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常识和窦娥冤

合集下载

《窦娥冤》及古代戏曲知识

《窦娥冤》及古代戏曲知识

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蒙冤赴刑,怨恨天地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 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 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 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 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 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 神。
A词牌 a、合 B宫调
D)
D曲牌 b、糊突 混淆
C曲目
②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应该
C、错勘 错误地判断
d、怎生
怎么
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 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 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1、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 起 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 的本性。 2、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 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铺垫作用。
3、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 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 桩毒誓作铺垫。
[快活三][鲍老儿]这两支曲子 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 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 情。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 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 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 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 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细读第三层:
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 誓愿所用典故?
为何要立下这三桩誓愿?
誓愿
誓愿
所用
誓愿
顺序
内容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节选)》优质课件

2023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节选)》优质课件
窦娥冤魂诉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情节划分
通读课文,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划分成几个 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一层(1-2)(开头至“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两个曲 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3-6)(“(刽子云)快行动些”至“不明不暗, 负屈行冤” )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7-10)( “(刽子做喝科,云 )兀那婆子靠后至 结束” )四个曲牌,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请思考: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 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 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 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 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 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 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 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 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 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四、赏析细节:痛发誓愿
窦娥发了三桩誓愿,具体内容是什么?三桩誓愿之间是什么关系?
内容 第一桩 血溅白练 第二桩 六月飞雪
所用典故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飞霜六月 因邹衍
誓愿实质 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 孝妇冤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 而且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第二课时
四、赏析细节:指斥天地
(一)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为什么却在第二曲《滚绣球》中 指责天地鬼神?抗争意义价值在哪?并分析其语言特点(修辞)。

窦娥冤.ppt48

窦娥冤.ppt48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 事。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 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 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 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 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
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
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戏曲种类:{40余种}
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 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 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 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 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 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 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 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 河南曲剧、湖南花鼓
•作者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 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在《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 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 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 性。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 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 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窦娥冤

窦娥冤

第三折
窦娥临刑发誓愿 千古奇冤杀窦娥
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 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 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高潮)
第四折
窦娥冤魂诉实情 千古奇冤得申雪
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 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 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赏读课文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 由蔡婆婆独白开始。
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楔子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婆四十两银 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 京赶考去了。
(序幕)
楔子的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蔡婆婆、窦天章、端云
梗概: 蔡婆婆和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比较有钱,职业是
同一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属于不同的种类。如:《雷雨》 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悲剧 根据艺术形式——话剧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 根据所反映的时代——现代剧
中国古代戏曲
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形式包括元杂剧、 元散曲(元曲)和明清传奇。


散曲
元曲
杂剧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散曲+“科”“白”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 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 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 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 文化名人之列。

《窦娥冤》之戏剧

《窦娥冤》之戏剧

《窦娥冤》之戏剧《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同时借有蔡婆婆20两银子,本息40辆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所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持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塞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岭害命。

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他,张氏父子以此要强娶他俩做媳妇。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并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的肚羊肚儿汤里下毒,要想要死蔡婆婆来做要挟,不料竟要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它,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去世。

其灵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知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指剧中人物的说白,那么科介就是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元杂曲角色大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分析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

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人与内心的冲突。

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的呢?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第一,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陷害清白的窦娥。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第二,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被以判死刑。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灰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第三,窦娥渴望清清白白的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表现了窦娥孝顺和善良。

正宫:宫调之一公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升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乘一套曲子。

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在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在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出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作用?作曲家越是要刻画出他善良,也就要越发显现出它的冤屈,他的反抗与斗争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窦娥冤》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1.《窦娥冤》课件

