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发现历程中的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养分和氧气的过程。

作为生命的能量源泉,光合作用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述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和氧气的过程。

通过一个复杂的反应链,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以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1. 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光能捕捉在植物叶绿素中,存在着光合作用的关键分子——叶绿素。

当阳光照射到叶绿素时,叶绿素分子会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电子能量,使得叶绿素激发。

2. 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电子传递和ATP合成激发的激发态叶绿素通过电子传递链向前传递,最终将电子和质子转移到最终受体——辅酶NADP+上,形成了高能的辅酶NADPH。

同时,光合作用的反应还使得质子被推至胞间隙,形成了质子梯度。

质子梯度通过ATP合酶酶作用,将ADP和磷酸转化为高能的三磷酸腺苷(ATP)。

3. 光合作用的第三阶段——CO2固定和糖合成在这一阶段,植物通过Calvin循环中的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与辅酶NADPH和ATP反应,最终形成六碳的糖分子。

这些糖分子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供植物进行生长和代谢所需。

三、光合作用的调节与影响因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其中,光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光强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不足,都会对光合作用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四、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的途径1. 叶绿素释放氧气实验通过将植物叶片置于水中,利用光照的作用,观察到气泡从叶片中产生,这是由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被释放出来。

2. 测量光合速率实验通过测量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二氧化碳摄取速率或氧气释放速率,可以间接地评估植物的光合速率,进而观察到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

3. 叶绿素荧光测量实验利用叶绿素分子的荧光特性,可以间接地测量植物叶片叶绿素的活性和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观察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

光合作用之发现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一轮复习)

光合作用之发现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一轮复习)
验只有在有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
更新空气。
由于当时的科学界尚未发现空气的成分,所以当 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的什么成分。直到 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 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经过了100多年的探索,人们才明确植物吸收二






和水

在阳



光能
CO2 + H2O 叶绿体 (CH2O) + O2
问题: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来自 CO2 还是H2O?
1939年,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A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
?
B
20世纪40年代 【美】卡尔文14CO2→(14CH2O)
卡尔文循环
同位素标记法小结: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例如,
称取5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再放入10mL无水乙醇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 璃漏斗中进行过滤。
收集滤液,封口。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铅笔线 画铅笔细线
细、直、齐 重复2—3次
光合作用(一)
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
18世纪中期 只有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 自身的原料。
1771年,【英】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普利斯特利认为: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 鼠呼吸而变浑浊的空气。
当时有人重复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有的成功了, 有的却失败了。

(完整版)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2018

(完整版)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2018

卡尔文的思路:用C14标记的C14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 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依次出现在什么物质里,从 而弄明白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将小球藻放置在密闭容器中,然后将14C标记的14CO2 通入容器,在照光后的不同时间,将培养的小球藻浸入 热的乙醇中,这种处理有三种功效:杀死细胞、终止酶的










。伟 作 品
稳定性同位素: 原子核比较稳定,不能发出射线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滤纸吗?
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 璃漏斗中进行过滤。
收集滤液,封口。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剪去两
角的原
铅笔线
因?画铅笔细线
细、直、齐 重复2—3次
色素的分离: 纸层析法
原理: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培养皿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一段时间后
一段时间后
普 利 斯 特 利 实 验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4、1779年,荷兰 英格豪斯的实验
A组 B组
结论:只有在实光验照重下复绿了叶5才0可0多以次更新空气
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科学家在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 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5、 1845年,德国的科学家梅 耶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 转换成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最早发现的碳元素原子量是12,后来又发现了原子量
为13和14的碳元素,12C、13C和14C除了原子量不同
外,其他的化学性质相同,因此只能放在元素周期表

