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角色简介

合集下载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形象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形象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形象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精彩的表演和独特的外貌、服饰、语言等元素,这些角色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古代戏曲中常见且备受喜爱的角色形象。

1. 男性主角•武将:武将在古代戏曲中扮演着勇猛、英勇、激昂等角色。

他们通常穿着盔甲,武装到牙齿,并以激情四溢的旋律和充满力量的动作来展示其英雄气概。

•神仙:神仙是古代戏曲中具有超凡力量和非凡智慧的角色。

他们所穿戴的华丽服饰,以及高亢奇特的语调和舞蹈动作都让人们为之倾倒。

•文人:文人在古代戏曲中通常扮演知识渊博、文雅谦逊的角色。

他们穿着文人服饰,悠闲自在地行走于舞台上,以柔和而俏皮的语调展现出书卷气息。

2. 女性角色•花旦:花旦是古代戏曲中最具特色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们通常扮演活泼可爱、娇媚动人、机智聪明的少女形象。

花旦们所穿戴的艳丽华服以及灵动准确、纷繁而缜密的动作更是成为观众喜爱的焦点。

•净板:净板通常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派英雄和憨厚幽默的小丑等形象。

他们使用独特而干净利落的表演风格,加上精心设计的服装和化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旦角:旦角是古代戏曲中多扮演中年妇女或老年婆母形象的女性角色。

她们所呈现出来的稳重、沉着和内敛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家庭、孝道和品德修养的重视。

3. 其他角色•丑角:丑角是古代戏曲中妙趣横生、引人发笑的角色。

他们以滑稽可爱的形象和幽默诙谐的台词,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活力。

丑角在它们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特别擅长提供草率、有创意地解决方法。

•奸臣:奸臣通常扮演着阴险狡诈、心机深重的反面角色。

他们的服饰设计更加黑暗,用语言和行动与其他角色展开斗争,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复杂有趣。

总结:古代戏曲中众多的角色形象如武将、神仙、文人,花旦、净板和旦角等,通过其独特而富有个性魅力的表演方式和外貌形象吸引着观众。

不同类型的角色展现出了古代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和价值体系间的对立与统一,也传达着中国文化中关于英雄气概、美德操守等方面的思想观念。

演员在戏曲表演中扮演什么角色?

演员在戏曲表演中扮演什么角色?

演员在戏曲表演中扮演什么角色?一、主要角色在戏曲表演中,演员扮演的主要角色通常包括正角、旦角、净角、丑角等。

正角通常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高大、威严,通常具有正直、勇敢的性格特点。

旦角则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她们需要通过音调、身段等表演技巧来展现女性的温柔、柔美。

净角则扮演男性角色中的文官、武将等形象,他们需要通过身段、动作等来表现角色的风度、威武。

丑角则是扮演喜剧角色的演员,通常形象滑稽有趣,是戏曲表演中的笑料制造者。

二、次要角色除了主要角色外,演员在戏曲表演中还扮演一些次要角色,如小生、小旦、小净、小丑等。

小生通常扮演年轻男性角色,形象青春活力,多是正角的副手。

小旦则扮演年轻女性角色,形象娇美可爱,多是旦角的配角。

小净则扮演次要男性角色,形象矫健潇洒,多是净角的对手或帮手。

小丑则扮演次要喜剧角色,形象滑稽可笑,多是丑角的助演。

三、配角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还要扮演一些配角,如老生、老旦、老净等。

老生扮演年长男性角色,形象稳重,多是正角的前辈或长辈。

老旦则扮演年长女性角色,形象沉稳,多是旦角的前辈或长辈。

老净则扮演年长男性角色,形象风骚,多是净角的前辈或长辈。

配角的形象和性格多样,为戏曲表演增添了层次和丰富度。

四、特殊角色除了以上角色之外,在戏曲表演中还有一些特殊角色,如花旦、小丑等。

花旦是扮演戏曲舞蹈的女演员,她们通常需要具备优美的舞姿和出色的舞蹈技巧,用舞蹈表达角色情感。

小丑则是扮演滑稽有趣的角色,不同于丑角,小丑通常是配合花旦和舞蹈演员一起表演,为戏曲表演增添欢乐的气氛。

总结:在戏曲表演中,演员扮演各种角色,包括主要角色、次要角色、配角和特殊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演员需要通过声音、身段、动作等表演技巧来展现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戏曲表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演员们的演技和表演力的集中展示,使观众大饱眼福。

