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合集下载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矢志不渝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毅力、玄奘西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世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

2.教学难点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知识讲解:三、玄奘西行1. 目的通过史料讲述玄奘西行的目的。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阅读教材了解玄奘西行的目的。

通过参与课堂,提升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拓展知识面。

2. 概况通过玄奘西行动画示意图,讲述玄奘西行的概况(时间、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就等),帮助学生整体了解其过程。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玄奘西行的概况。

通过阅读材料,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3. 贡献教师通过史料和图片资料,讲述玄奘的贡献。

学生根据材料积极思考并聆听教师到讲解。

通过阅读材料和聆听讲解,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拓展知识面。

合作探究:对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这两件事的异同。

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进而比较其异同点。

学生回忆所学,并积极思考回答。

想一想:探究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和启示?教师通过史料和地图资料,讲述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发。

学生根据材料积极思考并聆听教师到讲解。

随堂练习1. 《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本意是波斯人的围巾,唐朝时用作宫廷歌舞的曲子名,后来演变为长短句的词牌。

这表明当时文化的特点是( B )A.博大精深B.包容并蓄C.影响中外D.历史悠久2.对比图示中的两种钱币,可以认识到( C )A.日本国家缺乏技术创新B.日本铸造工艺优于唐朝C.日本文化受到唐朝影响D.日本全面使用中国汉字唐开元通宝日本和同开珎3.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第一篇: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教案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闫秋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政权的情况;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以史实为例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相处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学习运用史实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及和睦相处的重要前提。

② 通过学习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及其影响,认识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学习鉴真和玄奘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①通过对唐朝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二、学准备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西游记》二、进行新课(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图片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学习内容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制度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教育设立太学,完善学制建筑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文字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生活风俗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等4.图片展示唐招提寺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主要交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概述讲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 唐朝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内容,如佛教、文化、科技等。

3.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讲述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流情况,如埃及、摩洛哥等国的贸易往来。

4. 唐朝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交流,如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讲述玄奘、鉴真、阿倍仲麻吕等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具体交流内容。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唐朝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授课:分别讲述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3.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

2. 讲解:详细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案例,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如文化融合、科技进步等。

5. 总结: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强调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7. 板书设计: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历史背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主要内容:1. 玄奘西行2. 鉴真东渡3. 遣唐使4. 文化交流项目影响:1. 文化融合2. 科技进步3. 友好往来4. 提升国际地位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清晰性和论证的逻辑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利用正史、笔记、诗词等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第一手信息。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⒈知识识记⑴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⑵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⑴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⑵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⑶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重点、难点突破措施:⒈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⒉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概括能力。

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明确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之间是有区别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一个师傅仨徒弟》。

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天竺求学问取真经为背景而虚构的一部小说,故事中的唐僧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玄奘一样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就会给你答案。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二、学生认定目标⒈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⒉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史实,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⒊对图片等内容进行观察、想象,用语言叙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含教学
反思】
本节课将探讨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和唐与新罗的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将了解外交开放对唐朝国力强盛的影响,并感知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遣唐使和XXX东渡。

在唐朝时期,日
本天皇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到中国,以研究中国的先进文化。

这些使节由2500多人组成,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同时,XXX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

他对佛经
深有研究,晚年受日僧礼请,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XXX与盛唐文化上,XXX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XXX
把XXX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他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

其次,我们将探讨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唐朝与新罗是友好邦交,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唐朝对新罗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包括制度、教育、建筑、文字、生活风俗等方面。

唐招提寺就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将了解到外交开放对唐朝国力强盛的影响,以及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

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

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

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

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

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

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

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

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

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浪里淘金
1、杜郭沫若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是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高宗
⑵鉴真“航东海”的目的是()
A、求取佛经精义
B、弘扬佛法
C、传播高潮的医术
D、学习日本的文化
⑶说他“一片精诚照太清”的理由是什么?
⑷诗中哪一句体现了“传道艺”的影响?他传播了哪些“道艺”?
⑸鉴真东渡日本后,定居在日本( ),鉴真死后,安葬在日本,至今在( )内安放着他的坐像。

⑹鉴真为传播大唐文化六次东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借鉴并学习哪些精神?
2、唐朝时,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身手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②创制文字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⑵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进行交流的使
()。

⑶简单概括一下唐朝与日本交流的情况。

3、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4、下列关于唐长安城叙述正确的是()
①唐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大都市
②长安城居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
③长安城布局整齐划一,对周边各国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长安称繁华热闹,商品交流活跃,为方便市民,到处都有商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讨论一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1、⑴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掌握。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六次东渡的高僧是谁。

唐朝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六次才得成功,这一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⑵B
⑶先后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⑷“唐风洋溢奈良城”。

除了传布佛教外,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⑸奈良唐招提寺
⑹为理想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

2、⑴A
⑵遣唐使
⑶①日本派遣唐使有13次之多,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
法、书法艺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许多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建立深厚友谊。

③鉴真和尚受到日本学问僧的邀请,东渡日本,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把中国的医药、建筑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促进了中日文化经济的交流。

3、C
4、A
5、反映了兼收并蓄(或对外开放,弘扬中国文化,同时又有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