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几种毒蛇体形特征

合集下载

世界上陆地十大毒蛇

世界上陆地十大毒蛇

世界上陆地十大毒蛇蛇是地球上最可怕的物种之一,它的毒液可以夺走动物和人类的生命。

有些最危险的蛇可以在几分钟内杀死人类。

这里列出了世界上十大致命的蛇。

黑曼巴蛇黑曼巴蛇为眼镜蛇科的一员,是非洲最长、最可怕的毒蛇,世界上爬行速度最快的蛇,速度可达16~20km/h,是全世界最致命的蛇。

平均全长为2.4m,最大可达4.48m。

曼巴蛇适应性强,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经常藏身于废弃的白蚁丘、枯死的树洞或岩石缝隙中。

在地面上多走动。

昼行,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和其他蛇类。

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实是形容其乌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体。

不管在任何时候,黑曼巴蛇的毒牙里都有20滴毒液。

人类一旦被黑曼巴蛇咬到,能迅速致人于死地,可在30~60分钟内死亡。

细鳞太攀蛇有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以前叫内陆盾尖吻蛇,还有沙漠猛蛇、凶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别名。

比普通太攀蛇小,成年蛇只有约2米(6.5英尺),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的维多利亚沙漠及其周边。

太攀蛇生性害羞,防守时身体会离开地面。

鳞攀蛇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陆生蛇类之一,其毒液可在24小时内毒死20吨猎物,相当于25万只老鼠、100只成年人或两头非洲象的重量。

只需要1毫克毒液就能杀死两个成年人。

眼镜王蛇眼镜王蛇又名山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肿颈、吹蛇、山签等。

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与其他眼镜蛇相比,眼镜蛇性情凶猛,反应迅速,头颈转动灵活,解毒力高,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之一。

发作时,蛇毒注入受害者体内后,毒素会迅速攻击被咬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剧烈疼痛、视力障碍、头晕、嗜睡和瘫痪。

伤者会因心血管系统崩溃而休克;最终,他们会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跳减弱。

贝尔彻海蛇钟海蛇,一种有毒的海蛇,属于眼镜蛇亚目,是世界上最毒的蛇之一。

它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阿什莫尔群岛的珊瑚礁周围。

世界十大毒蛇排行榜

世界十大毒蛇排行榜
海蛇是什么?
哪种海蛇最危险?
被海蛇咬了怎么办?
第四名 金环蛇
中文学名:金环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镜蛇科
中文属名:环蛇属
中文俗名: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报应,金包铁,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金环蛇夜晚活动。金环蛇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六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金环蛇数量野外已极稀少。金环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体浸酒及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大量被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
栖息于丘陵地带 多见于稻田 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
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俗名: 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 。
定名人:(Shaw et Nodder) 年代:1797。
[生活习性] 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 ]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国内常见毒蛇介绍及如何预防被咬

国内常见毒蛇介绍及如何预防被咬

国内常见毒蛇介绍及如何预防被咬眼镜蛇国内毒蛇的品种并不是很多,一般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只有在外出旅行时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些蛇。

对于毒蛇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到它们常生活的一些地点,如果真的碰到毒蛇也不要慌张,不要主动去攻击它们。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我们主动招惹的话,它们也很少会主动出击。

1.蝮蛇(详情介绍)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

头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全长约60-70厘米。

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圆斑,左右交错排列,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

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有黑斑。

蝮蛇分布很广,我国东南沿海水网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到处都有它的踪迹。

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

常栖息于坟堆、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

属于北方类型的蝮蛇,耐寒性强。

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

卵胎生。

产出的幼蛇吃蜈蚣等节肢动物,其毒液具混合毒。

2.眼镜蛇眼镜蛇是一种毒性强、危害大的毒蛇。

它的头颈背部有一对白色黑心的斑纹,很象人戴的眼镜,因此叫眼镜蛇。

一般动物的肋骨都在胸部,可是眼镜蛇却在颈部,而且可以活动。

它被激怒时,会竖起前半身,左右晃动,同时扩张颈部的肋骨,变得又扁又平,远远望去,如同戴着眼镜的一张脸。

眼镜蛇是非常残忍的毒蛇,在饥饿时,甚至会吞食同类。

眼镜蛇能在发出“呼、呼”声中,把毒液喷射出去,一下子就击中对手脸和眼睛。

生物学家认为,这也许是因为它们能感觉到动物或人脸的温度。

主要分布在两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地带。

了解其生活习性尽量避免与其接触,不要主动攻击3.金环蛇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

喜欢活动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森林中,近水域的水塘边,溪流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为夜行性蛇类。

