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灵捕手》的心理分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可被认为是对社会压力加权的存在焦虑的反应,这种焦虑感使孩子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
以节目主角(不能出现人名)为例,他意识到自己负担不起失去他母亲的承诺时非常恐惧,他会感到有一块重磅压在他心里,过分关注母亲的期望和他欠缺的能力,以至于使他的情绪更加沉重,有种“被关在笼子里”的感觉。
相比之下,家庭和朋友提供的评价和友谊使他感到安心,提高了自己的信心。
另一方面,街头的社会压力让他没有足够的空间和保护,使他感到十分孤独和独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担心母亲的期望,他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和母亲对自己的评价,使他陷入了社会角色强迫症。
这种病症会使孩子无法摆脱自己他人期望的呪文,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伴都影响,只好为自己、家庭和朋友工作,甚至为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奔波,从而导致自我疲惫,外界的观点和评价再次成为他心中最大的内疚。
此外,他的で独立自主精神也意味着他不能真正的依赖别人的帮助,而是选择独自面对生活的困境。
但是,这种行为却增加了他的焦虑感,因为他失去了在生活中可以依赖的安全感,同时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完全信心,由于不能受到母亲的呵护,他也无法放任自性,而是过度挑剔自己的表现.
总而言之,心灵捕手中主角的心理病症反映出了他对社会压力强迫症的焦虑感,他试图竭尽全力化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却同时又被社会的压力所束缚。
他深感孤独,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情况,因此,他迫切需要家庭和朋友提供支持和关爱,即便是仅仅是一句“你可以做得更好”,也有可能让他受到鼓励,从而找回自信。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心灵捕手》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逐渐走出自闭症的故事。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心灵捕手》的观后感和对其中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的看法。
首先,电影中主人公的自闭症问题引起了我对自闭症的关注。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紊乱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障碍。
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与心理学家的治疗逐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引起了我对自闭症治疗方法和心理干预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学家采用一系列治疗方法来帮助患有自闭症的人。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被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通过培养患者的社交技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改善他们的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亲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对自闭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除了自闭症,电影中心理学家与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心理学家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患者的导师和指引,还是患者情感连接的桥梁。
电影中,心理学家通过倾听和关心患者的内心世界,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心需求。
这让我对心理学家在治疗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产生了兴趣。
心理学家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技巧包括倾听、理解和共情。
倾听是指心理学家用耐心和关注的态度聆听患者的内心世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敞开心扉。
理解是指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和解读患者的言辞和行为,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共情是指心理学家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和理解患者的感受和经历,与患者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
这些技巧在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开展自我探索、接受自己的情感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电影中也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欲望和内心的角落。
通过观察和理解人的内心,心理学家帮助他们寻找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解脱。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正文:第一章:引言在《心灵捕手》这部小说中,作者Jerome David Salinger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困惑、叛逆的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对霍尔顿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的行为和情感背后的心理原因。
第二章:霍尔顿的童年经历本章将介绍霍尔顿的童年经历,包括他与父母的关系、家庭环境以及影响他成长的事件。
通过对他童年经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后来的不良情绪和有问题的行为。
第三章:社交障碍与孤独感在霍尔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他有很强的社交障碍和孤独感。
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探讨他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第四章:对权威的反叛霍尔顿经常表现出对权威的反叛和不合作的态度。