光合作用经典实验

光合作用经典实验

例8:科学家研究CO2 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 科学家研究CO2 浓度、 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光照强度为a 造成曲线II III光合作用强度 II和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II和III光合作用强度 差异的原因是CO2 差异的原因是CO2 浓度不同 II光合作用强 B.光照强度为 b 时,透成曲线 I和 II光合作用强 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度不同 光照强度为a 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 C.光照强度为a~b,曲线 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 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光照强度为a D.光照强度为a~c, III光合作用强度 曲线 I、III光合作用强度 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20C30S鲁宾 鲁宾、 20C30S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
•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证明物质在植物内的转 化转移。 • 充分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物中元素的来源。
变式训练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例1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 实验中, 实验中,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 其目的是( 夜,其目的是( ) A.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A.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B.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B.使叶内的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 C.停止光合作用 停止光合作用,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储存在 叶肉细胞中。 叶肉细胞中。 D.储备养料 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储备养料, D.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两玻管内盛有稀葡萄糖溶液20mL 20mL。 例12 在A、B两玻管内盛有稀葡萄糖溶液20mL。在A管 内加入一不定数目的某种单细胞真核生物, 内加入一不定数目的某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在B管内加 入数目相同的另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 入数目相同的另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再向两玻管液 体内充入空气后,迅速将玻管密封, 体内充入空气后,迅速将玻管密封,放置在光照明亮 处。实验员每隔一定时间从两破管内分别取出少量溶 测定内含O2 CO2浓度 历经3h O2和 浓度, 3h, 液,测定内含O2和CO2浓度,历经3h,其数值变化如图 11所示 然后撤去光照,再重复上述测定工作, 所示。 5-11所示。然后撤去光照,再重复上述测定工作,双 历经3h 绿色 3h。 历经3h。问: A管中单细胞真核生物能进 行光合作用, 行光合作用,其细胞内必含有叶绿素 (1)A管内液体呈何种颜色 说明判断依据。 管内液体呈何种颜色? (1)A管内液体呈何种颜色?说明判断依据。 A管内葡萄糖浓度不会下降 A管内光合作用强 度大于呼吸作用,糖类合成大于消耗, 度大于呼吸作用,糖类合成大于消耗 (2)在最初3h内 在最初3h (2)在最初3h内,两玻管内的葡萄糖浓 ,B管内葡 萄糖浓度会下降, 萄糖浓度会下降,B管内生物不能制造有机 度是否都下降了?清说明理由。 度是否都下降了?清说明理由。 可要消耗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 物 3h内 AB出两管液体 (3)撤去光照后3h内,AB出两管液体 撤去光照后3h (3)撤去光照后,可要消耗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 O2和CO2浓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浓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O2和CO2浓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释变化的原因, 解释变化的原因,并把变化情况画在 上述两图的右半部分。 上述两图的右半部分。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存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它通过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使植物能够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为了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其中最常见的是测定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实验。

这个实验通常会使用一个封闭的实验管,在实验管中装入水和一片完整的植物叶片,并将它们暴露在强光下。

实验开始时,水中没有氧气,但是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叶片开始释放氧气。

通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实验管中气泡的增多,这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逐渐积累。

如何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当植物叶片受到光照时,光能被叶绿素等色素吸收,这些色素吸收到的能量会转化为电子的激发态。

接下来,这些激发态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逐级传递,最终被用于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中,氧气被释放出来,而二氧化碳则被植物从空气中吸收进来,形成一个光合作用的循环。

在实验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叶片会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实验管中氧气的含量会逐渐增多。

当氧气的产生速率大于实验管中氧气的溶解速率时,氧气便会于水中形成气泡。

这个实验结果验证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证明了光合作用是植物释放氧气的重要来源。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还可以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例如,如果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如降低光照强度、改变温度或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呢?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调控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除了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封闭实验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光合作用实验是测定光合速率。

这个实验通常将一片叶片放置在测光仪中,通过测量吸收和释放气体的速率来确定光合速率。

这种实验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用于分析和比较。

总而言之,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是研究光合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

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和一些微生物进行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产生氧气。

一般来说,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需要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材料准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首先,准备材料。

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需要的主要材料有:鲜叶片(如菠菜或水生植物)、盛有水的培养皿、研磨杵、过滤纸、酒精灯或显微镜灯、试管、试剂如氯化铁和碳酸钠等。

接下来是实验操作。

首先是提取叶绿素。

将鲜叶片剪碎,加入一些水,并使用研磨杵研磨,直到叶片破碎释放出绿色液体。

然后将这个绿色液体过滤,以去除固体颗粒。

接下来,将过滤后的叶绿素溶液倒入试管中。

然后是进行实验。

将试管放入一个盛有水的培养皿中,确保试管中的溶液与外部环境隔绝。

使用酒精灯或显微镜灯照射试管,进行光照处理。

可以调整灯的距离和强度来控制光照的条件。

同时,可以添加一些试剂,如氯化铁和碳酸钠,来改变光合作用的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试管中的气泡产生情况来评估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速率。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以气泡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更多的气泡产生表示光合作用更为强烈。

可以观察气泡的数量和大小,并记录下来。

此外,可以使用光度计来测定试管中溶液的深度和光吸收程度,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光合作用速率。

通过改变光照条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吸光度值,可以得出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效率。

记录数据是下一个重要的步骤。

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下光合作用的各项观察结果,包括气泡产生的数量和大小,光度计测得的吸光度值等。

此外,也可以观察试管中的叶绿素溶液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最后是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可以得出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效率。

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可以评估光合作用对光线、温度和试剂等因素的敏感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比如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常数和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效率等。

