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5篇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我去洗手间听到水龙头“哗哗”的响声,正好我看见一个人洗完手就走了,而没有关的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着,好像在对我说:“呜呜,谁把我关紧呀?”我正准备走的时候,看见一个小女孩走进来洗完手就把水龙头关紧,然后再走,我好像听到水龙头在默默地对那个小女孩说:“谢谢你,把我关紧了!”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话说不出来的滋味,我因该节约用水呀!闻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看着花间翩翩起舞的蝴蝶,望着生机勃勃的菜园,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跑来跑去有点累,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体会到了无穷无尽的劳动乐趣。
今天放学我回到家,我感觉肚子咕咕叫,我跑进厨房,找东西吃,案板上有面和饺子馅,我拿起擀面杖,开始摆饺子,没想到爆了几个,各个饺子都露了馅,我垂头丧气的说:“我才包了几个,个个饺子都露了馅,都像露了馅的王八。
”这时候奶奶走了进来,我说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呗。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也由此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个不屈的民族信念: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瞬间,高楼大厦成了残垣绝壁,一切事物便在那一刻灰飞烟灭了,看似巨大的,无法拯救的创伤,在中国人民的奋勇努力下让它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震惊了世界,使全世界人民由衷地佩服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宗教改革也并不能突破神学的`藩篱。
在哲学层面上,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仍然处在精神蒙昧的暗夜之中,是科学的启明星为其拉开了黎明的大幕,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莱布尼茨,不同领域,他们在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带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那几百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
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科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天文与物理为科学奠基,对中世纪哲学观的冲击,始于天文学的领域。
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的可能性假设而被教会烧死,他最伟大之处,可能正在于不以权威教条和直观感觉,而以事实依据做判断,并且大胆提出假设的精神,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所在。
新天文学的冲击是必然的,西方涌现出了许多的天文学家,泰寇·布剌、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等,他们有的支持旧天文学,有的支持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开普勒的一些推论假设。
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最大,提出了惯性定律。
但是异端思想的泛滥当然让天主教会倍感威胁,于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审判,并被迫表示了悔改。
在那个年代,科学之路可谓荆棘重生,险象重生,科学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科研。
终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在英国的牛顿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行星理论中所有事实。
这四位科学的先驱,将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向了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
科学的昌明刺激了哲学的进步,十七世纪的哲学仍然带着神学的桎梏,同样需要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道路。
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详,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强调信仰的胜利,对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嗤之以鼻,对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一无所知。
托马斯·霍布斯则在政治哲学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极端的王政政见,在《利维坦》和《公民论》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都希望自身自由,又希望能控制他人。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5篇)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5篇)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篇1)记得小时候看西方哲学史就对伊壁鸠鲁情有独钟,走近有点时间就重读更加喜欢。
虽然他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和猜测错误百出,但是有些人生哲理的智慧之光竟能穿透两千年的时光,照亮今人的心灵,真是够强大,够深邃。
试举几例:——在所有的欲望中,有的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的是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有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而是由于虚幻的意见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和必要的”指的是不得满足就会痛苦的欲望,比如饥饿、渴、冷。
要满足这些欲望只需些微的努力。
所谓“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指的是能带来快乐,但是没有也不会痛苦的,比如奢侈的宴饮。
他似乎把性交放在了这个档次。
所谓“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指的是对名利权力的过度追求,比如“戴上王冠,被竖立雕像”。
——能带来宁静的最佳办法就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它不要人忙忙碌碌,它不要求我们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它不会硬要我们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
很多人不甘心过简单的生活,因为它挣钱太少,或者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
其实对人身心最有益的是去做一份从从容容的工作,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份自己能够胜任愉快的工作。
——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免除身体的痛苦和灵魂的烦恼。
将生活的目标确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这就是伊壁鸠鲁所主张的。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生活中,各种诱惑太多了。
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去追求那些不自然也不必要的目标,名呀、利呀、权呀。
让我们以伊壁鸠鲁的这段话共勉:——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精选篇2)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
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06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4.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五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文档1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诗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水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
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
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数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
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
可是会有意外收获。
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从泰勒斯到德里达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
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
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
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
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
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
