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清晰整齐)

合集下载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作者:吕秉福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1期吕秉福猪副伤寒是由于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而引起的,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顽固性腹泻及大肠发生固膜性肠炎等。

这类传染病不受环境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感染对象为任何年龄段的猪,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仔猪受感染性最强,因此要加强对猪副伤寒病的防治,从而降低猪的死亡率。

本文将根据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1、慢性猪副伤寒病猪副伤寒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慢性型,二是急性型。

其中较为常见的猪副伤寒病类型为慢性型,这种类型的传染病通常发生在大型的养猪场内,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且不具备明显的表现形式,例如精神、体温、食欲会出现一些变化,这种情况不容易被发现,但会使被传染体出现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的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病猪死亡。

慢性型猪副伤寒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病猪会在发病后期出现下痢的情况,排泄物中会掺杂着黏液或是血迹,同时散发着异臭味,还有部分病猪在感染后会发生咳嗽的情况。

虽然慢性型猪副伤寒病的致死率较低,但发病率较高,病程一般会持续在3个星期左右,容易影响被感染体的生长发育。

2、急性猪副伤寒病急性猪副伤寒病多发于3月龄左右的仔猪,这类传染病的病程较短,一般在5天左右,主要表现形式是突然死亡,病猪在感染急性猪副伤寒后会出现败血症,临床症状主要是体温异常升高、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及呼吸急促等,发病后期会出现下痢的情况,且病猪的胸口及腹部下方会有淤青和紫斑。

部分病情严重的被感染体会在发病一天后死亡,病情较轻的被感染体会在发病三天左右死亡,由此可见,急性猪副伤寒病的致死率很高。

二、猪副伤寒病的鉴别猪副伤寒病与猪瘟的临床症状相类似,区别只是感染年龄上的不同。

猪瘟通常可以感染任何年龄的猪,而猪副伤寒病容易感染2-4月龄的猪,慢性猪瘟会导致猪的盲瓣处出现溃疡现象,在肾脏、膀胱等部位都会存在血状,且淋巴结会出血,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着猪的健康和生产。

在流行病学的鉴别诊断及防控上,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流行病学鉴别诊断1.症状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等,严重者长期拉稀,并出现贫血、厌食、呕吐等症状。

2.传播途径猪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经由病毒携带昆虫传播。

感染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当其他猪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这些病毒污染的物质时,就容易感染上病毒。

3.病原体猪副伤寒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属于革兰阴性菌。

主要存在于猪的肠胃道内,其病原能力强、易于传染。

二、防控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猪舍内部的环境卫生是防控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定期对猪舍内部进行消毒和清洁,清除废弃物和排泄物,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2.饲养管理猪舍内的饲养管理也是防控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合理安排饮食,保证饲料清洁卫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

同时,对疑似感染猪进行隔离饲养,分区分隔。

3.疫苗预防针对猪副伤寒这种传染病,早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疫苗的接种要注意及时和规律。

猪副伤寒的疫苗主要分为不全自杀性菌苗和自杀性菌苗。

4.严格检疫对于引进的猪只、新买来的饲料、器具和药品等,都应该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杜绝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同时,对于症状明显的疑似感染猪,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避免疫情的扩散。

总之,针对猪副伤寒这种传染病,我们应该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通过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67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

67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

67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作者:高凤玲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期1 临床症状猪副伤寒可分成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类型,其中慢性型比较常见,且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猪感染慢性猪副伤寒病后,具有较轻的临床病状,各种表现相对不明显,如在精神、食欲、体温上会缓慢出现变化,容易被忽视,但机体在发病过程中会逐渐消瘦,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出现停滞。

上述常见的症状往往会堆叠在一起,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便秘现象,从而导致食欲减退,只有在发病后期才会出现下痢,排泄物具有异样颜色,且会混杂黏液或者血迹,并散发腥臭味,部分病猪还会发生咳嗽,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4星期。

尽管慢性猪副伤寒病造成的死亡率要低于急性猪副伤寒病,一般可降低25%~50%,但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大型养猪场内更容易发生。

患病猪群经过治疗即使康复,也会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通常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容易感染急性猪副伤寒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死亡。

病猪往往会表现出败血症症状,具体是体温明显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并在后期出现下痢现象,在耳根、胸口以及腹部下方的皮肤存在淤青、紫斑等,病程进展较快,通常为1~5天,但幼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2 实验室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死亡2h内病猪的肠系膜淋巴结.添加在30%甘油盐水中,用于实验室检查。