农村十大毒蛇

农村十大毒蛇

农村十大毒蛇毒蛇是广大农村地区常见的危险动物之一。

它们具有剧毒,并且可能对人类和家畜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在农村地区,了解毒蛇的种类和特征对于人们的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十种毒蛇,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1. 五步蛇五步蛇,又称眼镜蛇,是农村地区相当常见的毒蛇之一。

它的特征是身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或黄色的颈纹,以及具有扁平的蛇头。

五步蛇的毒液可导致出血,并在严重情况下导致瘫痪或死亡。

2. 红头蛇红头蛇是中国最常见的毒蛇之一,也常见于农村地区。

它的特征是头部呈红色,身体呈黑色,并且体长一般不超过1米。

红头蛇的毒液主要影响人体的血液凝固和呼吸系统,如果被咬伤,需要及时就医。

3. 华南竹叶青华南竹叶青是一种常见的绿色毒蛇,体长通常在1.2米左右。

它广泛分布于国内的农村地区,低山丘陵和竹林中。

华南竹叶青的毒液含有多种神经毒素,会导致神经麻痹,甚至呼吸衰竭。

泰山蝮又称五步蛇,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毒蛇,也是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

它的体型较小,长约50-70厘米,背部呈暗绿色,腹部为黄白色。

泰山蝮的毒液可导致出血,破坏红细胞和血管。

5. 金环蝮金环蝮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毒蛇,分布于南方的农村地区。

它的特征是身体灰褐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黑色环纹。

金环蝮的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可能导致溶血、腹痛和呕吐等症状。

6. 鳞腹蝰鳞腹蝰是一种不算常见但具有较强毒性的毒蛇。

它的身体呈浅灰色或橙褐色,腹部具有特殊的鳞片纹理。

鳞腹蝰的毒液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可能引起呼吸麻痹和心血管衰竭。

7. 青竹叶蝮青竹叶蝮是一种常见于农村地区的毒蛇,它的身体呈灰绿色,背部具有明显的黑色斑点。

青竹叶蝮的毒液会导致溶血和瘫痪等症状,被咬伤后需要及时就医。

8. 斑头蝮斑头蝮是一种身体颜色鲜艳、毒性较强的毒蛇。

它的特征是头部有一条明显的宽黑鳞带,身体呈明亮的绿色或黄绿色。

斑头蝮的毒液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被咬伤后可能导致神经精神症状和心血管系统问题。

世界最毒的十大毒蛇排名

世界最毒的十大毒蛇排名

世界十大最毒的蛇1、细鳞太攀蛇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是全世界强毒性的陆栖蛇种。

细鳞太攀蛇头部扁平,眼睛相对较大,有灰色到黄褐色的鳞片,躯干部为褐色或橄榄绿色,头部则为黑色或有黑色斑纹。

其性格比较温柔,若不捕捉它们,则不会轻易被激怒。

内陆太攀蛇主要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平时主要吃蛙、蟾蜍、小哺乳动物等。

细鳞太攀蛇毒性强,其毒牙长7.0~13.0毫米,一次毒液就可杀死20万只老鼠。

2、黑曼巴蛇黑曼巴蛇,又称“黑树眼镜蛇”,是第二大的陆生毒蛇类,是攻击速度最快的蛇,可以达到19千米/小时的时速,也是曼巴蛇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有“非洲死神”之称。

黑曼巴蛇体形细长,体长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呈长方形,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

黑曼巴蛇除了像其他曼巴蛇一样,栖息在树上外,还会在地面猎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等。

3、巴布亚太攀蛇巴布亚太攀蛇,体长170-250厘米,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岛。

长度170-250cm,毒牙长度:7.0-13.0mm。

巴布亚太攀蛇很害羞,但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另外两种太攀,在受到威胁时,它也会将前半身高高抬起,给对手致命的打击。

