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第6章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纺织材料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先修课程:_____后续课程:_____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纺织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能、加工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纺织材料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纺织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纺织纤维、纱线和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特点。
2、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
3、了解纺织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原理。
4、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纺织材料。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纺织纤维1、纺织纤维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天然纤维(棉、麻、毛、丝)和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的分类方法和常见品种的命名。
2、纺织纤维的结构(1)大分子结构:包括大分子的化学组成、链节、聚合度等。
(2)超分子结构: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度和结晶度等。
(3)形态结构:纤维的长度、细度、截面形状、表面形态等。
3、纺织纤维的性能(1)物理性能:密度、回潮率、吸湿滞后性、拉伸性能、摩擦性能、热性能等。
(2)化学性能:耐酸碱性、耐氧化性、耐光性等。
(3)电学性能:电阻、介电常数等。
(二)纱线1、纱线的分类和结构(1)按纤维原料分:纯纺纱、混纺纱等。
(2)按纺纱方法分:环锭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等。
(3)纱线的结构:短纤维纱的结构特征、长丝纱的结构特征。
2、纱线的性能(1)纱线的细度指标:特克斯、公制支数、英制支数等。
(2)纱线的捻度和捻系数:捻度的概念、捻向、捻系数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3)纱线的强度和伸长率:影响纱线强度和伸长率的因素。
(三)织物1、织物的分类和结构(1)按原料分:棉织物、毛织物、丝织物、麻织物等。
(2)按织造方法分: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织物等。
(3)织物的结构参数:织物组织、密度、厚度、幅宽等。
2、织物的性能(1)织物的力学性能:拉伸性能、撕裂性能、顶破性能等。
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问答题

长度与成纱质量、纺纱工艺的关系1、纤维长度与成纱强度的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下,纤维越长,成纱强度越大,在保证成纱具有一定强度的前提下,纤维长度越长,纺出纱的极限细度越细。
2、纤维长度与成纱毛羽的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较长的纤维成纱表面比较光滑,毛羽较少。
3、纤维长度整齐度、短绒率与成纱强度、条干的关系?当纤维长度整齐度差时,短绒率大时,成纱条干变差,强度下降,生产高档产品时,需经过精梳以去除短纤维。
4、纤维长度与纺纱工艺关系不同长度的纤维要采用不同的纺纱设备和工艺加工。
纤维长度是调节或设计纺纱工艺参数的依据。
纤维细度的测试直接法:显微投影测量法;激光细度测试法;微机图形自动测量法。
间接法:中段切断称重法;气流仪法;振动法;声波衰减法等。
纤维细度与成纱质量、纺纱工艺的关系1.与成纱强度的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纤维越细,成纱强度越高;2.与成纱条干的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纤维越细,成纱条干越均匀;在保证一定成纱质量的前提下,细而均匀的纤维可纺较细的纱;3.与纺纱工艺的关系:纤维越细,加工过程中容易扭结、折断而产生棉结、短纤维。