即将病料直接接种在普通血液琼脂平板,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发现平板上长出圆形、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且表面湿润、光滑。

在无菌条件下挑取单个菌落用于纯培养,同时划线的方式接种在三糖铁培养基斜面上,并向底部进行穿刺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发现在斜面呈红色,穿刺线上呈黄色,且产生硫化氢的菌株还能够导致穿刺线变黑。

在无菌条件下挑取以上菌落进行抹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钝圆的短小杆状细菌,多数呈散在排列,有时2~3个会连在一起,且为红色的革兰氏阴性菌。

3 类症鉴别猪瘟。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X u m u s h o u y i在现阶段猪养殖过程中,猪副伤寒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对于猪养殖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猪副伤寒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学变化,详细阐述了猪副伤寒治疗方法,以供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借鉴分析。

猪副伤寒病对于不同年龄的猪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1~4月龄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在日常工作中,该病又可以称之为仔猪副伤寒病。

在发病期间,会与诸多不同的细菌疾病相互混合,并且整体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当前猪场养殖。

1、猪副伤寒临床症状猪副伤寒症状的出现,主要染病对象为断奶仔猪群体,尤其是猪场养殖条件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仔猪集体患病,并且该疾病会存在一定的蔓延现象,对于猪场养殖工作起到负面影响,造成养殖户自身收益降低。

目前,猪副伤寒症状病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表现中,主要表现为突发病症,仔猪的温度上升到41℃,由于猪自身体温升高,严重影响仔猪进食欲望,并且在猪疾病的早期,同时会伴随着便秘等症状,随着猪病症的加剧,会出现腹泻以及其他症状。

在发病3d 之后,仔猪的表面会出现紫红色斑点,猪在养殖阶段并不愿意走动,整体活动范围减少。

并且在发病5d 后,仔猪会因为自身衰竭而死。

至于经受住急性病症考验的仔猪,自身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为慢性症状,并且在仔猪成长阶段,还会饱受猪副伤寒的影响,最后会因为仔猪脱水死亡。

猪副伤寒对于仔猪的影响较大,并且在患病期间猪体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这些患病的仔猪通常会选择聚集在一起,并且会排除黄白色的排泄物。

2、猪副伤寒病理学变化当前猪场养殖阶段,通过对猪副伤寒的急性病例进行解剖,可以发现患病的猪自身呈现较为严重的败血症变化,内部器官出血严重,尤其是胃黏膜以及肠道表面会出现紫红色斑点,伴随着一定的出血现状。

并且解剖人员发现猪体内的淋巴结充血较为严重,结合当前猪副伤寒急性解剖案例,整体症状表现为内部器官出血。

至于慢性病案例,主要病变集中在猪盲肠部位,解剖人员通过对猪肠道的解剖,发现患有猪副伤寒病的仔猪肠道出现严重的肿胀隆起现象,在黏膜表面会出现一定的肿胀糜烂等现象,不仅如此,在该黏膜表面,会伴随着一层可以分离的康复性物质。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消化道传染病。

急性型为败血性疾病,慢性型为肠道发生坏死性肠炎及严重下痢。

1、主要临床症状:主要发生于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季节发生,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1~4月龄以内仔猪多发。

急性体温41℃以上,慢性病例体温一般无变化。

持续性下痢,粪臭。

并发肺炎者有咳嗽、呼吸困难。

病后期十分瘦弱,皮肤上有紫色斑。

2、预防:搞好场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1月龄以上的仔猪口服副伤寒菌苗。

药物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和诺氟沙星等。

3、治疗:(1)肌内注射:方1:硫酸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日2次,连用7天。

方2:通达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1~2次,连用2~3天。

方3:百病金方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2次。

连用2~3天。

- 1 -。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下将从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两个方面介绍猪副伤寒。

一、流行病学鉴别诊断:1. 疫情调查:对发病猪群进行详细的疫情调查,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养殖方式、饲养管理等因素,通过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猪副伤寒。

2.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病死猪尸体和病理组织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来鉴别猪副伤寒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猪副伤寒的特点是发病群体普遍感染,且能从阳性抽血猪中分离出沙门氏菌。