总之,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需要进行材料准备、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等多个步骤。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和条件要求,并且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系统的基础环节,它能将太阳能量转化为生物化学能,支撑着生命系统的运行。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光合作用的初步探索19世纪初,人们对光合作用还知之甚少,直到1796年英国科学家英格汉姆才提出了植物吸收光能诱发氧气分离的概念,即光合作用。

1838年,瑞典科学家S. E. 塞贝克提出植物在光照下光合作用的本质是水分解,释放出氧气和氢离子,后者进一步被还原形成葡萄糖。

这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反应方程式,被后来的科学家们所深入研究。

二、光合作用反应路径的探索1905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威廉・范特霍夫发现了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叶片中的绿色色素,具有吸收光子的功能。

这一发现为光合作用的反应路径研究提供了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石。

1929年,荷兰生物化学家C. B. van Niel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硫醇菌的光合作用反应路径,指出其产生氧气与碳酸盐还原,与绿色植物产生氧气与水分解的反应途径不同。

他的研究打破了人们对光合作用反应途径的传统观念,为研究生命系统的物质代谢奠定了基础。

三、光合作用机理的探究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光合作用机理的深入探究。

1951年,英国生物学家R. Hill测定了用光照射的细胞膜释放氧气时的光谱特性。

这一发现证实了塞贝克的研究成果,使得植物在光照下呼吸能与光合作用发生关联被进一步证实。

1961年,美国科学家Melvin Calvin发表了“碳的路径”实验成果,阐明了植物中一氧化碳化合物和糖类的形成过程。

这是对光合作用机理最深入且完整的解释之一,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后期,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基因导向的重构等,对光合作用的细节机理进行了探究,为人类深入理解生命系统的能量来源提供了基础。

四、光合作用的应用研究随着对光合作用的深入探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光合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4.2.1 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及光合色素

4.2.1 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及光合色素

第 二 组
H2O
结论: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 而不是CO2 。
7、1945—1954,美国 卡尔文(M.Calvin)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
•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的碳 , 是否来自CO2呢? 碳的同位素
14C
CO2
2
14CO
2
14CO
光能 叶绿体
(14CH2 O)
太阳光中有能量,我 们制造出太阳能电池板 可以捕获其中的能量并 转化为电能。
绿色植物也能捕获 并转化太阳光中的能量, 那么,绿叶中通过什么 物质或结构捕获并转化 光能呢?
光合色素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1、色素的分布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 为什么大多植物的叶片是绿色的,而有些植物 的叶片不是绿色的? • 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片在不同时期颜色不同呢?
• 那植物叶片中到底含有哪些色素?
类胡萝卜素
1 /4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
3 /4
叶绿素b(黄绿色)
3、色素的作用
叶绿体色素具有吸收光能、 传递光能、转化光能的作用
实验表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色素的功能 叶绿素a 叶绿素
红橙光 蓝紫光
叶 绿 体 色 素
叶绿素b
胡萝卜素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1、17世纪 海尔蒙特栽培的柳树实验
2.3kg 纯净的雨水 5年后
柳树增重74.58kg 土壤减少0.056kg (干燥)
76.88kg
90.8kg (干燥)
90.744kg (干燥)
• 结论: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原料。
2、1771年,普里斯特莱 动植物之间气体交换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14 N15
中DNA
按半保留复制演绎推理
结果 预期
按全保留复制演绎推理
结果 预期
亲代DNA
15N 15N
15N 15N
在14N环境 中DNA复制 1次
15N 14N
14N 15N
15N 15N
14N 14N
DNA复 制2次
15N 14N 14N 14N 14N 14N 14N 15N
15N 15N 14N 14N 14N 14N 14N 14N
由于当时的科学界尚未发现空气的成分,所以当 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的什么成分。直到 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 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经过了100多年的探索,人们才明确植物吸收二






和水

在阳



射下






。生 侯 伟 作 品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
外,其他的化学性质相同,因此只能放在元素周期表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核能自动放射出看不见的具
有一定穿透能力的射线。用特定














。伟 作 品
稳定性同位素: 原子核比较稳定,不能发出射线
14C是放射性同位素,12C、13C则是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因变量:叶绿体照光部位是否产生氧气,观测指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叶绿体集中分布在叶绿体的照光部位。
实验结论: 氧气是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 的场所
光能
CO2 + H2O 叶绿体 (CH2O)பைடு நூலகம்+ O2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用3H标记的氨基酸可以用来研究___________过程
35S标记的噬菌体可以用来研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 菌的过程中_________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32P标记的噬菌体可以用来研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 过程中_________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14C标记的14CO2可以用来研究_____________的过程
第一组实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跟踪噬菌体的_____) 侵染普通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搅拌,离心,检 测沉淀物(大肠杆菌)和上清液的放射性。
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跟踪噬菌体的_____) 侵染普通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搅拌,离心,检 测沉淀物(大肠杆菌)和上清液的放射性。
同位素的应用:
P DNA:C、H、O、N、P 32
能不能用H3、C14标记噬菌体?