其咬噬时放出的毒液是太攀蛇中最多的这3种太攀蛇,都是魔鬼级别的,都是世界前十的剧毒蛇,并且都分布于澳洲大陆,不过性格都比较温和,不会主动进攻人类。

4、棕伊澳蛇棕伊澳蛇是澳洲分布最广的毒蛇。

本种在新几内亚南部也曾有发现纪录,但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个新品种。

棕伊澳蛇毒性很强,位列世界毒蛇前三名之内。

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胁,在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

体长为1.5~2.7米,身体为褐色或红色,有平滑的鳞片、宽阔的头部及大眼睛。

5、杜氏剑尾海蛇杜氏剑尾海蛇(Aipysurus duboisii)是一种剧毒的剑尾海蛇属,主要分布在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向西延伸至珊瑚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印度洋一带。

伤人最多的十大毒蛇

伤人最多的十大毒蛇

伤人最多的十大毒蛇世界毒性最强的十大毒蛇排名第十名:响尾蛇响尾蛇是一种管牙类毒蛇。

它的毒液属于血循毒。

体长一般约1.5~2米。

身体呈黄绿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

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

遇到敌人会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因此,故称为响尾蛇。

大多数的响尾蛇的毒素都是具有破坏血液组织的,少数如小盾响尾蛇的毒液还包含了能攻击神经系统的功能。

响尾蛇的毒性非常凶猛,即使是幼蛇,虽然未必会像成年那样注入相同剂量的毒素,但都足以令人死亡。

任何被响尾蛇咬后都必须得到立即的危急及专业治疗。

而响尾蛇最为可怕之处在于其死后一小时内,仍可以弹起施袭。

这种蛇即使已经被人击毙,甚至头部切除后,仍有咬噬的能力。

第九位:眼镜蛇眼镜蛇是眼镜蛇科的一属,其成员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

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含“眼镜蛇”,例如眼镜王蛇、水眼镜蛇、唾蛇等等,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

甚至眼镜王蛇还会扑杀眼镜蛇为食。

多数眼镜蛇体形很大,可达1.2-2.5米长眼镜蛇的毒液是高危性混合毒液。

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

该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事实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颈部,而眼镜蛇只是更为典型而已。

眼镜蛇咬伤的一般医治办法为使用抗蛇毒血清,并可能需要做人工辅助通气,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

如医治无效病人多于咬伤之后6-12小时死亡。

死因多为呼吸麻痹窒息而死。

在我国,眼镜蛇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所以在外一定要注意。

第八:莽山烙铁头莽山烙铁头蛇是中国特有的巨型毒蛇种,1990年才为学术界发现而被命名加以科学记载。

截止到2013年仅知分布于中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

世界上最毒的毒蛇

世界上最毒的毒蛇

世界上最毒的十大毒蛇排名,毒性排第一的是什么蛇世界上最毒的十大毒蛇:蓝金环蛇、内陆太攀蛇、响尾蛇、蝰蛇、东部棕蛇、黑曼巴蛇、虎蛇、菲律宾眼镜蛇、南棘蛇、贝尔彻海蛇。

排名第一的是内陆太攀蛇。

1、内陆太攀蛇成体平均亦可长达1.5至2.0米(4.9至6.6英尺),体重在3千克(6.6英磅)左右。

而有记录最大的个体长3.3米(11英尺),重6.5千克(14英磅)。

内陆太攀蛇个头很大,身体强壮,并能分泌致命毒液,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足以够杀死100个成年人、50万只老鼠,其毒性是眼镜王蛇的20倍。

2、响尾蛇响尾蛇极易通过它尾巴末端的响环来识别,响尾蛇是蝮蛇家族的一份子,它们的攻击距离可以达到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二,令人吃惊的是,幼蛇被认为比成年蛇更危险,因为它们拥有控制毒液注入量的能力,大多数种类的响尾蛇分泌的毒液含有溶血毒素,会破坏血液组织功能,减弱器官功能,导致血凝。

3、蝰蛇蝰蛇遍布世界大部分地区,最毒的是锯装鳞片蝰蛇和链蝰蛇,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尤其是印度、中国和东南亚,蝰蛇脾气急躁且一般在夜间行动,降雨后十分活跃,行动非常迅速,它们的毒液注入后会有以下症状,开始时被咬处出现疼痛,紧随其后的是患肢肿痛,出血尤其是牙龈,血压下降,心率下降,被咬伤处产生气泡。

