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

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

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

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

11日本分期方法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

7实地

..: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

..考察

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9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11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12佐贺登陆,吉野里遗址,新宫市13富士山hata14绳纹文化时

代到弥生时代 17实地

..考察

..:佐贺吉野里瓮棺图.

..:河北千童镇信子节19实地

..考察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

老孚希”。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日本富士山“不死山”“苔桃”

。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

○秦时期大陆移民概况及贡献。朝鲜半岛重要作用。日本的秦人后代。徐福东渡伟大意义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

21弥生时代早期册封关系22乐浪郡遗址漆匣子 24奴国朝贡原因 26蛇钮金印讨论 28“汉之倭之奴国王”的理由30埋在志贺岛?31实地

..:金印公园

..考察

○《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秦时的乐浪卫满卫右渠平壤王险城

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乐浪的重要性存在422年朝鲜半岛上的中国文化窗口中日交往的中继站乐浪出土王光之印汉人匣子蜀郡耳杯

○《后汉书》中关于赐金印的记载

赐印的历史背景辽东郡太守祭彤周边国家归属东汉倭奴国王奉献

赐印的过程金印紫绶 57年汉光武帝临终

金印的发现 1784年志贺岛甚兵卫龟井南冥

○关于金印的讨论真伪问题蛇钮王字质地印文内容倭奴国奴国埋藏方式亡国埋葬祭器保存设施破坏

34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

三国是国家级往来的确定期卑弥呼 37朝贡路线图. 38难升米39亲魏倭王印图.伊声耆

41-42意义成果狗奴国没来朝贡?汉字(女王,皇子菟道稚郎子) 43细纹多钮铜镜图.○关于《魏志倭人传》陈寿(233-279)生动详细地记述了3世纪的中日往来何为“倭人传”,而非“倭国传”○邪马台国与魏国交往的资格获取-初期的奴隶制国家-女王卑弥乎也是宗教领袖-经济发达有租赋有阶级分化-麾下有21个小国能控制列岛的外交权

○邪马台国的第一次朝贡(239)——确立了与魏国的册封关系

朝贡的目的:为抗击狗奴国(男王卑弥弓乎)朝贡的时机:曹睿收复朝鲜四郡

使者难升米在带方郡官吏的引导下赴洛阳-曹睿颁赐“亲魏倭王”金印

带方郡官吏赴日本向卑弥乎颁诏册封关系成立

○邪马台国的后三次朝贡(243 245 247)——确立了邪马台国的列岛霸主地位

邪马台女王国与狗奴男王国决战列岛-魏国两次送黄幢声援邪马台女王国

魏使张政为卑弥乎的接班人壹与撑腰平息战乱-“邪马台YAMATO”即“大和YAMATO”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物品交流

43..实地

..:伊都国铜镜遗迹

..考察

倭人好镜日本可多见:战国镜—多钮细纹-西汉镜—重圈铭带镜-新政镜—方格规矩四神镜-东汉镜—内行花文铭带镜-三国镜—三角缘景初二年镜

48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古坟时代大和朝廷

为抗衡高句丽五王 49266年至421年中日来往中断128年的原因52八次 53原因 54古

坟文化陪葬品倭五王55..实物

..:稻荷山铁剑(铭文中央王权

..考察

○邪马台女王国的失利东晋的南缩○倭五王朝贡刘宋的地理环境刘宋占领山东

○倭五王遣使的目的对抗高句丽的势力获取铁资源好太王碑 391年好太王破倭军

○倭五王遣使的过程五位倭王(赞、珍、济、兴、武)先后谴史刘宋 421—478年共8次273字的表文五王谴使要求加封‘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国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

○479年至607年中日来往中断的原因萧齐的南缩倭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彻底失利

○骑马民族征服日本的假说古坟文化武具马具

○倭五王遣使的历史意义加速了日本列岛统一大业的进程

57综述一:中日文字、文学与书籍的交流

文言二途万叶假名58平假名片假名59翻译60记纪文学万叶和歌61和魂汉才62源氏物语枕草子63武家文化,五山文学64井町人文化64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郁达夫66汉籍69红叶山文库70日本输入中国的汉籍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

75任那遣隋使编“以天为兄以日为弟”77日本强过半岛心理原因 77小野妹子学习 78丢国书原因79裴世清80裴世清访日看出问题“天皇”。小野妹子再访隋

4年‘西天皇,东皇帝’留学生八人。华夷秩序遭翻译的国书

83..实物

..:法隆寺佛像圣德太子85青州

..考察

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

87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89大化改新20次遣唐使90-92学习唐政治制度成果-律令近江令(668年)飞鸟净御原令(681年)大宝律令(701年)养老律令(718年)对中国律令的取舍日本古代天皇制封建国家的建立设置班田制教育制度

93经济交流主要口岸95唐中日贸易96十二单奈良城金银盘宝饰镜屏风唐三彩图.98..实地

..

