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在隋唐时期显得格外频繁,远远超过了前代。

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朝代,隋文帝统一中国南北后,国威大盛;而唐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来华进行贸易。

日本统治者为了学习当时中国的文物制度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归国时,他携带近二百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

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

他同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王唯等友谊深厚,常彼此写诗相赠。

那时日本人入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

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

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

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

在日本,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假名。

鉴真本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

他带去了许多佛经,对日本的佛教有重要贡献。

日本佛教中的律宗,就是有他首创的。

他用鼻嗅的方法为日本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的药商奉他为始祖。

鉴真和他的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发表时间:2019-04-08T15:59:27.91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作者:崔嘉淇[导读] 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1603班崔嘉淇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此时同样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文章将对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遣唐使作为特定名词,指的就是日本遣来唐朝的使者,这让我不由地思考,为何当时世界上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遣唐使却特指日本来华使者呢?原因不言而喻,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者数量多且较为频繁,而且他们学习后带回日本的中华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具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而妇孺皆知的东渡者鉴真,作为流传至今备受人们尊重的文化传播使者,不仅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六次东渡终到日本,更是因为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完善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题目中的文化交流媒介主要就是指这些传播文化的人,他们通过学习和带回书籍等方式,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遣唐使及其影响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之使节。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也许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说清道明。

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也有过不少的摩擦和战争。

远的不说,明朝时期倭寇的掳掠曾经狂极一时,我东南沿海一带深受其苦。

还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这一国人永难忘记的罪行,无不历历在目般的控诉着日本对我国人民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两国矛盾和“国仇”依然不能否定历史上很多次积极的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及对两国千秋万代的重要影响。

就在这从古至今的漫漫交往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想法。

就从两大事件来看待两国的交往:中日佛教艺术的盛行和“国书事件”。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蕃神”的外来宗教却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碰撞与融合中扎根到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都知道接受一种外来宗教无疑是对自身信仰的神灵的某种否定,带有摧垮旧有统治体系的危险性,可是即使在崇佛和排佛两大派系尖锐对立的斗争中,佛教依然在日本统治集团的上层站稳了脚跟,迅速深入到日本社会当中。

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如下的几点原因:首先,佛教的力量。

有古书记载:“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

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辩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

所以信奉无边法力的佛教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更是对这样的一种神力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极致态度。

另外日本同大陆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和佛教本身带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于蒙昧初开的古代日本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和贵族中信仰佛教者渐渐增多。

其次,崇佛势力的强大。

皇室中崇佛的苏我马子以绝对的武力优势诛杀了排佛势力,使得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摄行政事之时,更是“笃敬三宝”,身体力行地推广佛教。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文化大国,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促进亚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历史回顾中国与日本的往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通过海路和陆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日本汲取了大量的中文和儒家思想,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江户时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哲学也给了日本极大的启发,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侵入下,中日两国也依然保持着文化交流,其中包括音乐、电影、文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两国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文化交流的现状如今,中日两国以多种形式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艺术、电影、文学、音乐、体育以及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合作。

例如,每年在日中心“文化交流年”中,中日两国政府举办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包括重要展览、交响乐演奏会、戏曲表演等。

同时,中日两国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学校、社团、交流机构等途径,两国青年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3.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仅有着促进两国之间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更多具有亚洲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也来自于两国领袖对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共同认知和贡献。

中国宋代文人苏东坡曾经对日本表示推崇,日本天皇昭和曾经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历史的独特性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赞赏和最终的和谐共处。

”这种文化的互相尊重和赞扬,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之间的发展,并给未来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概况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概况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概况唐代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实力‎最强的王朝之‎一。

时至今日,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

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和延邀唐‎朝各类人才到‎日本传授等多‎种手段,全面移植唐朝‎文化,在哲学思想、文物制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等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涌现出了大‎批像吉备真备‎和空海那样以‎学习唐朝文化‎为己任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也出现了像鉴‎真和尚那样终‎身以传播唐朝‎文化为使命的‎唐朝专业人士‎的杰出代表,正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留学生从唐朝初年开‎始,日本就在遣隋‎使的基础上,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以最大限度地‎从唐朝先进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日本社会的‎发展探求出路‎。