4、东部棕蛇它的毒液每1/14000盎司可以让一个成年人致死,东部棕蛇的毒液是蛇中最毒的,它的首选栖息地是澳大利亚的主要人口中心,毒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和血凝结剂,如有可能,它们并不愿伤人,遇到人时,它的第一反应是逃走,所以野外遇到它时,最好是站着不动。

5、蓝金环蛇金环蛇是环蛇属中最致命的种类,蓝金环蛇分布在整个东南亚和印尼,被它咬伤,即使注射了抗蛇毒血清,仍有50%的人可能会死亡,蓝金环蛇会猎杀其他蛇类,甚至吃掉其他种类的金环蛇,它们是夜行性动物,然而他们很胆小,经常试图躲藏,而非战斗,它的毒液是眼睛蛇的16倍。

常见十大毒蛇简介与蛇伤临床治疗

常见十大毒蛇简介与蛇伤临床治疗

常见十大毒蛇简介与蛇伤临床诊疗�一、常见十大毒蛇简介�二、毒蛇咬伤诊断与治疗常见十大毒蛇简介(一)眼镜蛇眼镜蛇(Naja naja atra Cantor)别名和地方名:犁头扑、万蛇、饭铲头、饭匙倩、犁铲头、蝙蝠蛇、白颈乌、吹风蛇、扁头风、膨颈蛇、扁颈蛇、琵琶蛇等。

形态特征:头部呈椭圆形,第4、第5枚下唇鳞之间嵌有1枚小鳞,体鳞平滑斜行。

全身背面黑色或黑褐色,颈部能膨扁,颈背有白色圈纹状如眼镜,当膨扁时更为明显,故称为眼镜蛇。

体及尾背常有均匀相间的黄白色细横纹,幼蛇尤为明显。

头腹及体前腹面黄白色,颈腹有一黑色宽横纹,在其前方两侧各有一黑色斑点,体中段之后的腹面逐渐呈灰褐色或黑褐色。

全长1000mm~2000mm。

生活习性: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山坡坟堆,山脚水边,溪沟鱼塘边,稻田、公路和住宅附近。

食性很广,能吃鱼类、蛙类、蛇类、蜥蜴类、鸟类及鸟蛋、鼠类等。

夏季暴雨后常爬进住宅觅食鼠类,丘陵山区曾发现在室内被该蛇咬伤的病例多起。

属昼行性蛇类,主要于白天外出活动。

该蛇对于高温耐受性较强,在蛇园饲养过程中,常发现在35C~38.5C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对低温耐受性较差,冬天低于9℃容易造成死亡。

从野外捕获时的气温记录看,均在12℃~35℃之间,而捕获量最多的是26℃~30℃之间。

在浙江,12月初至翌年4月初为冬眠期,洞穴多在黄土丘陵山坡、坟堆向阳处,或在竹园和灌木丛中。

5月、6月份交配,6月~8月份产卵,产卵数7枚~19枚,孵化期50天左右。

该蛇受惊动时常颈部膨大,竖起前1/3身体,略向后仰,头平直向前,发出“呼呼”声向目的物冲击。

有时可喷射毒液,应加以注意。

分布:国内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国外于泰国、越南等地有分布。

含混合毒,以血循毒中的心脏毒为主,但致死原因主要是神经毒。

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局部组织有广泛的毒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蛇毒性分类毒蛇的毒器是由毒腺,毒牙和毒腺导管三部分构成。

毒腺是毒蛇分泌毒液的器官;毒牙是它对被咬对象体内注入毒液的工具。

各种毒蛇均具有毒腺一对,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部,口角的上方,上颌骨的外侧,其大小和重量随蛇的种类和蛇体的大小而不同。

根据不同毒蛇蛇种,其毒素种类也不同。

金环蛇、银环蛇、海蛇为神经毒素毒蛇。

该毒素主要以神经损坏为主,导致运动麻痹甚至呼吸麻痹。

五步蛇、竹叶青、蝰蛇、烙铁头等是血循毒素毒蛇。

主要破坏血液循环,导致心率失常、危害机体。

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为混合毒素毒蛇,其毒液中既含有神经毒素又含有血循毒素。

蝮蛇毒液以血循毒为主,眼镜蛇、眼镜王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中毒后先是出现呼吸衰竭,后出现循环衰竭。

