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秋怀二首》诗词赏析
秋怀诗翻译及赏析

秋怀诗翻译及赏析
秋怀诗翻译及赏析
古诗原文
秋声跋扈土垣东,促迫村庄万树红。
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①。
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②平分一亩宫。
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④。
译文翻译
秋风从西边吹来,在墙东萧瑟作响,十分嚣张。
在萧瑟秋风的摧残下,村庄的树叶都变成红色;
成群的大雁归来,栖息在水边,秋虫哀鸣,仿佛在秋风中哭诉;
重阳节,登高饮酒,醉眼看山,仿佛山也沉醉未醒。
多而杂的书籍占满了我的一半房屋;
我每天过着读农书,用瓮汲水灌园的生活,我将要像刘备一样躬耕以避祸。
注释解释
①酸风:指秋风。
②乱帙:杂乱的书籍。
③一亩宫:儒者住的.草屋。
④论英雄句:《三国志》载:曹操同刘备煮滔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
诗文赏析
《秋怀诗》是一首吟咏秋天萧杀景象和退隐归耕的诗作。
“秋声”二句,说秋风从西吹来,在墙东瑟瑟作响,十分嚣张,把村子里的树叶都催红了。
“雁群”二句,写大雁归宿、秋虫哀鸣情景。
酸风,出李贺《铜雀仙人辞汉歌》:“魏宫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讼酸风,秋虫哀鸣,象在控诉西风。
“诸山”句,意谓重阳登高饮酒,醉眼看煮酒论英雄。
《秋怀》原文赏析及翻译(9篇)

《秋怀》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怀》原文赏析及翻译1秋怀宋代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译文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注释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节物:节令风物。
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
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
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
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
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
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如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秋怀》二首之二)便是这类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秋怀二首

古诗文系列:秋怀二首
赏析: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雨 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 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 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 栖息不安而转枝。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 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 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第 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 道绝”。
谢谢!
古诗文系列:秋怀二首
赏析:
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 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 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 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 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 寓情于景。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 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 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 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古诗文系列:秋怀二首
作者简介: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 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 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 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 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 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古诗文系列:秋怀二首
赏析:
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 寒衣应该赶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断缝 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 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 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 是作客在外,一是为官清贫,四字意含两 层。“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 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更见缺少 谋虑。
古诗文系列:秋怀二首
赏析:
筼筜,竹名;“撼”,指风力大,摇动出 声;“宫”、“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 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 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 檐景既短难为长”。古代妇女,多在秋天 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 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 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 不长。
2023届辽宁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卢照邻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
筋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②。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
②参:检查马匹铠甲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朝中措①宋·朱敦儒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
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
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
"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
"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
"石头城"即建康。
②晚市,傍晚的集市。
③个,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秋怀》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秋怀》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秋怀(其二)孟郊①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②,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呴如哀弹。
【注】①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为此时所作。
②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肌肤上印着席子的花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秋月写起,诗人感觉连可寄托乡思的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且自己一生的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景况凄凉。
B.第二联采用虚写,寓意深长,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也写梦想破灭。
句中的“滴”“梳”二字妥贴而形象。
C.第三联写病和愁,用“印病文”说病卧已久,用“转愁盘”说愁思不断,而第四联则写诗人在无奈中宽慰自己。
D.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用枯桐取喻,也是诗人自况,借梧桐树的声音如琴音哀鸣,来寄托诗人心中之情。
16.苏轼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请简要分析诗中之愁。
(6分)【答案】15.B16.①仕途失意孤单之愁。
首联“老客”包含其毕生奔波、仕途失意的遭遇,“单”字透漏出人单势孤的感慨。
②生活穷困难耐之愁。
住房破陋,冷风吹骨,寒夜难眠,既实写居处的简陋,生活穷困,也喻梦想破灭,为一生壮志、人格消损而寒心。
③老病无奈之愁。
“席上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转愁盘”,愁思不断。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第二联采用虚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这是实;而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虚。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前一句寄情于月,客居异乡的诗人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后一句写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
《秋怀》赏析

《秋怀》赏析秋怀(其二)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②老客:指诗人自己。
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
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文化知识】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县)人。
诗作委婉动人。
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参考译文】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
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
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
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
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
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
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
“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
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
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经典宋诗鉴赏

经典宋诗鉴赏诗歌阅读资料之宋诗(一)《塞上》柳开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响箭。
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赏析】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
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
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
“鸣骹”,一种发出响声的箭。
“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
“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
“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
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
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
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
“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
在柳开诗中则包含着亲切的语调。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
“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秋怀二首》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赏析作此组时作者任职于国子监。
国
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
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
可是从形式上看,却又颇为特殊:它是两首七言古诗,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韵,中间两联对偶,很像七言律诗;第二首押仄韵,比较不像,惟八句中次联对偶,第三联接近对偶,也带律味。
第一首作律诗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联与联相“粘”的平仄不合规律。
作者大部分律诗,多求音节近古;这两首古诗,形式上却近律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秋怀二首》诗词赏析
秋怀二首
宋代: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
作此组诗时作者任职于国子监。
国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
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
可是从形式上看,却又颇为特殊:它是两首七言古诗,而第一首八句,押平韵,中间两联对偶,很像七言律诗;第二首押仄韵,比较不像,惟八句中次联对偶,第三联接近对偶,也带律味。
第一首作律诗看,句中拗字出入不大,主要是联与联相“粘”的平仄不合规律。
作者大部分律诗,多求音节近古;这两首古诗,形式上却近律诗。
第一首,前六句写“秋”,后两句写怀。
起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秋阴透入屋里。
“细细”二字,既蒙上“秋阴”,表示其不浓;又作下面“压”的状语,表示不断沁透,用字细微。
“压”字称得上是“诗眼”,“细”而能“压”,颇出奇,是积渐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显得雄健。
次句“吟虫啾啾昨夜凉”,写虫声。
着“昨夜”二字,表明诗所写的是翌日的白天;“凉”字与下句“雨”字照应。
第三句“雨开芭蕉新间旧”;写雨后芭薰的开放。
“新间旧”,新叶与旧叶相间,可见观物之细。
第四句“风撼筼筜宫应商”,写风吹竹声作响。
筼筜,竹名;“撼”,指风力大,摇动出声;“宫”、“商”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事物之美。
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古代妇女,多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长。
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寒衣应该赶制了。
第七八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而来。
户外捣衣声急,触动
作者想到寒衣问题。
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为官清贫,四字意含两层。
“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更见缺少谋虑。
这两句写意态的颓唐,但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谓“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
这两句是写“怀”。
诗篇写秋是每联一句写景,一句写声,幽美中带点凄清,渐渐从不相干处写到切身之事;写怀又把切身的事排开,用达观的态度对待它,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又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
第二首,前四句写“秋”,后四句写“怀”。
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仍写秋风及雨后。
“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空”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
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
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号”而不是“鸣”,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
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
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
杜甫《贫交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史记·汲郑列传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为诗意的出处。
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写得细微含蓄。
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
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
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