总共派出的遣‎唐使共有19‎次。

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吸‎收唐朝优秀文‎化的活动,除了在各地参‎观考察孔庙、寺观等文化名‎胜外,他们还聘请儒‎者教授儒家经‎典,延聘各类人才‎前往日本,通过各种途径‎搜求唐朝典籍‎携回日本。

介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朝‎学习,是遣唐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日本留学生大‎多被安排在国‎子监,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及唐‎代典章制度,在唐学习时间‎大多在十年以‎上,有些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由于他们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归国后往往对‎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对日本‎吸取唐朝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遣唐使后期‎,出现了以“请益生”或“请益僧”为名的留学生‎,所谓的请益生‎,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留学生,他们在唐朝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只是专门就某‎些疑难问题索‎解问难,具有短期进修‎的性质,这种变化表明‎,在遣唐使后期‎,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学习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徐福;∙秦始皇;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光武帝;∙卫满;∙汉武帝;∙王莽;∙刘秀;∙祭彤;∙竹内实;∙龟井南冥;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卑弥呼;∙陈寿;∙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难升米、牛利;∙刘夏;∙魏明帝;∙梯儁;∙伊声耆;∙王颀;∙张政;∙壹与;∙应神天皇;∙阿直岐;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壹与;∙萧道成;∙雄略天皇;∙好太王:广开土王;∙宋高祖;宋世祖;∙倭五王;∙江上波夫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汉武帝;∙来目皇子;∙隋文帝;∙小野妹子;∙隋炀帝;∙裴世清;∙推古天皇;∙西岛定生;∙张九龄;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僧旻;∙高向玄理;∙南渊清安;∙苏我氏;苏我虾夷;苏我入鹿;∙中臣镰足;∙中大兄皇子;∙惠日;∙高表仁;司马法聪;赵宝英;孙兴进;∙齐明女皇;∙刘仁轨;∙藤原常嗣;∙仁和天皇:“宫市”;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晁衡:阿倍仲麻吕;∙孝谦女皇;∙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储光羲;∙赵骅;∙唐玄宗;∙王维;∙藤原河清:藤原清河;圣武天皇的侄子;∙李白;∙唐肃宗;∙唐代宗李豫;∙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孙兴进;∙光仁天皇;∙包佶;∙鉴真;∙荣叡;普照;∙道璿;∙普寂;∙祥彦;道兴;道航;思讬(《鉴真传》;塑像);∙李林甫;李林宗;∙刘巨鳞;∙灵佑;∙吉备真备;∙光明皇后;圣武天皇;∙郭沫若;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发灯、遍尝巡礼艰辛∙空海:真言宗;《十住心论》;《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综艺种智园”;“弘法大师”;∙最澄:天台宗;∙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藤原葛野麻吕;桔逸势;∙阎济美;∙惠果大师:密宗大师;∙昙贞和尚;∙三圣:书法;嵯峨天皇;桔逸势;空海;∙