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旅游自然与人文景观
旅游学概论第三章

(一)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的统计专家委员会 曾对旅游统计中“外国旅游 者”(foreign tourist)的界定标准和人 员范围作了如下的解释和规定: 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 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1933年,英国人F·W·奥格威尔在《旅游活动》 一书中,从经济角度出发,指出:
旅游者必须是具备两个条件的人。第一,离开自 己的居住地到外面任何地方去旅行,连续停留时 间不超过一年;第二,在离开居住地期间,把钱 用到他们所到访的地方,而不是在所到访的地方 挣钱。
英国学者诺沃尔(A.J.Norval)在其1936年出 版的《旅游业》一书中提出:
闲 暇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旅游动机
在任何时候,每个人总有许多需要。有些需 要是由生理状况而引起的,另外一些需要是 由心理状况紧张而引起的。其中大部分需要, 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展到激发人采取行动的 那种程度。只有当需要升华到足够的强度水 平时,这种需要才会变为动机。
动机也是一种需要,它能够及时引导人们去 探求满足需要的目标,一旦需要满足之后, 紧张感随即消除。
实现旅游活动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条件,归 纳起来,也就是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旅游主体,即旅游者; 旅游客体,即旅游对象,通常称旅游资源; 旅游媒介,即旅游业。
三个要素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的活动,是人们离开其惯 常的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以及在目 的地停留期间所开展的全部活动。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旅游者 进行界定时,所采用的技术性指标通常 都涉及离开定居地或长住地、访问目的、 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这三大方面。
大理理想邦景点介绍

大理理想邦景点介绍大理理想邦景点介绍第一章:大理理想邦简介1.1 概述大理理想邦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温暖的气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1.2 地理环境大理理想邦坐落在滇池南岸,北临滇池,西濒大理洱海,南接喜洲山。
地势东高西低,呈南北狭长形状。
国内唯一的水陆运输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条件,使其成为众多旅游者达观之地。
1.3 文化底蕴大理理想邦的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大理曾是临川、神儿、衣角三个百蛮之地,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里是白族的聚居地,白族人民热情好客,舞狮、泼水等风俗活动更是让游客留连忘返。
第二章:自然景观2.1 滇池滇池是大理理想邦最大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
这里水草丰美,生物种类多样,是观鸟者的天堂。
湖畔的传统渔村更是特色之一,可以体验渔民的生活和品尝新鲜的湖鲜美食。
2.2 洱海洱海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环抱着大理古城。
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是拍摄摄影作品的绝佳之地。
湖岸的休闲度假村也提供各式各样的水上运动和钓鱼活动,是游客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2.3 喜洲山喜洲山是大理理想邦的标志性山脉,山势雄伟壮观,被誉为“大理的神山”。
山脚下是茂密的森林和美丽的花草,山顶上有庙宇和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大理市的美景。
喜洲山还是登山爱好者的胜地,可以进行徒步旅行和攀岩活动。
第三章:人文景观3.1 大理古城大理古城是大理理想邦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
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汉族古城之一,被誉为“中国浪漫古城”。
古城内有众多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址,独特的白族建筑风格和石板路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
3.2 三塔三塔位于洱海南岸,是大理理想邦的地标之一。
这里有三座古塔,分别是大理三塔中的南塔、国宝宝顶和禅宝,被誉为“云南古塔之冠”。
塔身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第三章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二、科普教育功能 三、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运动功能 四、文化旅游功能
第三节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国家分类标准:5亚类,37个基本类型: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7个基本类型) AB 沉积与构造 (7个基本类型)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 14个基本类型) AD 自然变动遗迹 (7个基本类型) AE 岛礁 (2个基本类型)
2、内用力作用:内力作用,地球内部能量如: 热能、压力等所产生的作用。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的热能、地球 自转的旋转能、重力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 地震。
(例如:喜马拉雅山、腾冲火山、叠溪地震湖)
3、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所引起。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引起地壳表面的的物质(矿物、岩石)不断破碎、分解、 迁移、沉积。 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成岩作用。(喀斯特地貌)
3、孤峰:
孤峰是耸立在溶蚀平原上的孤 立石灰岩山峰,是喀斯特地貌发 育晚期的产物。
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 观。
峰丛、峰林、孤峰形成示意图
桂林山水—峰丛、峰林
平地涌千峰
象鼻山
4、天生桥: 天生桥是古地下河道随地壳上升后崩塌所残存的遗迹,看起来像一
座跨越峡谷的石桥。
5、边石堤: 边石堤是指发育在溶洞底部或山坡、谷底的堤状石灰华,由碳酸钙沉积所形成。 香格里拉白水台
第三节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一、地质过程形迹:断层景观旅游资源、节理与褶皱景观旅 游资源等。
