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一)宋元南戏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该角色一般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 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贴:即贴旦,在戏中扮演次要女子。
第5 页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二)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称元曲,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 正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的剧本 体制绝大多数是“四折一楔”,四折是四个情节的 段落,像做文章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楔子的篇幅短 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于“序幕”。元代 杂剧采用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
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一)宋元南戏
第4 页
宋元南戏也称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现在全本留存的南戏剧本有《张协状 元》《小孙屠》《荆钗记》《白兔记》等。
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 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全视剧情需要 而定。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 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其 他角色皆为配角。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志 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 《墙头马上》、王清传奇
第7 页
明清“传奇”主要指长篇戏曲。明清传奇 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比起宋元南戏,明 清传奇的剧本不断规范,剧本中民间性减少, 文人雅性增加,此外,戏剧的音乐也逐渐格律 化,角色分工更细致,从而更便于表现生活。
第 10 页
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二、元 代 杂 剧
元曲Hale Waihona Puke 散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唱
杂剧(散曲+“科”+ “白”)
唱+演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 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 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 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 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 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 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 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 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 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 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 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善良的窦娥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 望的是什么?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 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 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四、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 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 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 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 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 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 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 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元代杂剧◆ 元杂剧: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 一本四折◆ ,之之外可以加 楔子◆ 。
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剧本由 曲词◆ 、 宾白◆ 、 科介◆ 三部分组成。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 、 、 、 四类。
元杂剧——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 《窦娥冤》为“末本”还是“旦本”?● 旦本宫调●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 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元曲散曲 杂剧 套曲 唱 (散曲+“科”+“白”)(一宫调数曲子)●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曲牌●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什么意思?●表示这一折自曲牌【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宫调。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祖显。
它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末世”思想、文化专制。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西厢记》(上)。
1、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蓝本,《会真记》又起源于元稹与崔小迎的爱情故事。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典戏剧知识点归纳总结古典戏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传统演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古典戏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古典戏剧的起源与发展1. 古典戏剧的起源:古典戏剧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舞蹈娱乐活动,经过演变与发展而成。
2. 古典戏剧的发展阶段:古典戏剧经历了传统戏曲的形成、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以及现代戏剧的影响等阶段。
二、古典戏剧的类型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戏剧形式,其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艺术元素。