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天台宗;“慈觉大师”;∙广智和尚;∙藤原常嗣;∙李德裕;∙张保皋:法华院;∙唐武宗;∙清和天皇;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宋徽宗;∙藤原忠通关白;∙藤原常嗣;∙真如法亲王;∙张支信;∙醍醐天皇;∙蒋承勋;∙钱元瓘;∙朱雀天皇;∙藤原忠平;∙钱弘叔;∙藤原道长;∙藤原赖通;∙紫式部;∙彰子;∙藤原为时(滕木吉);∙宋真宗;∙寂照;∙藤原实资;∙周史良;∙周文裔;第二节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奝然:《大藏经》;∙成算、祚一、嘉因;∙陈仁爽、陈仁满;∙宋太宗;∙唐武宗:会昌灭佛;∙钱弘叔;∙寂照:宋真宗;圆通大师;∙源信:天台宗;净土宗的理论奠基人;《往生要集》;∙朱仁聪;∙齐隐;∙行辿;∙安海;∙知礼;∙念救;∙治部卿源从英;∙杨亿、丁谓;∙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藤原赖通;∙宋神宗;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宋徽宗;∙宋孝宗;∙平清盛: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平忠盛;∙鸟羽上皇;∙后白河法皇;∙平重盛;∙妙典;∙宗像氏;∙氏忠;氏国;∙李邻德;∙宗赖;安清;季实;∙王升俊;∙谢国明:小吕岛;∙圆尔辨圆:“圣一国师”;第二节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荣西:临济宗;“叶上大师”;“茶祖”;“临济之祖”;《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谒虚庵禅师》;∙重源∙虚庵怀敞∙彻通义介:《天台山平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楼钥:《千佛阁记》;∙北条政子;∙道元:《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明全;∙无际了派;∙如净和尚;∙北条时赖;∙玄明;∙宗赜:《禅苑清规》;∙百丈怀海:《百丈清规》;第三节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军∙荣西;∙圆尔辨圆:“兼修禅”;∙道隆:“纯粹禅法”;建长寺;“大觉禅师”;武士道;《大觉禅师语录》;∙北条时赖;∙北条重时:《六波罗殿御家训》;∙祖元:对外国策;佛光国师;“临剑偈”;“老婆禅”;圆觉寺;《佛光国师语录》;∙贾似道;∙北条时宗:民族英雄;∙无及德诠;∙杰翁宗英;∙环溪;∙无象静照;∙镜堂觉圆;∙梵光;∙一镜;∙忽必烈;∙梦窗疏石;第四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忽必烈;∙祖元;∙北条氏;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朱元璋;∙怀良亲王;∙足利义满:日本国王;∙胡惟庸;∙林贤;∙足利义持:中断勘合贸易;∙足利义教;∙明宣宗;∙大内氏;∙细川氏;∙足利义晴;∙足利义政;第二节义政藏唐物——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足利义政;∙琉球国、岛津氏、大内氏;∙细川持之;∙岛津元久;∙足利义嗣;∙满济准后;∙足利义持;∙足利义教;∙后小松天皇;∙后花园天皇;第三节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佐佐木导誉;∙能阿弥、相阿弥:《君台观左右帐记》;∙艺阿弥;∙雕漆杨成;∙长充;∙足利义诠;∙张成;杨茂;∙长贞;∙羽田五郎;∙千利休:“和物”;茶道大成者;∙各种阿弥;∙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祖;∙一休宗纯;∙圆悟克勤;∙武野绍鸥:日本茶道中兴;∙织田信长;∙津田宗及;∙今井宗久;∙后花园天皇;第四节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胡宗宪;∙郑广南;∙朱元璋;∙大内氏;∙许栋;∙王直:双屿港;马迹潭;烈港;五岛列岛;“徽王”;“五峰先生”;∙松浦隆信:平户,小西都;∙三官;∙北条时政;∙徐海;∙戚继光;∙俞大猷;∙丰臣秀吉:“扫除海贼令”;“朱印船贸易法”;∙德川家康;“朱印”;∙长谷川藤广;∙周性如:德川家康;∙陈子贞;第五节雪舟与策彦——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