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原理

合集下载

结晶的原理可以用到何处

结晶的原理可以用到何处

结晶的原理可以用到何处
结晶的原理可以用于以下领域:
1. 化学工业:结晶是优化纯化化学物质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控制溶剂中的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可以使溶液中的溶质在晶体中逐渐结晶出来,从而得到更纯净的化合物。

2. 制药工业:结晶技术广泛应用于制药过程中,用于纯化药物原料或产生纯度高的药物。

通过结晶可以减少杂质、稳定和提高药物的纯度和品质。

3. 精细化工:许多精细化工产品需要通过结晶过程来提高纯度。

例如,通过结晶可以制备高纯度的金属盐、稀土元素和合成晶体等。

4. 冶金工业:在冶金过程中,结晶常用于提纯金属。

通过控制溶解度,可以把杂质和其他非金属元素从金属溶液中析出。

此外,结晶还可以用于提炼稀有金属和合金的制备。

5. 地质学:矿物学家常常使用结晶技术来研究和识别矿物样品。

通过观察和分析结晶特征,可以帮助确定矿物的成分和性质。

总的来说,结晶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尤其是为了提高纯度、改善产品品质和研究物质性质方面。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化工结晶是指物质从溶液或熔体中析出出固体颗粒的过程。

结晶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化工结晶的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结晶的原理主要包括溶解度、过饱和度和结晶核形成三个方面。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多少量的物质。

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达到饱和状态时,继续加入溶质则会形成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会聚集成为结晶核,然后逐渐生长形成晶体。

结晶的过程受到温度、溶剂、溶质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在工业生产中,结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

在化工领域,结晶技术被用于提纯化学品、分离混合物、制备晶体产品等。

例如,通过结晶技术可以从溶液中提纯盐类、糖类、有机物等化合物。

在制药领域,结晶技术被用于制备药物晶体、提高药物纯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等。

在食品工业中,结晶技术被用于提纯糖类、盐类、制备巧克力、糖果等。

结晶技术的应用还包括溶剂结晶、冷却结晶、蒸发结晶、溶剂蒸发结晶等多种方法。

溶剂结晶是指利用溶剂将溶质溶解后再析出结晶,常用于有机物的纯化。

冷却结晶是指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析出结晶,常用于盐类、糖类的提纯。

蒸发结晶是指通过蒸发溶剂使溶质溶解度下降而形成结晶,常用于盐类、无机物的制备。

溶剂蒸发结晶是指通过溶剂蒸发使溶质溶解度下降而形成结晶,常用于有机物的制备。

总之,结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结晶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结晶技术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纯度、改善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叶铁林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叶铁林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叶铁林一、化工结晶过程原理1. 溶解度和溶液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平衡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溶解度时,溶液就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即在单位时间内有溶质溶解和析出的速率相等。

2. 结晶核的形成结晶核是结晶过程的起始点,其形成是一个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

通常情况下,结晶核的形成需要克服形核的能量障碍。

在溶液中,形核的能量是晶体表面吸附和溶质溶解的自由能之和。

当晶核形成后,其表面吸附能趋于稳定,晶核会继续生长,生成更大的结晶颗粒。

3. 结晶粒的长大结晶粒的长大是指结晶核在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逐渐形成更大的结晶颗粒。

结晶粒的长大通常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其速率和结晶度取决于溶液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浓度、搅拌速率等。

在结晶粒的长大过程中,溶质会从溶液中逐渐减少,直至溶液中的溶质全部转移到晶体中为止。

4. 结晶物质的分离在结晶过程中,结晶物质会逐渐沉淀或析出到溶液中,最终形成纯净的晶体产物。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结晶产物,通常需要采用适当的结晶条件和操作控制手段,如控制结晶温度、冷却速率、搅拌速率等,以提高结晶物质的纯度和晶体的完整性。

二、化工结晶过程应用1. 药物制造在药物制造过程中,结晶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通过结晶技术,可以从生产中得到的粗品提取出目标产品,并实现对药物的纯化和分离。

结晶技术还可以控制药物的晶型和晶体形态,从而影响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利用度。

2. 精细化学品生产在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结晶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结晶技术,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分离提纯,获得高纯度的化学品产品。