取材于《东海孝妇》,孝妇很早死了丈 夫,又没有儿子,但供养婆婆非常周到婆 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 此入狱,并屈打成招,最终被太守杀死。 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 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孝妇被杀 后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亲自 祭奠孝妇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 来。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孝妇死时青 黄色的鲜血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 才沿着幡而流下。东海孝妇的故事对后世 影响深远,关汉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中 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
河南曲剧、湖南花鼓
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 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 综合舞台艺术。
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代戏曲
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 情势包括元杂剧、元散 曲、和明清传奇。
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 乱中相识并订下毕生之约, 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 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 说心事。后蒋考中状元,被 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是一出历史爱情戏, 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 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 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 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 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 自尽。元帝思念昭君, 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 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 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 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 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窦娥冤》

《窦娥冤》
窦 娥 冤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 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 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 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 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 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关汉卿最杰出的杂剧首推《窦娥冤》 关汉卿最杰出的杂剧首推《窦娥冤》,其他代表 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西蜀 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西蜀 》《望江亭》《单刀会》《 一枝花· 梦》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散曲《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
大概的内容
本文篇名“窦娥冤” 其 本文篇名“窦娥冤”,其 冤在何处的? 冤在何处的?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 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元 杂 剧 的 体 裁 特 点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 杂四类。 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 冲末、大末、二末等。 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 花旦、老旦、小旦等。 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 副净、二净之别。 副净、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 )、祗从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 侍从)、孛老(老头)、卜儿( )、孛老 )、卜儿 (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 )、徕儿 小孩)、细酸(书生)、 徕儿( )、细酸 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 邦老(盗贼流氓) 邦老(盗贼流氓)等。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祖显。

它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末世”思想、文化专制。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西厢记》(上)。

1、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蓝本,《会真记》又起源于元稹与崔小迎的爱情故事。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剧常识和窦娥冤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曾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1、宋元南戏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

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

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

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是净丑之外的男性脚色,多为正面人物。

根据男性的身份、性格和表演特点,生可划分为文生和武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在汉歌舞百戏中已有表现。

旦与生的分类基本相同,也分文、武两类。

文旦多扮演娴静庄重、举止端庄、行为正派的女性,重在情真意切的唱功。

武旦多扮演武艺高强、泼辣豪爽的女性,重在跌扑翻打的做功。

文旦分为正旦、贴旦、小旦(梅香)、花旦、采旦(丑旦)、妈旦(婆脚)等;武旦分为正武旦(袍甲旦)、贴武旦、刀马旦等。

净,是戏曲中最具有戏剧性的角色。

它以多彩的面部画妆为主要标志,因而也叫“花面”。

净也可分为文净和武净。

文净又叫大花脸(白脸净)。

武净又叫小花脸(黑脸姿净、红脸净、青脸净)。

末,在京剧中,是由生脚分离出来的行当。

但在琼剧中,由于仿效粤剧行当体制末从净行分化出来,生行里的黑须逐渐归于末行。

自此,末行独树一帜,自立门户。

琼剧将末称为“杂仔”,亦即“须生”。

“杂仔”分为文末(白须末)和武末(黑须末)。

文末如《穆桂英》中的八贤王,武末如《三气周瑜》中的老将黄忠。

丑,是喜剧性的脚色。

由于继承了俳优的传统,在南戏中,丑常与净、末配戏,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和次要的人物,插科打诨,逗人笑乐。

丑分为文丑(花生)和武丑(杂脚)。

花生分为正花生和花生杂。

杂脚分为正杂脚和贴杂。

2、元代杂剧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

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词、科介、宾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介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明清传奇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

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

南洪北孔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4、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

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

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

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

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常识二、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三、欣赏古代戏曲艺术手法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

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濂《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五、戏曲种类:{40余种}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曲剧、湖南花鼓解析文章:一、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冤,即无辜受屈。

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4、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

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

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

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即如下表:场面情感 性格 点睛句 押赴刑场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 刚烈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婆媳诀别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善良 三桩誓愿 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 反抗 5、读剧本,看戏曲,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

问: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吗?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

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由此,本剧的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二、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齐读)。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采用了兴的手法。

4.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5.《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6.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