考察

..:正仓院 99文物价值特点 101与交流史的关系四:鸟毛立女屏风腊蜜饼香炉投壶图.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

104遣唐使出发前活动,小字:留学生少的原因105遣唐使到达后收到的欢迎106晁衡和唐人诗忠孝不能两全107遣唐使回日本受到欢迎109藤原河清110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111鉴真荣叡普照道璿(律宗113东渡过程东征传绘卷图.115唐招提寺三大戒坛影

响意义116天平文化实物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22 实地

..考察

..

..考察

..:井真成墓志 119实地

考察

..荣叡碑亭

..考察

..:阿育王寺、大明寺与唐招提寺建筑图.130

...实地

晁衡的学业和仕途:学于太学中进士左春坊与储光羲深交 34岁任左补阙。被玄宗挽留曾任:仪王友秘书监(从三品)卫尉卿接待日本使节。告老还乡以中方官员的身份作还乡诗漂流至安南李白《哭晁衡》。回长安避难四川任:镇南都督 766年回长安 770逝世追封潞州大都督。关于对晁衡两种的评价唐文明乃世界各民族共建

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法灯、遍尝巡礼艰辛

134留学僧多及原因学问僧请益僧135唐代中日佛教交流广泛全面例如建制卢舍那佛教派最澄弘法大师.空海慈觉大师.圆仁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 136空海为大使与福

州观察使书 138西明寺密宗大师.惠果 139空海成就 140圆仁144圆仁意义实地

..:青

..考察

龙寺空海图.148实地

..:赤山法华院圆仁中日韩

..考察

152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的交流

153派别和尚减震最澄空海荣西兰溪道隆无学祖元道元隐元隆琦155儒学五山新儒学林罗山日本朱子学派“大义名分” 157阳明学中江藤树大盐平八郎,古学派山鹿素行古义学派伊藤仁斋,日本儒学衰原因158道教159最后一行:儒道释三家学说在日本融合164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

华严缘起宋船图.钱弘俶制金刚塔图.170藤原氏与中国交往、唐物史料173实地

..:鸿胪

..考察

馆青瓷碗图.

史料八则:1002年藤原为时访华7年藤原道长出席唐物御览式8年藤原道长捎信去中国(寂照)9年藤原道长为天台山大慈寺重建捐资10年藤原赖通(道长之子)赐周史

良金11年藤原赖通出席唐物御览式12年周文裔送礼给藤原实资 13年藤原氏一族的名僧—成寻访华。唐物与贵族生活

第二节法济大师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私贸易

176比较:秦汉物质文化,汉唐制度文化,宋元宗教文化,明清民俗文化

中日间文化交流自北宋起双向交流三批来华日僧奝然宋太宗“天皇无姓”大藏经 179三国传来之释迦像图. 180佛教等思想文化领域与北宋对等交流源信寂照安海解答源信的

27问 182寂照与丁谓 183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善慧大师. 187回答宋神宗

188诗文考证:诗三首

奝然983年来拜宋太宗献铜器十余件《孝经郑氏注》《越王经新义》巡礼五台山

带回《开宝敕版大藏经》三国释迦像

。寂照圆寂于中国带来疑问27条北宋南明智礼答复日本安海亦做答复参拜宋真宗献无量寿佛像得圆通大师号巡五台山与丁谓结交定居苏州

。成寻1072年来华圆寂于中国参拜宋神宗献香炉、念珠、显密两教典籍600余卷巡五台山天台山由弟子带回新版译经413册撰《参五台天台山记》

190综述三:中日艺术的交流

198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

202宗像氏宋人百堂203圆尔辨圆圣一国师204实地考察:谢国明(博多商人之祖)墓袖凑港筥崎神社

第二节明庵荣西与希玄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

重源叶上大师.千光佛师.虚庵怀敞彻通义介千佛阁重修208茶圣福寺寿福禅寺建仁寺临济宗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 210道元曹洞宗如净身心脱落212

..:天童寺

..考察

...实地

215小字荣西兼修禅日本武士阶级

荣西1168年第一次来华在华半年取回天台宗新章疏1187年第二次来华在华四年从师虚庵怀敞住天台山万年寺(彻通义介画《天台山平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1259)

荣西出资修万年寺山门住宁波天童寺运木材重修千佛阁日本临济禅之祖开圣福寺寿福寺建仁寺向源实朝进茶日本茶祖

○道元(1200-1253)1223年来华在华五年住宁波天童寺从师如净和尚(默照禅)开永平寺著《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日本曹洞禅之开山