2. 豫剧:豫剧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淳朴、婉约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3.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以其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的唱腔为特点。
4. 相声:相声是一种以对口表演为主的古典戏剧形式,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5. 评剧:评剧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注重对白和唱腔的表演,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
1. 角色扮演:古典戏剧中,演员需要化装扮相,通过服饰和化妆来塑造角色形象。
2. 把子艺术:古典戏剧中的演员通过手势、眼神、动作等细腻的表演技巧,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音乐伴奏:在古典戏剧表演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琵琶、二胡等乐器的演奏,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音乐伴奏和情绪衬托。
4. 梅兰芳唱法:梅兰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唱腔风格极具特色,以其独特的发声和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
四、古典戏剧的经典剧目1.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改编的京剧剧目,以丰富的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
2. 《长生殿》:这是明代文学作品《长生殿》改编的京剧剧目,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爱情与权力的矛盾。
3. 《牡丹亭》:这是元代文学作品《牡丹亭》改编的戏曲剧目,以其优美的音乐和唱腔赢得了观众的热爱。
4. 《西施》:这是豫剧中的经典剧目,以西施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展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性的聪明才智。
中国传统民间戏剧

中国传统民间戏剧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戏剧形式包括北京京剧、黄梅戏、评剧、川剧等,它们通过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一、起源与演变中国传统民间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和明代。
它们起初是作为民间娱乐形式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风格。
这些戏剧作品受到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的影响,逐渐演变为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
二、京剧——中国古典戏曲代表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它起源于北京,形成于19世纪。
京剧融合了音乐、武术、舞蹈和戏剧等元素,以其高亢激情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京剧的表演形式着重于角色扮演和舞台效果,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装,通过面部化妆和动作来诠释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黄梅戏——江南民间戏剧黄梅戏起源于中国的江南地区,以其缠绵悱恻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黄梅戏的演员以女性为主,她们通过纤细柔美的舞姿和婉转悠扬的歌唱来表达情感。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注重细节和姿态的变化,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诠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四、评剧——北方曲种代表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起源于清代。
评剧以其悦耳动听的唱腔和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评剧的演员们通过快速的台词和生动的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评剧在演出中广泛引用了社会百姓的生活经验和幽默思维,以讽刺和讽刺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五、川剧——中国西南戏曲代表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高亢激昂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川剧的演员们以奇特的脸谱和华丽的戏装为特色,他们通过奇特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川剧的剧情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热点为题材,通过音乐和表演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在中国古代,戏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祭祀、庆典活动、宫廷娱乐以及民间传统等。
以下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概述: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京剧的特点是咬字清晰、唱腔高亢、动作夸张,注重身段、嗓音和面部表情的协调。
京剧的剧本多为历史故事,以明清宫廷剧为主,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传统剧种,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起源于苏州,特点是声腔咏唱、细腻委婉,既有唱腔,又有舞蹈、表演和音乐伴奏。
昆曲剧本多为古代文学作品,如《牡丹亭》、《窦娥冤》等。
3.评剧:评剧又称曲艺、河北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评剧以说唱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是念白和唱腔的结合,音乐伴奏主要由京胡、二胡和板等乐器组成。
评剧剧本多为历史故事、传说和小说改编,如《赵氏孤儿》、《打金枝》等。
4.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地区的著名剧种,以歌咏为主,以柳琴等多种乐器伴奏。
黄梅戏以婉约柔和的唱腔、细腻婉转的表演和大型舞蹈场面著称。
黄梅戏的剧本多为民间故事、爱情传说和历史戏剧,如《霸王别姬》、《凤求凰》等。
5.豫剧:豫剧是中国河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起源于豫北地区,以唱腔为主,由音调独特的河南说白演变而来。
豫剧的特点是声情并茂,激情四溢,更勇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豫剧的剧本多为故事剧、人物剧和历史传说,如《狄青》、《王佐之才》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不仅培育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剧目,而且塑造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形态。
这些古典戏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概述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
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
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
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
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
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