细纤维成纱时可加较少的捻度。
二、纤维的吸湿机理吸湿过程:纤维吸湿时,水分子先吸附至纤维表面,然后水蒸气向纤维内部扩散,与纤维内大分子上的亲水性基团结合,随后水分子进入纤维的缝隙孔洞,形成毛细水。
吸湿机理:纤维表面的吸附作用,极性极团的亲水作用,毛隙效应吸湿滞后性是指同样的材料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从放湿达到的平衡回潮率大于从吸湿达到的平衡回潮率吸湿滞后原因1)吸湿时由于水分子进人纤维的无定形区,使大分子间距离增加,少数连接点被迫拆开,而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这要克服大分子结合力因而受到阻力大,所以吸湿较困难。
放湿时,水分子离开纤维,连接点有重新结合的趋势,但由于大分子上已有较多的极性基因与水分子相吸引,阻止水分子离去,而且大分子间的距离不能及时完全回复到原来情况,因而保留了部分水分子。
《纺织材料学 第4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2
第二节 织物的手 感
03
第三节 纺织品服 用的耐用 性
04
第四节 织物的卫 生安全性 能
05
思考题
06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纺织材料的标准与 管理
第一节 纺织材料 标准的概况
第二节 标准制定 与管理的组织系 统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国际单位制词头 (倍率代号)
指标符号及单位
参考文献
谢谢观看
第二节 纤维的截 面形状
第三节 纤维的长 度
第四节 纤维的卷 曲与转曲
第五节 纤维的吸 湿性
第六节 纤维的拉 伸强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植物纤维
01
第一节 种子纤维
02
第二节 韧皮纤维
03
第三节 叶纤维
04
第四节 维管束纤 维
05
思考题
0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动物纤维
第一节 毛纤 1
维
2
第二节 蚕丝
第四节 纺织材料 的磁学性质
思考题
第五节 纺织材 料防电磁辐射性
能评价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纺织材料的光学性 质
01
第一节 折射率和 双折射率
02
第二节 反射率、 透射率和 吸收率
03
第三节 衍射性质
04
第四节 纺织材料 的吸收光 谱
05
思考题
06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纺织品的服用性能
01
第一节 纺织品的 外观性能
第二节 纱线的结 构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纱线的结构参数与性 能指标
第一节 纱线的细 度指标
第二节 常用纱线 的规格与品质特 征
于伟东《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的《纺织材料学》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集成,也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本科生基础教材。
该教材同时适用于纤维科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
教材内容主要涉及纺织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范畴,包括纤维、纱线、织物和其他纤维集合体及复合体的结构与性能特征,成形和加工对其影响,以及测量和评价的依据与基本方法。
此外,于伟东教授在纺织领域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曾主编《纺织物理》为全国500本研究生推荐教材,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或64学时学分:3或4分适用对象:纺织类先修课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姚穆等编《纺织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约2008年8月出版。