215第三节大觉禅师.兰溪道隆传授时赖武士禅、218佛光国师.无学祖元激励时宗抗元军

216道隆北条时赖镰仓武士阶级要旨 217贡献禅宗哲学对武士道221

..:建长

...实地

..考察

寺图.钟“天下禅林东海法窟”

禅宗对武士道的影响: 1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人心自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依靠自力 2 “身轻法重死身弘法”3 “生无所从来就如着衿,死也无所从去就如脱衿”--无畏于死“清心寡欲艰苦朴素”---克己奉公

220祖元老婆禅佛光派北条时宗《佛日庵公物目录》

225

..:圆觉寺印香炉香案佛日庵

..考察

...实地

227第四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228两次战争

230天龙寺船西南沉船图.青瓷盘铜钱231宋元间为何大量

233实地

..:鹰岛元寇资料馆回回砲印蒙古包战袍

..考察

237综述四:中日建筑的交流 238法隆寺 241建长寺枯山水

244第五章明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

245明断绝原因金阁寺图. 247缔结条约背景条件248争贡事件249-254贡品赐品254进贡

到来接待255史料考察

..:《善邻国宝记》

第二节义政藏唐物——256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

256东山文化银阁寺图.东山御物3来源 259最后-明勘合贸易和东山御物独特功能266影

响267

..考察

..:青瓷葵口碗

...实物

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其中包括南北朝、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江户时代(1603-1867)政权更迭多

第三节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

268日本文化形成唐物和茶道的联系:和物茶道具茶人艺术275村田珠光一休宗纯和尚武野绍鸥276赐死千利休标志意义277摆饰学278足利义教三种极真台子点茶礼法279综

述280实物

..:圆悟克勤真迹

..考察

282第四节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

282-286倭寇起因 287许栋王直 290比较勘合、朱印状292

..:寒山寺钟

..考察

...实地

294

..:王直故居六角井

..考察

...实地

297第五节雪舟等杨与策彦周良——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比较遣明使与遣唐使

298启用名僧为大使原因299记录300遣明使在中国的文化活动302雪舟“天童寺禅班第一座”徐琏赋诗送行绘《育王山图》《宁波府图》《山水长卷》夏硅《破墨山水图》—玉涧《山水图卷》——高彦敬《天桥立图》—中日绘画艺术大成1956年“世界文化名人”图.

307策彦荣归图.312实地

..:宁波港道元四明驿

..考察

314综述五:中日科技的交流316贞享改历320和算

326第六章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尚氏求册封——闽南

36姓移居琉球岛332中文化对琉球影响一国两贡东道盆图江户朝贡山口宗季《花鸟图》东道盆葛饰北斋《琉球八景》《册封行使列图》《万国津梁钟》

334

..:柔远驿(琉球馆)

..考察

...实地

336第二节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

337唐人贸易分期339郑氏船队做主渠道?343正德新商法中日贸易衰退原因344唐人贸易具体实施过程(江户幕府管理成功)345中国文化对长期地方文化:长崎唐三寺346唐人坊

民俗348实地

..:在长崎的中国遗迹

..考察

352第三节隐元隆琦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传佛学儒学精髓欢迎东渡原因

黄檗宗禅净一致万福寺354德川家纲356黄檗文化泽田东江东江流北岛雪山悦山道宗

358黄檗文化广播原因359朱舜水安东守约德川光国361朱舜水贡献362实地

..:古

..考察

黄檗新黄檗隐元纪念堂图.365怨亲平等塔367实地

..:余姚朱舜水遗迹

..考察

各色文化人乘商船东渡即非和尚(书法)独立和尚(医药)朱舜水(儒学)

陈元贇(文学)伊孚九(绘画)沈南蘋(绘画)

第四节清廷发号令——十万热血青年赴日求真理

实地考察:聂耳墓

。建交的过程与结果

日本主动提出建交中国推拖‘大信不约’李鸿章‘纵不能倚作外援,亦可以稍事联系’是否按西约?日方:‘拟议须照贵国准予西人成例,一体成约’

中方:‘西约断不能尽同’1871年9月13日《中日修好条约18条》(基本平等)

。留日热潮的动因规模成就

1898《游学日本章程》1905年8000人挽救民族危机秋瑾《白话报》唐宝锷《东语正规》李叔同开演话剧郭沫若《女神》郁达夫《沉沦》《共产党宣言》刘师培《中国古代史》洗星海《义勇军进行曲》藤野先生与鲁迅

嘉纳治五郎与弘文学院(陈独秀)松本龟次郎与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周恩来)