本章将分析这种行为的心理学原因,以及他如何通过反叛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五章:幻想与现实的冲突霍尔顿有时表现出过度的幻想和对现实的逃避。
本章将探索这种心理机制的原因,以及这种冲突对他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情感困惑与抑郁症状在《心灵捕手》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尔顿经历了情感困惑和抑郁的症状。
本章将通过心理学角度解读这些症状并给出可能的解释。
第七章:治疗方法与展望本章将探讨霍尔顿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支持系统的建立。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霍尔顿的未来,尝试给出可能的发展方向。
附件:1:霍尔顿的个人日记和书信文本2:霍尔顿的心理评估报告3:霍尔顿的治疗记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保密协议(NDA):指受雇人或合同双方在保护机密信息方面达成的法律协议。
2:隐私权法(Privacy Act):指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和法规。
3:儿童权益法(Children's Rights Act):指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利益的法律和法规。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正文:1. 引言本章节介绍心灵捕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对该角色进行心理学分析所涉及到的方法论。
2. 心灵捕手简介本章节详细描述了心灵捕手这一角色在小说中扮演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他与其他人物之间关系、行为模式等方面内容。
3. 儿童发展阶段分析在此部分,我们将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解读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身上体现出来的特点。
包括幼年期、青春期等各个阶段可能产生影响并塑造其独特个性和情感状态。
4. 社会适应问题剖析这一部分着眼于霍尔顿作为一个社交困难者,在校园环境下遇到种种挫折时表现出来内外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不良情绪反应或退缩行为。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思考类似案例是否存在改善空间以帮助更多有需要者螺旋升级自我成长过程。
5. 潜意识冲突揭示本章节将通过分析霍尔顿的梦境、幻想和隐喻等方式,探讨他内心深处存在的冲突与矛盾。
这些隐藏在意识之下的情感可能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6. 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在此部分中,我们将利用临床心理学方法来评估主人公是否存在某种精神或情绪上的异常,并尝试找出导致这些问题发生和持续化因素。
7. 意义及启示解读这一章节旨在总结并提供关于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绘角色以及相关故事背后蕴含着怎样有价值信息给予大家思考。
附件:1.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全文电子版(PDF格式)2. 相关论文参考资料法律名词注释:1. 知情同意书:指被调查对象明确知晓实验目标、内容、风险与权益保护等方面详述,在充足时间阅读了解基础上自愿签署确认接受参加该项研究活动文件。
2. 隐私保护法:指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的相关法律,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
影片《心灵捕手》中的人物心理解读

影片《心灵捕手》中的人物心理解读作者:刘东生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07期《心灵捕手》是一部关于麻省理工学院清洁工威尔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颠覆成才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着重刻画主人公威尔揭示自己病态心理和重塑自我的过程,细致流畅地讲述了一个自闭者打开心扉迎接新生的心理历程。
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几个阶段心理的呈现,向观众描绘展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由封闭消极到积极充满希望的变化过程。
一、影片《心灵捕手》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很明显,这部影片的亮点是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出了人物心理变化,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阐述。
在主人公成长时期,他在现实生活中长期被摧残,经历了无尽的磨难,从而怕受到伤害而不愿意同别人相处交流,封锁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接触。
生活里也是一副“使人厌恶”的样子,长时间拒绝和别人谈话,就像影片中教授想要与他交谈而他所表现的那样。
片中主人公的挚友就是看到了他同自己的过去一样,感同身受,一直寻找机会接近主人公试图同他交流,最终找到了与之心灵相通的途径,解开了主人公自我封闭的心灵枷锁。
整部影片偏重在对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刻画,并且着重于两个人物间几次心灵的触碰,为两人最后成为知己进行了循序递进的铺陈。
从人物心理方面来解读,教授和挚友都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主人公的问题。
影片中的主人公和他朋友首次谈话,能让观影人直观的感受到他悲伤而又寂寥的心灵。
一开始他朋友特意没有去碰触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伤痕,而是用自己的经历给予心理暗示,让主人公与自己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所以,这次交谈是故事的一个突破点,这是主人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掌握谈话内容的发展方向,其存在的意义异常的重要。
这段谈话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提醒人们主人公必须把心中所压抑的释放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共鸣。
这样描绘人物心理的方法让人感到新鲜,亦能使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心理。
而两人的第二次交谈更像是主人公朋友在进行引导。
在湖边的杨柳树下,主人公一开始并没有发言,但是他的神情已经泄露出他的内心并不像他所表现的那样坚强,他挚友用温柔平和的话语正在渐渐卸下了主人公的心理防线。
