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集合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国际贸易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势、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外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为了大伙儿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伙儿整理了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进展的阻碍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阻碍小,连续性好修建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进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阻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复习课件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复习课件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A.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 持麦田的肥力
B. 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和较强的市场适应性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交通运输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交通运输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主要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管道
交通运输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
交通运输
理解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大渡河畔手掌般的公路
交通运输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 厂、印刷厂、石油加工 厂、棉布厂
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原料产地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炼铝、炼铜等有色金属 接近能源供应地
指向型工业 能源 的工业
冶炼
(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 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 指向型工业 成本 力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 包带、制伞、制鞋等工 劳动力的地方 业
珠三角——基塘农业
珠 江 三 角 洲 的 混 合 农 业 基 塘 农 业
---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 技水平高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
世界农业地域类 型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因素
气候适宜,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海港近,交通方便 历史悠久,集约经营,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3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归纳(湘教)

高中地理必修二3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归纳(湘教)

(4)科技和信息联系:为了保持一定的优势地位,企业需要
○ 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 27 科技创新 的信息。电子商 ○ 务的加速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交流和共享 28 信息 资源,实现 ○ 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联系的 29 网络化。
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会导致某些产业的○30 空间集聚 , 促使 ○31 产业地域的形成。
的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对于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 宜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区位选择的重要性:购物时选择合适地点,可以节省
①时间 和②金钱。企业生产活动的理想区位条件是充足的 ③原料、动力 ;质高价廉的④劳动力;前景广阔的⑤市场。
(2)生产协作的主要形式: ⑱生产工序 间的联系,如布 匹的生产过程; ⑲零部件 之间的联系,如汽车的生产过程; ⑳配套服务 的联系,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3)商贸联系:商贸联系可分为一国范围内的 ○21 区际贸易
和国与国之间的 ○22 国际 贸易。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 需要,○23 现代物流业 应运而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 ○24 企业库存 ,降低○25 运营成本 ,提高 ○26 经济效益 。
系”,从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及加强协作 和资源的有限性等方面分析了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 三大主要因素。由工业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工业联系促使工业集 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的知识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从交通运输对人流、物流的集散、中转、商业 贸易活动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了聚落的形成、空间的分布、城镇 的分布及商业网点布局的重大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三章产业活动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三章产业活动

不利条件: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 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22
五、工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工业指 向类型
原料指向型 工业
市场指向型 工业
动力指向型 工业
廉价劳动力 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 工业
主导 因素 原料产地
市场
工业生产特点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运输原料 成本较高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运输产品成 本较高
(2)污染水源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水源 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工厂应该在
河流的下游) (3)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5
如果是给你风玫瑰图?
该地出现频率最大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A 西北
如果在该城市布局一个火电厂西 ,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
局在该城市的
D
A.西北 B.东南
西南
C.西南 D.东北
北 东北 东
东南 南
26
六、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在生产上有投 入---产出的 联系
以中间部门为参照,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称为上游工业, 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为下游工业。
思考:图中各 厂之间在哪些 方面存在工业 联系?
27
工业转移
1、转移原因: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
位移扩散:通过传播者自身的移动,将新技术带 到新的地域。
8
三、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 水分、光照)
地形
土地
市场 交通运输 农产品消费状况
社会 经济
自然 条件
农业区位
农业 技术
因素
劳动力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知识整合课件 湘教版必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知识整合课件 湘教版必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例题读农业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农业生产条件与特 点,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图甲
图乙
农业地 域类型 区位条 件评价 农业生 产的主 要特点
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利条 件:
自然环境方面的有利条 件: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2)影响农作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光照
(3)决定广东、云南地区农作物种类较多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热量 B.降水 地形
C.纬度 气候 D.热量 地形
答案 (1)C (2)A (3)D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答案: (1)
图 甲图 乙
农业地 域类型 区位条 件评价 农业生 产的主 要特点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劳动力丰富
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 温和,降水较多,夏季潮湿
小农经营;
机械化水平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A 终年高温,降水丰富;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 D 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各区位因素要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分析,即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 因素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最大。例如,城市的迅速 发展,使市场区位及需求发生变化,城郊农业将生产转为蔬菜、肉、蛋、 奶以及园艺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 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3)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网络建构 知知识识整整合合

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知识讲解

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知识讲解

2、影响聚落的形态:
北方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 棋盘式,原因是地形平坦,河流较少;南方 聚落多呈带状分布,沿河、沿公路、沿铁路 分布,原因是地形复杂,河流密度大,沿河、 铁路、公路分布用水和交通方便。
3、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 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扬州、济宁和聊 城兴起的原因是大运河的开通和通航,衰落的原 因是运河淤塞、京沪线的建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广阔 交通:交通便利 劳动力: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 技术:科教发达 政策:政策的扶持
根据主导区位因素不同工业可以分五种指向型工业为:
原料指向型工业(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 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 加工厂等)
动力指向型工业(如炼铝厂、炼铜厂)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聚落的空间布局:①古代:我国北方 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 近形成;南方以水运交通为主,聚落则沿 河分布,即方便取水,又利于运输,更可 营造秀美的滨水景观。②现代:随着交通 运输方式的改变,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 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和地域联系
1、不同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 (1)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和矿业的 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2)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较少,影响工业 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如原料、零部件、能源、 劳动力、科技水平、环境等。 (3)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其区 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 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和能源(主 要是指矿产资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

(五)工业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较高。

随着处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在逐渐变小。

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

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

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部门的有效制止。

高三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

高三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

高三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区域产业活动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人们为了生活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区域产业活动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了解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区域产业活动的知识点。

一、区域产业活动的分类1. 原材料型产业活动:包括采矿业、农业、渔业等,以获取和提取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

2. 加工制造型产业活动:包括工业制造、加工制造业等,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和转化,制造成各种产品。

3. 服务型产业活动:包括商业、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以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为主要内容。

二、区域产业活动的布局1. 自然条件因素:自然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对区域产业活动的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2. 交通运输因素: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交通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区域产业活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 人文因素:人口分布、城市规模与区位、历史文化底蕴等因素也会对区域产业活动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区域产业活动的空间格局1. 接近原材料的产业布局:例如,在石油开采地区会有大量的石油加工和化工企业。

2. 就近市场的产业布局:例如,一些消费品工业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附近设厂,以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

3. 聚集效应的产业布局: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会聚集形成某个行业的集群,形成产业链,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

四、区域产业活动的特征1. 发展不平衡性: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区域产业活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2. 互相依赖性:区域产业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相互配合,形成产业链。

3. 全球合作与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产业活动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合作。

五、高三地理学习的重点1. 理解和掌握区域产业活动的分类和特点。

2. 理解和分析区域产业活动的布局和空间格局。

3. 理解和分析区域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2014.6.16 整理人:王亚华段长签字:编号:2.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2.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主要农东亚东南亚南亚2.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积产量高,但商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第三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3.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业仪表等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3.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3.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

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以大型企业为主局口诀:“小、轻、散、低、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⑤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发展(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