二、防控措施:1. 病猪隔离:将发病的猪隔离出来,避免与健康猪接触,减少传播病毒的机会。

对病死猪进行处理,避免病菌通过猪粪等途径传播。

2. 健康管理:加强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更换猪舍内的垫料,保持猪舍内的干燥通风,避免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3. 疫苗接种:可采取脂多糖疫苗进行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疫情的发生率。

对于具备条件的猪场,可以通过检疫和消毒等手段筛查和杀灭疫源,防止疫情的传播。

4. 病死猪处理:对于疫情中的病死猪,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菌通过尸体传播出去。

5. 加强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落实日常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加强猪的健康管理,提高疫情的预防意识。

针对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需要进行疫情调查、实验室检查和隔离饲养病猪等措施。

加强猪的健康管理、定期消毒和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副伤寒的传播。

猪副伤寒的最佳治疗方案阿豪讲解

猪副伤寒的最佳治疗方案阿豪讲解

猪副伤寒的最佳治疗方案阿豪讲解猪副伤寒是由猪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腹泻等症状。

该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和及时治疗。

治疗猪副伤寒的最佳方案如下:
1. 使用抗生素
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等。

应注意按照剂量和时长使用,并加强
对抗生素的管理和监测,防止抗生素过量使用和导致细菌耐药。

2. 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
猪副伤寒会导致猪的食欲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等情况,因
此需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的充分摄食。

同时,可使用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提高猪
的免疫力,避免病情加重和复发。

3. 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猪副伤寒病菌主要通过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因此需加强猪圈环境清洁卫生,合理处理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保持猪圈内空气流通,避免细菌滋生和繁殖。

此外,要做好
人员消毒和防护,避免人畜共患和交叉感染。

4. 注意观察和及时干预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猪的病情和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好病情记录和报告。

若出现严重病情,如高热难退、腹泻
严重等,应及时向兽医求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

总之,治疗猪副伤寒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除了使用抗生素外,还需注重营养补充、免疫增强、环境清洁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密切观察和及时干预,方能达到治疗效果。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

猪副伤寒病原体复制在猪的脾脏、肝脏和淋巴组织中,引起猪只发热、厌食、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导致死亡。

针对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1. 流行病学特征猪副伤寒主要通过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和环境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感染猪只后,病原体可在猪只内持续存在,并且通过排泄物传播给其他猪只。

病原体还可通过人员、工具和车辆等间接传播。

猪副伤寒在猪只中的感染率高,易造成群发流行。

2. 临床症状感染猪副伤寒的猪只通常会出现发热、厌食、体重下降、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病例还会出现肠穿孔、脾脏和肝脏肿大、淋巴组织增大等情况。

严重感染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死亡。

二、猪副伤寒的诊断和鉴别1. 临床诊断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变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但由于症状和其他传染病相似,单凭临床表现往往难以做出准确诊断。

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来进行鉴别诊断。

2. 实验室检测病理学检查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病理解剖、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猪副伤寒病原体主要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PCR等方法进行诊断。

还可通过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抗体和血清学反应进行检测,以辅助诊断病情。

三、猪副伤寒的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猪副伤寒疫苗可供使用,猪场可以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猪只的免疫状况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接种。

2. 环境卫生控制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圈的清洁和消毒、饮水设施的清洁和消毒、排泄物的及时清理处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猪副伤寒的传播和发病率。

3. 临床诊断和隔离一旦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当立即进行临床诊断和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
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

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

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天。

3.病理变化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

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

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

脾稍肿大,
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

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

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

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

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4.防制措施
4.1发病后的措施。

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

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

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

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

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

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4.2未发病时的经常性工作。

如前所述,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

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饲养管理用具和食
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

哺乳及培育仔猪防止乱吃脏物,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4.3注射疫苗。

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10毫升,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

口服免疫反应轻微。

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10毫升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本疫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弱毒株,冷冻真空干燥制成,适用于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健康仔猪。

按瓶签注明头份口服或注射,但瓶签注明限于口服者不得注射。

本疫苗使用时注意事项:⑴稀释后的疫苗限4小时内用完。

用时要随时振摇均匀。

⑵体弱有病的猪不宜使用。

⑶对经常发生仔猪副伤寒的猪场和地区,为了加强免疫,可在断乳前、后各注射一次,间隔21~28日。

⑷口服时,最好在喂食前服,以使每头猪都能吃到。

⑸注射后,有些猪反应较大,如出现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和减食等症状,一般1~2日后可自行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