《2024年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解析电影《心灵捕手》主角性格成因及启示》范文

《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解析电影《心灵捕手》主角性格成因及启示》篇一一、引言电影《心灵捕手》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成长与心理的经典之作。
影片以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主角威尔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本文将运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对电影中威尔的性格成因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其启示意义。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概述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们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和心理任务,通过解决问题、克服冲突来促进自身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这一理论为我们分析《心灵捕手》中威尔的性格成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三、威尔的性格成因分析1. 童年期(0-6岁):威尔的童年并不幸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这导致他在童年期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感,对他人和世界充满怀疑。
2. 青春期(7-18岁):威尔在青春期经历了学业和社交上的挫败,加之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使得他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3. 成年早期(成年初探):电影中,威尔展现出一种叛逆和不羁的性格,这源于他在成年早期面临的角色转换和社会期望的冲突。
然而,在心理治疗师肖恩的帮助下,威尔开始逐渐面对自己的问题,寻求自我成长。
四、埃里克森阶段论在电影中的应用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威尔的性格成因与他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社会和心理任务有关。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威尔在童年期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感;在青春期,由于学业和社交的挫败,他未能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和社会期望的任务。
然而,在成年早期,威尔遇到了肖恩这个良师益友,通过沟通和引导帮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寻找真正的兴趣和价值所在。
五、启示意义通过对电影《心灵捕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 家庭关爱的重要性: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信任感,为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角度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角度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角度(精选24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角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理学角度篇1并非和许多好莱坞模式的浮华大片一样,这样的一个天才运用了自己的才能,换来了金钱名誉,最后还抱得美女归。
相反的,心灵捕手并没有在威尔的天赋上大做文章。
最重要的应该在于心灵,或者说友情。
该剧的剧情是一名普通的美国青年威尔亨廷,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担任清洁工期间,碰巧看到知名数学教授林保在告示板上给学生出的一道数学难题无人问津,回去仅在镜子上写下一串公式便迎刃而解。
于是,便在学校的告示板上作了答案。
当大家都在等待这位数学天才出现的时候,他并没有出现因为他根本不属于这里,不属于林保教授的讲堂。
又一次,林保教授出了题,威尔信手拈来,将题作出。
这次林保教授看到了他,他转身骂了一句,转身便跑。
在哈佛大学的酒吧,威尔以自己深厚的学术修养羞辱了那自以为是的哈佛高材生,并赢得了少女施嘉娜的赞赏。
这时,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a、good、boy、who、called、Will、Hunting,这是我对影片片名的第一个理解。
最终,愤世嫉俗、叛逆不羁的少年因为打假事件送到了管教所,在他即将入狱的那一刻,他答应了林保教授的条件,每周都要按时接受教授的学术辅导以及心理医生的心理辅导。
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的处理关系,正确看待问题,林保教授发现了威尔的数学天分,并有意将其塑造为下一位爱因斯坦式人物,他竭尽全力的训练威尔。
这些都难不到他,但是教授请来的五位心理学大师都一一被威尔尖酸刻薄却又不失严谨的论调驳斥败北。
他们的失败不仅在于威尔的天才和叛逆。
比如第一位心理学家就缺乏咨询员的基本咨询原则——真诚。
无奈之下,教授请来了他的大学同学,由罗宾威廉斯饰演的心理学教授肖恩。
肖恩给威尔的辅导一共有八次,八个场景处处叫人难忘,这里不加熬述。
《心灵捕手》威尔心理分析

《心灵捕手》主角心理分析电影《心灵捕手》中的主要人物威尔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却问题重重的年轻人。
他是一个天才数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边缘人物,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威尔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分析的人。
他能够迅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而且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但他却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而是选择了过着低下的生活。
他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与朋友们混在一起,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
威尔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懒散和不负责任。
他有一个艰难的童年经历,他的父母对他不负责任,他经历了家庭暴力和虐待。
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使他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
