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着眼于“异”,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

如“吾父死于是”的“是”,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

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榖米是农民种的。

);(2)“……也。

”例如:“农,天下之本也。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3)“…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则”、“即”、“皆”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简练明确,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一、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也是其他句式的基础。

主谓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可以表达简单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吾爱汝。

- 子欲何为?二、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 吾赐汝金币。

- 吾见子犹如见真龙。

三、主谓补句式主谓补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属性、状态或结果。

例如:- 吾为人帝。

- 彼宜君子。

四、主系表句式主系表句式是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构成,用来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或身份。

例如:- 吾乃石破天。

- 吾今病矣。

五、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用来强调某一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 犹如骏马奔腾,君子忠义无边。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先。

六、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通过某种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并列关系或对等关系。

例如:- 吾欲与子相约,共谋国事。

- 若非亲朋,谁肯帮助?七、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是由一个从句充当状语,在主句中用来修饰动作的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如:- 怀念往事,恨不能倒流时光。

- 知止而后行,可以保身修德。

以上是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

穷函天之灵秀,无法尽数其妙。

> 注意:以上文言句式仅供学习参考,实际应用中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写作目的恰当使用,并结合现代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和适应。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一、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

(“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二、被动句1.标准格式:为……所…………为所……于、见、为、被见……于……受……于……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

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古汉语不多见)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疑问词{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f.孔子曰:“何陋之有?”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

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 ,着眼于“异” ,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 ,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

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

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

如“吾父死于是”的“是” ,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

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 (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

在古汉语中用“者” 、“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榖米是农民种的。

);(2)“⋯⋯也。

”例如:“农,天下之本也。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3)“⋯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是⋯”的肯定判断句式。

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

“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

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 、“则”、“即”、“皆” 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 “环滁皆(都是)山也。

”二是用“为” (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文言文用“非”这个特殊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此计非(不是)我谋也。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者,非(不是)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古汉语中,表示一般否定语气的否定句中常用的否定词还有:“不、弗、毋、勿、未、否、无、莫”等。

例如:“大勿(不要)侵小。

”// “己所不欲,勿(别)施于人。

”// “师道之不(没有,不曾)传也久矣。

”//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不)能用也。

” // “小学而大遗,吾未(没有)见其明也。

” // “今为君计,莫(不)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少(年轻),未知可否(不可)?” 古汉语的陈述句中,还有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被动的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被”字,构成“⋯被⋯”的句式表示被动,而古汉语中常用介词“于” 、“为”、“见”、“为⋯所⋯”等虚词表示被动。

例如:“兵败于(被)陈渉,地夺于(被)刘氏。

”// “邑有成名者⋯为人迂纳,遂为(被)猾骨报充里正役。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被)欺。

”古汉语还可用“受”字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于” 后面再加主动者,构成“⋯受(动词)于(主动者)”的句式表示被动。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挟制,动词)于(被)人(主动者)。

”(我不能让吴国的全部国土和十万民众被他人挟制。

)古汉语的陈述句,除上述用“者”、“也”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等句式外,还有常在句尾用“也”矣”、耳”、焉”等语气词作为一般陈述句的句型标志。

例如:“吾尚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了)。

'” // “权曰:‘老賊欲废汉自立久矣(了),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罢了)。

”//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北面),无陇断焉(了)。

”(二)疑问句——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都要借助于疑问词来表示疑问。

有时用疑问代词“誰” 、“孰”、“何” 表示疑问;有时用疑问语气词“乎”、“ 欤(与)”、“邪(耶)” 表示疑问;有时两者齐用。

例如“且行千里,其誰(哪一个)不知?” // “是(这件事)可忍(忍心),孰(什么)不可忍?” // “吾与徐公孰(誰,哪一个)美?” // “王曰:‘何(什么)为(做,干)者也?” // “何(哪里)可胜道者也哉!”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呢)?”// “王曰:‘齐无人邪(么)?” // “孰(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呢)?”//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吗)?”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可分为问句、测度句、设问句、反问句四种形式。

“问句”即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问题,是“疑而又问” ;“测度句”即告诉对方一件事,表示一种猜度和怀疑的语气,具有迟疑不决的感情色彩,但不一定要求别人回答,是“疑而不问” ;“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自问自答” ,常用的语气词有“何”、“孰”等。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反问对方,表示断定的语气,是“不疑而问” 。

古汉语“一般问句”常用的语气词有:“乎”、“哉”、“邪(耶)”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测度句”常在句首或句中用“其” 、“盖”、“似”、“若”等语气词作为标志;“反问句” 常用的语气助词是:“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

一般问句,如:“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吗)?”//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呀)?”// “王曰:' 齐无人邪(吗)?”测度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可能)皆出于此乎?” // “盖(大概)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山有小口,仿佛若(好像)有光。

”// “若(好像)闻蔡(国)先卫(国),信乎?” // “叶徒相似(像),其实味不同。

”设问句,如:“所以然者何(什么)?水土异也。

” // “然则孰(怎么,怎样)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怎样)明之?由封建而明之。

”“反问句”,如:“赵王岂(难道)一璧之故欺秦耶?” // “王侯将相,宁(难道是)有种乎?” //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君返其国而有私也,无乃(不是)不可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不是)说(yue 高兴)乎?” 。

(三)祈使句——祈使句,即说话人请求或命令对方去做某一件事,或者劝阻、禁止对方不要做某一件事的一种句型。

古汉语中常用“唯” 、“愿”、“其”、‘请”等虚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请求、命令或劝阻、禁止的语气。

例如:“唯(请)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阙秦以利晋,唯(希望)君图之。

//“愿(希望)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吾其(还是)还也。

”// “其(应该)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 “寡人窃闻秦王好音,请(请您)奏瑟。

” // “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请允许)完璧归赵。

” // “璧有瑕,请(请让我)指在古汉语中,“请”作为表示祈使的语气词,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叫听话人有所行动,如“请奏瑟” ;一方面是说话人表示自己将要有所行动,希望能得到听话人的同意,含有“请让我” 或“请允许我” 的意思。

如“请指示王。

(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四)感叹句——感叹句的目的在于抒发说话人的感情,要求听话人表示同情或使听话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感叹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惊喜和赞叹;另一类是表示悲伤和厌恶,包括愤怒和憎恨。

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有“嘻”、“嗟”、“嗟乎”、“也夫”、“哉”、“也哉”、“矣哉”、“呜呼”等。

这些叹词没有固定的用法,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视具体句子的意思而定。

例如:“嘻(咳),技亦灵怪矣哉(啊)!” // “嗟乎(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莫我知也(呀)!” // “九世之亲族,一举而灭亡,可哀也哉呀)!” // “民言无嘉,憯(can 警戒)莫惩,嗟(哦)//“呜呼(啊哈)!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先生欺余哉(呀)!”// “有是哉(呀),子之迂也!”(你的迂腐竞是这样的呀!)古汉语的“哉”字表示感叹,一般用在句尾,而这个例句的“哉”却用于谓语,倒置在主语(“子”)的前面。

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感叹句的特殊句式。

由上述感叹句四种类型的例句可见,感叹句的特征不是表现在词句的形式上,而是表现在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上。

据此,便可确定有关叹词在句子中所表示的具体感情。

本讲所述的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就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和语调来划分的。

总之,在古汉语中哪种感叹句属于哪种类型,一般都是用语气词作为标志的。

不论它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语气词的作用是贯穿全句,决定感叹句的性质的。

第四讲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