坚中圭密;∙明成祖;∙龙室道渊;∙明宣宗;∙了庵桂悟;∙明武宗;∙王阳明;∙绝海中津;∙如兰;∙普明国师;∙雪舟等杨:云谷庵;“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师法自然”;《山水长卷》(夏珪);《泼墨山水图》(玉涧);《山水画卷》(高彦敬);《育王山图》(夏珪);《宁波府图》(高彦敬);《天桥立图》(最高代表、中日合璧);《芙蓉峰图》;十大世界文化名人;∙周文;∙大内政弘;∙明宪宗;∙张有声;∙李在;∙徐琏;∙夏珪:《长江万里图》;∙玉涧:《潇湘八景图》;泼墨;∙高彦敬:写意,速写;∙云峰等悦;∙詹僖;∙策彦周良:《谦斋初渡集》;《上京驿程录》∙明世宗;∙方梅崖;柯雨窗;第六章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尚式求册封——闽南36姓移居琉球岛∙郑和;∙尚氏;∙明成祖;∙武宁:中山王;∙明神宗;∙尚宁;∙郑迥;∙郑周;∙魏士哲;∙程顺则;∙林世功;∙曾益;∙蔡铎;∙岛津氏;∙山口宗季:《花鸟图》;吴师虔;∙近口家熙;∙葛饰北斋:浮世绘画家;《琉球八景》;∙周煌:《琉球国志略》;第二节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王直;徐海;∙郑芝龙;∙佩里;∙郑绍祖:德川家康;∙田川氏;∙郑成功;∙朱聿键:隆武政权;∙桂王;∙郑经;郑克塽;∙康熙皇帝:“展海令”;∙正德新商法;∙黄遵宪;第三节隐元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穿佛学儒学精髓∙隐元隆琦:临济宗第32世传人;黄檗宗;明清禅风;万福寺;《黄檗清规》;∙王翼;林恒一;王伯子;∙蕴谦;也懒性圭;∙逸然性融;古石性荣;∙慧门;独言性闻;独知(慧林)性机;良者(大眉)性善、独吼性狮、独湛性莹、良衍(南源)性派;∙龙溪宗潜;∙德川家康;∙高泉性潡:德川纲吉;后水尾天皇;真敬法亲王;∙南源性派;∙木庵兴瑫:“黄檗三笔”,“隐木即”;“黄檗流”;∙独立性易:日本治痘术始祖;∙高天漪;∙泽田东江:“东江流”;∙北岛雪山:“唐样书道”;∙悦山道宗:“书悦山”;∙逸然性融:“唐绘”的鼻祖;∙河村若芝;渡边秀石;∙池大雅;∙范道生;∙铁眼道光:《大藏经》;∙高玄岱;池田正直;北山道长;∙池田瑞仙;∙了翁道觉:“锦袋元”;∙月海元昭:日本煎茶道之祖;∙德川家纲;∙朱舜水:讲求实用;“文武全才第一”、“开国以来第一”;∙郑成功;∙朱大咸;朱永佑;吴钟峦;∙安东守约;∙德川光国:《大日本史》;∙安积觉;佐佐宗淳;人见传;∙陈元赟:尾张藩;∙吴仁显:纪州藩;FAQQ: 铜铎为什么受到日本人重视呢?好像老师还讲了日本各地铜铎都不太一样,什么区别呢?A: 铜铎是中国器物的日本化,是中国器物在日本本土经过改造以后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古代中国应该是作为乐器,后来发展为礼器,到日本自然变成了一种礼器或者神器(参见镜子)所以有铜铎崇拜Q: 吉野里出土了一大堆东西,吉野里怎么了?A: 吉野里是弥生文化遗址,代表了日本600多年弥生文化的发展过程Q: 稻荷山的铁剑A: 那个剑是日本造的,似乎是用中国的“百炼钢”技术制造,剑的铭文是刻着家族的好多好多名字,说是世世代代做什么什么官,侍奉雄略天皇的,这些剑应该是作为礼器用的,作为一个史证,这个东西的制造应该是中国带去的技术,也算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物证吧。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和日本交流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多元的状态,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而如何研究这段历史,深入探究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历史沿革,分析其中的涉及因素和不同的阶段特点,并探讨如何理性看待这段历史,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历史沿革中日两国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时期,不过在隋唐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膨胀和边境的变化,导致了中日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