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一、存在的问题虽然威尔是一个天才数学家,但他也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一)明显的社交障碍。
他不善于与人交流,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和紧张。
他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对于他人的情感表达也缺乏理解和回应。
这可能是由于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一些创伤,导致他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恐惧和不信任。
(二)自卑感。
尽管他是一个天才,但他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他常常质疑自己的价值和成就,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成功和幸福。
这种自卑感可能源于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否定和批评,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过高期望。
(三)有沮丧和孤独的情绪。
他感到自己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他对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这种孤独感可能是由于他与他人的隔阂和缺乏支持网络所导致的。
(四)自我毁灭的倾向。
他过度依赖酒精来逃避现实和抑制自己的情绪。
他的自我毁灭行为可能是他对自己内心痛苦的一种逃避方式,同时也是他对自己价值的否定。
总之,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威尔·亨廷顿面临着社交障碍、自卑感、沮丧孤独和自我毁灭倾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整个电影通过他与治疗师肖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逐渐面对和克服这些问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对《心灵捕手》的心理分析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蓝勃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给上他课的大学生们留了一道难题,题目写在了楼道的黑板上,并称,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
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蓝勃教授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我不相信你们有谁能给出答案,毕竟,作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他当年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没两天,黑板上就出现了答案。
但是,这个人并不愿露面,尽管露面可以享受难得的荣誉。
蓝勃教授再下战书,留了第二道难题,这道难题,他和伙伴花了整整两年才解开。
同样,没两天,那个“神秘数学天才”再次给出答案。
这次,蓝勃教授看到了“神秘数学天才”的身影,发现他竟然是MIT这所顶尖学府的这栋大楼里的一位清洁工,但这位清洁工并不想被发现,他一边辱骂教授一边跑了。
这是著名的心理影片《心灵捕手》(又译名《骄阳似我》)一开始的情节。
看到这种情节,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世界是分裂的。
MIT的光辉,竟被一个落魄的清洁工彻底盖住了。
他对天才说:你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不过,外部世界的分裂,源自内心的分裂。
这个落魄的男孩,他其实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数业余时间做一下解数学难题和读书这种“正确的事”,而多数业余时间,他是和几个问题青年一起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等。
其中,他最拿手的是去MIT或哈佛大学,“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
这个内心分裂的男孩叫威尔,等蓝勃找到威尔时,威尔已因打架斗殴和袭警而被关进监狱,但蓝勃申请作为威尔的监护人而将他保释,保释的条件有两个:一,威尔要与蓝勃配合解数学难题;二,威尔要看心理医生。
威尔不想看心理医生,但更不想蹲监狱。
两害寻其轻,他不得已答应了做病人。
但是,作为天才的病人,威尔接连赶跑5名心理医生。
最终,蓝勃找来了自己大学同窗、现在的心理学教授西恩来为威尔做治疗。
同样的,在第一次会面中,威尔也刺痛了西恩。
他通过对西恩一幅画作的观察,而看出了西恩当时的心态。
西恩的画作是一个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独自画船的人。
对此,威尔看出了两个内容,他对西恩说,第一,你当时正在暴风雨中,第二,你娶了“错误的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当威尔再次说“没错,你的确娶错了女人”时,西恩暴怒,他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说,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
威尔震惊了。
以前,他戏弄那些心理医生时,他们的方式先是惊惶,接着是掩饰自己的愤怒,而后是拒绝继续给他做治疗。
但西恩不一样,他也被刺痛,但他直接表达愤怒。
更不一样的是,这个被刺痛被激怒的男人,答应继续给他做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或者在一切亲密关系中,这都是很关键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逻辑,我们认为,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好我”,这些特质可以让自己维持并促进关系的发展,而自己某些特质的是“坏我”,这些特质会导致一个关系的疏远甚至结束。
因此,当我们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好我”,并刻意压制“坏我”,而当我们想与一个人疏远时,就会表现出“坏我”,而不再表现“好我”。
譬如,一个依赖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他会表现得非常依赖,有时就是所谓的“可爱”。
相反,一个支配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非常有能力的一面。
这时,如果那个人中招了,真的在我们表现“好我”时而与我们亲近,并在我们表现出“坏我”时结束了与我们的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的逻辑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这是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依赖者总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依赖,支配者则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有力量。