以下是其咬伤后的各种症状:血循毒神经毒混合毒一般蛇种尖吻蝮、竹叶青、烙铁头、蝰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牙痕大而深小而浅较大较深红肿疼痛明显无或较轻明显伤口出血有很少有或较轻瘀斑、血疱、溃疡经常初期没有,晚期很少有伤口麻木、瘙痒无有有时潜伏期10-30分钟1-4小时1小时左右眼睑下垂无有有复视无有有畏寒发热有很少有恶习呕吐很少有有出血经常无很少呼吸肌麻痹一般没有常见有发病过程7-15天2-5天5-7天外观: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别。

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导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毒蛇的分类: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蛇毒的有效成份: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蛇毒的毒性强度: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至于毒蛇的内部结构和普通的爬行类动物差不多.毒蛇的牙分两种,一种是沟型牙,一种是管型牙。

舟山眼镜蛇本文介绍舟山眼镜蛇体形特征、舟山眼镜蛇在我国的分布、舟山眼镜蛇的习性、舟山眼镜蛇的养殖状况等等舟山眼镜蛇舟山眼镜蛇舟山眼镜蛇中文俗名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蛇,扁子头,薄壳蛇,吹风鳖,吹风蛇,饭铲头,饭匙倩,饭匙枪,黑炭扑舟山眼镜蛇英文名Chinese cobra、Taiwan cobra舟山眼镜蛇的保护等级CIT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级,“三有”名录舟山眼镜蛇舟山眼镜蛇的分布范围中国大陆南部、台湾岛、越南北部舟山眼镜蛇体形特征全长1000~2000 mm。

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

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

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

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

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

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

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舟山眼镜蛇在我国的分布舟山眼镜蛇是我国的特有品种。

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和香港。

舟山眼镜蛇的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

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

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

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

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mm。

舟山眼镜蛇的养殖状况许多动物园均饲养少量供观赏,但多不能越冬,翌年又从野外捕来。

一些养蛇场也饲养眼镜蛇,但很少有能顺利繁殖下一代,长期养下去,以人工繁殖居群供利用的。

一般都是收购从野外捕回来的加以利用。

眼睛王蛇眼睛王蛇科: 眼镜蛇科学名: Ophiophagus hannah英文名: King Cobra,Hamadryad眼镜王蛇一般分布在我国的云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国外一般分布在南亚及东西亚等地。

眼镜王蛇生活在海拔1800—2000米的山林的边缘靠近水的地方。

它体型较大,最长达6米,在它黑、褐色的底色上间有白色条纹;它的腹部颜色为黄白色。

幼蛇为黑色,并有黄白色第纹,是世界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

眼镜王蛇喜欢独居。

白天出来捕食,夜间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歇息。

它不仅非常凶猛,靠喷射毒液或扑咬猎物获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前沟牙类毒蛇。

眼镜王蛇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为它除了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鸟类,同时还捕食蛇类,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毒蛇种。

眼镜王蛇属卵生动物,通常用落叶筑成巢穴,每年7—8月间产卵,每次产20—40枚卵于落叶所筑巢中,卵径达65.5mm×33.2mm。

雌蛇有护卵性,常时间盘伏于卵上护卵,孵出的幼蛇体长为50cm。

因为眼镜王蛇肉质鲜美,蛇皮可制成工艺品,蛇毒、蛇胆又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在野外被发现的眼镜王蛇无一幸免,全部遭到捕杀,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有灭绝可能。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名录中。

我国的海南省、贵州省已将它列入省级野生蛇之煞星——眼睛王蛇在毒王榜上排名第9、专以吃蛇为生的眼镜王蛇令众多蛇类闻风丧胆,它的地盘休想有他蛇生存。

一旦它受到惊吓,便凶性大发,身体前部高高立起,吞吐着又细又长、前端分叉的舌头,头颈随着猎物灵活转动,猎物想逃,可没那么容易!最可怕的是,即使不惹它,它也会主动发起攻击。

被它咬中后,大量的毒液使人不到1小时就死亡。

莽山烙铁头莽山烙铁头蛇百科名片莽山烙铁头蛇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

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

【名称】中文学名:莽山烙铁头蛇中文目名:蛇目中文科名:蝰科中文属名:莽山烙铁头属中文俗名:小青龙拉丁文名:Zhaoermia mangshanensis学名: Ermia mangshanensis英文名: Mt.Mang Pit-viper物种命名人及年代:Zhao,1990【物种信息】莽山烙铁头蛇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有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