在史书中有关于隋朝与日本的关系的记载,其中《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了隋唐时期和日本的经贸往来。

这期间两国之间的交往显得非常活跃,主要涉及到官方的外交往来以及商业贸易的活动。

二、涉及因素在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有多重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一些经济手段如商人和商船的出现和日本内部的政治变动都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隋唐时期与日本在地理上的接近和统治优势也影响了这种关系。

再次,汉字与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扬还从文化角度加深了中日两国的交流。

三、不同的阶段在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隋朝到唐朝初期,这个时期里中日双方的交往主要是商业往来。

第二个阶段是唐玄宗时期,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有了更广泛的官方往来和文化交流。

第三个阶段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国,这个时期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和负面的影响,日本开始侵犯中国领土并且援助唐朝的敌人。

四、理性看待对于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研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尽管隋唐时期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关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历史也在一些方面提醒了我们。

历史上在其中过程中双方存在了不少分歧和问题,包括了在日方政治和军事方面对于中国的干涉、争端和战争等。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9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11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12佐贺登陆,吉野里遗址,新宫市13富士山hata14绳纹文化时代到弥生时代 17实地..考察..:佐贺吉野里瓮棺图...:河北千童镇信子节19实地..考察○《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

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

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

日本富士山“不死山”“苔桃”。

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秦时期大陆移民概况及贡献。

朝鲜半岛重要作用。

日本的秦人后代。

徐福东渡伟大意义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21弥生时代早期册封关系22乐浪郡遗址漆匣子 24奴国朝贡原因 26蛇钮金印讨论 28“汉之倭之奴国王”的理由30埋在志贺岛?31实地..:金印公园..考察○《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秦时的乐浪卫满卫右渠平壤王险城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乐浪的重要性存在422年朝鲜半岛上的中国文化窗口中日交往的中继站乐浪出土王光之印汉人匣子蜀郡耳杯○《后汉书》中关于赐金印的记载赐印的历史背景辽东郡太守祭彤周边国家归属东汉倭奴国王奉献赐印的过程金印紫绶 57年汉光武帝临终金印的发现 1784年志贺岛甚兵卫龟井南冥○关于金印的讨论真伪问题蛇钮王字质地印文内容倭奴国奴国埋藏方式亡国埋葬祭器保存设施破坏34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三国是国家级往来的确定期卑弥呼 37朝贡路线图. 38难升米39亲魏倭王印图.伊声耆41-42意义成果狗奴国没来朝贡?汉字(女王,皇子菟道稚郎子) 43细纹多钮铜镜图.○关于《魏志倭人传》陈寿(233-279)生动详细地记述了3世纪的中日往来何为“倭人传”,而非“倭国传”○邪马台国与魏国交往的资格获取-初期的奴隶制国家-女王卑弥乎也是宗教领袖-经济发达有租赋有阶级分化-麾下有21个小国能控制列岛的外交权○邪马台国的第一次朝贡(239)——确立了与魏国的册封关系朝贡的目的:为抗击狗奴国(男王卑弥弓乎)朝贡的时机:曹睿收复朝鲜四郡使者难升米在带方郡官吏的引导下赴洛阳-曹睿颁赐“亲魏倭王”金印带方郡官吏赴日本向卑弥乎颁诏册封关系成立○邪马台国的后三次朝贡(243 245 247)——确立了邪马台国的列岛霸主地位邪马台女王国与狗奴男王国决战列岛-魏国两次送黄幢声援邪马台女王国魏使张政为卑弥乎的接班人壹与撑腰平息战乱-“邪马台YAMATO”即“大和YAMATO”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物品交流43..实地..:伊都国铜镜遗迹..考察倭人好镜日本可多见:战国镜—多钮细纹-西汉镜—重圈铭带镜-新政镜—方格规矩四神镜-东汉镜—内行花文铭带镜-三国镜—三角缘景初二年镜48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古坟时代大和朝廷为抗衡高句丽五王 49266年至421年中日来往中断128年的原因52八次 53原因 54古坟文化陪葬品倭五王55..实物..:稻荷山铁剑(铭文中央王权..考察○邪马台女王国的失利东晋的南缩○倭五王朝贡刘宋的地理环境刘宋占领山东○倭五王遣使的目的对抗高句丽的势力获取铁资源好太王碑 391年好太王破倭军○倭五王遣使的过程五位倭王(赞、珍、济、兴、武)先后谴史刘宋 421—478年共8次273字的表文五王谴使要求加封‘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国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479年至607年中日来往中断的原因萧齐的南缩倭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彻底失利○骑马民族征服日本的假说古坟文化武具马具○倭五王遣使的历史意义加速了日本列岛统一大业的进程57综述一:中日文字、文学与书籍的交流文言二途万叶假名58平假名片假名59翻译60记纪文学万叶和歌61和魂汉才62源氏物语枕草子63武家文化,五山文学64井町人文化64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郁达夫66汉籍69红叶山文库70日本输入中国的汉籍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75任那遣隋使编“以天为兄以日为弟”77日本强过半岛心理原因 77小野妹子学习 78丢国书原因79裴世清80裴世清访日看出问题“天皇”。