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储备力量

369综述六:中日民俗的交流五次高潮

衣铜镜371三种神器扇迷信稻米文化373豆腐盐375建筑阴阳五行说376风水石敢当年378拔河379秋千竞舟麻将

钓鱼岛相关资料1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列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

○距温州365公里,距福州385公里,距基隆190公里。

○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南屿、北屿、飞屿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面积为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钓鱼岛相关资料3

○1579年,中国册封使萧崇业所著《使琉球录》中,有“琉球过海图.”,其中明确载有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

○1736年,清政府第一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说明钓鱼岛在行政上早已属于台湾管辖。

○1747年,范成《重修台湾府志》中,将钓鱼岛划入台湾海防的防卫区域内。

○1785年,日本仙台学者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中,有“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图.中描绘了钓鱼岛等岛屿,并将其与中国大陆绘成一色,意指钓鱼岛是中国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皇帝与日本来使的史料

1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帝赐以印绶。(《汉书》《列传东夷》约432年)

2 制昭亲魏倭王卑弥呼:……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踰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三国志》《魏志倭书倭人》3世纪末)

3倭讚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绶……诏除武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宋书》《列传夷蛮》488年)

4大业三年(607年)、其王多利思比狐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隋书》《列传东夷》636年)

5贞观五年(631年)遣使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旧唐书》《列传东夷》945年)

只要每节课都去,。。作为一门开卷考察客观题还是会打报告提高优秀率的课而言还是很厚道的

书上6篇综述文章要考(助教侯佳有一篇)元仁是最后一个遣唐使

考前翻3到4小时书一般优秀都是没问题。不过要注意的是死宅同志们千万别倚老卖老根据主观去做题。老师的部分看法和大家预设的常识可能会不太一样

6大题型:选择填空完形填空图片含义判断题连线这个和尚和那个和尚有联系名词解释遣明使不同之处在于? 297 页遣明使和遣唐使比较5点(遣明使幕府架空,持有国书没有出现丢国书事件,重点在贸易不是学习,团长主要领导人都是僧人而不是僧人来学习文化,没有海难)遣明船

2009秋季学期中日文化交流期末考题之回忆版

一、选择

佐贺吉野里乐浪井真成英年早逝谁拿走《大藏经》博多商人鼻祖是?足利义满建立什么接待明朝使节雪舟中日合璧之作?什么源于辅助阅读汉文的速记符号

什么是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法然创造什么派?谁的朱子学特点是……

二、连线

对中日交流做出贡献的学者:龟井南冥、江上波夫、中山平次、朱舜水与德川光国

来中国交流的日本人:难升米、某遣唐使、某遣明使、

两国有友好关系的人士:瞾衡和李白、寂照与丁谓、

受到日本影响的作者与著作:梁启超、郁达夫、郭沫若

三、判断

信子节

刘宋占领山东味中日交通带来转机

倭五王是延续至今日本天皇家族的祖先

鉴真东渡好几次因为海难

吴越给日本送国书等,日本还礼

藤木吉1002年来中国受到宋真宗接见

园仁为向天台高僧讨教有关天台宗教义之30个疑点的使命,违规滞留,并受到新罗人张保皋的帮助

忽必烈对日战争是的民间交往减少

倭寇后期在日伪根据,九州等人还把他们当有钱商人

1532宁波争贡事件,使得日本人在中国人心中印象下降

清朝时期唐人坊是主要活动地

1658年,隐元受到德川家纲接见

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在新政中提倡笃敬三宝,把佛教看成是治国、施政的根本,要求所有臣民信奉佛教。

皇族最高等级是真人,穿紫色是因为道教

四、填空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金印为何埋藏志贺岛两国史书对裴世清访日记载不同

日本对天皇的叫法禅宗三宗由谁带回日本建立了什么寺中日的几次战争

日本对明贡品三类东山御物来源茶道形成原因遣明使与遣唐使区别

五、图片

铜铎东大寺正仓院青瓷葵口碗柔远驿怨亲平等塔

中日文化交流史。期末考试复习。

1、绳文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以狩猎、采集捕鱼等自然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文化

2、岩宿遗迹是谁首先发现的?相泽忠洋

3、绳文时代的土器的特征是什么?刻有绳文图案

4、所谓“渡来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从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穿越朝鲜半岛到达现在的九州北部地区

5、稻作农耕文化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公元前10世纪弥生时代初

6、青銅器和鉄器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弥生时代

7、青銅器和鉄器各有什么用途?青铜器主要用于武器、兵器,一小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在日本青铜器还用作祭祀器具。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大陆移民,日本人很容易的就用上了铁器。