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演员们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戏曲中的角色划分

戏曲中的角色划分

戏曲中的角色划分
戏曲中的角色划分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 丑角:丑角是戏曲中的喜剧角色,通常具有搞笑、活泼、机智的特点,用于给剧情增添欢乐气氛,为正面角色提供帮助和咨询。

丑角的
形象多样,如白丑、黑丑、花丑等。

2. 正面角色:正面角色是戏曲中的主要角色,通常扮演剧中的英雄或
女主角,代表正义和美好的一面。

他们的形象丰满、高大,个性鲜明,言行举止端庄有礼,具有崇高的真情实感。

3. 反面角色:反面角色是戏曲中的反派角色,代表邪恶和阴险的一面。

他们通常是主角的敌人或对立面,采取各种手段妨碍主角的行动,他
们的形象多是丑陋、残暴,并带有一定的霸道和狡诈。

4. 客串角色:客串角色是戏曲中的配角,通常在剧情中出现的时间较短,用于补充剧情和增强戏剧效果。

客串角色形象多样,可以是主角
的朋友、家人、手下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角色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剧目中的角色可
能具有多重身份和特点,在不同情节和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中国戏曲中的角色分类

中国戏曲中的角色分类

中国戏曲中的角色分类1. 主角(Shǒujué):主角是戏曲中最重要的角色,通常是故事的核心人物。

他们承担着推动情节发展和传递主题思想的重要任务。

主角通常具有强烈的个人特点和独特的形象,他们在舞台上拥有最多的台词和戏份。

2. 丑角(Chǒujué):丑角是中国戏曲中的喜剧角色,也是观众最喜爱的角色之一。

丑角通常通过幽默、滑稽的表演方式带给观众欢乐和笑声。

他们通常具有夸张的身体动作和滑稽的台词,常常担任故事中的配角或者提供轻松的情节过渡。

3. 武将(Wǔjiàng):武将是戏曲中的英雄角色,通常扮演着具有战斗技能和勇气的角色。

他们在舞台上展示出高超的武术技巧和英勇的形象,通过战斗和决斗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4. 女性角色(Nǚxìngjué):女性角色在中国戏曲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包括贵族女子、侠女、妓女等。

她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展示出女性的柔美、坚韧或者聪明才智,丰富了戏曲的表演形式。

5. 世俗角色(Shìsújué):世俗角色是戏曲中扮演普通百姓的角色,代表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个体。

他们通常具有真实的生活形象,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示出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6. 神仙角色(Shénxiānjué):神仙角色是戏曲中的超自然角色,具有神秘和超凡的力量。

他们通常扮演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或者仙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示出神奇的力量和超凡的智慧。

以上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些主要角色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这些角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国戏曲带来了无尽的魅力,也是中国戏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戏曲角色简介

戏曲角色简介

角色行当: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

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

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

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

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

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

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

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

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1、主要类型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和丑。

下面是它们的介绍:
1. 生: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员。

生角包括文生(扮演文雅、儒士等角色)、武生(扮演武将或者戏曲中男性英雄角色)、小生(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通常是古代文人或者书生)等。

2. 旦: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包括正旦(扮演贵妇、皇后等高贵女性角色)、花旦(扮演普通女性角色)、老旦(扮演阿婆等老年女性角色)等。

3. 净:净是扮演丑角的演员。

丑是京剧传统角色之一,通常是扮演滑稽、嬉笑、夸张的角色。

净角包括小丑(扮演嬉笑角色)、大夫(扮演医生角色)等。

4. 末:末是一种配角,主要扮演小角色或者陪衬。

末角通常是一些次要的角色或者人物,比如官员、士兵、手下等。

末还有很多分支,例如小末、老末、武末等。

5. 丑:丑是一种角色类型,不属于四大剧种之一,但是在京剧中经常出现。

丑通常是道白、要活、落座等剧照中的配角。

以上就是京剧四大行当和丑的介绍。

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通过扮演不同行当的角色,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精神享受。