二、山体、石体与峡谷: 1、山体: 名山特点: 1)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 2)名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3)名山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 4)名山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体;
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地貌旅游景观

一、常见地貌类型(一)花岗岩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地貌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岩体造型丰富。
一般来说,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名山常有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的特点。
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陕西华山,江西三清山,浙江普陀山,福建鼓浪屿等。
(二)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沙砾岩层上,由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特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
我国的丹霞地貌景观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安徽齐云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三)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以碳酸岩为代表的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种,喀斯特景观有峰林、峰丛、石林、溶洞、峡谷、天坑、天生桥、地表钙华堆积、桌山等。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以广西、云贵高原最为集中。
代表性景观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重庆金佛山、重庆奉节天坑一地缝景观,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北京石花洞等。
(四)流纹岩地貌流纹岩地貌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流纹状构造。
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
随着观者步移景迁,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象特征。
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荡山、神仙居、仙都峰,杭州西湖宝石山等。
(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由于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进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是人们在休闲时间中,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目的地进行观光、游玩或参与各种旅游项目的一种活动。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和旅游导游等,下面将对这些要素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的具体地点,可以是国内或国际的城市、景点、自然风景区等。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旅游活动的内容和体验。
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应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特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旅游交通包括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船只等不同的交通工具,以及在目的地内的交通方式。
旅游者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确保能够准时、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并在目的地内方便地移动。
旅游交通的选择应考虑时间、成本以及舒适性等因素,以提供最佳的旅游体验。
旅游住宿是旅游活动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需要选择合适的住宿场所,如酒店、度假村、民宿等。
旅游住宿的选择应考虑价格、位置、设施、服务质量等因素,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一个好的住宿场所应提供舒适的环境、良好的服务和安全的住宿条件,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居住体验。
旅游餐饮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解决吃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餐馆或美食街。
旅游餐饮的选择应考虑口味、价格、卫生、环境等因素,以提供符合旅游者口味和健康需求的饮食选择。
一个好的旅游餐饮场所应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和美食,让旅游者品尝到地方的风味。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要素。
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可以购买特色的土特产、纪念品或其他商品。
旅游购物的选择应考虑商品质量、价格、风格等因素,以确保旅游者购买到满意的商品。
一个好的旅游购物场所应提供正宗的特色商品,并提供合理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
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世界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广袤无垠的森林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从雄伟险峻的高山到广袤无垠的草原,从奔腾不息的江河到神秘莫测的洞穴,每一处自然景观都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
森林,那一片片绿色的海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走进森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在这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大海,是地球上最广阔的存在之一。
蓝色的海面一望无际,波涛汹涌,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金色的沙滩上,人们尽情地享受着阳光和海风,或是漫步、或是嬉戏、或是静静地坐着,聆听大海的声音。
高山,以其雄伟的姿态屹立于天地之间。
攀登高山,需要勇气和毅力。