2.参考资料:于伟东编《纺织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出版,朱红等编《纺织材料学》,蒋素禅主编《纺织材料学习题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包括理论与实验两部分,涉及数、理、化及工程技术等理论,有边缘科学和前沿科学等内容,知识面广,又含有一定比例的品质评定,客观检验内容,其中部分实验环节,单独列出,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
二、教学基本要求为了指导学生课外复习、巩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教学要求,在纺织材料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重点掌握纺织纤维与纱线、纱线与织物、纤维与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纺纱性能的关系,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疆纺织工业的实际进行教学。
同时注重实践,加强课后学习,注重复习题、思考题、计算题、综合题等的练习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前言(2学时)纺织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介绍,纺织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纤维结构的基本知识(2学时)纺织纤维内部结构概述;纤维素纤维的内部结构,蛋白质纤维的内部结构与合成纤维的内部结构介绍。
第二章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4学时)了解纤维的细度和线密度概念,掌握基本指标及其换算方法。
了解纤维的截面形状、长度、卷曲与转曲,掌握这些性能对纺织性能的影响。
了解并掌握纤维的吸湿、吸湿指标和测试方法,纤维的吸湿机理和影响纤维回潮率的因素,常见纤维的吸湿能力和公定回潮率,吸湿对纤维性质和纺织工艺的影响。
纤维的强度指标介绍,掌握它们对纺织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植物纤维(4或6学时)棉纤维的形成,棉纤维的截面形态、截面结构和纵面形态,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及其耐酸耐碱性,棉花的种类和我国主要棉区,棉花初加工的概念以及锯齿棉,皮辊棉的特点及原棉检验。
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第6章

二、热对纺织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两种转变和三种力学状态 1、非晶态高聚物的热机械曲线(温度—变形曲线)
玻 璃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高 弹 态
粘 弹 转 变 区
粘 流 态
lgE
玻 璃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高 弹 态
粘 弹 转 变 区
粘 流 态
温度(℃ )
温度(℃ )
曲线上有两个斜率突变区—玻璃化转变区、粘弹转变区。 呈现三种不同的力学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20天 92 70 62 73 90 82 100 100 100
80天 68 41 26 39 62 43 9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分解点:纤维发生化学分解时的温度。
(二)耐热性和热稳定性
耐热性:纺织纤维经热作用后力学性能的保持性 叫耐热性。 图
热稳定性:纤维在热的作用下结构形态和组成 的稳定性。
1、质量与组成的稳定性
裂解:高分子主链的断裂,导致分子量下降,材料的机械 性能恶化。
2、结构的稳定性
热作用下,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发生变化,结晶度下降, 取向度下降。
LOI= VO2 VO2 V N 2 100%
LOI大,难燃;LOI小,易燃。
(2)点燃温度、燃烧时间和燃烧温度
点燃温度:纤维产生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燃烧时间:纤维放入燃烧环境中,从放入到燃烧所需时间。 燃烧温度:材料燃烧时的火焰区中的最高温度值。
3、提高纤维材料难燃性的途径
阻燃整理(纯棉、化纤) 制造难燃纤维(合成纤维)
3、影响热定型效果的因素:温度、时间、张力
定型温度大于玻璃化温度,低于软化点和熔点。
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 课后答案