戏曲人物介绍

戏曲人物介绍

戏曲人物介绍
戏曲人物有生、旦、净、末、丑五角。

1、生角: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

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

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2、旦角:京剧中旦角即女性角色,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3、净角:京剧中净角即相貌品质有些特异的角色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4、末角:京剧中末角即中年男子角色的介绍。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

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
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

5、丑角:即插科打诨和昏庸糊涂的角色。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

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

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京剧人物形象介绍

京剧人物形象介绍

京剧人物形象介绍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丰富的剧目、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而闻名。

京剧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通常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一些京剧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介绍。

1.生行:生行通常扮演男性正面角色,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等类型。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四郎探母》中的杨延昭。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角色,如《罗成叫关》中的罗成、《西厢记》中的张生。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男性角色,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武松打虎》中的武松。

2.旦行: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等类型。

青衣:扮演端庄、严肃的女性角色,如《窦娥冤》中的窦娥、《玉堂春》中的苏三。

花旦:扮演活泼、开朗的女性角色,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拾玉镯》中的孙玉娇。

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角色,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梁红玉》中的梁红玉。

武旦:扮演以武艺见长的女性角色,如《锯大缸》中的李慧娘。

3.净行:净行扮演的是男性反面角色或怪异角色,分为大净、毛净和武净等类型。

大净:扮演粗犷、豪放的反面角色,如《长坂坡》中的张飞、《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毛净:扮演奸诈、狡猾的反面角色,如《水浒传》中的高俅、《三击掌》中的程咬金。

武净:扮演武艺高强的反面角色,如《战宛城》中的张飞、《盗御马》中的尉迟恭。

4.末行:末行扮演的是男性配角,多为中年以上的角色,如《群英会》中的诸葛亮、《打渔杀家》中的萧恩。

5.丑行:丑行扮演的是男性或女性喜剧角色,分为男性丑和女性丑。

男性丑:扮演滑稽、幽默的男性角色,如《乌龙院》中的宋江、《打金枝》中的程咬金。

女性丑:扮演搞笑、夸张的女性角色,如《拾玉镯》中的刘姥姥。

京剧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艺术、脸谱、服饰、唱腔和身段等综合元素来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行当: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

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

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

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

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

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

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
行当的形成。

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

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1、主要类型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生是戏曲小生(《孟丽君》陈芳饰演)
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

扮演男性人物。

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

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

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
小生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

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

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

长靠武生:装扮上“扎”靠,戴盔,穿厚底靴子而得名。

扮演大将,一般使用长柄武器。

表演要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具有大将风度和英雄气魄。

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

短打武生:常用短兵器,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

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

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旦青衣(《安寿保卖身》陈芳饰二夫人)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

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

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

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正旦旦行的一支。

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行中主角。

在近代戏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类型的独立行当。

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

重唱功,多用韵白。

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旦行的一支。

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

表演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旦行的一支。

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刀马旦多扎靠,骑马,持长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旦行的一支。

扮演老年妇女。

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
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

多重唱功,兼重做功。

有些剧种称老旦为夫旦或婆旦。

古装戏花轿错-彩旦
彩旦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

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有的剧种称“摇旦”。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

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

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

演唱声音宏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

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

“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

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大花脸净行的一支,也叫正净、大面。

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

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净行的一支,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

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

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上的刚烈。

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净行的一支,也叫摔打花脸、武净。

以跌扑摔打为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俗称毛净。

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

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就是扎扮造型,非常独特。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

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

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

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

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文丑丑行的一个支系。

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丑行的一支,俗称开口跳。

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2、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

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

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

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
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现手段。

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色。

演人物跟演行当,这是两条路子。

在中国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错误的路子。

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

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创造的传统形象,也要经过一番“再创造”的工作,即通过自己的体验,使这个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新的体会来充实它、丰富它,从而使形象获得新的色彩。

在实践中还经常遇到某一行当不能概括某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的情况,也就是说,光靠某一个行当的程式,还不能表现这个角色,这时,就必须将程式加以发展,才能适应角色创造上的要求。

长期形成的技术格律也叫程式,如甩发、圆场、扫边、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