当我们站在山顶,俯瞰脚下的群山和云海,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草原,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延绵不绝。
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骏马在草原上奔驰。
夜晚,躺在帐篷里,仰望星空,感受着大自然的辽阔和神秘。
江河,是大地的血脉。
长江、黄河,它们奔腾不息,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沿着江河漫步,欣赏两岸的风景,感受着水流的力量和生命的律动。
洞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洞穴内的钟乳石、石笋形态各异,有的像仙女下凡,有的像罗汉打坐,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人文旅游资源,则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古老的建筑、丰富的历史遗迹、独特的民俗文化,每一样都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情感。
古建筑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
故宫的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皇家的威严和奢华;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宛如一条巨龙,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颐和园的亭台楼阁、山水园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赏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
自然景观就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
人为景观就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与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
人文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就是人类作用与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与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自然景观基本释义自然景观,根据国际君友会在其公益刊物中的释义就是指可见景物中,未曾受人类影响的部分。
“自然”的定义实际上不易划定,因此容易的处理方法就是把“人为的”当作相对的名词。
自从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以来,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在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域附近已经很少存在。
因此,严格说来“自然景观”很难寻获,更不易鉴定。
以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而言,一般人都可能称它自然景观,但就是实际上却就是人类造林的成果。
因此有“半自然景观”或“近自然景观”等名词的出现。
这就是指一切不具明显人类利用如建筑物、花园、农耕地等的景观。
因此在野外观赏地形、森林等,都属于一般人称的自然景观。
观赏的自然地形或生物,就是否在历史上曾受过人类的影响,并不予考虑。
“景观”的涵意也十分广泛,人类周遭的环境因子,如空气、水、生物、地,都就是景观、包括一切可见及可觉察的事物。
景观不仅就是空间性的,也就是时间性的。
有时候就是静态的,也常有动态的。
常使用的名词,例如地形景观、地质景观、森林景观、天文景观、气候景观、生物景观等。
还有许多不属于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如公路花园、梯田、古迹、庙宇等等。
美的元素形态美客观存在物的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综合美。
包括雄伟美、奇特美、险峻美、秀丽美、幽静美、敞旷美等美感类型。
色彩美随着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应生辉,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构成最大众化的审美形式。
“光线就是一切色彩的摇篮”。
听觉美自然景观中的鸟语、风声、钟声、水声,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景观起到一种对比、反衬、烘托的强化作用,它们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听觉美感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 游 美 学
30
二、人文因素
北方地区自古以来绝大部分时间是我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 战争等 此外,为了与自然景观和谐
旅 游 美 学
31
旅 游 美 学
32
第三节 自然景观的审美特性
自然景观有三种典型存在形态
1、原生态 自然景观 2 、 田 园 风 光
旅 游 美 学
心理。
旅 游 美 学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
3
自然崇拜
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
旅 游 美 学
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 自然崇拜的种类大体分为: 日月星辰崇拜:三星堆的太阳神树 太阳神 鸟 风雨雷电崇拜:雷公、电公 山川湖海崇拜:山神 神山圣湖 动物植物崇拜(灵物崇拜):龙图腾 十二 生肖、 火与石的崇拜:火把节 奥运会圣火 白石 社稷崇拜等:天地
22
旅行家
魏源还是一位旅行家。他一生极喜游览名山大
旅 游 美 学
川,并写下了大量游山水的诗和游记。 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东到定海普陀山, 南到香港、澳门,西到甘肃嘉峪关,西南到四 川,东北到山海关。他曾游历了庐山、泰山、 恒山、华山、衡山、嵩山、黄山、天台山、雁 荡山、普陀山、天目山、武夷山、九华山、五 台山、太行山、中条山、盘山、王屋山、九龙 山等名山,北尽黄渭、龙门,南游西江、阳朔, 西溯嘉陵、三峡。。
20
魏源《游山吟》《海国图志》
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旅行家
旅 游 美 学
魏源故居
《海国图志》
21
《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
旅 游 美 学
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 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 介绍世界地理的巨著。 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之 长技以制夷而作”。
旅 游 美 学
学”。在旅行中,他非常注意观览山川 的形貌,并把它们进行对比。 他在“衡岳吟”一诗中写道:“恒山如 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 惟有南岳独如飞。” 魏源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诗集中的山水 诗,又占了很大部分,自称"十诗九山水".