作 品
S 蛋白质:C、H、O、N、S 35
能不能同时用P32和S35标记噬菌体?
如何标记噬菌体?
大肠杆菌
①先标记细菌: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 ②再标记噬菌体: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 体,制备含32P的噬菌体
实验。实验结果如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大肠杆菌
1、噬菌体是如何侵染大肠杆菌的? 假设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进 入细菌,DNA未进入 假设二: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蛋白质外壳未进入
假设三: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 壳都进入了细菌
2、如何才能知道噬菌体的DNA和 蛋白质外壳有没有进入细菌?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提问4 四条链中,有两条是原来的模板链,称为“母链”, 两条新合成的链称为“子链”,你觉得复制后的两个DNA的两 条链是怎样的?

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
轻DNA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重DNA
N14 N14
N15 N15
你觉得这两种DNA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分子质量
如何依据两种DNA分子质量不同这一特点来区分两 种DNA? 离心
②科学家也可通过测量分子质量或用离心技术来区 别同位素。
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可以用来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的DNA可以用来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DNA复制方式的推测
稳定性同位素。高中阶段学习过的放射
性同为素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131I等。需要注意的是15N和
O是稳定性同位素。 18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同位素的应用:
①科学家通过特殊的放射性显影装置追踪放射性同位 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生命活动和化学反应的过 程。例如。汉
色素的分离: 纸层析法
原理: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培养皿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层析液
色素在层析液体中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 小,扩散速度慢。
(石油醚)
注意: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3、色素的种类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1/4)
叶黄素(黄 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3/4) 叶绿素b(黄绿色)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分析:为什么植物春夏叶子翠绿,而深秋则叶片金 黄呢?
由于叶绿素的含量大大超过类 胡萝卜素,而使类胡萝卜素的 颜色被掩盖,只显示出叶绿素 的绿色
由于叶绿素比类胡萝卜素易 受到低温的破坏,秋季低温 使叶绿素大量破坏,而使类 胡萝卜素的颜色显示出来
卡尔文的思路:用C14标记的C14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 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依次出现在什么物质里,从 而弄明白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将小球藻放置在密闭容器中,然后将14C标记的14CO2 通入容器,在照光后的不同时间,将培养的小球藻浸入 热的乙醇中,这种处理有三种功效:杀死细胞、终止酶的
作用、提取溶解的分子。然后将提取物用纸层析法分离,
并通过一定的方法鉴定其成分。
①通C14O2光下培养 ②杀死细胞,终止光合作用 ③提取溶液中的物质,纸层析法分离 ④从滤纸上洗脱物质,并鉴定
实验结果:
照光30秒,发现放射性出现在多种化合物 中,有C C C C C 化合物。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光合作用发生在植物叶片细胞的那种 结构中的呢?
1887年恩格尔曼的实验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实验对象:水绵(叶绿体呈______状)、好氧细菌。
自变量:叶绿体是否照到光。
因变量:叶绿体照光部位是否产生氧气,观测指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取5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再放入10mL无水乙醇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 璃漏斗中进行过滤。
收集滤液,封口。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铅笔线 画铅笔细线
细、直、齐 重复2—3次
光合作用(一)
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
1771年,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普利斯特利认为: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 鼠呼吸而变浑浊的空气。
当时有人重复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有的成功了, 有的却失败了。
1779年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 有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本课件为汉水丑生一轮复习课件 公众号:汉水丑生 公众号ID:hanshuichousheng666 专注于生物高考和教学!
如何解释好氧细菌主要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照射 的水绵细胞附近?
7.(2014·绵阳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想探究蔬菜不同 叶片在叶绿素含量上的区别,选择了新鲜菠菜的“绿 叶”、“嫩黄叶”,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依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植物在这一过程 中把光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
储存在什么物质中呢?
土豆是变态的茎,含有大量的淀粉。 马铃薯的叶片中有淀粉吗? 先用热酒精使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
植物叶片中的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
暗处理一晚上
植物叶片中本来就有淀粉,如何解决?
二、色素的作用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光谱仪测定的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实验表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 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
恩格尔曼在证明了光合作用的放氧部位是叶绿体 后,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 射水绵临时装片,结果见下图:
3、 4、 5、 6、 7
如何确定放射性首先出现在哪个化合物中?
卡尔文和他的科研小组通过不断缩短光照 时间,发现放射性几乎只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 物( C3化合物)中,从而证明最先生成的是C3 化合物。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绿叶的色素
原理:色素能溶 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 醇中,所以可用无水 乙醇提取色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