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

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

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

有颊窝。

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

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

我国特有种。

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

发现于海拔700~1100m的山区林下。

6月下旬至7月产卵20~27枚,卵白色,椭圆形,卵径34-38mm×50-66mm,重31~40g。

产卵后亲蛇有护卵与孵卵习性。

在25°~30℃温度下,60天左右孵出仔蛇,初孵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

注:莽山烙铁头蛇属原名Ermia (Zhang, 1993) ,2004年时被Zhaoermia (Gumprecht and Tillack, 2004)所替代。

相关报道可参见2004年第3期《四川动物》。

【栖息环境】莽山,处于中国南岭中段,山高谷深,森林苍郁,由于人迹罕至,这里保持了最原始的生命轮回。

在森林的深处,丛林的地上积累着厚厚的枯叶,倒塌枯朽的树干保持着生命终结最后一刻的姿态,成为各种苔藓的乐园。

阳光被茂密的树冠遮挡,只能一丝一缕地闪烁着,雾气被山川壑谷涡集,山林一年四季都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

莽山气候温暖而潮湿,这种气候和环境最适合蛇类的生存。

现在的莽山是蛇的王国。

蛇是地球上一个比人类古老的多的物种。

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

也就是说,在燕山造山运动中产生的莽山,从诞生起就成为蛇的栖息地。

在这莽莽大山中,千百年来还隐藏着一种神秘的巨型毒蛇。

【传说】在莽山,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山地民族,瑶族。

在从先祖流传下来的歌谣中描述,莽山瑶族是伏羲女蜗的直系后代。

伏羲女蜗是人面蛇身的神仙,瑶族人继承了他们人性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蛇性被一种叫做“小青龙”的蛇继承,传说中这种蛇体形巨大,有一条白色的尾巴。

瑶族人觉得他们和“小青龙”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是有灵性的,把它奉为图腾,瑶族世代居住在深山溪峒,虽然和他们的兄弟从未谋面,但是瑶族人深信,他们的兄弟和他们共同居住在这茫茫深山中。

【发现过程】2003年8月20日,湖南蛇类研究专家陈远辉在放生一条莽山烙铁头蛇时,不幸被其咬伤身中剧毒,生命垂危,在场者惊慌不已。

咬伤他的莽山烙铁头蛇民间俗称“小青龙”,是我国第50种毒蛇,属特有珍稀物种,其毒性不亚于人们较为熟知的五步蛇和眼镜王蛇。

而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莽山烙铁头蛇的发现者,就是陈远辉本人。

陈远辉和蛇“全世界所有的蛇毒陈博士都可以医好,眼镜蛇咬伤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关于陈远辉的故事,居住在莽山附近的人们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大家都亲切地尊称其为“蛇博士”,在湖南郴州一个远离莽山100多公里的地方,打出他名字出售的蛇酒被卖到了每公斤360元。

“我的一生都与莽山烙铁头蛇有关。

”陈远辉对莽山烙铁头蛇有种深厚的感情,“但发现莽山烙铁头蛇,纯属偶然。

”20多年前,1984年的一天,陈远辉还在莽山林管局职工医院做医生,林区的一位姓萧的老职工一个人进山时不慎被一种怪蛇咬伤,其毒性怪异,很难治,找到当地他这个最有名的治疗蛇毒医生,因为不管什么蛇毒,他一个星期就能治愈。

当陈远辉查看病人的伤口时发现,咬痕巨大,这么大的咬痕只有五步蛇这种大型毒蛇才有,但是病人体内的蛇毒凶险,比五步蛇更盛。

据这位职工描述,咬他的蛇“全身黄绿相间,花纹正看是方块,斜看是三角形,尾巴是白色的”,显然这不是褐色的剧毒五步蛇,那咬伤他的是什么蛇呢?陈远辉用尽浑身解数,什么祖传的、特效的、新式的蛇药全用上,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将老人治好。

“不是吹牛,就算是被最毒的眼镜蛇咬伤,我五七天就能拿下来。

那次治疗让我想到了莽山瑶族崇拜的图腾‘小青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