8、弥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以金石并用、经营水稻栽培与畜牧并重的生产经济为主

9、大陆人是何时来到日本的?公元4世纪

10、所谓「乐浪」,指现在的何处?北朝鲜平壤附近

11、大陆移民中最著名的三大家族是哪三大家族?秦汉文

12、秦氏家族擅长什么?擅长养蚕和织布,农耕,建筑、土木

13、汉氏家族擅长什么?工艺美术

14、文氏家族擅长什么?制陶,文书,外交、户籍编撰

15、『论语』和『千字文』是谁带到日本的?王仁

16、在日本,第一位女王叫什么名字?卑弥呼

17、所谓「新汉人」,指的是哪些人?之前生活在乐浪一代的文氏家族,擅长制陶

18、遣隋使前后共持续了几次?4

19、遣隋使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600 614

20、圣德太子有哪些功绩?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中日文化交流遣隋使

21、国书事件的主角是谁?小野妹子

22、飞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佛教文化

23、遣唐使什么时候开始的?630年

24、根据『日本书纪』,在遣唐使的留学生中,名垂历史的人有哪些?惠日,几倍真被,阿倍仲麻吕

25、作为遣唐使的路线有几条?3

26、「筑紫」是指现在的哪里?日本福冈

27、「平城京」是指现在的哪里?奈良

28、「難破」是指现在的哪里?大阪

29、「平安京」是指现在的哪里?京都

30、「天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这首短歌的作者是谁?

阿倍仲麻吕

31、朝鮮历史上的三国鼎立的三国是指哪三国?新罗高丽百济

32、是谁将中国的天台宗传到了日本?最澄

33、鉴真和尚到达日本时已经多大年龄了?66

34、是谁将中国的净土宗传到了日本?源信

35、是谁将中国的临济宗传到了日本?荣西

36、五山文化的旗手是谁?当时的僧侣们

37、五山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受汉文学的影响很深。即和异文化很好地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新文化形态。

38、作为五山汉文学的早期代表,有哪些人?虎关师练、雪村友梅、中严圆月

39、現存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是什么书?古事记

40、現存日本最古老勅撰历史书是什么书?日本书纪

41、大宝律令颁布于何时?公元701

42、养老律令是何时颁布的?718年

43、「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是谁写就的?王维

44、遣唐使什么时候结束的?894年

45、「明州」是指现在中国的哪里?宁波

46、日明貿易的特征是什么?朝贡贸易

47、日本净土宗的鼻祖是谁?法然

48、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是谁?荣西

49、江戸幕府是谁开创的?德川家康

50、日本近代朱子学的鼻祖是谁?藤原惺窝

51、明治维新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868年10月23日

52、幕府末期,日本有哪些商业都市?江户(东京),横滨,长崎,鹿儿岛

53、五山汉文学的早期代表有哪些?虎关师练、雪村友梅、中严圆月

54、幕府統治時,掌握实际大权的是谁?幕府将军

55、幕府統治末期出现的新兴阶层有哪些?豪农豪商阶层

56、幕府末期,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是哪一个国家?美国

57、倒幕派发起倒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彻底掌握国家政权

58、标志倒幕运动的胜利是什么?伏见、鸟羽战役

59、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在哪里?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60、倒幕运动胜利后,明治政府的迁都地点是哪里?东京

61、19世纪中后期,日本资本主义还不发达,推翻幕府統治,并发起了明治维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62、在明治维新的政策中,对于社会进步和继续发展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近代教育

63、日本倒幕运动的旗手是谁?没落贵族和武士们,加上广大的农民们。

64、明治维新的军事改革是借鉴了欧洲的哪一个国家?德国

65、日本明治政府国家最高机构有哪一些?贵族院。

66、中日甲午战争何时爆发?1895

67、千岁丸何时来上海访问?1862

68、锁国政策持续了多长时间?215

69、黄檗文化的创始人是谁?隐元隆崎禅师

70、唐三寺是指哪三寺?兴福寺(南京寺)、福济寺(漳州寺)、崇福寺(福州寺)

二、解释下列词汇。

1、国书事件

公元607年,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第2次来中国时,带来了一封国书。小野妹子提交给隋朝庭的国书中有下列一段话:「日出づる処の天子、書を日没する処の天子に致す、恙無きや」。“日出之国的天子致日落之国的天子”这段话引起隋炀帝极大的不满。理由是,与从前以臣相称,乞求得到封号的态度相比,此次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点不同于以往的、不愿臣服的态度。隋炀帝看完国书后,大为恼火,决定杀掉使者,以解心头之恨。但是,最终隋炀帝没有杀掉小野妹子。因为,当时的隋炀帝一心想要征服高句丽,他不想得罪实际控制着高句丽以南的倭国,不想将关系弄僵,所以只能暂时忍下羞辱。其实,这也是当时隋炀帝的一个策略。