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
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想讲给人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清高,他经常到人多的地方大发议论,并总是把其他人说的哑口无言,让别人感觉很没面子,更严重的是,他到处找当时的名人、有智慧的人辩论,通过驳倒对方以证明别人的无知、是徒有虚名,并到处说其实自己无知,一个无知的人能把那么多名人、有智慧的人驳的哑口无言?这样的人注定要遭人怀恨。
我读西方哲学史,最不喜欢的就是苏格拉底那种绕个大圈子证明自己观点的叙述方式,如果我生活在雅典,我不能保证在决定苏格拉底死刑的判决上是否会投赞同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成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他的经历类似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徐复观,年轻的时候都热爱政治,并有较好的基础,后来都弃政从学,笔者也是一位这样的人,只是不知道以后能否在哲学上有所成就。
柏拉图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理念论,在深入了解哲学之前别人问起我哲学的时候,我总爱以桌子为例,说看到的不是桌子,而是颜色、形状等,为什么不同的桌子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都叫桌子呢?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我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认为哲学家就是那样把握世界的。
但后来我对理念的认识逐渐深刻并认识到这种方式把握世界有很多缺点,比如,假如每一双筷子都叫筷子是因为他们分享了筷子的理念,也就是说理念是可以分割的,而这些理念的不同部分为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理念呢?是不是因为他们分享了一个更普遍意义上的理念,这样推下去将没有答案。
理念论还有很多缺点,看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后更深化了对理念的了解。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哲学王的统治,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问题,这里不说了,因为我这篇文章中谈的是纯哲学问题,政治哲学不叙述。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是后世哲学家的楷模,几乎每一个志于哲学的人都想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建立无所不包的体系。
我对亚里士多德了解的不多,只从哲学史选读上看过一些思想片断,《形而上学》也只看了不到一半。
上面说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体系批判给我印象深刻。
柏拉图认为,人眼见的世界都是洞穴中的阴影,真正的世界是人经验中把握不到的,只能通过理念来认识。
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人能感觉到的东西才是实在的,人只能从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两个不同的传统,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一直是后世千年哲学斗争的焦点。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哲学研究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实用,这句话非常深刻,但后世很多哲学家都忘记了这个教诲,总想把哲学改造成实用的科学,特别是在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牢记哲学的目的是求知不是实用的教诲能有效避免哲学研究误入歧途。
三、中世纪的哲学古罗马哲学方面的资料我只看过哲学史原著选读上的片断,这些片断给我的印象也不深。
我觉得古罗马时期是哲学的低谷,只要不专门研究西方哲学史,古罗马这段的哲学完全可以不看。
下面直接谈谈我读中世纪哲学的心得。
我把中世纪哲学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教士,其中一些更是身份显赫的红衣主教,他们哲学的任务主要是论证上帝的存在,强调信仰高于理解。
如,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尔谟就明确指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理解上帝,而最伟大的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并且是可能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者。
在托马斯阿奎那之前,教会哲学家论述世界最高本体上帝的存在的方式都是武断的,观点都很直接,没有过多的可信服的理论,只是一味强调信仰高于理解,只有信仰才能理解。
这种论述方式要让人信服,就必须和教会的专制联合起来。
我觉得一切专制社会都不是讲理的社会,他们要求臣民接受一个信仰、理念的方式不是从理论上说服人,而是借助国家/教会暴力强迫人接受,这种情况下的论述方式必然是简单的、武断的,因为靠着暴力,他们不必在理论上多费口舌。
当然,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将教会的理论和统治推高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他符合教会的需求,其本人也自然被封为圣徒,成了教会宣传的典型。
由于我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没有比较多的研究,这里就不谈论他的观点。
中世纪后期的哲学和前期有很大不同,虽然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也大都是教士,但在理论上不是简单的论述信仰高于理解,更有些哲学家怀疑上帝的存在。
如,法国僧侣高尼罗认为上帝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而存在于心中的未必存在于现实中,最伟大的存在者好像海上仙岛,未必不能设想为不存在。
高尼罗还给保守的教会出了一个让他们目瞪口呆又不能在逻辑上反驳的问题: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高尼罗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他鼓励了以后的哲学家起来质疑上帝的存在、反抗教会的专制统治。
之后的一些哲学家更是直接指出,如爱尔兰僧侣邓斯·司各脱说人不能认识上帝,但是凭着理智可以正确认识事务的原理。
英国僧侣罗吉尔·培根更是明确指出,掌握整理有四大阻碍:权威、习惯、成见、虚夸,上帝就是权威,他认为要认真整理必须进行实验,这从根本上推翻了信仰高于理智的约束。
当然,中世纪后期的哲学家论述上帝不存在,批驳信仰高于理智的工作都只是一些零星,当时教会的力量依然很大,更晚一些的布鲁诺还被教会烧死,而进入十七世纪中叶后,笛卡尔还在不断的做着明哲保身的工作,为了怕触怒教会,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在生前都没有发表。
四、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英法德哲学文艺复兴后的英法德孕育了大批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用各自的武器和理论推动西方社会向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迈进。
不过,阅读英国、法国、德国哲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英国哲学在认识论上成就很大,尤其是洛克的白板论、休谟的经验论,法国人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上给人印象深刻,但在纯粹哲学的领域,尤其是卢梭之后的拉美里特、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哲学,创造性的东西不多,大都是千遍一律的东西,我读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视觉疲惫,法国后期的几个哲学家我都匆匆一翻而过。
关于英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心得,我只想说这么多,主要原因是我对这两个国家哲学家的书看得少,除了哲学史原著选读外,只是接触过休谟的《人性论》、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德国是哲学家的摇篮,西方十八世纪后的大哲学家里估计一般以上都是德国人,他们主导了哲学的发展和后来的转向,我有时会想,假如没有德国人,哲学会是怎样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结果会让人不敢想象。
德国哲学的开创者是莱布尼茨,因为在他之前西方哲学史上见不到德国人的身影。
德国哲学家中的康德和黑格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就是《小逻辑》,这本书虽然难懂,但还是花了近20天把它看完了,我觉得《小逻辑》是一本自成体系的著作,他们里面讲的问题是一个圆,从认识论开始最后又回到了绝对的理念,在论述过程中,用辩证法分析的质与量、主体和客体等哲学中的基本关系都让我获益匪浅。
黑格尔的一些名言也对我起到了激发作用,如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小逻辑》里面有一部分是探讨康德的,在其中黑格尔对康德进行了批判并颇多微词,用大量的篇幅来批判、讨伐另一个哲学家这种情况在《小逻辑》里面很罕见,这说明康德对黑格尔影响很深,他一直想摆脱康德的影响但又不能不受康德的影响,正如后世哲学家的评价,虽然黑格尔对康德屡有微词但没有康德的体系就不会有黑格尔的体系。
康德的思想令我陶醉过,黑格尔的著作我只买了《小逻辑》,但康德的著作我却买了四本,包括三大批评和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买了邓晓芒和蓝公武两个版本的。
《纯粹理性批判》由于艰涩难懂,我只看了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中间的具体论述还没有看。
看大哲学家的著作是需要心境的,尤其是康德的著作,读者需要先平静下心来,并把之前看的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和体系暂且忘掉,以一个虔诚的心准备进入康德的著作和接受他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的进入作者的心境和作者一起开始写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