第一章纤维的分类及发展2、棉,麻,丝,毛纤维的主要特性是什么?试述理由及应该进行的评价。
棉纤维的主要特性:细长柔软,吸湿性好(多层状带中腔结构,有天然扭转),耐强碱,耐有机溶剂,耐漂白剂以及隔热耐热(带有果胶和蜡质,分布于表皮初生层);弹性和弹性恢复性较差,不耐强无机酸,易发霉,易燃。
麻纤维的主要特性:麻纤维比棉纤维粗硬,吸湿性好,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纤维以挺爽为特征,麻的细度和均匀性是其特性的主要指标。
(结构成分和棉相似单细胞物质。
)丝纤维的特性:具有高强伸度,纤维细而柔软,平滑有弹性,吸湿性好,织物有光泽,有独特“丝鸣”感,不耐酸碱(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毛纤维的特性:高弹性(有天然卷曲),吸湿性好,易染色,不易沾污,耐酸不耐碱(角蛋白分子侧基多样性),有毡化性(表面鳞片排列的方向性和纤维有高弹性)。
3、试述再生纤维与天然纤维和与合成纤维的区别,其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何异同?在命名上如何区分?答:一、命名再生纤维:“原料名称+浆+纤维”或“原料名称+黏胶”。
天然纤维:直接根据纤维来源命名,丝纤维是根据“植物名+蚕丝”构成。
合成纤维:以化学组成为主,并形成学名及缩写代码,商用名为辅,形成商品名或俗称名。
二、区别再生纤维:已天然高聚物为原材料制成浆液,其化学组成基本不变并高纯净化后的纤维。
天然纤维:天然纤维是取自植物、动物、矿物中的纤维。
其中植物纤维主要组成物质为纤维素,并含有少量木质素、半纤维素等。
动物纤维主要组成物质为蛋白质,但蛋白质的化学组成由较大差异。
矿物纤维有SiO2 、Al2O3、Fe2O3、MgO。
合成纤维:以石油、煤、天然气及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制成单体,经化学合成为高聚物,纺制的纤维7、试述高性能纤维与功能纤维的区别依据及给出理由。
高性能纤维(HPF)主要指高强、高模、耐高温和耐化学作用纤维,是高承载能力和高耐久性的功能纤维。
功能纤维是满足某种特殊要求和用途的纤维,即纤维具有某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纺织材料学 (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 纤维

1.纤维:指长宽比在103数量级以上,粗细为几微米到上百微米的柔软细长体,有连续长丝和短纤维之分。
2.纺织纤维分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天然纤维:由自然界直接取得的纤维(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化学纤维: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聚物以及无机物为原料,经过人工加工制成的纤维状物体,通称为化学纤维(再生纤维:黏胶纤维合成纤维)棉纤维3.棉纤维生长分为三期:伸长期,、加厚期,转曲期横截面:腰圆形,有空腔纵向:呈不规则的沿长度方向不断改变的螺旋形转曲。
成熟度:纤维胞壁的加厚程度,用成熟度系数M表示4.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及化学性质纤维素占93-95(%)化学结构式:(C6H10O5)n,n=6000~11000化学性质:耐碱不耐酸二、棉纤维的分类一)按棉花种类分长绒棉(海岛棉):长度:33~45mm,细度小于1.43 dtex细绒棉(陆地棉):长度:23~33mm,细度1.43~2.22 dtex粗绒棉:纤维粗短,品质较差。
(二)按棉花初加工分:1、锯齿棉:采用锯齿轧棉机轧得的原棉。
特点:含杂、含短绒少2、皮辊棉:采用皮辊轧棉机轧得的原棉。
特点:含杂、含短绒多;麻纤维纤维分类:苎麻、亚麻、大麻、黄麻、二、纤维形态纵向形态:纵向平直,有竖纹横节。
横向截面:苎麻:扁圆形,有中腔,胞壁上辐射状条纹。
亚麻:多角形。
主要组成物质纤维素耐碱不耐酸三、性能:吸湿性很好(W K=12-13%);强度高(是棉的两倍),湿强大于干强毛纤维一、1.羊毛的形态结构:同质毛:导向毛细,与簇生毛细度、长度差异小。
质量好。
异质毛:导向毛与簇生毛细度、长度差异大,质量差。
截面形态:由表皮层、皮质层和髓质层组成。
纵向形态:表面覆盖有鳞片层2.羊毛的性质羊毛纤维大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分子结构中以—CONH---基团为主价键。
羊毛化学性质:耐酸不耐碱羊毛的特有性质:摩擦性能和缩绒性缩绒性:当羊毛在热湿条件及化学试剂作用下,经外力揉搓,挤压,纤维发生相互间滑移,纠缠,咬合,使织物收缩形成紧密的毡片,这种现象称为缩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热定型效果的因素:温度、时间、张力