公元608年4月,以裴世清为首的12人一行在小野妹子的陪伴下出访日本,到达筑紫(现福冈)。因为遣隋使的成功,圣德太子大喜,遂设宴招待隋朝使节,表示极大的欢迎。同年9月,隋朝使节归国之际,小野妹子陪伴隋朝使节,再一次作为遣隋使节被派遣到中国。2、朱印状:朱印状是指日本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的古文书史料中,盖上朱印的命令文书。“异国渡海朱印状”指上面盖有将军朱印的出海许可证。

3、锁国政策

锁国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于1633年颁布第一次锁国令开始,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军官培里率舰叩关为止。主要内容是禁止一切日本船只出海,严禁一切侨居海外的日本人归国,严禁天主教。禁止葡萄牙船只来日本,只准许中国和荷兰的商船至长崎贸易。

4、市舶司

宋?元?明初,监督、管理外国贸易和负责征收关税事务的政府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5、勘合贸易

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一种称呼,也称“贡舶贸易”。明初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明朝廷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外国商船载贡品及各自土产来华,明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国物品。各国贡期或3年,或5年。对日本则规定10年一贡。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1404年,<日><本>二字分别使用,日本船使用<本>字号,明朝的船使用<日>字号,以此形式进行贸易往来的确认。日本称之为勘合贸易。

三、简答题

1、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哪些?

郭沫若松本龟次郎嘉纳治五郎藤野严九郎罗森黄遵宪李圭王韬傅云龙冈千仞

罗森和『日本日記』

黄遵宪和『日本国志』

李圭和『東行日記』

王韬和『扶桑遊記』

姚文栋和『日本地理兵要』

傅云龙和『遊歴日本図経余記』

冈千仞和『観光紀遊』

2、通过本学期《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想?

3、忽必烈的两次征日为何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遣唐使为何突然废除,其外因和内因分别是什么?

因为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定,加上航海方面的危险因素、以及经济困难等,公元894年,菅原道真向日本朝廷提出废除遣唐使。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废除了遣唐使,5.圣德太子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派遣隋使者等607年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及其他留学生来中国,建邦交,吸收先进文物制度。致力于振兴佛教,建法隆寺、四天王寺,著述《三经义疏》,被尊为日本佛教始祖。采用历法,编纂《国记》《天皇记》等史书,业绩颇多。

6、鉴真在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地位。

他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真在日本的这段时间恰好是中国唐朝文化繁荣发达的时期。鉴真来日本的时候,同行的人中有刺绣艺人、画家、玉器艺人等,他们带去了刺绣、绘画、玉器、铜镜等工艺美术珍品以及大量的真迹字帖等。鉴真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在日本被吸收,对天平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鉴真还将中国医学传到了日本。他亲自为光明皇太后治病。虽然双目失明,但对药物的知识渊博。

鉴真在日本的十年拼命学习,为了中日文化交流尽了最大的努力,留下了卓越的功绩7.、徐福等渡来人为什么远涉重洋来到日本,他们给当时的日本带去了哪些先进的文化?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

8.甲午战争,日本叫做中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追溯根源的话,日清两国在朝鲜的权力之争

失败原因:军事实力差距,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战略原因,指挥失误8.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与日本两国间进行的来往交流历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回顾它的发展史,也正如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关系一般有着悠久而绚烂的故事。

佛教最早由中国被传播至日本的时代,要追溯至日本的推古朝,即公元六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前半叶。通过高句丽和百济、朝鲜半岛,日本吸收了中国南北朝的文化,发展成为当时本土的飞鸟文化。高举着文化旗帜的大部分是中国的技术性移民后代,而佛教被由此打下了基础。在圣德太子的积极推动下,佛教得以在日本境内传播影响,继而在寺庙的建设里也融入了佛教的特色,甚至佛像也效仿中国的而渐渐被建造起来。

日本天平时代到来后,借遣唐使的再次交流学习,加上朝廷对佛教的支持奖励,日本【国家佛教】日渐兴起。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等六宗也接踵而至。

在佛教的传播中,僧侣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宋朝年间,奝然带去了集佛教之大成的《大藏经》,现被收藏至京都的法成寺。

直到日本平安时代中期,佛教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源信推动了净土宗的发展,佛教不再仅仅是贵族们的宗教信仰,而是像中国一样,内普及到普通百姓的家中。净土真宗的开创对中日两国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临济宗与曹洞宗相继由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道元在日后完成了日本佛教史上的巨著《正法眼藏》。