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梨园领袖关汉卿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形容自己是有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
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
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
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
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
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
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
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
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
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具有无可辨驳的深刻性。
《西厢记》实现有情人的爱之梦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
但他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杰作《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
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
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
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
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它们在刻写亡国之痛白朴(1226──1306以后)《梧桐雨》和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汉宫秋》是两部著名的悲剧。
它们分别以唐代安史之乱、汉代与匈奴的民族矛盾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杨贵妃和汉元帝、王昭君不幸的爱情故事。
作品用凄婉的绝唱烘托了在民族纷争中的社会景象。
即使帝妃之情,也无不灌注着沉痛的政治感受和浓郁的故宫禾黍之悲。
无论是作家,还是观众,从不把它们当作严格的史剧看待,因为它们是借助历史故事的铺陈,刻写自己的亡国之痛。
以深沉的目光和怅然的心情回顾前朝,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元代作家为中国史剧创作定下的基本格调。
纪群祥(生卒年不详)因一部《赵氏孤儿》而传名古今中外。
此剧取材于历史记载并加以虚构发展而成。
春秋时期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盾,致使赵家300余口被诛杀。
为保护赵氏根苗和晋国同龄的幼婴,草医程婴献出了亲生骨肉,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抛却身家性命,守门将军拔剑自刎……他们心存正义向死亡挺进,换得出赵氏孤儿的安全。
20年后,程婴把事情真相告诉了赵氏孤儿,孤儿把复仇的利剑刺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纪君祥描绘的一幅幅令人怵目惊心的场景,张扬着民族的百死不辞的复仇精神。
剧中提出的“存赵孤”的口号,隐含着怀恋亡灭的前朝(赵宋)、不满元蒙统治的民族意识。
此剧早已流行海外,法国作家伏尔泰受它的启发而写了《中国孤儿》;德国诗人歌德也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剧本《埃耳泊诺》。
四大传奇南戏在元朝继续着经的发展和流行。
它自觉不自觉地吸纳了杂剧的优长,对自身作出新的规范与提高。
于是,这时的南戏出现了由粗变精的飞跃。
其代表作就是元末盛行的“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荆钗记》中的王十朋与历史人物王十朋生平不符。
一说钱玉莲原是妓女,因遭他的遗弃而投江自尽。
但舞台上的《荆钗记》,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
王十朋是一位受到称许的人物。
这个故事的曲折发展,肯定了一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的婚姻观念;同时,又是对上层社会流行的“富易交、贵易妻”的批判。
戏剧以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富贵权位的傲视,赢得了平民观众的喜爱。
历史人物刘知远以破落户起家,从军卒升为将帅,最后当上皇帝。
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自是民间文艺创作撷取的绝好题材。
《白兔记》以刘知远鱼龙变化的故事作为全剧骨架,流露出封建时代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
他们渴望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又苦于上天无路,不免艳慕或幻想能通过某种机遇而出人头地。
剧中赞扬李三娘不以贫贱论人,识刘知远于草莽之中,也是从这点出发。
但是《白兔记》所产生强烈审美效果的,不是这些思想,而是李三娘所受的非人苦难,“日间挑水三千担,夜间推磨到天明”,几近家奴。
这种苦难,控诉了那个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几人升迁,万众受虐的年月。
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却浓重地传递出由动乱酿成灾难的氛围。
《拜月亭记》是在一幅兵荒马乱的画面里,讲述一个颠沛流离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踏上逃避战火的风雨旅途,在患难相扶之中,他们萌发了爱情。
离乱中的结合,既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不门当户对,自然有悖于封建伦理,但作品肯定了它。
充满干戈的人生遭际,是极其痛苦的,舞台上着意渲染的是关切他人的美好情操。
温和的关系与严峻背景的对比,人物亮丽的情感色彩和非常巧合的情节的融合,是它的重要艺术特点。
《杀狗记》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反视胞弟为仇敌,使之沦为乞丐。
孙妻屡劝不听,便杀狗伪装成死尸放在家门口。
孙华见后十分惊惧,找酒肉朋友帮忙,均被托辞拒绝。
只有弟弟不记前恨,将“尸首”背到城外掩埋,并向官府自首,说人是自己杀的,与兄弟无关。
孙华顿然悔悟,兄弟和好,共受官府旌表。
这是一出劝诫剧,通过一个生硬设计的事件,让那些违背封建行为规范的人改邪归正。
观众能接受《杀狗记》并非由于这个主旨,而是在表现孙华的遭遇时,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无信、无聊、无行,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可憎的世态图画。
南戏绝唱《琵琶记》在南宋民间文艺和早期南戏中,蔡伯喈是个“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坏人。
高明改写了他,不再是个负心男子。
他本无心功名,因严父催逼,才不得已进京赴考;高中以后,屈于皇帝和牛丞相的炎威,被迫入赘相府,不能归家。
只因他辞试、辞婚、辞官的请求都被拒绝,终于酿成了父母饥饿而死,妻子赵五娘卖发葬公婆,沿途弹唱行乞,千里寻夫的悲剧。
作品的最后,以一夫二妇守孝三年一门旌表作结。
剧作家把功名利禄与家庭幸福对立起来,表明对皇帝的效忠义务原来是以剥夺人的赡养权利为前提的。
戏剧的结构极富特色,依据男女主人公的两地处境,分成两条线索交错递进。
一面是蔡伯喈一步步陷入功名富贵的罗网;一面是赵五娘独自支撑门户,苦苦挣扎。
将统治者的飞扬跋扈、安富尊荣和农村灾年一派残破的生活情景同时写入戏中。
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社会的深刻矛盾。
尤其是赵五娘这个人间苦难负荷者的形象,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
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传奇―明代戏剧主潮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
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
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
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