小野妹子再访隋4年‘西天皇,东皇帝’留学生八人。

华夷秩序遭翻译的国书83..实物..:法隆寺佛像圣德太子85青州..考察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87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89大化改新20次遣唐使90-92学习唐政治制度成果-律令近江令(668年)飞鸟净御原令(681年)大宝律令(701年)养老律令(718年)对中国律令的取舍日本古代天皇制封建国家的建立设置班田制教育制度93经济交流主要口岸95唐中日贸易96十二单奈良城金银盘宝饰镜屏风唐三彩图.98..实地..考察..:正仓院 99文物价值特点 101与交流史的关系四:鸟毛立女屏风腊蜜饼香炉投壶图.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104遣唐使出发前活动,小字:留学生少的原因105遣唐使到达后收到的欢迎106晁衡和唐人诗忠孝不能两全107遣唐使回日本受到欢迎109藤原河清110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111鉴真荣叡普照道璿(律宗113东渡过程东征传绘卷图.115唐招提寺三大戒坛影响意义116天平文化实物..: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22 实地..考察....考察..:井真成墓志 119实地考察..荣叡碑亭..考察..:阿育王寺、大明寺与唐招提寺建筑图.130...实地晁衡的学业和仕途:学于太学中进士左春坊与储光羲深交 34岁任左补阙。

被玄宗挽留曾任:仪王友秘书监(从三品)卫尉卿接待日本使节。

告老还乡以中方官员的身份作还乡诗漂流至安南李白《哭晁衡》。

回长安避难四川任:镇南都督 766年回长安 770逝世追封潞州大都督。

关于对晁衡两种的评价唐文明乃世界各民族共建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法灯、遍尝巡礼艰辛134留学僧多及原因学问僧请益僧135唐代中日佛教交流广泛全面例如建制卢舍那佛教派最澄弘法大师.空海慈觉大师.圆仁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 136空海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 138西明寺密宗大师.惠果 139空海成就 140圆仁144圆仁意义实地..:青..考察龙寺空海图.148实地..:赤山法华院圆仁中日韩..考察152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的交流153派别和尚减震最澄空海荣西兰溪道隆无学祖元道元隐元隆琦155儒学五山新儒学林罗山日本朱子学派“大义名分” 157阳明学中江藤树大盐平八郎,古学派山鹿素行古义学派伊藤仁斋,日本儒学衰原因158道教159最后一行:儒道释三家学说在日本融合164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华严缘起宋船图.钱弘俶制金刚塔图.170藤原氏与中国交往、唐物史料173实地..:鸿胪..考察馆青瓷碗图.史料八则:1002年藤原为时访华7年藤原道长出席唐物御览式8年藤原道长捎信去中国(寂照)9年藤原道长为天台山大慈寺重建捐资10年藤原赖通(道长之子)赐周史良金11年藤原赖通出席唐物御览式12年周文裔送礼给藤原实资 13年藤原氏一族的名僧—成寻访华。

唐物与贵族生活第二节法济大师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私贸易176比较:秦汉物质文化,汉唐制度文化,宋元宗教文化,明清民俗文化中日间文化交流自北宋起双向交流三批来华日僧奝然宋太宗“天皇无姓”大藏经 179三国传来之释迦像图. 180佛教等思想文化领域与北宋对等交流源信寂照安海解答源信的27问 182寂照与丁谓 183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善慧大师. 187回答宋神宗188诗文考证:诗三首奝然983年来拜宋太宗献铜器十余件《孝经郑氏注》《越王经新义》巡礼五台山带回《开宝敕版大藏经》三国释迦像。

寂照圆寂于中国带来疑问27条北宋南明智礼答复日本安海亦做答复参拜宋真宗献无量寿佛像得圆通大师号巡五台山与丁谓结交定居苏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