3.理解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西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简介 [J], 秋石
4.以开放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理解、评介当代西方哲学——兼论对大学生学习西方哲学的引导 [J], 高纪辉
5.沟通与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笔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J], 欧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蜡块说答: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

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

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2.中道答: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

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原罪说答: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

“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

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4.笛卡尔的松果腺答: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2.阿那克西曼德3.阿那克西美尼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赫拉克利特四、爱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2.巴门尼德3.芝诺4.麦里梭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一、智者派1.普罗泰戈拉2.高尔吉亚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2.阿那克萨戈拉3.留基波4.德谟克利特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2.小苏格拉底学派3.柏拉图四、亚里士多德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一、伊壁鸠鲁学派二、斯多葛学派1.早期斯多葛学派2.晚期斯多葛学派三、怀疑主义1.早期怀疑主义2.晚期怀疑主义四、新柏拉图主义1.斐洛2.普罗提诺3.波菲利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2.超理性的信仰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1.“共相”问题的由来2.安瑟尔谟3,最初的唯名论者4.阿伯拉尔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1.罗吉尔·培根2.约翰·邓斯·司各脱3.威廉·奥卡姆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宗教改革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一、弗兰西斯·培根二、霍布斯三、洛克四、英国自然神论第四节唯理论哲学一、笛卡尔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1.伽桑狄2.马勒伯朗士三、斯宾诺莎四、莱布尼茨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一、贝克莱二、休谟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一、伏尔泰二、孟德斯鸠三、卢梭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一、狄德罗二、拉美特利三、爱尔维修四、霍尔巴赫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概论第二节康德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1.感性2.知性3.理性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1.道德问题的提出2.道德律3.自由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2.审美判断力批判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3.理论知识的基础4.实践知识的基础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2.自然哲学3.先验哲学4.艺术哲学第四节黑格尔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二、逻辑学1.存在论2.本质论3.概念论三、应用逻辑学1.自然哲学2.精神哲学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一、“实体”和“主体”之争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一、马克思的感性学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后记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

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

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

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做法。

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竟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

事实上,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

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背景:希腊民族成为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其根基在于以分离主义及自由主义为特点的城邦制,以进出口生产方式为基础,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导致跨氏族跨地域的频繁交换,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原则的财产关系开始超越氏族社会宗法血缘关系,使得城邦组织形式建立在以奴隶社会私有制为原则的契约关系和法制规范上,为维护正常生活秩序,产生了凌驾于各部落氏族的法的习惯上的普遍适用的民族法,相应的其政治形式必然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城邦作为公民集合体,遵从法律规范,法律是希腊人生存之本。

希腊民族的思辨禀性:遵从以普遍性、最高的、定数或者是必然性为隐喻特点的普遍性法律,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做比感性生活更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表现在城邦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司法正义女神狄克(Dice)、命运女神莫伊拉(Moirae)、必然性之神亚男克(Anance)被突出其重要性。

这种力图从复杂现象背后把握某种本质性和根源性的原则或原因的思维习惯,为变化无常的现实生活寻找某种恒定性和统一性的尺度或规范的心理倾向,最终形成希腊人的思辨性格。

黑格尔认为,希腊精神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法制生活逐渐培养出的普遍意识)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在希腊语中,“哲学”(φιλόσοφια)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总结:希腊哲学的发展,1.第一个阶段——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1)贯穿核心问题:万物的本原问题(米利都无定形水气、毕达哥拉斯有定形数、赫拉克利特二者统一有无定形之火、爱利亚学派二者分裂为真理逻格斯和意见自然)(2)所纠缠的基本矛盾: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

2.第二阶段——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1)贯穿核心问题:存在和一的问题(2)两大流派:①打碎逻格斯所建立的存在和一而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②解构重构逻格斯本身,通过呈现逻格斯背后的“尺度”人和神——努斯,建立哲学概念思辨结构,探讨问题不局限于自然,转向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智者派诡辩、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亚里士多德将其推向体系化,包容唯物主义自然哲学,首次建立形而上学大系统)3.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1)贯穿核心问题: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的问题(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成为论证手段)(2)三大流派:①伊壁鸠鲁派: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自然哲学为基础)②斯多葛派: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以逻格斯主义的宇宙论为理论基础)③怀疑派: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理论上解构感性自然&理性逻辑论证)不同于各古老文化——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使哲学从神话、史诗和历史叙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是古代希腊人的独特贡献。

试图超越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现象世界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原的哲学冲动,植根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对法律、正义、命运、必然性等一系列普遍性范畴的尊崇之中,使他们一贯认为形上普遍的东西决定着形下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