结晶技术还可以控制产品的颗粒大小和形状,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 矿产提纯在矿产提纯过程中,结晶技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结晶技术,可以从矿石中提取出目标金属成分,实现对矿产的分离和纯化。

结晶科学原理

结晶科学原理

结晶科学原理结晶是指物质从混合态或溶液中逐渐形成有序排列的晶体过程。

它是无数个微小颗粒按照特定的规则排列而形成的,具有固态物质特有的有序性和周期性。

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结晶现象随处可见,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药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结晶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结晶的物理原理结晶的形成涉及到物质的凝聚态物理学和热力学原理。

当溶液中存在过饱和度时,就会发生结晶现象。

过饱和度表示的是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点溶解度的程度。

当过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溶质分子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晶体。

结晶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核心形成和晶体生长。

核心形成是指在过饱和度较高的条件下,溶质分子聚集形成一个小的团簇,这个团簇就是晶核。

晶核的形成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因为在结晶过程中,溶质分子从溶液中有序地排列起来,而不是呈现无序的状态。

随着晶核不断增大,晶体的生长就开始了。

晶体生长是指晶核周围的溶质分子逐渐附着在晶核上,而使晶体的大小不断增加。

晶体生长的速率取决于过饱和度、温度、溶液中其他成分的存在等因素。

二、结晶在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领域,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将目标化合物从杂质中分离出来,并达到纯度要求。

此外,结晶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和工业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

结晶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废料的生成,具有环保和经济的优势。

三、结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在材料科学中,结晶的研究对于研发新材料和改良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控结晶过程中的参数,可以控制晶体的形貌、晶格缺陷以及晶体之间的界面性质等。

这对于调控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半导体材料制备中,通过控制晶体的形貌和尺寸,可以调控材料的电导率和光学特性,进而实现不同的器件功能。

四、结晶在药学中的应用在药学领域,结晶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中。

药物的结晶性质对于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制作结晶方法

制作结晶方法

制作结晶方法结晶是指溶液中溶质逐渐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

制作结晶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矿物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制作结晶方法以及相关步骤。

作用原理在溶液中,当溶质溶解度超过饱和度时,溶质会开始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体结晶。

制作结晶的目的是通过调整溶质的饱和度和溶液的温度、浓度等条件,使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常用的制作结晶方法1. 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制作结晶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溶液,使溶液中的溶质迅速溶解,然后随着溶液的蒸发,溶质逐渐从溶液中析出形成结晶。

步骤:1.准备所需的溶液。

根据实验需要,选取适当的溶剂和溶质,并将其充分混合,得到饱和溶液。

2.将饱和溶液倒入浅盘或玻璃器皿中。

3.将浅盘或玻璃器皿放置在恒温水槽中,控制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4.通过加热或调节水槽的温度,使溶液缓慢蒸发。

5.当溶液蒸发到饱和度时,溶质开始析出形成结晶。

6.关闭加热装置或调节水槽温度,让溶液冷却至室温。

7.最后,使用过滤器将结晶分离出来,并用冷蒸馏水洗涤。

2. 降温结晶法降温结晶法是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来实现结晶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溶液加热至饱和状态,然后迅速降温,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结晶。

步骤:1.准备所需的溶液,并在加热器中加热至饱和状态。

2.将加热后的溶液迅速倒入恒温培养箱或冷冻器中。

3.通过调节恒温培养箱或冷冻器的温度,使溶液迅速降温。

4.当溶液降温到饱和度时,溶质开始从溶液中析出形成结晶。

5.关闭加热器或冷冻器,让溶液冷却至室温。

6.最后,使用过滤器将结晶分离出来,并用冷蒸馏水洗涤。

3. 蒸馏结晶法蒸馏结晶法是利用蒸馏过程中溶液的浓缩作用来制作结晶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溶液进行蒸馏,利用蒸发产生的蒸汽将溶质带走并形成结晶。

步骤:1.准备所需的溶液,并将其装入蒸馏器中。

2.开始蒸馏过程,通过加热蒸馏器,使溶液中的溶质迅速溶解。

3.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开始收集蒸发产生的蒸汽。

有关结晶原理和应用的论文

有关结晶原理和应用的论文

有关结晶原理和应用的论文1. 简介结晶是物质从溶液或气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结晶的基本原理和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结晶过程结晶是通过控制温度、溶液浓度和生长条件等因素来实现的。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溶质分子在溶液中离子化或分散。