日本在平安时代末期,贵族文化停滞不前,旧佛教诸宗派多腐败堕落,针对这种情况,僧侣们通过白质素的专念修道来以德正气,乘着武士阶级势力的发展,在镰仓建立起了禅宗。中国南宋时期,日本吸取汉文学之精华,创立了五山文学。《元亨释书》的编成成为日本文化史上最早的僧史。

江户初期,随着儒学的推行,黄檗的佛僧们带来了黄檗文化,成为日本禅最后的烟火。9.艺术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渡来人的到来为日本古代国家建设、形成和生产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汉文家族将纺织业、手工业、制陶技术以及书记撰写技术向日本全国推广,而随着佛教的引进,建筑、雕刻的制作风格也戴上了宗教的色彩。

绘画上以美女像闻名,陶艺制作上以奈良三彩为代表的天平文化也进一步体现了日本派遣唐使的深刻影响。

南宋印刷术的发展,日本得以引进大量汉文书籍、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与此同时中国人也第一次见识到了日本的珍珠、硫黄、扇子、刀剑等珍贵的工艺品。

在佛教的传播中,中日僧侣们之间的交流也使日本也出现了师从一山大师的著名书法家。战争结束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在文艺界,白毛女与松山芭蕾舞团擦出了火花,而梅兰芳与中国京剧团的访日再次将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美丽带到了日本,而日本歌舞伎团·能·狂言·音乐则来到了中国。

1950年,两国的电影交流也拉开了序幕。直到今天,中日两国间的艺术交流依旧进行着。2013

中国皇帝给日本的印?

前期和后期倭寇区别?

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征服说依据?

中日五次战争?

圣德太子的佛教老师

日本一词正史最早记载

图片:

汉倭奴国王金印

琉球上贡江户

怨亲平等塔

最新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 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 (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知识链接】 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1.原因 (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使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2.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3.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班超经营西域 2.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日本 C.唐朝与新罗 D.唐朝与天竺 3.唐朝时印度被称为( )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4.我国古代一位传奇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他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这位传奇僧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二《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历经艰险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那些神奇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却确有其事。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为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鉴真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 (2)玄奘何时西行到天竺取经?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1.下面是小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2.《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等科技知识 C.传播中国的绘画等文化知识 D.口述成《大唐西域记》 3.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唐宋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 谢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距 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可以追溯汉代,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有正 式文献记载的是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 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而他们两个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 《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 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 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 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 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 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而 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 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 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两晋南北朝中国茶

文化初现端倪, 到了唐朝终于形成了中国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 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 科学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 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 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代禅宗就十分兴盛,茶与佛门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 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要 “跏趺而坐”、“过午不食”。而茶则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就选茶作为其饮 料。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僧人所饮的茶有“茶苏”之称。《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临漳照德寺 修行,“时复饮茶苏一二升。” 如果说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则进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 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 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 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

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1.“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 3(含答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根本原因是() A、对外交通发达 B、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D、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朝鲜 B、日本 C、天竺 D、越南 4、《西游记》中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书的高僧() A、鉴真 B、法显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5、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班超 6、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开凿大运河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7、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鉴真东渡日本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8、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朝鲜 C、唐朝与天竺 D、唐朝与日本 9、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 ( )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班级04091102 学号04091057 姓名马岩(未在网上选) 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唐宋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而唐初的日本,生产力还较为落后,贵族专权,朝臣倾轧,社会不安定。但日本人很善于学习外来的东西,他们加强与唐王朝的联系,派遣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及经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中日文化交流——文学 中国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在唐代达到高潮,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广泛频繁,中国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开始传到日本,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诗作都为日本人所喜爱,影响最大的当属白居易的诗。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平安时代的诗集与《和汉朝咏集》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白诗不仅在日本宫廷中流传,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赏,宫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长篇小说《源氏