25
游山玩水,作为一项亲历审美活动,
旅 游 美 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0
(二)雅好山水时期
魏晋时期,官场腐败,战乱不断,很多文人雅
士由于仕途不济,便将目光转到了田园山水, 于是山水便成了“风流”的温床。 儒道释的发展与融合
旅 游 美 学
儒家的自然是象征的自然,它使人安贫乐道;道家的自 然是天然的自然,它使人心斋坐忘,闲适旷达;释家 的自然是禅意的自然,它使人 望破红尘,化悲为乐。 自然山水成为文人消解主要因素。 自然山水对文人消解,是通过山水诗、画的创作以及归 隐山水间来完成的
18
地理知识
(1)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
旅 游 美 学
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 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 一些错误。 如否定自《尚书· 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 “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 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 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 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 学的解释。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旅 游 美 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4
郭熙 《林泉高致.山水训》
“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
旅 游 美 学
7
史记· 封禅书》云:“周官曰,冬日至,
旅 游 美 学
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 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也。天子 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 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 者,江、河、淮、济也。”
8
在诸多的山审崇拜中,名山和大川逐渐
旅 游 美 学
成为大自然的代表,而五岳四渎则象征 整个中华神洲大地。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崇拜与祭祀,名山 作为一种物质功能的对象逐渐演化为一 种精神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也从 功利的关系转向为精神关系
4
太阳崇拜(金乌崇拜)极是人类最早自然 崇拜之一
2万多年前的小孤山遗址中出土有“拜日
旅 游 美 学
骨盘”,表明太阳崇拜之悠久。青海海 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都兰 县巴哈毛力沟岩画,被断定为1万年前的 遗迹,岩画中即有三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5
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
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 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
3、经过艺术观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 递
旅 游 美 学
动态美 象征美
进
34
风景美都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的。
旅 游 美 学
古往今来,对旅游景观的游览欣赏也都 是从形式美的角度开始的。风景美在形 式,这种形式美能为旅游者所直观,是 引起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35
一、自然景观的形式美
旅 游 美 学
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写有天台山、 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 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 《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 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 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 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 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情感体验
16
沈括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
旅 游 美 学
反映了我国当时地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 平。 《守令图》。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 计二十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一丈二 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 (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做十八路)
17
徐霞客
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
9
2、春秋时代:比德
在普遍的自然崇拜中,人们也萌发对山水的情
旅 游 美 学
感和审美意识。诗经中就出现了不少歌颂自然 山水的句子。 各路思想家都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 已将自然山水作为对象加象进行欣赏。孔子、 庄子,尤其是后者,启迪了后世人们对山水自 然的审美认识。但是山水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 对象
其美感状态类似于崇高感
旅 游 美 学
著名景观:泰山、黄果树瀑布、钱塘江 潮、长江激流、黄河巨浪。
39
2 、奇
奇,相对于常见景观而言,是一种非常见之景
旅 游 美 学
观,大有出人意料、激动人心之感;是一种探 索之境、激化之景,它似乎启迪人们去思索、 去探求。 因此,奇景之美,往往深深吸引着审美者的心 灵,激发起诗人、画家、摄影师的灵感,文学 家的想象力,给人以强烈刺激,也为民间的神 话、传说提供素材。 .
6
封禅祭祀活动与山神崇拜
封禅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宗教典
旅 游 美 学
礼 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和东岳泰 山上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祇的一种宗教式的活动, 其中以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次数最多,影响 最大 ,“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 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 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 绩 中国独有的“东方大山崇拜”。
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
旅 游 美 学
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 然力,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 候特色。
自然崇拜反映了人类早期在与自然界的关系
上出在十分软弱和被动的地位,对于自然事 物缺乏知识,并高度依赖于现成的自然环境, 所以要神化和膜拜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
15
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
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 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 意态,可得不究乎
——春夏看、秋冬看、朝看、暮看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
旅 游 美 学
薄,冬黯淡。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面 如睡。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 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
旅 游 美 学
28
三、旅游景观的宏观分布
在美学特征上我国的旅游景观表现为
南秀北雄
旅 游 美 学
南秀:西南灵秀之美 东南奇秀之美 南国华丽之美 北雄:华北的雄壮 东北的坦荡与旷远 西北的浑厚与险峻
29
一、地理因素
南方:雨水多,常绿植被为主要景观特征,地貌线 条细腻柔和 北方:雨量少,植被稀少,山石裸露。地貌线条粗
第四章 旅游景观概论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发展历程与类型 一、旅游景观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形式美 第三节 自然景观 第四节 人文景观
旅 游 美 学
1
一、 旅游景观的发展历程与类型
自然崇拜时期
雅好山水时期 山水旅游发展时期
旅 游 美 学
旅游景观完善时期
2
一、自然崇拜时期
1、远古时代 态度:以敬畏和亲近等复杂情感为特征的自然崇拜
有其专门的内在机理,明清文士称 之为“游道”、“游政”或“游山 学”。明清士夫们对“游地”、 “游具”、“游时”、“游伴”及 “游术”等“游道”作了多层面、 多视角的探讨,
26
(四) 旅游景观完善时期
旅游景观的继续增加与完善
旅 游 美 学
27
二、旅游景观的类型
(一)什么是景观 一种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综合环境 (二)旅游景观的类型 自然旅游景观:山景 水景 地景 人文旅游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