•饱和度增加,溶质开始沉淀形成小晶核。

•晶核逐渐生长,吸附溶质分子,并与周围离子或分子结合。

•晶体不断生长直至达到一定尺寸。

•最终产生完整的结晶。

3. 结晶的分类结晶可以根据晶体的结构、形状和生成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结晶类型有:3.1 根据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组成,如NaCl。

•分子晶体:由分子组成,如蔗糖。

•原子晶体:由原子组成,如金属晶体。

3.2 根据晶体形状•直接结晶:晶体形状直接由溶液中的晶核生长而来。

•间接结晶:晶体形状由溶液中的晶胞生长而来。

3.3 根据结晶方式•亚稳态结晶:从亚稳态溶液中形成的晶体。

•稳态结晶:从稳态溶液中形成的晶体。

•熔融结晶:物质由熔融态直接转变为固态。

4. 结晶的应用结晶在多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分别介绍其中几个领域的应用。

4.1 化学在化学领域,结晶的应用广泛存在于合成晶体材料、纯化和分离等过程中。

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得到所需的纯净晶体。

4.2 生物科学结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蛋白质结晶领域。

蛋白质结晶是解析蛋白质结构的重要步骤,可以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等技术来实现。

4.3 制药工业制药工业中的药物制备过程中,结晶是一个常用的纯化和提纯方法。

通过结晶,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所需的药物晶体。

4.4 水处理结晶在水处理领域中被应用于除盐和除硬水等过程。

通过结晶技术可以将溶解在水中的盐类和矿物质去除,实现水的净化和软化。

4.5 材料科学结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单晶材料的制备和研究中。

单晶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单晶材料。

5. 结论结晶作为物质从溶液或气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晶和重结晶

结晶和重结晶

结晶和重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叫做结晶。

两种或多种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可以用结晶的方法分离和提纯。

结晶的原理是,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质溶解的量减小,溶质以晶体析出。

使结晶出的晶体溶在适当溶剂里,再经过加热、蒸发、冷却等步骤,重新得到晶体,叫做重结晶。

重结晶常用于精制晶体。

1.结晶的操作结晶操作分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和浓缩溶液法两种。

(1)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温度升降时溶解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的提纯。

把试样充分粉碎后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溶剂,加热、搅拌,使固体溶解。

如果溶剂不足,可以逐渐补充少量,直到试样全部溶解,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所得饱和溶液如果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保温漏斗趁热过滤。

热的滤液遇冷的接受容器壁时,会迅速析出细小的晶体,但这种晶体质量不佳。

应该重新加热滤液,使晶体全部溶解,会迅速析出细小的晶体,但这种晶体质量不佳。

应该重新加热滤液,使晶体全部溶解,让它先在空气中缓慢冷却,再用冷水或冰水浴冷却,待晶体全部析出后,用吸滤方法滤出晶体,放在蒸发皿内干燥,就能得到比较纯净的晶体。

如果需要制备高纯度的晶体,即再进行重结晶。

(2)浓缩溶液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提纯温度升降时,溶解度变化不大或一受热就易分解的物质。

在常温下把物质制成饱和溶液,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把滤液放在蒸发皿里,让溶剂慢慢蒸发。

溶剂挥发后,滤液会成为过饱和状态,其中达到饱和溶液超出部分的溶质就以晶体析出。

不断蒸发溶剂,溶质就不断析出。

也可以在低温下减压浓缩滤液,使晶体析出。

2.重结晶重结晶是提纯物质(晶体)的一种方法。

第一次结晶所得到的晶体纯度,往往是不符合要求的,需要进行纯制。

重结晶就是用少量溶剂使含有杂质的晶体溶解,然后再进行蒸发和结晶。

重结晶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当一种物质(被提纯物质或杂质)还在溶液中时,另一种物质已从溶液中析出,从而达到两者分离的目的。