物语》明显地受白诗影响,贵族文人多喜欢白诗,而且白诗也为平民百姓所欢迎,《长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在文艺思想和编选体例上也给日本诗歌总集《万叶集》以影响。日本奈良时代的文学家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被派遣来中国留学,在唐生活50余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师),游学于唐,归国时携回大量中国书籍,其后撰著《文镜秘府论》(6卷),将中国诗文作品、文学理论介绍给日本人民。 中日文化交流——茶文化 在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远播青藏高原,并且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成为佛门清规。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中日文化交流——教育 中日文化交流为教育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教育交流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由于日本贵族对中国先进文化的追求,使重视儒家教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直接影响到日本。6世纪,日本贵族阶级不仅学习儒家的经典,而且还涉猎天文、地理和方术等方面的书籍,许多日本贵族青年已经能够用汉字书写和阅读公文,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准则。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影响到日本奈良时期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尤其影响到日本语言文字。文明的兴盛和书写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6316489.html,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作者:杨金鹏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1期 【摘要】从亨氏的“文明冲突”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然而,现今中日两国之间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探寻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中日交流 一、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文化因素作为“软实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影响国际关系的传统变量中脱颖而出,有学者就说到,“没有人对此存在任何争议,即当今国际关系也同样是文化间关系。” i文化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个维度在当代国际关系的 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因素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说到,“当一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也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 ii另外,一国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上的统一性又能增加民族整体的行为能力和社会结合程度,对各项物资要素本身产生制约作用。iii 其次,文化交流是国际行为体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行为体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运用“魔弹理论”iv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普世观,以进行文化渗透,控制和干预别国的内政,促使别国的政治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再次,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造成国际冲突的原因之一。由于国际社会主体都是各自民族历史文化条件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对于国际社会中的相关问题的不同认知往往成为造成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看来,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世界的解读都是错误的,是对先知的侮辱,因此他们不惜发动恐怖主义事件,以消灭异教徒,建立所谓纯正的“伊斯兰国家”。 最后,文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外交活动会产生影响。一国的外交决策不仅仅涉及国家的物质利益,而且还涉及到道德与伦理评判等问题。同时,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也深受本国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所以,文化成为各国际行为体参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3-9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第三单元第九讲 1.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而对此宋代历史学家认为,“太宗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不足为后世法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唐太宗执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确的民族政策②唐太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③宋代史学家民族观过于狭隘,认识比较肤浅④宋代史学家观点虽有点片面,但基本正确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2.右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5世纪景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唐代管辖此地区的机构应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黑水都督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高昌古城在今天新疆地区,唐太宗曾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答案:C 3.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的标志是 () A.唐太宗时,向唐纳贡 B.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 C.大祚荣建立政权 D.大祚荣被册封为渤海郡王 解析:教科书对这一问题有明确叙述: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这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答案:B 4.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图是“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这幅地图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①边疆各族进一步发展,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②边疆各族完全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 ③唐朝后期北部疆域已达长城以北地区 ④边疆各族一些政权是与唐朝中央政权并立的友好政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时期。图示中的“政权部族界”说明,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政权如吐蕃等虽然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密切、友好,但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答案:B 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日交往最著名的高僧是玄奘 B.日本向唐朝派出的留学生最多 C.新罗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D.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相互往来 解析:唐朝时期,中日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是鉴真,玄奘是中印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向唐朝派出留学生最多的是新罗;以唐制为蓝本发起大化改新的是日本。 答案:D 6.1972年,郭沫若在《沁园春·雪》词的上阕中写道:“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其中空格中应填入的人名是 () A.法显B.玄奘 C.鉴真D.义净 答案:C 7.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C.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对外交往是双向的,如果唐朝经济文化落后于世界,就吸引不了外国与唐朝交往,唐文化也不可能光照四邻。 答案:A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拓展练习、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 我说的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展开。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教科书从唐都长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引起共鸣。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 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化抽象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 二、说教材 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

浅谈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浅谈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应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中日文化交流观;政府积极引导、促进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中日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形式。 标签:文化交流;中日;友好;条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而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就以日本文字为例,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组成了日本文字中的片假名,而汉字草书则是日本文字的平假名,两者共同构成的具有中国汉字特点,又独具日本特色的日本文字。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可是即使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说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中日两国的文化必然存在诸多的差异,并且各具特色。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也朝着各自的方向快速发展着。现就以新形势下中日两国如何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应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中日文化交流观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年以上的文化交流历史,双方的文化都属于东方文明的体系,也先后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积极成果。《论语》里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首先中日两国人民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中日文化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强调创新、推崇和谐的新世纪,两国人民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多看对方的长处,使自己的创新活力得到增添。文化的交流主要着眼于彼此之间的信任感的增强,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开始变得日益的频繁,就目前形势来看,中日两国文化正处于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状态中。就日本文化而言,其扩张性是极其可怕的。就以日本动漫为例,其行业发达可谓是无人能及,而且通过动漫行业日本掌握了全球大量青少年的心理走向,这也是日本文化极为厉害之处,毕竟如今的青年一代将会是未来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领军者。即使现在仍然还有很多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日本有种本能的排斥,但实际上仍然是有很多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去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由于诸多的局限性,目前中国国内所了解到的日本很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或者消息都十分片面,缺少对日本文化的一个整体了解,这无疑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产生了阻碍。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固然是建立在两国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在于民间的交流和碰撞。而且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日本文化也有自己的劣根性,这一点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免俗。每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历史上的对与错,两国关系的优与劣都不应该成为阻碍文化交流发展的绊脚石。即使未来中日两国可能会存在冲突和对抗,但文化的交流也不会停止。为此,加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间许多人固有的日本观,

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 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 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