定型温度大于玻璃化温度,低于软化点和熔点。
4、热变形加工:生产变形纱、膨体纱等
(四)纺织材料的燃烧性能
1、几种常见纤维的燃烧特征
纤维名称 接近火焰 在火焰中 迅速燃烧 渐渐燃烧 先熔后燃烧 有液体滴下 先熔后燃烧 有液体滴下 离开火焰 继续燃烧 不易延燃 能延燃 能延燃 燃烧后残渣 灰白色灰 松脆黑灰 玻璃状黑褐 色硬球 玻璃状黑褐 色硬球 燃烧时气味 烧纸味 烧毛发味 特殊芳香味 氨臭味 纤维素纤维 不熔不收缩 蛋白质纤维 收缩 涤纶 锦纶 收缩、熔融 收缩、熔融
(三)导电性质 1、纤维比电阻 1)体积比电阻 定义:电流通过截面积为1cm2、长为1cm的物体内部时的电 阻称为体积比电阻。
L S
S v Rv L
单位:欧厘米
2、表面比电阻
定义:电流通过物体1cm宽、1cm长表面时的电阻称为表 面比电阻。
L
b
b s Rs L
单位:欧
3、质量比电阻 定义:长为1cm、重1g的纤维束两端间的电阻值。
(3)粘流态:大分子链段产生相互滑移,表现出粘性流动的特 性。
3、热转变点
图
(1)玻璃化温度Tg:从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的温度。 (二级转变温度) (2)流动温度Tf :由高弹态转变为粘流态的温度,叫 流动温度或一级转变温度Tf。 (3)软化温度:在一指定的应力及条件下,高聚物达 到一定变形时的温度。 (4)熔点:晶体完全消失时的温度。
(一)介电性质 1、介电现象和介电常数ε: εr=C/C0
C-以某种材料为介质时电容器的电容量 C0-以真空为介质时电容器的电容量
2、影响ε因素: 内因:纤维内部结构:分子量小、密度大、极 性基团多,界电常数大。
外因:纺织材料含水率越大,介电常数越大 图
外电场频率越高,介电常数越小。
温度越高,介电常数越大。
2、纤维的层状结构 图 纤维受到光线照射时,各层均发生折射与反射, 各层界面上反射出来的强度不同的反射光,在纤维表 面上形成一散射层,纤维表面反射光量增加,光泽较 强,柔和均匀,有层次,不耀眼。
3、纤维横断面形状:
三角形截面纤维:正反射光属镜面反射,内部棱边 存在部分全反射现象,再从另一棱边透射出去, 光泽较强,有闪光效果。 圆形截面纤维:光线在任一界面上入射角都和光 线进入纤维后折射角相等,不能形成全反射。透 光能力强,且形成汇聚,纤维外观比较明亮。有 “极光”观感。
(五)纺织材料的熔孔性
熔孔性:纺织材料织物在接触到烟灰的火星、电焊 火花、砂轮火花等热体时,可能在织物上形成孔洞 叫熔孔性。 1、热塑性合成纤维:温度超过其熔点的火花或其他 热体---熔融,熔体向四周收缩在织物上形成孔洞。 (合成纤维吸湿性小,导热性强) 2、天然纤维、粘胶纤维---不软化、不熔融、温度过 高时即分解或燃烧。 3、吸湿性强弱影响纺织材料的抗熔性。棉、毛等天 然纤维抗熔性较好,腈纶与毛相似。涤纶和锦纶抗 熔性差。
S—材料的面积(m2)。
λ下降,导热性下降,绝热性、保暖性增强 。
2、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 1)纤维的温湿度 温度增加,材料的导热性增加。 回潮率提高,导热性增加,保暖性降低。(水:0.697) 2)纤维集合体密度(体积重量) λ δ=0.03-0.06g/cm3时,纤维保暖性最好。
空气
δ 0.1 0.2
LOI= VO2 VO2 V N 2 100%
LOI大,难燃;LOI小,易燃。
(2)点燃温度、燃烧时间和燃烧温度
点燃温度:纤维产生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燃烧时间:纤维放入燃烧环境中,从放入到燃烧所需时间。 燃烧温度:材料燃烧时的火焰区中的最高温度值。
3、提高纤维材料难燃性的途径
阻燃整理(纯棉、化纤) 制造难燃纤维(合成纤维)
粘 流 态
温度(℃ )
ε
50 40
1千赫
30
20 10
100千赫
M
0
2
4
6
8
棉纤维含水率与介电系数关系
各种纺织材料的耐热性 剩余强度(%)
材料
棉 亚麻 苎麻 蚕丝 粘胶纤维 锦纶 涤纶 晴纶 玻璃纤维
在100℃经过
在20℃未 加热
在130℃经过 20天 38 24 12 — 44 21 95 91 100 80天 10 12 6 — 32 13 75 55 100
(二)介电损耗: 1、定义: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引起发热的能量 消耗叫介质损耗。
2、产生原因:
极化取向引起介质发热消耗能量-漏导电流损耗。
极化取向消耗电能克服介质内粘滞阻力-极化电流 损耗。 3、影响因素: 电场频率:频率越高,析出热能越高,介质损耗高。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高,介质损耗高。 聚合物分子的极性和极性基团的多少。 4、应用:对材料进行加热烘干。
3、热收缩(形态的稳定性)
材料受热作用而产生收缩。
热收缩原因:初生纤维拉伸,纤维中残留有应力,因受玻