由此可见进行重结晶最关键的是选择合适的溶剂。

结晶原理、方法、设备

结晶原理、方法、设备
02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可 以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分离要 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03
结晶设备
冷却结晶设备
冷却结晶器
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达到 饱和并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降低而显著减少的物质。
冷冻结晶器
利用冷冻剂将溶液冷却到冰点以 下,以析出晶体。适用于热敏性 物质或高价值物质的结晶。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研究进展与成果
结晶原理的深入理解
随着科研的深入,人们对结晶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对晶体 生长的动力学、结晶过程中的相变等关键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新型结晶方法的开发
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开发新型的结晶方法,如冷冻结晶、反溶剂结 晶等,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先进结晶设备的研制
离子交换结晶器
利用离子交换剂将溶液中的离子吸附并释放,使溶质析出晶体。适用于含有特 定离子的物质。
其他结晶设备
筛网结晶器
通过在筛网上形成过饱和溶液,使溶质在筛网表面析出晶体。适用于易于在固体 表面结晶的物质。
搅拌结晶器
通过搅拌使溶液中的溶质在固体表面或悬浮液中析出晶体。适用于需要较长结晶 时间和较大结晶粒度的物质。
降低而显著减小的物质。
盐析结晶
通过加入盐类使溶质析出结晶 的方法,适用于蛋白质、酶等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
萃取结晶
通过溶剂萃取使溶质在另一种 不相溶溶剂中析出结晶的方法 ,常用于分离和纯化有机物。
结晶设备
01
02
03
结晶器
用于进行结晶操作的设备, 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的结 晶器类型,如搅拌式结晶 器、流化床结晶器等。
蒸发结晶设备
蒸发结晶器
通过加热溶液使溶剂蒸发,使溶质达 到饱和并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 温度升高而增加或随温度变化不大的 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晶原理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可分为晶核生成(成核)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推动力都是溶液的过饱和度(结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之值)。

晶核的生成有三种形式:即初级均相成核、初级非均相成核及二次成核。

在高过饱和度下,溶液自发地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均相成核;溶液在外来物(如大气中的微尘)的诱导下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非均相成核;而在含有溶质晶体的溶液中的成核过程,称为二次成核。

二次成核也属于非均相成核过程,它是在晶体之间或晶体与其他固体(器壁、搅拌器等)碰撞时所产生的微小晶粒的诱导下发生的。

对结晶操作的要求是制取纯净而又有一定粒度分布的晶体。

晶体产品的粒度及其分布,主要取决于晶核生成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溶液中产生的晶核数)、晶体生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晶体某线性尺寸的增加量)及晶体在结晶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溶液的过饱和度,与晶核生成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都有关系,因而对结晶产品的粒度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在低过饱和度的溶液中,晶体生长速率与晶核生成速率之比值较大(见图),因而所得晶体较大,晶形也较完整,但结晶速率很慢。

在工业结晶器内,过饱和度通常控制在介稳区内,此时结晶器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又可得到一定大小的晶体产品。

晶导流筒结晶设备体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晶形,称为晶习。

向溶液添加或自溶液中除去某种物质(称为晶习改变剂)可以改变晶习,使所得晶体具有另一种形状。

这对工业结晶有一定的意义。

晶习改变剂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物质以及金属或非金属离子。

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

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2]。

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

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石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

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率的方法。

人们不能同时看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但是溶液中实际上同时存在着组成物质的微粒在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两种可逆的运动。

通过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的办法,可以使某一温度下溶质微粒的结晶速率大于溶解的速率,这样溶质便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结晶知识在结晶结晶学和重结晶纯化化学试剂的操作中,溶剂的选择是关系到纯化质量和回收率的关键问题。

选择适宜的溶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择的溶剂应不与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脂肪族卤代烃类化合物不宜用作碱性化合物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醇类化合物不宜用作酯类化合物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也不宜用作氨基酸盐酸盐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

2.选择的溶剂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在热时应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而在较低温度时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的溶解能力大大减小。

3.选择的溶剂结晶机制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是溶解度甚大,以便能使杂质在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结晶和重结晶时留在母液中,在结晶和重结晶时不随晶体一同析出;或是溶解度甚小,以便能使杂质在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加热溶解时,很少在热溶剂溶解,在热过滤时被除去。

4.选择的溶剂沸点不宜过于高,以免该溶剂在结晶和重结晶时附着在晶体表面不容易除尽。

用于结晶和重结晶的常用溶剂有: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冰醋酸、二氧六环、四氯化碳、苯、石油醚等。