所以,每当遇到一个危机事件,我们都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逻辑,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僵化。
假若说治疗能发挥作用的话,关键点就在于,心理医生帮助来访者明白,他可以不必对那个逻辑那么执着,也就是说,他的“好我”并不一定会促进关系,而他的“坏我”也并不一定会疏远关系。
威尔的逻辑,其实就是,“天才”是坏我,“平庸”是好我。
他其实认为,天才并不能换来关系中的亲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这一点。
每当他展现天才时,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在疏远乃至结束一个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聪明都用到了刺激心理医生、“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等事情上。
也可以说,他其实讨厌他的天才,他不愿意别人因为他是天才而接纳他,他更愿意别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人而接纳他。
那5名心理医生都中了威尔的招数,威尔用坏的方式表达他的天才时,他们都中断了和他的关系。
西恩不同,看起来,他也中了威尔的招数,一样被刺痛,甚至更痛。
但他这时不是中断与威尔的关系,而是选择了真诚袒露自己的心声。
当西恩这样做时,威尔的世界已经是在被颠覆了。
威尔第一次发现,原来真诚地表达愤怒,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
第二次会面中,威尔的世界进一步被颠覆。
西恩先是承认,威尔的确刺痛了他,令他彻夜难眠,但在这种痛苦中,西恩想明白了很多。
尽管总是将聪明用在攻击上,但威尔还是以自己的聪明自豪。
但是,西恩对他说:“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恩明白,威尔狂妄的聪明自信,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罢了。
这种防御是一堵墙,令威尔只敢与书本建立关系,而不敢与世界直接建立关系。
而在说这段话之前,西恩还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说完这番话后,西恩撂下了一句话“现在该你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愿意真诚地去面对你,但你是否做好了真诚面对我的准备?西恩的这番话也刺痛了威尔,或者说,令威尔感到震撼。
第一次有“正确的人”对他如此坦诚相待,而他以前对付这些人的招数好像也都不再能发挥作用。
那么,自己愿意冒一次险吗?真的对一个心理医生袒露心声?最终,威尔选择了继续。
不完美才是好东西选择继续是一个意愿,意味着威尔愿意尝试改变,但从这个初步的意愿到袒露心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两次治疗中,威尔长时间地陷入沉默中。
威尔沉默时,西恩一样沉默着。
他绝不先开口,而是等待威尔开口。
这种沉默有两种意思。
第一,他在告诉威尔,你有沉默的权利。
第二,威尔要自己决定是否袒露心声,而不是由心理医生来诱惑或施加压力让威尔袒露心声。
终于,在玩了很长时间的“瞪眼游戏”后,威尔主动开口讲话了。
这意味着,治疗正式开始了。
治疗正式开始后的第一个话题是爱情。
西恩问威尔,在恋爱吗?威尔回答说有,但他有点不敢进行下去。
为什么?西恩问。
威尔回答说:“现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坏。
”对此,西恩说:“或许是你认为自己完美,你不想破坏……这是极好的哲学,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人。
”这是无数人在恋爱时会犹疑的原因。
看起来,我们是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
读大学时,我做电话心理热线,一个自称很帅的男孩打电话给我说,他失恋了,很痛苦。
但这失恋又是他选择的。
他和一个美女去逛街,美女突然说,你等我一下。
他等了好长一会儿还没见美女回来,这时他突然明白,美女正在大便。
一想到这么漂亮的美女在大便的情景,他特别忍受不了,于是转身而去。
这个故事中隐含着的道理是,美女的“美”和帅哥的“帅”是“好我”,他们之所以能被别人接纳,是因为相貌上的“好我”,而一旦有“丑”的“坏我”出现,他们就得不到关系中的爱与认可了。
所以,这个男孩转身而去,看起来是不能接纳美女也大便的事实,但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也有丑的时候。
怎么在治疗中让来访者放下对这个逻辑的执着呢?心理医生可以戳穿来访者这个逻辑背后的把戏,但只这样做的话,就太生硬了。
于是,西恩在不动声色地戳穿威尔的游戏后,讲了自己一个故事。
他说,他的太太放起屁来超厉害,一次,他被太太的屁惊醒了,接着,他家的狗叫了起来,最后,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问他,是不是你在放屁,西恩说是。
西恩讲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狂笑起来,而威尔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故事讲完后,西恩解释说,真实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东西,它可以选择谁进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关键是,你们是否合适。
”这次咨询结束后,威尔立即去见他钟爱的女孩——哈佛大学的史凯兰去了。
爱到最深处,常意味着最大的危机威尔和史凯兰,是在哈佛大学的一个酒吧认识。
当时,威尔与他的三个死党——他们都没有机会读大学——去这个酒吧,一方面是为了“泡妞”,另一方面是继续威尔最擅长的游戏——“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而且是全球最知名大学的“笨蛋”。
这两面威尔都得逞了。
威尔最铁的哥们查克冒充历史系学生和美女史凯兰搭讪,但哈佛大学的学生克拉克看破了查克是冒牌货,于是过来考查克历史学知识,但却被救驾的威尔给羞辱了。
威尔不仅羞辱了以哈佛大学生而自居的克拉克,也赢得了史凯兰的好感,两人第一次擦出了火花。
恋爱关系,是比治疗关系更为深层的关系。
既然威尔不敢与心理医生建立关系,那么他更没有勇气去和自己所爱的女孩建立真正的关系。
或者说,这是更为艰难的挑战。
在西恩的启发下,威尔终于鼓足勇气去见史凯兰了,并且两人的关系一直发展得好像很顺利。
但是,危机一直存在。
敏锐的观众会发现,威尔一直不相信史凯兰爱自己,史凯兰的很多话,他都解释为,史凯兰并不是真心爱他。
譬如,史凯兰对他说,“有机化学对你这种人没用”。
威尔立即问,他“这种人”是什么人。
再如,他几次对史凯兰暗示,他怀疑自己只是史凯兰的一个玩具,一个过渡性的男朋友,他的天才、贫穷和传奇会给史凯兰的生命添加一些色彩,但史凯兰作为一个富家女,早晚会抛弃他,而最终还是会嫁给一个成功人士。
最后,当他们的爱情抵达第一个最高潮时,也迅速跌落了最低潮。
史凯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要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读,所以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