璃态约束未能缩回,当纤维受热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纤维 中的约束减弱,从而产生收缩。
热收缩率:是指加热后纤维缩短的长度占原来长度 的和蒸汽收缩率
合成纤维在不同介质处理下的热收缩率
2、三态及二转变的分子运动机理
(1)玻璃态:分子链段运动被冻结,显现脆性,类似普通玻 璃性能。
玻璃化转变区:纤维所有物理性质发生突变,链段运动限制被 解除,大分子构象可以发生变化。 (2)高弹态:分子链段运动加剧,出现高弹变形,类似橡胶 的特性。 粘弹转变区:大分子链段产生相互滑移,纤维表现流动性。
G m Rm 2 V L
影响纺织纤维比电阻的因素 1)吸湿对纺织纤维比电阻的影响 2)温度对纺织纤维比电阻的影响 :温度升高,电阻降低。 3)纤维上附着物的影响 。 4)其他因素对纺织纤维比电阻的影响 :测量电压、时间等。
纺织材料质量比电阻与含水率之间关系
m M K lg m n lg M lg K
A、提高空气相对湿度
B、使用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 C、采用不同纤维混纺 D、增加纤维导电性或采用导电纤维
入射光
正反射光
内部反射光
层状结构纤维的光泽
4 2
锦纶
涤
lg t 1 2
0 -2
棉
羊毛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lg m
表面比电阻与电荷半衰期的关系
玻 璃 态
高 弹 态
纤维中全部大分子与纤维轴平行排列时,双折射率 最大,大分子紊乱排列时双折射率等于零。
2、测量双折射率方法 (1)浸没法 间接测量
(2)光程差法 直接测量 3、测量双折射率的作用:用来测量纤维取向度的高低。 纤维取向因子f: 三、耐光性 材料抵抗太阳光作用的性质 。
光照射 大分子裂解 聚合度下降 强度下降
腈纶
维纶 丙纶 氯纶
收缩、微熔 发焦
收缩、熔融 缓慢、收缩 收缩
熔融燃烧有 发光小火花
燃烧 熔融燃烧 熔融燃烧有 黑烟
继续燃烧
继续燃烧 继续燃烧 不能延燃
松脆黑色硬 块
松脆黑色硬 块 黄褐色硬球 松脆黑色硬 块
有辣味
特殊甜味 沥青味 氯化氢臭味
2、燃烧性能指标 (1)极限氧指数(LOI)
定义:材料点燃后在氧—氮大气里维持燃烧所需 要的最低含氧量体积百分数。
20天 92 70 62 73 90 82 100 100 100
80天 68 41 26 39 62 43 9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n f n0
影响因素:照射强度、照射时间、波长、纤维结构等。
第三节 纤维的电学性质 一、研究纺织材料电学性质意义 (一)间接测量纺织材料的其他性质: 测纺织材料回潮率---电容法,电阻法 测纱条不匀率---电容法 (二)利用电学性质进行纺织加工: 静电纺纱、静电植绒等.
二、纺织材料的电学性质
第六章 纤维的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质
第一节 一、导热和保暖
1、导热系数λ 定义:材料厚度为1米,表面之间温差为1℃时,1秒钟通过 1平方米材料传导的热量焦尔数 。
纤维的热学性质
Qd T t S
λ—导热系数(W/m. ℃),Q—传导的热量(J),
d—材料的厚度(m),
t—传导热量时间(S),
ΔT—温差(℃)
收 缩 率 %
锦纶6
锦纶66
涤纶
-沸水收缩率
-热空气收缩率
- 饱和蒸汽收缩率
(三)纤维材料热定型和热变形加工
1、热定型原理:合成纤维加热到玻璃化温度以 上,纤维内大分子间结合力减小,分子链段开始 自由转动,纤维变形能力增大,在一定张力下强 迫其变形,纤维内部分子链间部分原有的价键拆 开和在新的位置重建。冷却并除去外力,纤维或 织物形状在新的分子排列状态下稳定。 2、作用:使织物尺寸稳定。
消光:二氧化钛消光剂
特殊光泽:异形纤维
二、折射与双折射 1、双折射定义:当一束偏振光投射到纤维上时,进 入纤维的光线分解成互相垂直两条折射光,纺织纤 维这种光学性质叫双折射。 o光(快光):振动面与纤维轴垂直,折射率用N⊥ 表示; e光(慢光):振动面与纤维轴平行,折射率用N//表 示。
双折射率:ΔN=N// - N⊥表示纤维双折射能力(双折 射差度)
二、热对纺织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两种转变和三种力学状态 1、非晶态高聚物的热机械曲线(温度—变形曲线)
玻 璃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高 弹 态
粘 弹 转 变 区
粘 流 态
lgE
玻 璃 态
玻 璃 化 转 变 区
高 弹 态
粘 弹 转 变 区
粘 流 态
温度(℃ )
温度(℃ )
曲线上有两个斜率突变区—玻璃化转变区、粘弹转变区。 呈现三种不同的力学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