此外,甲苯、硝基甲烷、乙醚、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等也常使用。

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的溶解能力大,当找不到其它适用的溶剂时,可以试用。

但往往不易从溶剂中析出结晶,且沸点较高,晶体上吸附的溶剂不易除去,是其缺点。

乙醚虽是常用的溶剂,但是若有其它适用的溶剂时,最好不用乙醚,因为一方面由于乙醚易燃、易爆,使用时危险性特别大,应特别小心;另一方面由于乙醚易沿壁爬行挥发而使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在瓶壁上析出,以致影响结晶的纯度。

在选择溶剂时必须了解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的结构,因为溶质往往易溶于与其结构相近的溶剂中―“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而难溶于非极性溶剂中;相反,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而难溶于极性溶剂中。

这个溶解度的规律对实验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欲纯化的化学试剂是个非极性化合物,实验中已知其在异丙醇中的溶解度太小,异丙醇不宜作其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这时一般不必再实验极性更强的溶剂,如甲醇、水等,应实验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丙酮、二氧六环、苯、石油醚等。

适用溶剂的最终选择,只能用试验的方法来决定。

关于晶体的析出过滤得到的滤液冷却后,晶体就会析出。

用冷水或冰水迅速冷却并剧烈搅动溶液时,可得到颗粒很小的晶体,将热溶液在常温条件下静置使之缓缓冷却,则可得到均匀而较大的晶体。

如果溶液冷却后晶体仍不析出,可用玻璃抹摩控液面下的容器壁,也可加入晶种,或进一步降低溶液温度(用冰水或其它冷冻溶液冷却)。

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晶体而得到油状物时,可重新加热,至形成澄清的热溶液后,任其自行冷却,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摩擦器壁或投人晶种,以加速晶体的析出。

若仍有油状物开始析出,应立即剧烈搅拌使油滴分散。

结晶方法结晶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蒸发结晶原理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实验过程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放于铁架台的铁圈上,倒入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

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者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过滤与蒸发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 1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

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

2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引流)。

降温结晶降温结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简介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与结晶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1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

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

2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引流)。

原理1.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

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

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

2.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多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杂质,就要用到氯化钠的结晶方法即蒸发结晶,反之则用降温结晶。

3.当然有关了。

溶解度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一般用降温结晶,溶解度曲线略平的物质,其溶解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用蒸发结晶。

4.补充说明:“谁容易达到饱和”就是说两种可溶物质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含量较大,那么它就先达到饱和。

这时它就容易析出,我们就采用它的结晶方法。

5.氢氧化钙和气体除外,因为其溶解度曲线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应降温,其余方法相同。

结晶过程结晶的确是一门学问,国内在结晶方面专家首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王静康院士。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书籍不青海茶卡盐湖卤水结晶成石盐[3]少,但是真正具体到每一类物质或每个物质,他们又不完全相同。

共性的东西可能是理论上的,具体到每一类化合物的结晶过程的讨论可能对大家最有帮助。

溶剂的选择(单一或复合)、结晶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方式,过饱和度的选择,养晶的时间,溶媒滴加的方式和速率等等,另外,在溶解、析晶、养晶这些过程中,上述温度、搅拌速度、时间多少、加入方式和速度还不完全一样。

所以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更是觉得难度大。

一般说来,先应该选择主要的条件,使结晶过程能够进行下去,得到晶体,然后再优化上述条件。

条件成熟后,才能进行中试和生产。

如果是进行理论研究可能着重点就不一样了。

如果是搞应用研究,那么溶剂相对来说不难选择,关键点茶卡盐湖石盐结晶在于使用这种溶剂能否找到过饱和点,过饱和点区间是不是好控制。

如果过饱和点不好选,或过饱和度不够,很难析晶,更别提养晶了。

这时可能要考虑复合溶媒,调整过饱和区间。

所以我认为结晶过程最主要的是析晶过程,这时候各个条件的控制最为重要。

控制好析晶过程,结晶过程大概完成60%。

养晶过程相对来说好控制一些,主要是按照优化参数,控制好条件,一般问题不大,放大过程中也基本不会出问题。

如果搞基础研究,物性还不是很清楚,结晶过程的研究可能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

但一旦把整个过程搞明白,还是很有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